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之下,银行存款利率不降反升!”这一反常的金融现象出现在央行降息之后——今年6、7月间,在央行两度宣布降息的同时,也首次放宽了利率的浮动区间,此举被业界视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破冰之举”。
利率市场化不期而至,各银行猝不及防,使出浑身解数揽储。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纷纷将各项存款利率调至上限,即基准利率的1.1倍。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金融机构仍热衷于存款保卫战的同时,另一场财富管理的启蒙运动也在悄然上演,而启蒙机构除来自银行理财部外,还来自信托、基金、券商,甚至民间借贷等诸类金融机构。
在银行储蓄渐失与“金融脱媒”渐近的双向进程中,商业银行多年来所倚重的“净息差”盈利模式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包括财富管理在内的中间业务模式将决定未来银行成败。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如何在财富管理这一课题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更为攸关生死。
现象1
银行纷纷升息揽存
今年6月,央行宣布降息的次日,地处河南的洛阳银行随即将该行所有期限档次存款利率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执行。至此,这家银行各项存款利率已调至上限,其中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3%,而五年期存贷款利率5.225%。
与洛阳远隔千里的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在得知央行降息并首次放宽利率浮动区间后,也第一时间将利率调至上限。一个月后,央行二次降息,该行再度跟进,将各项存款利率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
“降息之下,存款利率不降反升!”这一现象并不单单出现在洛阳银行和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在央行短时间内两度降息后,全国一百多家城商行,几十家农商行及数百家村镇银行大多闻风而动,大多将各项存款利率调至上限。
“河南城商行的存款利率大都按上限执行了,如果哪一家不跟进,则意味着存款很可能流向竞争对手。”降息次日,河南一家城商行副行长对记者坦言,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实属无奈之举。
同期,在北京举办的一场村镇银行论坛上,安徽某市银监分局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利率市场化后,由于缺乏大银行派生存款等优势,村镇银行的存款压力将空前紧张,如不能获得足够的存款,其放贷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必将受到牵制。
资金具有天然的趋利性,在相同条件下,资金总会从收益较低的地方流向收益较高的地方。在得知降息后大银行也顺势提高了存款利率后,中小银行本能地意识到“如不采取行动,则意味着存款进一步流失”。
根据降息后各家银行的反馈,可大致可分为“三大梯队”——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为第一梯队,其一年期定存上浮8.3%至3.25%,其他执行央行基准利率;第二梯队为股份制银行,其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10%至3.3%,其他等同“五大行”,而第三梯队则为中小金融机构,其各类存款均“一浮到顶”。
“在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打开后,各银行出现分化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这也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应有之义。”对此,中国农业银行研究员付兵涛表示,大中小不同类型银行的存款结构,也决定了各银行会采取不同类型的价格策略。
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则认为,目前银行间的存款利率正处于博弈阶段,小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更多是迫于吸收存款的压力,防止存款流失,但是小银行在大银行的压力下,纷纷提高存款利率,此定价是否理性尚存在一系列疑问。
“如果浮动区间放宽至20%,我敢断言,肯定也会有银行将存款利率调到上限,但这显然不是监管层和各家银行愿意看到的。”谈及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争夺战,上述地方银监分局人士坦言。
尽管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留住存款,但存款流失的现实却仍让银行家们倍感苦恼。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降低和社会理财渠道的日渐丰富,存款“搬家”的现象已经在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
今年6月,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在参加天津融洽会时曾透露,自去年开始,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存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速放缓现象,今年前四个月继续延续这一趋势,降息可能会使这一趋势进一步延续。
![](http://hiphotos.baidu.com/%D0%C5%BA%CF369/pic/item/e79b9a3f269759eee570f77eb2fb43166c22dfcc.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