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吧 关注:1,188贴子:11,994
  • 5回复贴,共1

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属下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著名的唐朝姓氏学家林宝在《元和姓纂》一书中记载:“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而清朝姓氏学家陈廷炜在《姓氏考略》中,却把伍氏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陈廷炜是这样描述的:“伍氏,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
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该支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
在周定王姬瑜十年(楚庄王芈旅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上将军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地(今河南郑州)相遇对阵。
楚国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便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了。
就在孙叔敖准备下令撤军之时,伍参却出来对楚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我们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
孙叔敖马上恼火地说:“我们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了。而面前的晋军就近驰援,兵强马壮。如果听你的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
伍参不屑一顾地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而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对楚庄王和孙叔敖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
结果,楚军在著名的“邲之战”中大胜晋军,楚庄王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于是楚庄王以功封伍参为大夫,赏食邑,伍氏家族大大地荣耀起来了。
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如著名的春秋后期楚国上大夫伍奢,就是他的孙子,而千古留名的伍子胥,就是他的重孙,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 得姓始祖:伍胥。
关于黄帝之臣伍胥,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除了知道他与一部《玄女兵法》有关连之外,其他事迹已不可考。《玄女兵法》即《九天玄女法》,有三卷,明朝学者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曾引《玄女兵法》之文,亦记述了上述故事:“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伍氏后人奉伍胥为伍氏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伍 隆:严公三子,伍隆,梅邑始迁祖,字顺昌,号龙山,生宋真宗祥符九年丙辰五月初五日卯时,任大理寺评事,勅授文林郎,由江西庐陵安成卜迁都梁之湖田至神宗熙宁时章谆训理梅山自湖田再迁薪化三塘老屋场,殁葬查林甲山康向永禁续葬。元配:曾氏,闺字菊玉,生未真宗天禧元年丁巳九月十三日子时,殁葬星塘村夹劲龙亥山巳向,清乾隆年间甃砌石坟,永禁续葬。生子四:三郎;德;华;忠。是为广东梅县伍氏始祖。
伍以仁:原籍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石民思伍家村,明洪武时从征入黔卜居定南城,殁后怀氏合葬南门外王家湾大坟左侧穴名□枕巽向乾向。元配潘氏,子一:子荣。是为云南普定伍氏始祖。
晋代后,武陵伍氏逐渐周边地区迁徙。一支伍氏迁居安徽省庐江。伍建章出任隋朝宰相。受封于安徽蒙城移村(今蒙城县移村乡白果村)。伍建章的儿子伍元昭镇守南阳时,在该村修建了“伍家花园”,并栽种下两株银杏。因此,伍氏在当地为名门望族。后来,伍家被杨广满门抄斩,伍姓族人悉数逃亡。汉中一带的外姓居民也陆续迁居于此,故得“移村”之名。据广东《台山伍氏族谱》载,世居武陵的伍氏,“迨至南朝有公讳安贫,嗜学博古,梁王屡徵不就,世居武陵。”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安徽省庐江的伍乔中状元。



1楼2012-08-25 16:07回复
    伍乔,字国栋,系伍安贫的儿子。他自幼勤奋好学,后入庐山国学,数年苦研六经,尤善《周易》。伍乔中状元后,南唐中主李璟下令将他所作《画八卦赋》及《霁后望钟山诗》刻于石上。不久,伍乔放外任歙州司马。
    伍乔写了一首《寄翰林学士张洎》,表达了自己希望回京都的心情:“不知何处可销忧,公退携壶即上楼。职事久参侯伯幕,梦魂常达帝王州。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当春绕槛流。遥想玉堂多暇日,花时谁伴出城游。”张洎接到这首诗后大为感动,劝说李璟让伍乔回京。南唐交泰二年(959年),李璟诏令伍乔为考功员外郎。继迁户部员外郎。北宋开宝九年(968年)南唐亡后,伍乔不愿为仕,归隐九华山。据《嘉庆一统志》载:“伍乔墓在庐江南马场冈(今安徽省庐江县城南门外)。”清光绪《庐江县志·冢墓》卷十六载:“伍乔墓在庐江县马场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在柴埠渡南岗(今庐江县泥河镇境内),有碑。”许多《伍氏族谱》都记述说:伍乔举家自武陵迁徙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入闽迁居剑塘(今将乐白莲)。伍乔的孙子伍昌移居宁化麻仓里(清流)。
    北宋初,伍乔后裔伍任从福建迁徙汴梁,开基汴梁伍氏一族。宋徽宗时(1101-1125年),汴梁伍氏后裔伍钦(字世美,号复来),进士及第,授太常少卿,升工部侍郎。他有6个儿子:伍仕、伍商、伍旅、伍氓、伍工、伍贾(柱国房谱载伍钦生五子:仕、商、旅、氓、贾)。其长子伍仕登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官授左拾遗,谪任福建兴化府判,入籍蒲田。次子伍商被授国子监学录,世居河南汴梁关王巷。第三子伍旅进士及第,官至给事,河南汴梁关王巷;其第九子伍正(号佳山)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进士,授翰林典章,始自汴梁徙岭南之凌江(即南雄珠玑巷);其后裔又迁之广东新会文章里(即斗洞大巷),为大卷的伍姓始迁祖。伍钦有第四子伍氓(字毓圣),登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进士,选殿前校尉,勅上柱国,后因故被谪岭南十三将,镇守南恩州,卒於官,归葬于广东阳江县象山。伍氓的两个儿子伍朝佐、伍朝凯后迁居于广东新会文章里斗洞绿围村,为伍姓绿围房始迁祖。
    北宋时,原居江西庐陵安成的伍隆(字顺昌,号龙山)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任大理寺评事。他举家迁徙湖南宝庆府新化县三塘,为三塘伍氏始祖。
    北宋宣和七年(1125),伍参的裔孙伍仕宦由中原迁移福建兴化县,为这一支伍氏入闽始祖。据说潮阳伍氏是由福建莆田流徙桑田捕鱼的渔民,后定居于此,为潮阳伍氏创基者。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原籍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石民思伍家村伍以仁从征入黔卜居定南城;其后裔播迁贵州各地。
    明代时,一支省数民族——回族的伍姓溶入汉族伍姓。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召原籍西域的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到金陵任钦天监刻漏科。据《伍氏家谱》载,撒马儿罕回族伍姓始祖,其汉姓名为伍儒,字德全。
    自伍儒起回族伍氏连续六世任职于钦天监,或为“博土”,或为“司历”,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誉。回族伍氏后裔人才辈出,清初有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探花伍长华等。自明代后,从南京、扬州等地迁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回族伍姓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明末至清初,福建、广东伍姓开始有人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伍姓是我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1%,居第121位。该姓分布甚广,尤以湖北、湖南、广东多此姓,三省伍姓约占全国汉族伍姓人口的64%。其主要堂号除了“孝友堂”外,还有“敦睦堂”、“务本堂”、“恩远堂”、“安定堂”、“肇基堂”、“忳取堂”、“树德堂”等。 隋末唐初时,河南武林(登封、伊阙、河南一带)伍氏入闽迁居麻仓(今清流县城关)。
    北宋开宝九年(968年)南唐亡后,户部员外郎伍乔不愿入仕,归隐九华山。伍乔有2个儿子:长子伍萝授,次子伍梦授。伍梦授生有2个儿子:长子伍德丰,次子伍德晋(一郎)。伍德晋被敕封为中丞大夫,迁到榕城(今福州市),后又从榕城迁徙宁化鱼龙村伍家坊。伍德晋有6个儿子:长子伍文徵由宁化迁居长汀县金泉,次子伍徵己由宁化迁居清流县嵩溪,第三子伍原己居宁化鱼龙村伍家坊,第四子伍正己由麻仓(今属清流)迁居宁化城内,第五子伍行己由宁化迁居浙江余杭,第六子伍弘己居新桥。伍氏后裔尊伍德晋为伍氏入闽始祖。伍德晋与夫人陈氏的墓在宁化县鱼龙村伍家坊,墓地为“海螺”形。(见宁化淮土《伍氏族谱》)
    


    2楼2012-08-25 16:07
    回复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85年),安定伍氏第三十六世伍亮由豫章(现江西省南昌)入闽,始居将乐龙湖(现明溪县龙湖村),后迁居将乐县铁岭库楼(今白莲镇鼓楼村)。北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他的后裔迁居将乐阳源团(今万全乡阳源村)。伍亮为将乐伍氏开基始祖。伍亮的第五代孙伍祺有2个儿子:长子伍荣桂,次子伍荣善。伍荣桂留居万全乡阳源村;他的两个儿子:长子伍显祖(字自然,号玉峰),次子伍显宗(号锦峰)。伍亮的第九代孙伍惠宁、伍惠文陆续迁居将乐溪南(今水南镇)繁衍生息。惠宁支派现已传31代,惠文支派已传36代。伍荣善从阳源团迁往隆溪大源许坊村定居。伍荣善支派已传15代。三崖干村伍氏已传至33代,苦竹村耀高派已传至31代,洋仂村宁鳌派已传至33代。(《将乐姓氏志》)
      北宋时,伍正己的裔孙伍弼之从宁化迁徙清流县。
      元顺帝时(1333-1368年),原居福建永定的伍松清迁居福建大田的万湖。
      元末明初,原居住在将乐县阳源都伍氏后裔伍仲让从阳源迁居泰宁开善松林坊,开基松林伍氏一族。伍仲让有5个儿子;其长子伍伯驴仍居原处,后裔繁衍于许屋、磜下、余地等村。次子与第四子无后代;第三子伍伯犊、第五子伍伯湖分别入赘泰宁城关杨姓、开善墩上村杨姓。
      明代时,伍乔第十五世孙伍锡,又名复元,字添赐从宁化迁居明溪城关。伍锡的第六世孙伍孙伍孟承,又名伍佑,为曾广东安定知县,迁居明溪罗翠;其后裔散居明溪盖洋张良、西溪和明溪城东等地。(见明溪城关盖洋《伍氏族谱》)
      三.迁移
      北宋时,伍氏入闽始祖伍德晋的长子伍文徵迁居长汀金泉,第五子伍行己迁居浙江余杭。宁化伍氏后裔也逐步播迁广东梅州、河源、镇平等地。(见宁化淮土《伍氏族谱》)
      元末,原居宁化石壁的伍宋(一作伍宗)迁徙至广东松口溪南。其第三世伍化迁居广东兴宁,伍成迁居广东蕉岭。(见广东兴宁《伍氏族谱》)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原居宁化的伍文重迁徙至江西留坑。天启年间(1621-1627年),宁化伍家坊的伍子胜迁居江西长胜龙窝底。(见《安定伍氏重修族谱》)
      明代始,宁化伍德晋的部分后裔迁居江西石城横江。(见宁化淮土《伍氏族谱》)
      20世纪30年代,明溪伍氏有人迁居台湾;其后裔继而迁徙美国、西欧等地。
      第二节 分布
      一.三明市区
      二.明溪县
      三.永安市
      四.清流县
      清流县伍姓人口约有1000余人,主要分布在大基头、伍家坊、城南等村。
      五.宁化县
      六.大田县
      七.尤溪县
      八.沙县
      九.将乐县
      将乐有伍姓人口2150人,聚居村有13个村和3个社区;即万全乡阳源村,大源乡大源村,南口乡上仰村,古镛镇百花社区、龙池社区、苦竹村、洋仂村、三崖干村,水南镇乾滩村、溪南村、新兴村、银华社区。
      十.泰宁县
      泰宁伍姓人口约千余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伍姓人口约千余人。 一.
      宋及宋以前
      将乐《伍氏族谱》
      将乐《伍氏族谱》始修于宋代,后多次重修。现存族谱于清光绪丙子年重修,该族谱记载:“亮公其太祖也,显祖公其少祖也,福、宁、文三公其少祖平分三龙也,节节相生,分支分干。”
      始编和续编伍氏族谱,都有确定后代字辈。将乐伍氏字辈为:“荣显兴良善,保留世元天;本文仲益有,绍基建大业;宗功启象贤,祖德传家永。”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阳源伍氏族谱续定字辈为:“椒邱夙号名宗,宋世南迁古镛,阳源分派秀灵。”伍氏宝田房2005年续修族谱时定字辈为:“安定显子胥,豫章亮入闽;宋佑居阳源,三房鼎峥嵘;历经多演变,沃宝迁古镛;千戴书宏路,盛世继重修;承前启后史,万代永昌隆。”
      


      3楼2012-08-25 16:07
      回复
        好文当顶


        4楼2012-09-01 16:02
        回复


          5楼2012-12-21 21:36
          回复
            安徽省庐江的伍乔中状元。 伍乔,字国栋,系伍安贫的儿子。他自幼勤奋好学,后入庐山国学,数年苦研六经,尤善《周易》。伍乔中状元后,南唐中主李璟下令将他所作《画八卦赋》及《霁后望钟山诗》刻于石上。不久,伍乔放外任歙州司马。 伍乔写了一首《寄翰林学士张洎》,表达了自己希望回京都的心情:“不知何处可销忧,公退携壶即上楼。职事久参侯伯幕,梦魂常达帝王州。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当春绕槛流。遥想玉堂多暇日,花时谁伴出城游。”张洎接到这首诗后大为感动,劝说李璟让伍乔回京。南唐交泰二年(959年),李璟诏令伍乔为考功员外郎。继迁户部员外郎。北宋开宝九年(968年)南唐亡后,伍乔不愿为仕,归隐九华山.


            6楼2013-01-05 2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