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吧 关注:690贴子:2,279

回复:【分享】三国战争资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荆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扬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兖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豫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凉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益州
  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并州
  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交州
  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雍州
  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西州
  即凉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
  荆襄九郡
  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
  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
  江东八十一州
  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
  广州
  州名。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
  蔡颇
  即蔡州、颖川。按:蔡州,本汉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县。二地:处颖水、汝水上游,顺二水可达淮河,抵寿春。
  陇右
  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
三国时期齐名人物一览
一龙:(龙头)华歆、(龙腹)邴原、(龙尾)管宁二张:张昭、张纮
  三诸葛:(龙)诸葛亮、(虎)诸葛瑾、(狗)诸葛诞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祖:曹操、曹丕、曹睿
  三哲:曹操、孙权、刘备


29楼2012-08-16 21:19
回复
      于禁---泰山钜平(山东泰安)
      李典---山阳钜野人(山东金乡县人)
      典韦---陈留己吾人(河南宁陵人)
      乐进---阳平卫国(不详)
      庞德---南安(甘肃)
      孔融---鲁国(山东曲阜)
      杨修---弘农(河南灵宝县)
      魏延---义阳(河南桐柏县)
      郭淮---太原阳曲(山西太原)
      袁绍家族---汝南汝阳(河南上蔡)
      荀或----颖川颍阳(河南许昌)
      郭嘉----颍川阳翟(河南禹县)
      钟鹞----颍川长社(河南长菖县)
      钟会----同上
      陈群----颍川许昌(河南许昌)
      司马懿---河内(河南温县)
      诸葛亮---琅邪阳都县人(山东沂南县)
      黄忠-----南阳(河南南阳)
      李严---同上
      董卓---陕西郡临姚(甘肃岷县)
      吕布---五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
      贾诩----凉州姑臧(甘肃武威)
      张辽----并州雁门马邑(山西朔县)
      徐晃-----河东杨县(山西洪洞县)
      关羽-----河东解良(山西运城解州)
      马超-----扶风茂陵(陕西兴平)
      法正-----右扶风(陕西眉县)
      姜维-----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
      孙坚-----吴郡富春(浙江富阳)
      太史慈---东莱黄人(山东)
      甘宁----巴陵临江(四川重庆)
    三国都城
    曹 魏 邺 城


    33楼2012-08-17 22:11
    回复
      2025-08-12 20:28: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以后营建的邺城的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由于漳河历年泛滥,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
        邺城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城内以一条东西横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地势较高,其中部建宫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耸着冰 ,铜雀台、金虎台,是为军事需要而建的瞭望制高点。南区主要是居民区,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当时强制集中的各地劳动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强宗巨豪,以及他们的部曲。
        邺城在我国都城史具有借时代意义,它将宫苑集中于城区北部,居民区放在城区南部,为以后历代都城所继承,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布局。邺城西北设置三台,魏晋洛阳城也仿此在西北隅设置金庸城。
        曹 魏 洛 阳 城
        曹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由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几处曲折,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西城垣残长4290、宽约20米,北垣全长3700,宽约25-30米,东垣残长3895,宽约14米。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城垣周长约14345米。
        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其中西垣3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闾阖门;北垣二座,从西至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东垣3座。从北至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据文献记载,南垣应有4门,自东至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
        城西北隅仿邺城三台建金庸城,为军事防御设施。洛阳城仿邺城的设计,将宫城集中于城内中部以北,将官署、居民区置于城区南部。城南设立国学、明堂、灵台、此灵台为东汉时所建,魏晋沿用,汉晋灵台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
        孙 吴 武 昌 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以东一带。俗称吴王城。城略作方形,边长0.75公里,南壁和东壁的南段保存较好,城基宽十余米,残存最高处达4米。城内北部原似建有子城,为孙吴武昌宫所在。城西有郭城遗迹。再西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发现有古代冶铁遗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澜湖,东南隅有凤凰台高地,形势险要,又有良港、铁冶,是控制长江中游的一个军事重镇。
        孙 吴 建 业 城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献记载“建业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实录》卷2)。孙吴建业城址现已消失。
      三国人物表
      张让 张角 张宝 张梁 张飞 张钧 张举 张纯 张济 张邈 张超 张杨 张虎 张温 张闿 张燕 张辽 张昭 张紘 张英 张勋 张绣 张鲁 张郃 张顗 张南 张武 张温 张允 张横 张既 张卫 张松 张任 张肃 张翼 张著 张音 张爽 张裔 张南 张达 张苞 张嶷 张韬 张普 张虎 张休 张茂 张当 张特 张约 张缉 张布 张遵 张绍 张峻 张悌 张尚 张华 张象 张节 张明 张俭 张球 张先 张承 张世平刘焉 刘备 刘陶 刘虞 刘恢 刘宏 刘协 刘辨 刘岱 刘表 刘范 刘晔 刘繇 刘艾 刘璋 刘安 刘延 刘辟 刘勋 刘禅 刘琦 刘琮 刘泌 刘封 刘先 刘馥 刘熙 刘度 刘贤 刘磐 刘璝 刘巴 刘循 刘瑁 刘永 刘理 刘廙 刘豹 刘宁 刘琰 刘敏 刘劭 刘放 刘丞 刘谌 刘璿 刘瑶 刘琮 刘瓒 刘恂 刘璩 刘达 刘寔 刘苌 刘宠 刘郃 刘邠 刘畯 刘雄 刘弘 刘元起 刘子扬王允 王匡 王方 王颀 王昌 王邑 王立 王朗 王则 王垕 王楷 王忠 王植 王修 王琰 王威 王粲 王累 王平 王甫 王谋 王双 王连 王伉 王肃 王建 王昶 王韬 王基 王经 王真 王含 王沈 王业 王敦 王瓘 王买 王颀 王祥 王浚 王浑 王戎 王观 王必 王子服 孙仲 孙坚 孙策 孙权 孙翊 孙匡 孙朗 孙韶 孙静 孙乾 孙观 孙瑜 孙高 孙皎 孙桓 孙礼 孙资 孙登 孙和 孙亮 孙峻 孙綝 孙据 孙恩 孙干 孙闿 孙谦 孙恭 孙楷 孙休 孙皓 孙异 孙単 孙冀 孙歆 孙秀 孙河曹节 曹操 曹嵩 曹仁 曹洪 曹豹 曹性 曹昂 曹丕 曹植 曹纯 曹休 曹永 曹彰 曹熊 曹睿 曹真 曹遵 曹宇 曹芳 曹爽 曹羲 曹训 曹彦 曹据 曹髦 曹德 曹奂 曹霖 曹安民 李傕 李儒 李肃 李典 李蒙 李别 李封 李乐 李暹 李丰 李通 李孚 李珪 李谌 李恢 李严 李丰 李伏 李意 李异 李辅 李福 李胜 李


      34楼2012-08-17 22:11
      回复
         严纲 严舆 严畯 严颜 严政 严白虎
          潘隐 潘凤 潘璋 潘浚 潘举 潘遂
          文丑 文聘 文钦 文淑 文虎
          苏双 苏由 苏飞 苏越 苏颙
          贾诩 贾华 贾逵 贾范 贾充
          宋果 宋宪 宋忠 宋谦 宋白
          成廉 成宜 成济 成倅 成何
          阎圃 阎晏 阎宇 阎象 阎芝
          范成 范疆 范谤 范康   卫弘 卫凯 卫演 卫瓘   左丰 左灵 左慈 左咸樊稠 樊能 樊建 樊歧   彭安 彭羕 彭和 彭伯   辛评 辛毗 辛敞 辛明鲍信 鲍忠 鲍隆 鲍素   伍琼 伍孚 伍习 伍延   陶谦 陶商 陶应 陶浚华雄 华佗 华歆 华核   桓阶 桓范 桓嘉 桓彝   岑壁 岑威 岑昏 岑眰于禁 于麋 于吉 于诠   焦触 焦炳 焦彝 焦伯   费观 费祎 费诗 费耀冯礼 冯习 冯紞 冯方   孔伷 孔融 孔秀 孔昱   魏续 魏延 魏邈 魏平皇甫嵩 皇甫闿 皇甫郦   淳于琼 淳于导 淳于丹   裴景 裴秀 裴元绍管亥 管宁 管辂      向朗 向举 向宠      唐周 唐咨 唐彬侯览 侯成 侯选      龚景 龚都 龚起      祖茂 祖郎 祖弼吉太 吉邈 吉穆      乐进 乐就 乐綝      种拂 种辑 种邵 鲁馗 鲁肃 鲁芝      廖化 廖淳 廖立      留赞 留略 留平金旋 金祎 金尚      太史慈 太史亨      毋丘俭 毋丘甸眭固 眭元进  石苞 石广元  邢贞 邢道荣  雷薄 雷铜   万政 万彧 姜叙 姜维   段珪 段煨   夏恽 夏恂   卢植 卢逊   牛辅 牛金 昌稀 昌奇   虞翻 虞松   凌操 凌统   蒯良 蒯越   耿武 耿纪 尚弘 尚广   沮授 沮鹄   典韦 典满   边让 边洪   糜竺 糜芳 宗宝 宗预   郝萌 郝昭   任峻 任夔   审配 审荣   穆顺 穆顺 戴员 戴凌   步骘 步阐   爰靑 爰邵   丘建 丘本   申耽 申仪 韦康 韦晃   霍峻 霍弋   谢旌 谢雄   滕胤 滕修   乔瑁 乔玄 臧霸 臧旻   伏完 伏德   吾彦 吾粲
          窦武 封諝 蹇硕 邹靖 颜良 方悦 和洽 邴原 谷利 闵贡 逢纪 麴义 桥蕤 俞涉 纪灵 笮融 简雍 满宠 毛玠 应劭 卞喜 史涣 路昭 车胄 祢衡 顾雍 阚泽 骆统 甘宁 妫览 郄虑 脂习 晏明 牵弘 州泰 曾宣 施朔 党均 宁随 邵悌 干休 羊祜 楼玄 雍闿 沈莹 山涛 仇连 花永 巩志 鄂焕 戈定 苗泽 法正 泠苞 赖恭 卓膺谯周 翟元 殷纯 谭雄 靳祥 常雕 郤正 来敏 官雝 爨习 盛勃 苟安 伦直 卑衍 柳甫 毕轨 司蕃 句安 葛雍 师篡 白寿 阳群 汪昭 檀敷


        36楼2012-08-17 22:11
        回复
          区星 普净 武安国娄子伯 慕容烈 士孙瑞 濮阳兴 单子春 乔国老 南华老仙 紫虚上人 金环三结董荼那 阿会喃 忙牙长 朵思大王 带来洞主 木鹿大王 兀突骨 土安 奚泥沙摩柯 轲比能 彻里吉 雅旦 越吉 迷当 俄何烧戈 蹋顿 乌桓触 左贤王王美人 何后(灵帝妻) 唐妃(少帝妻) 董太后(刘苌妻) 吴夫人 吴国太(孙坚妻) 糜夫人 甘夫人 孙夫人 吴夫人(刘备妻) 貂蝉 严氏 曹氏(吕布妻) 邹氏(张济妻) 伏后 董妃 曹贵人(献帝妻) 刘氏(袁绍妻) 蔡夫人(刘表妻) 徐氏(孙翊妻) 王氏(赵昂妻) 杨氏(马超妻) 刘氏 卞氏 丁氏(曹**) 甄后 郭贵妃(曹丕妻) 李氏(庞德妻) 张后(刘禅妻) 毛后 郭夫人(曹睿妻) 刘氏(曹爽妻) 徐夫人 王夫人 潘夫人(孙权妻) 张后(曹芳妻)全后(孙亮妻) 胡氏(刘琰妻) 李氏(马邈妻) 崔夫人(刘谌妻) 何氏(孙和妻)大乔(孙策妻) 小乔(周瑜妻) 朱太后(孙休妻) 冯氏(袁术妻) 刘氏(潘举妻) 黄氏(诸葛亮妻) 夏侯令女(曹文叔妻) 祝融夫人(孟获妻) 云英(董承妾) 李春香(黄奎妾) 蔡琰(蔡邕女) 舞阳君(何进母) 樊氏(赵范嫂)
          三国官职表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37楼2012-08-17 22:12
          回复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41楼2012-08-20 21:26
            回复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42楼2012-08-20 21:26
              回复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  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  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  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  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  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  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  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  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43楼2012-08-23 22:10
                回复
                  2025-08-12 20:22: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武卫都尉  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  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  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  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  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  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  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  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  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  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  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  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  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  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  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  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  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  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  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  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44楼2012-08-23 22:11
                  回复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  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  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  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  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  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  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  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  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  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  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  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  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长  秦置县令、县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魏时为第八品,秩三百石。
                      长乐少府  汉制,太后宫官皆冠宫名。景帝前置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公元前144年改为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后所居宫复长乐旧名,更名长乐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后亦称长乐宫,因置此职。
                      长水校尉  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三国因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  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  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征西大将军  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征南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45楼2012-08-23 22:11
                    回复
                        中领军  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军师  魏置,为丞相属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  秦汉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职掌言议,顾问应对,无固定职事。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  秦置,汉沿之,属郎中令,其长称中郎将。汉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以五官中郎将统领中郎。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将  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中监军  蜀置,为加官。
                        中书丞  三国吴置,为中书监、中书令的属官。
                        中庶子  周代始置,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汉沿置,为太子属官,职如侍中,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从事史  汉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书案卷,居中治事,与别驾从事史分别为州府内外总管。
                        主记  东汉州郡设专管记事、簿书的主记室,主记室员是主记室史,简称为主记,是州郡中仅次于主簿的亲近属吏。魏沿置。
                        著作郎  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长。汉武帝时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三国演义》全武将单挑谱
                      注: 1. 标明的数字有时候实际是“不三合”,“不十合”等等,都以3合、10合计 2. 有时候是“十余合”,“100余合”等等,也都以10合、100合计 3. 不详是指书中没有说明,但估计在几回合到几十回合之内,一般不会太久 4. 名字前有*号的指平手章回 胜利方 失败方 回合数 备注
                        1 张飞 邓茂 1 死亡
                        1 关羽 程远志 1 死亡
                        2 张飞 高升 不数合 死亡
                        2 刘备 张宝 1 带伤(射后面,发箭中左臂)
                        2 朱隽 韩忠 1 死亡(乱军中射杀)
                        2 孙坚 赵弘 1 死亡(从城上飞身杀弘)
                        2 刘备 孙仲 1 死亡(射后面)
                        4 董卓 伍孚 1 被擒(欲暗杀)
                        5 程普 胡轸 不数合 死亡
                        5 *华雄 *孙坚 2 平手(射正面,孙放2箭被躲)
                        5 华雄 祖茂 1 死亡
                        5 华雄 俞涉 3 死亡
                        5 华雄 潘凤 数合 死亡
                        5 关羽 华雄 不详 死亡(以弓手身份突袭)


                      46楼2012-08-23 22:12
                      回复
                         5 吕布 方悦 5 死亡
                          5 吕布 穆顺 1 死亡
                          5 吕布 武安国 10 带伤(砍断手腕)
                          5 吕布 公孙瓒 不数合 败走
                          5 *吕布 *张飞 50 平手
                          5 *吕布 *张飞、关羽 30 平手
                          5 刘关张 吕布 数合 败走
                          6 吕布 夏侯惇 数合 败走
                          6 徐荣 曹操 1 带伤(射后面,中肩膊)
                          6 夏侯惇 徐荣 数合 死亡
                          6 黄盖 蔡瑁 数合 打中
                          7 颜良 耿武 1 死亡(欲暗杀袁绍)
                          7 文丑 关纯 1 死亡(欲暗杀袁绍)
                          7 文丑 公孙瓒 10 败走
                          7 *赵云 *文丑 50~60 平手
                          7 鞠义 严纲 1 死亡
                          7 赵云 鞠义 不数合 死亡
                          7 韩当 张虎 30余合 力怯(吃惊被杀)
                          7 孙策 陈生 1 死亡(射正面)
                          7 程普 蔡瑁 不数合 败走
                          7 *孙坚 *吕公 1 平手(吕公诱敌)
                          7 黄盖 黄祖 2 生擒
                          8 *董卓 *吕布 1 布打卓戟落地
                          10 马超 王方 不数合 死亡
                          10 马超 李蒙 1 生擒
                          11 管亥 宗宝 不数合 死亡
                          11 关羽 管亥 数十合 死亡
                          11 *张飞 *于禁 数合 平手
                          11 *臧霸 *乐进 30余合 平手
                          11 *夏侯惇 *张辽 不详 平手
                          11 吕布 于禁、乐进 数合 败走
                          11 张辽、臧霸 吕虔、曹洪 不详 不利
                          11 典韦 郝曹成宋 不详 败走
                          12 典韦 侯成 不详 败走
                          12 典韦 高顺、侯成 不详 败走
                          12 典韦 何仪副元帅 3 死亡
                          12 曹洪 何曼 40~50 死亡(拖刀计杀之)


                        47楼2012-08-27 21:23
                        回复
                           12 李典 黄劭 1 生擒(突袭)
                            12 许褚 何仪 1 生擒
                            12 *典韦 *许褚 约几百合 平手
                            12 许褚 李封 2 死亡
                            12 吕虔 薛兰 1 死亡(射后面)
                            12 *吕布 *许褚 20 平手
                            12 典许夏夏李乐 吕布 不详 败走
                            12 乐进 成廉 1 死亡(射杀)
                            13 *李觖 *郭汜 10 平手
                            13 徐晃 崔勇 1 死亡
                            14 徐晃 李乐 1 死亡
                            14 许褚 李惺 1 死亡
                            14 许褚 李别 1 死亡
                            14 *许褚 *徐晃 50余合 平手
                            14 *关羽 *纪灵 30 平手
                            14 关羽 荀正 1 死亡
                            14 张飞 曹豹 3 败走(后赶上杀死)
                            15 *黄盖 *张英 不数合 平手
                            15 *孙策 *太史慈 100 平手
                            15 *太史慈 *程普 30 平手
                            15 孙策 于糜 3 生擒(后挟死)
                            15 孙策 樊能 1 死亡(喝死)
                            15 陈武 张英 1 死亡(背后杀)
                            15 蒋钦 陈横 1 死亡(射杀)
                            15 孙策 严舆 1 死亡(飞剑砍之)
                            15 *太史慈 *王朗 不数合 平手
                            15 *黄盖 *周昕 不详 平手
                            15 孙策 周昕 1 死亡
                            16 *吕布 *张飞 100余合 平手
                            17 吕布 李丰 3 带伤(刺伤手)
                            17 夏侯惇 桥蕤 3 死亡
                            17 许褚 张先 3 死亡
                            18 夏侯惇 高顺 40~50 败走
                            18 夏侯惇 曹性 1 死亡(中性冷箭,性未提防)


                          48楼2012-08-27 21:24
                          回复
                            19 许褚 孙吴尹昌 不详 败走
                              19 陈宫 曹操 1 射中麾盖
                              19 张飞 郝萌 1 生擒
                              21 张飞 纪灵 10 死亡(大喝一声)
                              22 关羽 王忠 不详 生擒
                              22 张飞 刘岱 1 生擒
                              25 *关羽 *夏侯惇 10余合 平手(夏侯诱敌)
                              25 颜良 宋宪 3 死亡
                              25 颜良 魏续 1 死亡
                              25 颜良 徐晃 20 败走
                              25 关羽 颜良 1 死亡(方欲问时)
                              26 文丑 张辽 1 射中头盔战马(射正面有提醒)
                              26 文丑 徐晃 不详 败走(料敌不过)
                              26 关羽 文丑 3 死亡(心怯而走,羽马快杀之)
                              27 关羽 孔秀 1 死亡
                              27 关羽 孟坦 3 死亡(马快)
                              27 关羽 韩福 1 死亡(中福冷箭)
                              27 关羽 平喜 1 死亡(步战)
                              27 关羽 王植 1 死亡
                              27 关羽 秦琪 1 死亡
                              28 *关羽 *夏侯惇 10 平手
                              28 关羽 蔡阳 不详 死亡
                              28 赵云 裴元绍 1 死亡
                              28 赵云 周仓 不详 带伤(中三枪)
                              30 *张辽 *张合 40~50 平手
                              30 *许褚 *高览 不详 平手
                              30 徐晃 韩猛 不详 败走
                              30 张辽 蒋奇 1 措手不及
                              31 袁尚 史涣 3 死亡(翻身背射)
                              31 *赵云 *许褚 30 平手
                              31 *赵云 *许褚于禁李典 不详 赵云全身而退31 高览 刘辟 3 死亡
                              31 赵云 高览 1 死亡(冲阵而来)
                              31 赵云 张合 30余合 败走
                              31 张飞 夏侯渊 未知 奋力杀退
                              32 张辽 袁尚 3 大败而走
                              32 徐晃 汪昭 不数合 死亡


                            49楼2012-08-29 21:11
                            回复
                              2025-08-12 20:16: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2 袁尚 袁谭 不详 大败
                                32 许褚 尹楷 1 死亡(措手不及)
                                32 张辽 沮皓 3 大败(射后面杀之)
                                33 许褚 许攸 1 死亡(非战阵)
                                33 徐晃 彭安 不数合 死亡
                                33 曹洪 袁谭 不详 死亡(奋威杀之)
                                33 张辽 蹋顿 不详 死亡
                                34 赵云 张武 3 死亡
                                34 张飞 陈孙 1 死亡(大喝一声)
                                35 赵云 吕旷 不数合 死亡
                                35 张飞 吕翔 1 死亡(措手不及)
                                36 赵云 李典 约10数合 败走(料敌不过)
                                38 甘宁 凌操齤 1 死亡(射杀)
                                38 孙高傅婴 为览、戴员 1 死亡(席间先后杀之)
                                38 潘璋 苏飞 不数合 生擒
                                39 甘宁 黄祖 1 死亡(射后面)
                                39 *赵云 *夏侯惇 数合 平手(云诈败)
                                39 张飞 夏侯兰 不数合 死亡
                                41 *魏延 *文聘 不详 平手
                                41 赵云 淳于导 1 死亡
                                41 赵云 夏侯恩 1 死亡
                                41 赵云 晏明 3 死亡
                                41 *赵云 *张合 约10余合 平手
                                41 赵云 马延张凯焦张 不详 败走
                                42 赵云 钟缙 3 死亡
                                42 赵云 钟绅 1 死亡
                                42 张飞 夏侯杰 0 死亡(惊死)
                                45 甘宁 蔡曛 1 射杀
                                48 曹操 刘馥 1 死亡(刘无兵器)
                                48 韩当 焦触 1 死亡
                                48 周泰 张南 1 死亡
                                49 张辽 黄盖 1 带伤(冷箭)
                                50 甘宁 马延张凯 1 死亡(先后杀之)
                                50 *赵云 *张合徐晃 不详 平手(云不追赶)
                                50 *张飞 *许褚张辽徐晃 不详 平手(许褚骑无鞍马)
                                51 *丁奉 *牛金 4~5 平手(丁诈败)
                                51 曹仁 徐盛 不详 不能抵当
                                51 曹仁牛金 蒋钦 不详 被冲散


                              50楼2012-08-29 2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