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844c96b9f3df8dca63d8f99fd1072bf/be453312b31bb051009274b4367adab44bede0af.jpg)
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属下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著名的唐朝姓氏学家林宝在《元和姓纂》一书中记载:“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而清朝姓氏学家陈廷炜在《姓氏考略》中,却把伍氏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陈廷炜是这样描述的:“伍氏,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
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该支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
在周定王姬瑜十年(楚庄王芈旅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上将军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地(今河南郑州)相遇对阵。
楚国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便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了。
就在孙叔敖准备下令撤军之时,伍参却出来对楚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我们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
孙叔敖马上恼火地说:“我们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了。而面前的晋军就近驰援,兵强马壮。如果听你的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
伍参不屑一顾地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而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对楚庄王和孙叔敖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
结果,楚军在著名的“邲之战”中大胜晋军,楚庄王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于是楚庄王以功封伍参为大夫,赏食邑,伍氏家族大大地荣耀起来了。
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如著名的春秋后期楚国上大夫伍奢,就是他的孙子,而千古留名的伍子胥,就是他的重孙,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 得姓始祖:伍胥。
关于黄帝之臣伍胥,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除了知道他与一部《玄女兵法》有关连之外,其他事迹已不可考。《玄女兵法》即《九天玄女法》,有三卷,明朝学者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曾引《玄女兵法》之文,亦记述了上述故事:“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伍氏后人奉伍胥为伍氏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伍 隆:严公三子,伍隆,梅邑始迁祖,字顺昌,号龙山,生宋真宗祥符九年丙辰五月初五日卯时,任大理寺评事,勅授文林郎,由江西庐陵安成卜迁都梁之湖田至神宗熙宁时章谆训理梅山自湖田再迁薪化三塘老屋场,殁葬查林甲山康向永禁续葬。元配:曾氏,闺字菊玉,生未真宗天禧元年丁巳九月十三日子时,殁葬星塘村夹劲龙亥山巳向,清乾隆年间甃砌石坟,永禁续葬。生子四:三郎;德;华;忠。是为广东梅县伍氏始祖。
伍以仁:原籍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石民思伍家村,明洪武时从征入黔卜居定南城,殁后怀氏合葬南门外王家湾大坟左侧穴名□枕巽向乾向。元配潘氏,子一:子荣。是为云南普定伍氏始祖。
晋代后,武陵伍氏逐渐周边地区迁徙。一支伍氏迁居安徽省庐江。伍建章出任隋朝宰相。受封于安徽蒙城移村(今蒙城县移村乡白果村)。伍建章的儿子伍元昭镇守南阳时,在该村修建了“伍家花园”,并栽种下两株银杏。因此,伍氏在当地为名门望族。后来,伍家被杨广满门抄斩,伍姓族人悉数逃亡。汉中一带的外姓居民也陆续迁居于此,故得“移村”之名。据广东《台山伍氏族谱》载,世居武陵的伍氏,“迨至南朝有公讳安贫,嗜学博古,梁王屡徵不就,世居武陵。”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安徽省庐江的伍乔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