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刘吧 关注:38贴子:200
  • 2回复贴,共1

刘姓的发展衍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姓的发展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韦之。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於鲁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来,其余散居其他各地。
西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由刘氏改为豕韦氏,成为依附於商王朝的部族政权。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西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於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於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於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至此,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他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第三章、晋国风云录
杜伯的故事在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周朝任大夫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遐,商时为豕韦侯,豕韦者国名也。叔遐遂以为氏焉。遐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西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其祠叫杜伯祠,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纷逃往他国避难。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子:《左传》称之为士蔿,字子舆,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士蔿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武子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晋国君主为奖励士会长子士燮的功绩,特将隋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於是士燮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燮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因此士会的后裔除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会的名字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氏。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於御龙氏的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氏、司空氏、隋氏。


1楼2012-08-21 15:22回复
    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氏时期。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於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士会与刘氏的复兴: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於隋称隋会。又食邑於范称范会,史也称范武子。他出身於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於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西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於是晋国就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西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於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著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威胁。晋灵公七年(西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由於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西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諡号“武”。因此史书也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士会生三个儿子,长士燮,次士雃,三士鲂。现存的古丰刘氏族谱载:“士雃留秦不返复姓刘氏曰刘轼”。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载:“士会当鲁文公时,出奔秦”。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轼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2楼2012-08-21 15:22
    回复
      2025-08-03 21:04: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帝尧之刘累后裔帝尧之刘累后裔帝尧之刘累后裔帝尧之刘累后裔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2-09-01 1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