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友吧 关注:104贴子:3,196

古籍《荣枯鉴》品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ysys:
智者不会拘束于善于恶的名分。天有常理,明智的人不会离弃。越发通达这些事理,就越容易确保没有危险。过分爱惜名声的人会被名声伤害,爱惜自身的人却可以保全。名利本身是没有错的,过错归咎为追求名利的人。小人和君子是不分贵贱的,贵贱的是世俗的区分。一个人就算勘破虚名,也很难拒绝利益的诱惑,在这一点上,君子和小人本无区别。获得了荣誉就被人成为君子,反之就是小人。世上君子少,小人多,寡不能敌众。对于同样一件事,毁誉是可以随便说的,但事实却不可否定;而一个人的命运也很难更改,可以改变的是自己对于命运的心态。人们连君子都不用害怕,何必害怕小人呢?



1楼2012-08-07 16:47回复

    闻达卷二
    【原文】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ysyslh】官场上是不计善恶的,遭受惩处的也不仅仅是小人。取悦上级的获得荣耀,取悦下属的就会困难重重,且不顺利。君子取悦下属,君子的上级没有迷惑在名誉中飘飘然。小人取悦于上级,让上级心情愉悦而迷惑,但下级却没有惩罚小人的权利,所以没有办法。下层的人认为实事求是,直言才是美的,可是领导们却觉得献媚自己的人才是忠于自己。一个人非常耿直却从不献媚,上司反而会怀疑他;同样的一个人只是会献媚领导,下层的人也会丢弃他。被上级怀疑那是很危险的,要伤根本,被下层怀疑却只是名声不好而已。被人称赞的荣誉都是从小人物口中传诵的,根本没什么大用,所以一个人还是应该固本舍末。富贵都是有常态的,其中道道很实际,也容易把握,而福祸却难以预料,时刻都要有警惕觉察之心。想要获得到实际利益就不要被虚名所羁绊,要想察觉和预防危险就不要以奸邪的行为为耻辱,没有羁绊羞耻之心,是获得荣华的义务所在,是必须付出的。你若是想要求名声,就不要进入官场做官,官位不是一种名誉;求官的人就不要想获得名声,品德不是荣华富贵。君子跟人谈心,吐露心扉,小人却没有跟你推心置腹的情趣,他对你只有攻心之术,君子小人之道不同,效果当然也就不同了。

    开个玩笑:吧友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丑陋的蟾蜍会是“招财进宝”的象徵了吗?因为它丑陋、图利、精明、坚持,没有清高和俗气之心,所以会成为“商道”的象徵。记得前年夏天,我在一个深山宾馆入住,夜深人静,广场上地灯辉煌,我居然发现好多蟾蜍守在地灯的旁边,捕食那些被广场地灯吸引的飞蛾,一个个蟾蜍吃的肚子鼓鼓的,当时我真的是笑了!会心的笑了!


    2楼2012-08-07 17:16
    回复
      2025-08-04 16:33: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佘庆弗绝。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ysyslh】
      人没有忧患意识,祸患就会猛烈的纠缠着你。而忧患国家利益的人会有丧失身家性命的危险,又换自己的人却能安于性命。人可以拒祸患而使远之,却也有人自己就去招纳祸患;获得祸患是因为被人怨恨了,然而也有祸患是不请自来的偶遇。君子总是否定批判邪恶的东西,所以他的患事反而招惹不休。小人不是贤能的人,反而经常会有好事眷顾。对于上级不能失去他的信任,要做的这一点,非用小人的攻略是难以做到的;对下不跟人结怨,如果不是保持君子的做派,连说都不用说就知道那肯定不行。对待来自于上级的责难,无论是非都不要争辩,勇于自我承认承担,反而会获得上司的原谅而保全。对于来自下层的责难,就要争辩,把责任推给他人之后,自己方可脱身免责。君子的做派不结党,不抱团,不搞帮派,如果自己有了祸患也没有人肯帮助他,没有人肯为他说好话。小人因为共同的利害而结交,合适的时候圈内的人都会帮助他争取利益。天下或公共中丧失道义,是因为坏人坏事得不到惩罚铲除,就像人身体有了病灶得不到铲除医治而垮塌。人处于祸患中不能得到解脱比如会困守其中,这是君子也不能改变的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说,对于那些小人的行为,存在即合理啊,还是可以理解和体谅的。
      ysys点评:古代社会就有这样的情形,看来世上却无新事啊,总是在不断重复着已经发生过的情形。我对于《荣枯鉴》的翻译,并没有拘泥于句子的原意,而是得到其中的“精神”而说之,神似而形不似也。


      4楼2012-08-08 10:23
      收起回复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ysyslh】
        装的象君子实际是小人的,才是真小人。外表象小人行事却很君子的,才是真君子。 道德高的人不太体恤自己,看重仁义的人容易忽视自身危害。 人们虽然仰慕君子,遇到实际事的时候还是要行小人行径,那谁要真当君子,谁就很难办了。 人们嘴上说憎恶小人,到了实际事上就不仁义了,做小人比作君子自由,因为小人没有挂碍,没有底线。 谁也不愿意当倒霉蛋,谁都愿意没有任何阻碍,所以,所有人就都成了小人了。 社会阶层越高,因为要装孙子,所以气节越低;人越贫贱,义气越是浮云,因为先要活着。 君子最受不了的是精神屈辱,小人最受不了的是身体上的困苦。 所以,一有乱子,君子就躲起来自保高洁去了,小人却常能当上国家领导。 气节比不上金钱实在,所以,人一穷了,就做不成君子,没了讲气节的本钱。义气也不如生命重要,所以,身处危困就没办法不当小人,因为活命更重要。 不管别人如何夸奖或批评,只管自己的利益存亡,这不是追求气节仁义的道理,却是能让你安身立命、生存下来的道理。


        6楼2012-08-13 09:30
        回复
          《荣枯鉴》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计非全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翻译:
          幸福来了你没有察觉,没有抓住机会来获取它就得不到;而祸患来了若是不加预防控制祸患却会成真。要是人能够预测福祸的话,那么全部事情就都好办了。说话不能尽言,就算是至亲也要注意。表面恐惧实际是忍耐着小人,外部表现的似乎恭顺的样子而实际耐心却很忌恨,就算是奸诈的人也会迷惑。知道戒备的人就近乎有福了,迷惑别人会远离祸患,等到事情有变就会保存实力。
          自私的人只看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他永远就能实际利益。上天给予的恩典难以预测,只有财产可以作为生活的凭借。以小人治小人,小人灭了,群众也安全了。把罪恶隐藏起来,不去做善事,就不会有对你不利的事产生。计谋不是最好的就不实施,愚笨的人把此作为戒条。
          


          10楼2012-10-04 19:19
          回复
            《荣枯鉴》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陷人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辨,谤之成也。
            谤而不辨,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辨,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失于上者,下必毁之;失于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翻译:
            对于身份低微的人不提意见,对于庸才不推荐他。攻击别人的忌讳和短处,人们难以容忍。把其陷入窘地自己就能检讨自己,诽谤他就非常容易了。善待对手的仇人别人不知道,诽谤他就起到奇特的效果。对于对手不好的小事了解的非常明白对手也不知道,诽谤他就起到实际的效果。假设他有恶言攻击你不能分辨,诽谤你就成功了。
            诽谤你不去辩论,时间长了那些事情会搞清楚的,人们对你的厌恶慢慢地就减少了。诽谤你时与其强行辩解,这些事反而说不清楚,人们对你的怨恨也在增多。
            上级不喜欢你,下边的人要说你的坏话,群众很讨厌你,上级就会对你产生怀疑。借助上级责怪别人掩饰自己的私欲,借助群众的议论来表达你的诚信,别人都对你搞不清楚。
            


            11楼2012-10-04 19:23
            回复
              《荣枯鉴》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辨。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翻译:
              没有虚假就没有真诚。真的东西,不害怕假的,虚假的代替不了真的,最禁忌的是不要去辨认。
              虚假到不能满足就会自取其祸,真诚到无所掩饰令人讨厌。顺从上级的旨意,有些虚假不是错误。与上级相违背,真的东西也有错误。寻求得到的东西不能太直接,通过一些方式就能得到。拒绝最忌的是太明了,婉转些不会失误。
              忠诚的人主要是讲仁义,君子讲仁义不抛弃旧人,讲仁义主要是看行动,小人做事不讲怀恩。君子有难处不骗人,小人发迹了就背主,人是不是虚假,不一定是有难处或发迹。
              一般的礼仪风俗,不按照去做的,不一定就是虚假的,坚守诺言的不一定就讲诚信。物质条件不同遇到的实际情况就不同呀。
              


              12楼2012-10-04 19:25
              回复
                《荣枯鉴》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摄心,其志无改矣。
                上宠者弗明责,上怨者休暗结。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理不直言,谏非善辨,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翻译:
                以自己的智慧管理人,智慧穷尽了,群众也不跟你了。降伏人最好的办法是使他心服,这样他就能和你保持一致不会改变了。
                受到上级宠爱的不一定是聪明贤达的人,上级不喜欢的人不与其偷偷结为好朋友。心术方法别人没有发现就能成功,采用密秘的方法去谋划事情就能够取得胜利。君子对亲人要求严格,亲人为人质必须服从。
                小人害怕,常期施用奸诈肯定是自取于败。
                有理不直言,诤谏不是善于辩论,达到不讨嫌就是最好的了。心情好差不能要表现出来,做事不要昭显,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就是最好的。
                仁义能够诛杀君子,仁义却不能使小人灭亡,讲仁义不能滥施。对于有恩的人不抛弃就是贤人,强加给他罪过就是奸恶,施恩与惩处都不能有偏差。
                


                13楼2012-10-04 19:27
                回复
                  2025-08-04 16:27: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
                  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
                  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翻译:
                  善于观察的人了解人,善于思考的人理解人。你了解了这个人就不害怕他了,知道他的思想就可以驾驭他,对别人示威自己的长处是自取祸害。
                  悄悄的对其进行观察,别人的不足之处你就知道了。君子对于小事情不清楚,对于大道理非常明白。小人考虑的是眼前的事情,不思虑长远。
                  假设一个问题来观察别人的看法,这个人的真实和虚假就可分辨出来了。攀附富贵的人生活,就可以避免祸害,结交好周围的朋友经常相聚,大小事情无不知也。
                  把自己置于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4楼2012-10-04 19:28
                  收起回复
                    《荣枯鉴》由五代宰相长乐老写成。五代宰相冯道一生仕唐晋汉周四朝,相六帝,因自号"长乐老"。《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用曾国蕃的话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其实,从《荣枯鉴》中可以发现,小人不是“惹不起”就能“躲得起”的,小人并非不可战胜的,小人的秘迹是有迹可循的,可以破解的,只有了解他,才可战胜他;洞悉其奸,才能防范在先,这是一部《荣枯鉴》给我们的启发。


                    15楼2012-10-16 21:08
                    收起回复
                      哈哈,实话实说,比儒学好多了。有些地方只看了一遍,可能还不太懂。


                      16楼2012-11-06 15:59
                      回复
                        最近,想到一件事,全部发生的事实,已经是神了,这个有点齐物论的意思,也有点存在即合理的意思。所谓的是和非、善和恶、君子和小人都只是人的认识,本身区分这些,就是在轻贱一些事情来抬高一些事情,这些人的认识是远离本质的。


                        17楼2012-11-06 16:06
                        收起回复
                          齐物论,万物齐一,物无贵贱,事无是非,那么,已经发生了的本身已经是真理了。生和灭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世界上本没有善恶、是非和贵贱的分别。因为,人有了好生之心,所以,才有了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分别,但是,人心有这个分别本身也是存在的一部分。所以,人很难看到朴素的真理,只缘身在其山中。


                          18楼2012-11-06 16:30
                          收起回复
                            庄子有高明的地方,庄子的成功不是以现实得到了多少,而是以幸福了多少来评价的。每一个人活着,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都是无尽的黑暗。一个人曾影响到的一切,也是这样,有开始有结束,这是万物法则。所以,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幸福才是重要的。


                            19楼2012-11-06 16:40
                            收起回复
                              2025-08-04 16:21: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很难说,有的人他就喜欢快意恩仇,比如说谭嗣同,变法殉身第一人,他就觉得美,这个是没有办法的,陈天华留学日本,他就觉得唤醒国人,死也值了。花钱难买人高兴,幸福这件事是讲不透彻的。活下去是一个基础,道家讲贵生,活下去得到多少才是幸福,这个就难说了。


                              20楼2012-11-06 16: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