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止吧 关注:88,090贴子:2,446,265

【一见容止误终身】云鬓轻梳蝉翼 蛾眉淡拂春山(美人发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公子看好了 回家给你家楚美人梳去
强调噢 勿C ! 勿C !


1楼2012-08-13 14:56回复
    此帖非原创 。
    只为丰富丰富见识~~


    3楼2012-08-13 14:57
    回复
      2025-08-14 20:57: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双刀髻  古代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单刀髻,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4楼2012-08-13 14:58
      收起回复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5楼2012-08-13 14:59
        收起回复
          介个萌的~~~
          双丫髻  古代少女发髯名。宋代少女一般以梳双髻为多,即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两个小鬟。宋代黄庭坚有:“学绾双鬟年纪小”和“云鬟垂两耳”诗句。宋代晏几道诗有:“垂螺拂黛清歌女”、“犹绾双螺”,其他如“两两青螺绾额旁”、“双螺未合”,以及吕滨老诗:“起来重绾双罗髻”等,都是形容还未到梳成发髻时的少女发饰形式。


          7楼2012-08-13 15:03
          收起回复
            呜呜呜~~~~
            不记得锅里煮了面去了 刚一去看 水全干了
            都焦了....
            结果不小心还烫了下手 呜呜呜呜。。。。


            8楼2012-08-13 15:05
            收起回复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9楼2012-08-13 15:06
              回复
                古代女子的智慧体现在发式上啊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10楼2012-08-13 15:08
                收起回复
                  2025-08-14 20:51: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感觉刘楚玉会有介种
                  朝天髻  五代后蜀时发髻名。《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山西太原晋祠泥塑,有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11楼2012-08-13 15:10
                  收起回复
                    很林妹妹的感觉啊 有木有

                    垂鬟分肖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12楼2012-08-13 15:11
                    收起回复

                      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所《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13楼2012-08-13 15:12
                      回复

                        惊鹄髻  古代妇女发式。其形如鸟振双翼状。惊鹄髻式,在汉末三国(魏)时就有,马缟《中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历经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内仍流行这种发式。   是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
                        


                        14楼2012-08-13 15:13
                        回复



                          15楼2012-08-13 15:14
                          回复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16楼2012-08-13 15:16
                            收起回复
                              2025-08-14 20:45: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飞天髻  古代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宋书·五行志》:“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17楼2012-08-13 15: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