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舰从其设计之初就必定引人注目。不出所料,它的出现在各海军大国引起广泛关注,对重巡洋舰来讲更是致命打击。由于该型舰火力、装甲防护与航速之间不成比例,因此其舰型的划分颇费脑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国家中被称为"袖珍战列舰"(Pocket Battleship),可以说是轻量型或小型化的战列舰。
建造情况
在最后的设计方案获得通过后,德国海军随即于1928年11月订购了第一艘装甲舰--A号舰,该舰于1929年2月5日在基尔(Kiel)的德意志船厂(Deutsche Werke)辅设龙骨。
战列舰的建造时间是由能否及时提供主炮炮塔,即由主炮的建造进度决定的,实际上德国海军的建造计划是共建造五艘装甲舰,为此共向位于埃森的克虏伯兵工厂(Krupp AG of Essen)订购了10座3联装279.2mm炮塔,这样也大幅度的降低了造价,A号舰的建造进展顺利,该舰于1931年5月19日下水时被命名为"德意志"号。
B号舰于1931年6月25日在威廉港的海军船厂(Wilhelmshaven Marinewerft)动工建造,该舰在1933年4月1日下水时被命名为"舍尔海军上将"号,同一天,"德意志"号服役并成为舰队旗舰,官方公布的标准排水量仅为10 000t(没有油料及补给品),实际为11 700t,而满载排水量则高达15 900t。
"舍尔海军上将"号于1934年11月12日服役,对于该级舰设计所扮演的角色,德国海军部拟订了双重作用,首先:用作波罗的海区域的海岸防御,由于德国害怕波兰的野心,这项任务并不需要很高的航速和长的续航力,其次:用作商业袭击舰,以应付可能重新爆发的与英、法的冲突。
法国政府认为"袖珍战列舰"仅仅只是破交舰,由于有心要替代老旧的"丹东"(Danton)级战列舰,法国于1931年选择了装备8门330mm炮、航速29.5节的中型舰方案,而没有考虑在华盛顿条约限制内建一艘更大、造价更高的舰只。该型第一艘,26 500t的"敦刻尔克"号(Dunkerque)于1932年12月动工,很明显这种最后审核通过的方案被认为是能对付"袖珍战列舰"所能接受的最低尺度,而该级舰设计本身则深受德国设计观念的影响。
与此同时,C号装甲舰的建造被帝国议会(Reichstag)批准,并于1932年10月在威廉港铺设龙骨,1934年6月30日下水,该舰被命名为"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其设计作了些修改。根据前两艘舰的经验,此舰增强了装甲防御,加加了防空火炮,包括6门105mm高炮和8门88mm高炮。有一段时间曾提出在该舰上装高压蒸汽轮机的动力装置,但如此一来就会牵涉到进一步的改装工程,因此最后仍装上了MAN柴油机。
该舰于1936年1月6日服役并取代"德意志"号成为舰队旗舰。当时西班牙内战(Spanish Civil War)已在欧洲爆发,这三艘装甲舰均参加了支持不干涉行动的海军封锁,在行动中,其前部炮塔顶部有红、白、兰三条色带作为识别标志,"德意志"号在1937年5月29日在伊比萨港(Ibiza)停泊时遭到西班牙共和派飞机的攻击,命中两弹,未造成舰只损伤,但舰员死38人,伤78人,此次攻击是为了报复"舍尔海军上将"号两天前对共和军控制的"阿尔米里亚" 港(Almeria)的炮击。
建造D号装甲舰和E号装甲舰的预算在1934年就通过了,但准备工作进展缓慢。1935年6月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使德国可以合法地超过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最终这两艘舰被改成了战列巡洋舰来建造,完工后则成为"格奈森诺"号(Gneisenau)和"沙恩霍斯特"号(Scharnhorst),分别于1938年和1939年服役。
服役情况
"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
开战后,"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是德国海军最为活跃的海上袭击舰,转战于印度洋与大西洋,击沉多艘商船并屡次躲过英、法海军舰艇的追击。但最后在1939年12月13日被3艘英国巡洋舰在拉普拉塔河口(Rio de La Plata)截住,经过激战后该舰驶入了中立的蒙特维迪约港(Montevideo),最后在强大的军事及外交压力下于17日自沉。在这次战斗中,由于"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只有两座主炮炮塔,因而不能将炮火分散到多个目标,这是其在海战中失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