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评论,有将原著和电视剧做比较,也从网上找来原著看了看。可以说,原著更像是一触即发前传。书上详细交代了阿初在英国八年的生活。在最艰难的时刻,他考上了皇家医科院。用自己精湛的艺术,灿若朝阳的性情,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拯救了陷入回忆,不能自拔,自我堕落,吸食大烟的荣升。从一开始,阿初就说了,爱情只是人生的点缀。他追求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轮回的宿命。他的软肋,是对荣家习惯性的服从。他的弱点,或者也是优点,在关键时刻,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但也会从大局出发。这是一个会坚固和平衡大局和自我,在大局和自我之间,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人。阿初是活生生的人。比阿次更有人间烟火味道。这也是他归国后,能在黑道游刃有余,叱咤纵横的原因。
面对敌人,阿初用茶道之说,用陆羽的诗,将其狠狠讽刺。陆羽的这首诗,太适合用在这里。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一生孤苦飘摇。幼年寄宿寺庙,受尽艰辛,主持几次想要为他剃度。陆羽却说:“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主持恼羞成怒,对他倍加苛责,但他始终坚守自我内心的想法。而且,在漫长也短暂的一生中,他都坚守他品行的初衷,不慕权贵,坚守正义。当阿初用这首诗嘲弄暴发户日本人,我觉得更对是对自身一种有感而发的顺其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宿。他对这首诗的情感出发,来自陆羽和他颇为相似的人生轨迹,对权贵的轻蔑。读来有三份风轻云淡,七分内心向往。要不是姐姐被日本人炸死,他已经奔赴异国,去过充满阳光,能展示自我的生活。
在电视剧中,这首诗被放在了最后和日本人的对决中。日本人以为眼前人是阿初,在她眼中,阿初是一个一心想要为父母报仇,不能割舍富贵之人,所以以高官厚禄诱惑之,对阿初她是轻蔑的,或者说,对中国是轻蔑的。他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热血青年,踌躇报国的**者。阿次从选择做一名**者的那天起,就没有想过回头的路,**的路,也是一条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抉择。阿次读这首诗,更多三分铿锵有力,三分坚定,三分对敌人的仇恨和蔑视,还有一点点淡淡的惆怅。那种惆怅之情,是转身即逝的,是藏在阿次的内心最深处的。这惆怅,更深深的埋藏在内心失去荣华的痛楚里。为了祖国的光明未来,**者放弃了个人情感。而阿次偏偏在最危险的时候,学会了浪漫,这浪漫,是发自内心的爱,也是最坚定的情意。挨得过风霜雨雪。和阿初一样,阿次的动情,将也只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在没有其他。
从这首诗延伸开去,阿初中有阿次,阿次中有阿初。阿次为阿初赴死,阿初替阿次肩负使命。他们的心里都有一池清波碧照的西江水。都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终有一天,竞陵城中,碧波谭畔,他们,会再相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