寿光老乡吧 关注:2,990贴子:123,741
  • 13回复贴,共1

又是麦收时节,想起了李尊然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曾与尊然先生素不相识,以文字书信往来,尊然先生自出文集《敝帚零拾》时,邀我作序,不思自力,遵命为之序。


1楼2012-06-17 12:51回复
    寿光市建设大厦落成碑志
    作者:李尊然
      时值清平盛世,万民乐业,百业振兴,城市建设一日千里。建委重任在肩,公务繁忙,而系统单位星散,不便协同,故大厦之建,势所必然。经数度请示协调,市委同意,政府批准,系统上下赞同,社会各界首肯,大计始定;再三考察论证,反复审慎设计,蓝图方成。1998年3月28日终于破土奠基,4月8日正式施工。工程以"四自"(自力更生、自主独立、自行设计、自己施工)为原则,以高质量为追求,组建指挥部统筹调度。同心同德,讲奉献而无私;群策群力,图有为以创新。在主体工程建设中,创下五日一层的记录,百有十五日便封顶告竣。社会各界赞言鹊起,誉之为"大厦精神"。历一年又四个月,终于众志成城,于2000年(千禧龙年)8月竣工。
      厦址位于仓圣公园东南隅,占地30市亩。周匝风光秀丽,街市繁华,更矗大厦一柱,尤添壮伟景观。大厦建筑面积18880平方米,一层掩于地下,总计凡23层。主楼高89米,巍峨高耸,30级台阶递通大厅;楼顶耸立三球铁塔,高40米,上端彩色金属球组成的科技星座熠熠生辉,象征着寿光建设事业步入科技新纪元。大厦外墙以火烧花岗岩干挂工艺装饰,以质地精良的绿宝石点缀,融传统风格与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大厦内部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装潢考究,配备先进,堪称领时代之风骚。
      综观大厦,岿然挺拔,气势恢弘;立其下仰观其身影衬托于蓝天白云之上,俨然若画;设若于朝阳初照时眺之,则霞光披染,又何其壮丽也。
      大厦之成,融聚着市级领导的支持关怀、建委领导的呕心沥血、科技人员的聪明智慧和广大职工的创造与辛劳,实乃心血的凝璧、才智的结晶;大厦之成,既是自身智能的检阅,也是外向展示的标牌,诚可喜可贺之盛事。为自砺自勉并激励来者,故为之志。
    


    3楼2012-06-17 13:01
    回复
      碑文两帖
      作者:李尊然
      碑文一
      先考讳克成,字瑞亭,清光绪十四年生于寿光城北崔家庄。及长,迎先嫡妣王高王氏;先大妣力田当灶,宵衣旰食,勤俭持家。后因灾歉谋生于关外,先严以制秤为业,恃才智勤勉,出同业之林。因时局动荡而返里,置田事农,四时耕织。念无子女绕膝以愧对祖先,故再娶先慈来门,养育我兄弟三人。先慈者,顾姓,兰陵人也,忠厚端淑,恤孤悯弱,口碑存焉;不意于民国三十一年罹患时疫而夭折,年仅三十有八。先严屡经跌宕,尝尽人生五味,于1968年溘然仙逝,享年80岁。先嫡妣由子孙悉心赡养,安度晚年 ,惜于1980年撒手人寰,享年亦80春秋。悲夫!父母恩深,百岁难报,过早仙游,遗憾多矣哉!惟修德敬业告慰宗祖以报育恩矣。肃敬立石聊慰三老兼以自儆。
                    碑文二
      先严讳乐天,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于寿光县城北崔家庄。少时曾入塾馆求学,因家贫而中辍。及长,娶先嫡妣田氏,惜不半载而仙逝;继迎先慈过门,共持日月,养育我姊妹6人,或工作再外,或远嫁别亲,惟月芬相夫承继祖业,香火得续也。二老生不逢时,早年社会动荡,灾祸频仍,虽日耕夜织,难于维生;然又有幸,家虽贫而谐睦,因忠厚传家勤俭持世之家风熏育,重德修善,恤贫扶弱,克勤克俭,口碑存焉。建国后,生活日益安定富足,不意十年浩劫又至矣。先考未及见清平盛世而于1969年谢世归天,享年81岁;先妣以其贤淑勤谨,隐忍惕厉,艰难持家,不幸又于1976年撒手人寰,享年七十有九。悲矣哉,二老勤劳颠踣一生,而我等未能恪尽孝道,思之惭然而悲恸有加。今立碑记之聊以慰怀。倘二老仙界有知,当宽恕晚辈并以遇此清平之世而含笑九泉。
      


      4楼2012-06-17 13:03
      回复
        赵家李氏谱序
        作者:李尊然
         志祥、志敏邀余帮其修续族谱支谱,于是焚香沐浴,请出家乘,着手寻根探源,理清脉络。过去常听长者讲说,居住于赵家庄的李氏家族与我同宗,但未详其情;今从家乘得知,实为八世祖封秦之裔,封秦祖与我八世祖封卫乃兄弟行,故亲情未远也。
         当年,其十六世祖温为侍奉外祖始迁赵家,迄今已历六世,约百五十年不足,其时当在同治甚或光绪年间。曩昔,社会动乱,日月艰辛,温饱尚且不得,更况上世纪六十年代遭遇荒年饥岁,其间一支迁徙落户于垦利,散居于外,难得聚合;后来,生活虽有所变,亦因时势所迫,心有忧虑,故而无暇或不能行谱牒之续修。好在族人文玉,在劳碌之余,将族人生息变迁,草记一册,聊补缺憾。而今,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族人咸愿续修族谱,一则以免根源迷离而高曾云累莫名,一则激励后生发扬光大吾族传统而为族争光,其意义可谓大矣。
         时在2007年岁次丙戌冬月,余与志祥、志敏共同着手谱乘之续,先将文玉所记,依据族谱线索,进行规范化整理,并增续新添人口,然后将其他内容逐一增益,经10日而功成。特记之,以为序。
                      十九世族人 尊然敬撰
                     2007年元月10日
                             自廿三世始起名排字诗
                 楠修竹茂灵杰第,水碧山青富贵方。
                  谦恭让勇贤德备,仁义礼智盛世倡。
        


        6楼2012-06-17 13:05
        回复
          口子村李氏谱序
          作者:李尊然
          口子村李氏谱序
          欲水之流远者,必浚其源;欲木之长高者,必固其本,此所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者也。至若人事之代谢、宗族之繁衍,亦当寻根探源,使裔继承接条理,宗族伦序得位,有鉴于此,则谱乘之功大焉;流年续修,使瓜瓞绵延分明,高曾云累清晰,其意义远矣哉。
          吾族于洪武年间自高密李仙庄辗转迁居于寿邑东北部,因立村于弥河津渡,故名村曰口子,迄今已六百余载。考李氏族谱,早年曾有修缮,后因时局动荡,战火烽接,国无宁日,民罕安平,生活尚且无着,谱乘之续修遂无从顾及。建国后,人民生活日阜,社会安定承平,故而族人泮华、中魁、乾三、元春等受族众之委托曾于1962年续修族谱,但未及成册却又在文革浩劫中毁于一旦。改革开放以后,国势腾飞,黎民殷富,百业俱兴,政通人和,族人再度商讨谱乘之续修,故于2006年4月,由广德、兴顺、丁金、根起诸人组成修续小组,分工负责,进行整理、增添诸事,并联络沟通散居外地之族人,使其一并归谱;经数月努力,终克功成。2007年4月 8日,族孙建邦将完册禀告于余,家谱初成;余不敢怠慢,迅即付梓成帙,并祭祀以告祖宗,大事善终矣。
          聊以数语记之,以为序。
          


          7楼2012-06-17 13:07
          收起回复
            留吕镇饮水安全第一期工程竣工碑记
            作者:李尊然
              饮水难得而珍于粮米,乃留吕之宿弊;建国后,虽屡有改善,但物力所囿,未能彻底解决。上世纪末,因用水量剧增兼之旱情严重,水位急剧下降,况水中含氟超标,地下深及里许水无可饮者。有鉴于斯,留吕镇委、镇政府决意实施异地引水之惠民工程。
             2007年4月,工程得以实施:设计以市第四水厂作为水源,从侯镇供水管道留寒路北侧丹河西岸顺留口铺设主管道,引水至村级供水口,按供水系统使用寿命50年计,铺设管道53公里;供水加压站建设容纳1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安装两台大功率水泵,加压分3条管道供各村及其他用水单位用水。估算投资1050万元;用工5万个,完成工程量20万立方米; 受益者逾两万人。
             施工中,镇两委主要领导躬身挂帅,抽调精干组成施工队伍,公正透明运作,对工程用料和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以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经两月奋战,于6月15日终克功成。供水之日,家家水香溢皿,户户笑声盈室;啜水入口,清冽甘甜;父老不乏激动至于流泪者。正所谓“开颜自当喜庆日,饮水不忘引渠恩”云尔。
             工程之成,其义大矣,民心凝聚,上下同心,政民协力,留吕兴盛可期也。为激励来者,特记之。
            


            8楼2012-06-17 13:07
            回复
              《昨日激情》诗歌集序言
              作者:李尊然
                打开信箱,认真地阅读了《昨日激情》诗歌集书稿,高兴而且激动。对于李兵其人,我虽早有所闻,迄今并未谋面;但对于李兵的诗歌,我却算得上是老读者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与《羊盐报》副刊结缘,经常阅读到许多来自盐化生产第一线作者的作品,常常被作者朴实的文风和激情所打动,印象比较突出的就有李兵的诗歌。当时,为其诗歌所感动,曾经打算写点儿评论之类的东西,但听说李兵还只是一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怕出手不谨慎,不利于作者的成长,方才作罢。不意十余年后,我竟然有幸为他的诗集作序,大概这就是所谓缘分吧。
               李兵开始写诗的时候,是战斗在盐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对于盐工的生产、生活和盐工的喜怒哀乐十分熟悉,他们理解自己岗位的重要,用对祖国人民的忠贞和坦荡的胸怀奉献着美好的青春,同时也感受着新一代盐工崭新的生活,从繁重而艰苦的工作意义中体味幸福;每一项看似简单的操作,一旦融和了美丽的向往和追求,立刻就全部变成有节律的舞蹈,处处都充满了诗意。于是他拿起笔,把自己的工作,饱蘸着美好的感情,写成了一首首诗。后来虽然他的工作岗位有所变更,但一直没有离开他所挚爱着的盐场,更没有停止过写作,集腋成裘,积少成多,也就成就了如今的诗集。
               我市盐业战线上的文化层次,20 余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就文学报刊而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出现的《羊盐报》和《云海诗刊》,到后来的《海的回忆》、《海的思索》等几本诗集,再到现在的《山东海化报》,盐业职工的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但就个人专集而言,李兵的《昨日激情》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诗集。从这个角度上说,无需乎与人争一日之长,它已经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是一个标志,它将被写入历史。
              请代诗评家叶燮在《原诗》中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澹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李兵热爱他的工作,他把最美好的理想和期待都毫无保留地寄托于自己的事业,艰辛磨砺出刚毅,汗水升华为珍珠,他的诗歌,是真实感情的流泻,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字里行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感情真挚,内容充实,决没有无病呻吟的娇柔;描写细腻,能抓住典型的细节,恰到好处地突显事物的特点;语言简练而具有合理的跳跃性;音节铿锵,基本上达到了节律的音乐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人说,生活如同粮米,文则炊为饭,诗乃酿而酒。固然,酒有茅台、汾酒、杏花村,风味各异;又有高度、低度之分,人各有爱,仁智之见,自难避免;李兵的诗歌是盐业园囿里的一朵奇葩,属于文学中独具品牌的酒品,是不应该怀疑的。
              我衷心地祝贺作者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衷心地期待作者还会出版更多的作品;同时,我也希望盐业战线上会有更多出色的后来者。
               我不是诗人,只是徘徊于诗歌殿堂门口的门外汉,本没有资格为人写序;为表达我对作者的鼓励,也为不辜负朋友的期待,赧面汗颜,不揣浅陋,说出了我个人的一点粗疏见解,难以准确地评价作者的得失,希望作者和读者见谅,期待方家赐教。
                谨以数语记之,权以为序。
              


              9楼2012-06-17 13:09
              回复
                《诗钞》小序
                作者:李尊然
                 笔者为诗,始于幼时对小说插诗的随意模仿 ,好玩而已;真正着意写诗,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内容多为睹以感悟、触景生情的急就之篇,或抒怀言志,或别绪闲愁,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形式也无藩篱之囿;后来,所写内容多以应酬诗为主,而在形式上也转向格律诗。但因性格的原因,笔者不情愿接受格律的约束,故而即使律诗,往往不甚严谨,甚或率意为之而类古风;偶尔写词,则以自度曲目之。惟其如此,故曾多次谢绝朋友出版诗集的邀约。如今斗胆捧献于读者面前,只以古风目之可也。
                 曾在北京同读的窗友李传方先生,因交谊之深,爱屋及乌,喜爱吾诗,并精心抄录数册,以见证和传承我们之间的情谊。如此,则不仅使其陡然增色,而且使其具有了深意。
                 自然界有风鸣鸟啭、海啸泉吟,生活中有悲恸之哭、欢乐之笑,或出天籁,或源七情,皆无斧凿之痕而出于天然;笔者不才,每取以入诗,常牵强失真,虽有诗之形,却无诗之神。故而,面对《诗钞》,读者只消借以消磨时日而排遣寂寞之苦或假以警戒为诗之弊,则笔者足矣;倘得师友指陈缺失,不吝赐教,则感激有加。
                  聊以数语记之,以为序。
                


                10楼2012-06-17 13:10
                回复
                  《教工手册》序言
                  作者:李尊然
                   明代宋濂主持制定的明朝典(和谐)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典范。其实,它却脱胎于浙江浦江县郑氏家族的“家仪”。
                   浦江郑家,从宋代建炎年间始,就聚居于同一个大宅院中,人口曾达千五百人;其中一支维系达15世之久,前后跨越宋、元、明三代,历时数百年。这正是郑氏形成完善、严密治家制度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典章制度是一个集体应维系正常生活、活动需要而出现的;没有它,便很难保证正常的秩序,此其一;从家族的家仪,发展到明代的典章,一则说明家仪是典章的基础,二则说明其作用的重要,此其二。今天,社会本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这种用条文规范集体成员行为的形式,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只不过性质和目的不同而已。
                    聊记数语,以为序。
                  


                  11楼2012-06-17 13:15
                  回复

                    《书法方圆》序
                    作者 李尊然
                    余于1997年退休之后,即应邀到寿光市老年大学担任诗词教师,得以与教授书法课的李义文君相识;交往日深,了解愈多,敬仰之情益笃。义文自幼聪慧,慎于言而敏于行;酷爱书法艺术,废寝忘食,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以兀然求索,故而书法技艺日臻成熟,收获甚为丰赡,曾于1989年在“全国首届农民书画大展”中一举折桂,名播海内,令人景仰。自1992年到老年大学任教以来,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孜孜追求、广涉博取,而且自觉加强古典文学修养,并悉心攻读书法理论,饱蘸心血和才智,写下了大量的书论和笔记。其不少作品和和论文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获得了社会的首肯和赞誉;同时,他还根据老年大学学员的实际需要,不惮繁难,亲手编写有针对性的讲义,相继编成《千字文逐字剖析》、《草诀及辨异》、《落款大观》、《名碑名帖名作欣赏》、《书法理论汇编》、《书谱释读人语》等手稿,深受学员喜爱,其中的《书谱释读人语》还被外省、县老年大学采用。为了让初学书法者广泛了解书法基础知识和学书人必需具备的素养和品德,他又博览群书,精心辑录了《书法方圆》书稿,其用心之良苦实在教人感佩!
                    如今,《书法方圆》一书即将付梓,义文君嘱我为序,沉吟再三,欣然应允。之所以犹豫者,因自知为书盲而识见浅陋;而终欣欣然应允者,一则此书之出对书法界裨益非凡,为广大读者所期待;二则借以接受书法之熏陶。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
                    中国的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奇葩;其历史源远流长,历千年而不衰,在海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连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先生都不无羡慕地说,“如果我生在中国,不一定是位画家,但很可能是位书法家。”正因为如此,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光大祖国的国粹,使之永葆青春。
                    而今,书法艺术广受国人钟爱,艺术园囿群芳烂漫;学书者亦日益增多,他们正需要基础知识的滋养,而此书广罗书法初学者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和素质、学养圭臬,是书法界学人发轫的指路明灯,必然会受到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它将陪伴有志于书法的学人坦然上路,向书法高峰攀登,以至成长为书法界的佼佼者。若果如此,其意义大矣哉。
                    值《书法方圆》面世之时,不揣浅陋,以寥寥数语记之,忝以为序。
                    


                    12楼2012-06-17 13:17
                    回复
                      咱贴吧里也有类似的一个贴子,那个贴子的主角就是郭老师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06-17 13:17
                      回复


                        15楼2012-06-17 14:52
                        回复
                          与李尊然先生互通书信,还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不知不觉,三十多年过去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2-03 1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