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吧 关注:11,963贴子:126,571

【我说几句公道话】也谈余秋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喜欢余秋雨教授很久了,他的作品是我非常欣赏的,今日第一次进来,没想到就看到这些,倍感无语,为何大家都猪猪一点不放呢?下面我来罗列几条观点,


IP属地:河南1楼2012-08-22 23:39回复
    请批判余秋雨的同志们扪心自问,你们的文学功底,哪一个可以和余秋雨相提并论?所有指责余秋雨文史错误的同志,哪一个系统研究过余秋雨?或者专心致志的将余秋雨的文章读完并细细品味过?我承认,余秋雨文章中自夸之词随处可见,有时甚至令我哑然失笑,但是,请度过余秋雨文章的同志自问,余秋雨的散文是不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那些销售量和盗版量是不是尤其产生的原因?再请各位自问,对于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史错误有几处是你自己发现的?又有多少是你道听途说的?


    IP属地:河南2楼2012-08-22 23:48
    收起回复
      2025-08-04 12:20: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对于文革时候的事,我对《借我一生》中的说法保持怀疑态度,但是,余秋雨曾发出英雄帖,表示谁能找出一篇他在文革时写的批判文章就自动辞职,那些整天叫嚣着批判他的“英雄”们为何全成了缩头乌龟?对于那几篇署名为余秋雨的批判文,我更是感到无语,试问我随意写一篇辱骂共产党署上你的名字是不是就可以把你定罪呢?再者,写了又怎样?不承认有怎样?文革早期有文化良心的国学大师自杀?为何这个时代是文化大师绝种的时代?难道中国学术界的损失还不够大吗?难道要所有的大师学者全部死完你们才会觉得中国文坛是干净的吗?真的质疑有些人的文化良心何在?中国悠悠五千年文明无人继承才是最好的是不是?像余秋雨这样对中国古文明研究甚深的文化人全部死绝你们才安心是不是?真的觉得那些骂别人是什么什么贼的人自己是个什么玩意?


      IP属地:河南3楼2012-08-23 00:02
      收起回复
        关于诈捐,股票之类的,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这些事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不是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说某某某偷了我一百块钱那某某某是不是就应该被定罪呢?既然是没有证据,那么为何还要天天拿出来作为某人人格有问题的论据随意攻击呢?这样是不是可以告某人恶意诬陷罪呢?余秋雨教授这些年对于所有的诬陷诽谤不作任何回复,难道某些人不感到无耻害臊吗?作为文化人成天不在文艺上下功夫就只会盯着某某人有没有历史政治问题,某某人这次捐款是不是诈骗有意思吗?这样的人竟然也被追捧我就为他们脸红!中国文人的脸都被他们丢尽了,竟然还在那恬不知耻的指责别人


        IP属地:河南4楼2012-08-23 00:11
        收起回复
          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余秋雨教授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这是不容任何人质疑的,余秋雨教授曾经踏访过无数的文化古迹,这一点是最令我敬佩的,试问当今文坛,有几个作家可以像余秋雨教授一样不顾旅程艰辛只为文化拷问?试问有几个能穿越重重战争防线,只跟着一队无任何防御能力的电台车队穿越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带?《千年一叹》中的所有文章都是注明了日期的,当时什么情况难道没有记载?为何没有人看到他为了四大古国的文明传承问题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而是盯着人家是不是有历史问题,人家夫妻是不是恩爱和睦不放呢?同志们,文革早已过去,请不要让悲剧重演,结果只会徒留笑柄!!!


          IP属地:河南5楼2012-08-23 00:20
          收起回复
            最后说一句,余秋雨是文人不是明星,请不要像狗仔队一样盯住人家的私生活不放,这样只让人觉得你很肤浅!!!


            IP属地:河南6楼2012-08-23 00:22
            收起回复
              不愿看到一些浅薄的话语,因为我会觉得自己也很肤浅,http://tieba.baidu.com/f?kw=%CF%CE%D4%C2&fr=itb_favo&fp=favo这个是我的个人贴吧,欢迎喜欢余秋雨的同志前往**切磋,对于不满于教授文人的,免抬贵步,衔月不想做无畏的争吵,衔月吧只欢迎朋友


              IP属地:河南7楼2012-08-23 00:26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8楼2012-08-23 00:49
                收起回复
                  2025-08-04 12:14: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衔月1
                  【对中国古文明研究甚深】——这句话亮了!如果余秋雨真有研究的话,会出现那么多谬误?!
                  把传说中舜的配偶娥皇、女英说成是“舜的女儿”,
                  把新文化运动中托名王敬轩的钱玄同说成是刘半农
                  把唐朝传说人物、道士吕洞宾说成“道家始祖”
                  余先生把在法国大ge命以后出生的文学家雨果说成是“法国大ge命时期 ”的巴黎作家,
                  等等。
                  不知道这些是不是例子呢?
                  ——————————
                  还有,《道士塔》里面谬误就不少,你要修改一下病句吗?
                  1.【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2.【道士想到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
                  3.【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
                  


                  IP属地:广东9楼2012-08-23 00:59
                  收起回复
                    @1衔月1
                    你看看对中国文化研究甚深的余秋雨先生写的作品吧,请你给我们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是怎样体现余秋雨文化的!
                    ——————————————————
                    望海楼新记
                    余秋雨
                    泰州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相传康熙年间重起之时,始则大雨雷鸣,继则晴空鹤翔,民众惊视此象,以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楼。最近之毁在抗战初期,亦为战火之祸也。可见此楼命运,实乃中华民族兴衰之表征。值此故国盛世重开,泰州百业兴隆,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
                      泰州之有望海楼,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筑斯楼也,可时时登高,俯视遐迩,以极目畅怀。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更有袈裟如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不绝於道。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天也愈高,地也愈广,此地何地?曰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丙戌初春,泰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望海楼。建筑采宋代形制,且又壮其规模,优其材料,精其工艺,以吞吐古郡风范,盛世气韵。清人咏望海楼诗云:“忍见荆榛老夕阳”,“建楼一夕万户忙。”今荆榛已除,夕阳未老,新楼既成,万户更忙。忙於登临,忙於接待,忙於怀古,忙於畅想。正可谓: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
                    丙戌秋日 余秋雨记於京城


                    IP属地:广东11楼2012-08-23 01:10
                    收起回复
                      说说我对余秋雨的看法吧。
                      中学时,就对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不太感冒,因为个人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华丽的文风,大篇大篇矫揉造作的煽情让我觉得作者刻意雕琢,我看不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我比较欣赏的是余杰流畅的文字,平淡中见真意。像《毕业生》一文,道出了毕业生对前路的期待和迷茫。
                      再后来,余秋雨在文革中的表现被揭发出来,加入“石一哥”为四人帮摇旗呐喊。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写大批判文章也无可厚非。但余秋雨矢口否认,拒不认错的态度,实在让人反感。《学习与批判》中,那几篇署名余秋雨的大批判文章,是不会说谎的。余秋雨再怎么粉饰,也装不成最清白的文人。
                      金文明先生发表《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指出余秋雨文章中的文史错误。我也只是一笑置之,只是余秋雨治学的不严谨,可见一斑。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余秋雨对待错误的态度,不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是拒不承认,百般狡辩,甚至将“致仕”的错用说成是活用。
                      后来的《含泪劝告》、诈捐门,熊胆题词,徐家汇股权事件,让更多的人看清了余秋雨“大师”面具之下的真实一面。本来这些都与我无关,余秋雨如何,历史自有评价。但后来发现,原来余秋雨是满独分子,《一个王朝的背影》为满清招魂,反对汉服的言论,可见他的立场。
                      让这样一个满独分子掌握文化话语权,让他继续为满独制造舆论支持,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我加入了批评余秋雨的行列,希望大家能从另一角度分析余秋雨。 我计划写《我看余秋雨》系列文章,从他的文化散文,文化底蕴,自我吹捧,反复无常,人格魅力几方面,说说我对余秋雨的看法。如此而已。
                      ————————————————————
                      对于余秋雨的文革作为,还有文史错误,都不是我们批驳的重点。关键是余秋雨对待错误的态度,他拒不承认,百般狡辩,甚至以谎圆谎。一个满篇谎言的人,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人,难道不应该批评吗?他学识浅薄,却装成一副文化大师的模样,误人子弟,不对他的错误进行反思,难道是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吗?
                      


                      IP属地:广东14楼2012-08-23 01:20
                      收起回复
                        【转帖】天堂来信
                        “余爷爷,您好!
                        我是一名在地震中在您的点化下刚刚成为“菩萨”的小学生。 听说您写文
                        章让我们的父母不要再去告状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因为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做
                        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按照您的说法,告状的事应该先放在一边,先去干抗震
                        救灾的大事,可我还有一点不明白,惩办制造豆腐渣工程的人算不算抗震救灾的
                        一部分?检察院的叔叔阿姨们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拿起镐头和铁锹去重建家园?
                        老师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小学生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那
                        检察院的叔叔阿姨分内的事情又是什么呢?余爷爷,我还小,有些事还想不明白,
                        您快告诉我吧!
                        我听说过一个叫“克拉玛依”的地方,在那里发生过一次大火,领导们先
                        走,孩子们留下。那件事情就是按照您的说法:拖到最后再办。我现在到了天堂,
                        那里有克拉玛依的孩子,他们都问我,不知道大火的事情拖到最后,办了没有
                        我还听说现在有好多盖房子的爷爷、叔叔们已经在帮助我们重建家园了,我不知
                        道这里面有没有为我们学校盖房子的那些爷爷叔叔们,我想应该有,因为余爷爷
                        说了,可以先不去追究他们,他们当然还会出现了。 那就太好了!余爷爷您太
                        聪明了,您总是为我们小朋友着想,有他们平安无事地在那里盖房子,今后就会
                        有更多的小朋友和我一样成为菩萨,我们就不会感到孤单了。谢谢您啦。
                        余爷爷,最后我想告诉您,天堂可好了,没有作业,没有补习,天天都充满
                        了快乐和阳光。您那么大的本领,想来的话一定吹口仙气就能来的。
                        余爷爷,我好想您,我们所有的小朋友都等着您呐!
                        余爷爷,您快来吧!”
                        


                        IP属地:广东17楼2012-08-23 01:34
                        收起回复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希望你不吝指教! 1.余秋雨在文革中有没有写过大批判文章?他说他是文革中最清白的文人,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大批判文章,请问余秋雨在文革问题上是不是撒谎了?我关注的重点不是他写得大批判文章,而是他对文革中的所作所为矢口否认,还试图将自己粉饰成从不犯错的圣人。(《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说自己是文革中最清白的文人。余秋雨说他在文革中没有写过一篇大批判文章,是彻彻底底的撒谎!许多读者还对余秋雨在《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书中所言深信不疑,把余秋雨看作是文革的受害者,真的以为余秋雨在文革中清清白白,没有写过一篇大批判文章。如果不揭露余秋雨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不知道还有多少读者蒙在鼓里呢!余秋雨这种公然欺骗读者的行为,难道不应该批判吗? 2.余秋雨的书中是不是有很多谬误,有些谬误甚至是文章的重要论据,整篇文章的立意都是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之上。《寂寞天柱山》中,为了强拉李白与苏轼的“奇缘”,余秋雨竟篡改山名、诗作和官职。这样的书,难道不是误人子弟吗? 3.【余秋雨究竟为中国文化作了什么?】你口口声声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因为余秋雨。请问是不是没有余秋雨兜售他的文化快餐,中华文明的传承就断绝了?他所谈的全部题目,都早有学人写了专著和论文。【余秋雨有什么新的文化创见?】评论家西方朔这样评价余文,“题目是大众化的,却要冒充“发现”。请问余氏散文有哪个题目不是文学界、历史界尽人皆知的?有什么新发现?他的功夫全在戏剧性地讲故事,装腔作势地抒情、煽情,故作高深和无限上纲上。” 【常识闹不清的人,如何驾驭“大文化”?】余秋雨自己的文化基础就不扎实,怎样传承中国文化?怎样研究中外文化的异同?从余秋雨文章中的低级错误,从余秋雨的《望海楼新记》这些狗屁不通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底蕴是多么浅薄。
                          


                          IP属地:广东18楼2012-08-23 01:39
                          回复
                            西方朔评点:
                            检手边江苏古籍1999年版《泰州旧事摭拾》,卷七“文物”类有《望海楼》一篇,采录自清夏荃《退庵笔记》卷九,叙此楼历史甚详,盖始创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初名海阳楼,本为府学一隅之附属建筑,地方官张宴延科士之所也。毁于元代兵火,明嘉靖时州牧鲍龙重建。万历再毁,康熙时州官施世纶又建,更名靖海楼。嘉庆初,州官杨玺加高重修,名鸣凤楼。余秋雨此文,真所谓佛头着粪者也。
                            “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作者意,七即是“起”,“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是何言欤?此楼自南宋理宗时初建至今已777年,有何“天意”可言?今余秋雨于造楼一事,辄曰“天意”,纯为装神弄鬼,掇拾迷信,将自身等同巫瞽,以无聊语敷衍塞责也。
                            所谓“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 南宋理宗之际,离亡于蒙古仅五十年,可谓末季,明代嘉靖之时,观海瑞疏中“嘉靖嘉靖,家家户户,干干净净”,严氏父子擅朝政二十年,贪贿成风,善恶颠倒,民不聊生,可谓之“盛世”耶?
                            “便愈加敬重此楼”,“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此为明清白话小说、黄梅戏中用语,居然阑入古文!
                            “值此故国盛世重开”,何为“故国”?何为“重开”?按“故国”之义项有三:一,历史悠久之国家。二,祖国;本国。三,故乡。此处三义无一适合,“故国重开” 根本不知所云。
                            文中所列举登楼人物,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郑板桥云云。耐庵、板桥为号,王艮为名;外地人士,陆游置于早于彼之范仲淹、欧阳修、岳飞之前,不识是何义例?而且范、欧为北宋人,岳飞、陆游为南宋初人,前者在十一世纪,远早于十三世纪之宋理宗时代二百年,后者亦不及见此楼之兴造,余秋雨谓此四名人曾登楼,岂非白日见鬼、热病谵语?
                            至曰“更有袈裟如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不绝于道。” 使阅者几疑此楼为梵宫佛寺,读之令人失笑。
                            “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天也愈高,地也愈广,此地何地?曰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更是不成话说。泰州一楼,虽为当地古迹,值得爱惜,亦何能成为“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可谓奇谈。
                            “忍见荆榛老夕阳”,“建楼一夕万户忙”云云,乃清康熙间泰州著名诗人邓汉仪(孝威)《海陵重建望海楼》七律三首中之句,见《雍正泰州志》卷十“艺文”,所叙乃康熙间建楼之事。余秋雨随手拾一“忙”字,即引出“新楼既成,万户更忙。忙于登临,忙于接待,忙于怀古,忙于畅想”之句,非但庸俗商贾之气十足,即文白夹杂、不伦不类,亦令人喷饭。
                            “正可谓”之下,带出余秋雨所自作“七言绝句”一首, “大师”之不通,至此身无寸丝,原形毕露:不仅格律全无,平仄一片混乱,第三句末尾竟用平声字“临”结尾。而以此不通之“诗”为文章结语,此为说鼓儿词也,说相声也。从古文章,无此可笑之体。
                            予曰:晚清、“五四”以来,号能文章者,动以千数。余秋雨文,为《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牛浦郎水准,居然妄称名家大师。地方官不识妍媸,固然可哂,然书写镌刻,公然悬挂于楼中,毋乃使此楼与泰州同时蒙羞,为文木老人笔下周进、范进之流所讪笑也!
                            ——————————————
                            看看对《望海楼新记》的点评吧,这样狗屁不通的文章,你居然拿来跟《岳阳楼记》相比,你是来搞笑的吗?!
                            


                            IP属地:广东19楼2012-08-23 01:49
                            回复
                              2025-08-04 12:08: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阵秋雨一阵凉
                                ——评余秋雨《望海楼新记》
                                金立鑫
                                余秋雨的文字看来一如其名——越来越缺乏温度了。金文明先生多次批评余
                              秋雨在文字、历史等方面存有多处瑕疵甚至硬伤,但秋雨先生似乎并不在意,我
                              多次见他文过饰非,毫无闻则过喜之意,缺乏一位正直学者应有的风度。最近他
                              在其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189695230)中有一篇新作,名曰《望
                              海楼新记》,此500字的一篇短文,仅三个自然段,但其中逻辑、历史问题不少。
                              以下我们只就前面两个自然段,按顺序逐一点评,无论余先生接受还是不接受,
                              这都无所谓,据以往余先生对待金文明先生批评的态度,我们并不期待余先生能
                              够接受,本文是写给那些盲目崇拜余秋雨,并可能效尤余秋雨的年轻学子的,以
                              免他们重走秋雨的老路。
                                第一自然段三个问题:
                                一:余文曰:“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此
                              言实在莫名其妙,就因为连出三个“七”字,就“必含天意”了?让人匪夷所思。
                              根据余先生的逻辑,明年是778,后年是779(根据国家语委的文字规范,我们写
                              作789,而非“七八九”),是否就没有了“天意”?一位生活在当代的人文学
                              者如此看重“天意”,如果不是文学表达的话,是否对唯心论有推波助澜的意图?
                                二:余文曰:“相传康熙年间重起之时,始则大雨雷鸣,继则晴空鹤翔,民
                              众惊视此象,以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楼。”余文所言“民众惊视此象,以
                              为大吉之兆”民众的看法毫无科学道理,现代人一望而知。而余先生堂堂一现代
                              学者,竟也引此入文,不仅毫无批判之意,甚而津津乐道。联系前面的“天意”
                              之说,此非偶然,实在有悖知识分子应当引导民众、批判社会的基本精神。缺乏
                              一位人文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余文曰:“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最近之毁在
                              抗战初期,亦为战火之祸也。可见此楼命运,实乃中华民族兴衰之表征。值此故
                              国盛世重开,泰州百业兴隆,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
                                首先这里的“表征”一词使用不妥,“表征”的意思为显露在外的征象,如
                              “问题表征”“物理表征”“结构表征”等等。中华民族兴衰的表征是什么?一
                              个民族的兴衰其原因非常复杂,战乱仅仅是一个极小的部分。但余秋雨先生却用
                              一个区区700余年的望海楼的兴衰就“表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这大概只有余
                              先生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如此放言了。
                                其次,余先生对于“盛世”的理解,也过于肤浅。重修望海楼,也未必就见
                              得是盛世之举。历史上当某些人奢谈“盛世”,歌功颂德,歌舞升平,即某些文
                              人墨客所谓的盛事之后,该朝代不是穷兵黩武,也必为战乱败相所替代,历史悲
                              剧一再如此上演。历史上所谓的盛世:一曰西汉,武帝功成万骨枯,“整个东亚
                              大陆都哭了”,民不聊生,西汉政权也由盛转衰。二曰盛唐,顶峰时期正值朝廷
                              腐败,奸臣掌权,宦官当道,以致安史之乱,叛军占领长安,唐玄宗入逃西蜀,
                              狼狈不堪,大唐王朝风雨飘摇。三曰明代永宣,所谓的永宣盛世之后,1436年英
                              宗即位,仅仅十余年,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党羽遍布天下。1449年,瓦剌蒙古大
                              举南侵,阴历8月15日,明军被瓦剌太师击败,死者数十万,英宗被俘,王振被
                              乱军所杀,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四曰乾嘉盛世,殊不知,所谓盛世
                              奢华的外衣之下,掩盖着的是奢侈、骄怠、贪污、腐败,大清帝国很快便从盛世
                              的顶峰迅速滑落,朝廷“不听规谏、讳医忌药、官官相护、上下包庇、只知敛财
                              纳贿、不管百姓死活的风气下,大小官吏因循苟且,谗上欺下,朝纲不振,效率
                              低下,百务废弛”“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天宝年
                              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王国华:腐败导致清朝从盛世滑向衰落,
                              《光明日报》 2000年8月4日)。有良知的学者大都慎言“盛世”,唯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之辈才会兜售廉价的歌颂盛世的淫文,以换取一口嗟来之食。余秋雨先
                              生显然写不出王国华先生那样的文字来。
                                郭树荣先生曾经给“盛世”提出了六条标准:一、政治特别开明;二、思想
                              特别自由;三、经济特别繁荣;四、国力特别强大;五、文化特别发达;六、百
                              姓特别安康(http://www.sqjw.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463)。
                              恐怕远远超出了余秋雨先生的想像。
                                四:第二自然段中,余秋雨全然不顾历史事实,说曾有“陆游、范仲淹、欧
                              阳修、岳飞、孔尚任”登过此望海楼。如果望海楼如余秋雨所言建于南宋绍定二
                              年,也即公元1229年。但陆游生于1125年,死于1210年;范仲淹更早,生于989
                              年,死于1052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死于1073年;岳飞生于1103年,死于1142
                              年;这些死了几十年的人还能够登上望海楼吗?真是信口开河。其实余秋雨先生
                              只要花点时间查一查历史资料,断不会犯如此的低级错误。中国文人向来有想当
                              然的毛病,尤其是部分文学社会学者,缺乏严格的科学素养,这种毛病在余秋雨
                              身上比较典型。作为一个很有社会影响的学者,一个很喜欢在电视上露脸且自认
                              荣耀的人,更应该检点自己的文字,以免误导年轻人。
                              ————————————————————
                              @肖铁铉 @1衔月1 


                              IP属地:广东20楼2012-08-23 0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