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正始七年即公元246年魏国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人发生过一场规模很大的战争,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包括对东北亚古代颇有兴趣的一些同好也对此非常陌生。事实上,关心中朝关系史的学者们也很少着力于对这场战争的分析。这次魏韩战争实在可称为史学研究中偏门的偏门了。
我曾在《难升米的智慧————兼析倭国与公孙氏、魏国的往来》和《也谈燕、吴、韩三角关系中的几个问题》中提到过这场战争,但当时的着力点不在于此,因此想法很简单甚至是有错误的。但近来我对此次战争的兴趣又突然浓厚起来,所以试图写一篇文章较以前为详细地勾勒一下这场迷雾中的战事,并纠正我过去叙述中存在的一些谬误。
在古代朝鲜三国割据局面真正形成之前即生活在半岛南部的韩人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他们究竟起源自哪个种落则更是疑云重重。不过,我仍然尝试从中国古籍中寻求一点线索。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日出於旸谷。羲仲,治东方之官。”《夏本纪》又引《禹贡》称:“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则公元前22世纪至21世纪时,中国东方青州对岸有闻名的嵎夷人。公元660年,唐朝曾封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与“神丘道(或称熊津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东西夹击百济。这说明唐代认为嵎夷之地包括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又据《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之北有黑齿国,黑齿国北不远有“汤谷”,青丘国南有朝阳之谷、虹虹、君子国、奢比之尸、大人国、嗟丘,嗟丘在东南陬。而唐代攻打高句丽时所命“青丘道行军总管”往往走鸭绿江流域,则青丘包括鸭绿江下游之地。青丘在朝鲜之北,而朝阳之谷很可能与大同江之阳的朝鲜(平壤)颇有关联,这种推断是合理的。而黑齿则当在今中国辽宁省东部,这与唐朝百济(扶余)血统将领黑齿常之的姓氏可能源于北方的扶余相吻合。于是,“汤谷”当在图们江流域近日本海处附近。那么,嵎夷的分布范围就很可能涵盖了整个朝鲜半岛,则韩人首先就有可能起源于这一大民族 .
继嵎夷之后,在《诗经》的《商颂》《长发》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及《殷武》中有“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相土是商祖契的儿子昭明之子,其时代在夏代前期。而乐浪郡的南部都尉曾治于昭明县,于是有截很可能在朝鲜中部一带,相当于今黄海道甚至京畿道附近。这虽然与韩人生活的半岛南部并不完全重合,不过地方相近而有所交涉也是难免的。一直到商代初年,伊尹在《商书》《朝献》中笼统地将这个区域的民族涵盖在“九夷”之内,当时这里的主要居民可能仍以嵎夷来称呼。
据《逸周书》《王会解》,可能活动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民族还有扬州、解、俞人、周头等。这在西周成王时期,与赴周朝献的倭人时代相近。而到了战国时期,《山海经》称在燕国与倭之间有盖国,这个盖国不同于朝鲜及真番,则很可能就是韩人的国家。《海内东经》有:“韩雁在海中,都州南。”都州在今连云港附近,则韩雁是否指来自韩国的雁很值得探讨。于是,“韩”的称呼始于山海经。《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博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这里的碣石在乐浪遂成县,那么大人之国也就相当于朝鲜半岛南部了。《三国志》《韩传》称:“(弁辰)其人形皆大,衣服絜清,长发。亦作广幅细布。法俗特严峻。”于是,韩人民族中的弁韩很可能又被称为“大人”。这是与《山海经》相对应的战国中后期即公元前3世纪前期以降的情形
明确出现三韩邦国是在这之后不久,出现最早的马韩成立大约是在战国后期。到了秦代,为了躲避苛酷的赋役,大量中原尤其是燕齐的百姓流入朝鲜半岛。其中一部分到了半岛南部,马韩王将他们安置到东部的荒地,韩人土著与秦人结合于是乎形成了秦韩,又称为辰韩。而在半岛东南部接近日本列岛的地区同时又受到倭人的影响,形成了韩、倭、汉多民族混合的一个独特群体即弁韩。
我曾在《难升米的智慧————兼析倭国与公孙氏、魏国的往来》和《也谈燕、吴、韩三角关系中的几个问题》中提到过这场战争,但当时的着力点不在于此,因此想法很简单甚至是有错误的。但近来我对此次战争的兴趣又突然浓厚起来,所以试图写一篇文章较以前为详细地勾勒一下这场迷雾中的战事,并纠正我过去叙述中存在的一些谬误。
在古代朝鲜三国割据局面真正形成之前即生活在半岛南部的韩人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他们究竟起源自哪个种落则更是疑云重重。不过,我仍然尝试从中国古籍中寻求一点线索。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日出於旸谷。羲仲,治东方之官。”《夏本纪》又引《禹贡》称:“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则公元前22世纪至21世纪时,中国东方青州对岸有闻名的嵎夷人。公元660年,唐朝曾封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与“神丘道(或称熊津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东西夹击百济。这说明唐代认为嵎夷之地包括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又据《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之北有黑齿国,黑齿国北不远有“汤谷”,青丘国南有朝阳之谷、虹虹、君子国、奢比之尸、大人国、嗟丘,嗟丘在东南陬。而唐代攻打高句丽时所命“青丘道行军总管”往往走鸭绿江流域,则青丘包括鸭绿江下游之地。青丘在朝鲜之北,而朝阳之谷很可能与大同江之阳的朝鲜(平壤)颇有关联,这种推断是合理的。而黑齿则当在今中国辽宁省东部,这与唐朝百济(扶余)血统将领黑齿常之的姓氏可能源于北方的扶余相吻合。于是,“汤谷”当在图们江流域近日本海处附近。那么,嵎夷的分布范围就很可能涵盖了整个朝鲜半岛,则韩人首先就有可能起源于这一大民族 .
继嵎夷之后,在《诗经》的《商颂》《长发》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及《殷武》中有“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相土是商祖契的儿子昭明之子,其时代在夏代前期。而乐浪郡的南部都尉曾治于昭明县,于是有截很可能在朝鲜中部一带,相当于今黄海道甚至京畿道附近。这虽然与韩人生活的半岛南部并不完全重合,不过地方相近而有所交涉也是难免的。一直到商代初年,伊尹在《商书》《朝献》中笼统地将这个区域的民族涵盖在“九夷”之内,当时这里的主要居民可能仍以嵎夷来称呼。
据《逸周书》《王会解》,可能活动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民族还有扬州、解、俞人、周头等。这在西周成王时期,与赴周朝献的倭人时代相近。而到了战国时期,《山海经》称在燕国与倭之间有盖国,这个盖国不同于朝鲜及真番,则很可能就是韩人的国家。《海内东经》有:“韩雁在海中,都州南。”都州在今连云港附近,则韩雁是否指来自韩国的雁很值得探讨。于是,“韩”的称呼始于山海经。《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博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这里的碣石在乐浪遂成县,那么大人之国也就相当于朝鲜半岛南部了。《三国志》《韩传》称:“(弁辰)其人形皆大,衣服絜清,长发。亦作广幅细布。法俗特严峻。”于是,韩人民族中的弁韩很可能又被称为“大人”。这是与《山海经》相对应的战国中后期即公元前3世纪前期以降的情形
明确出现三韩邦国是在这之后不久,出现最早的马韩成立大约是在战国后期。到了秦代,为了躲避苛酷的赋役,大量中原尤其是燕齐的百姓流入朝鲜半岛。其中一部分到了半岛南部,马韩王将他们安置到东部的荒地,韩人土著与秦人结合于是乎形成了秦韩,又称为辰韩。而在半岛东南部接近日本列岛的地区同时又受到倭人的影响,形成了韩、倭、汉多民族混合的一个独特群体即弁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