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吧 关注:8,037贴子:109,342

【她重新打开了经典文化的保险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必须经本人同意.笑笑:于丹确实够胆大的,跟那个朱历史学家有点暗合,哈哈)
“于丹热”与“论语热”是一脉相通的。在需要的时代、需要的地方、需要的国人中,于丹触发了传统价值回归和传统经典学习的升温。我愿意以这篇小文字来阐发于丹热的正面意义,并探讨一下学术走近大众的问题。


IP属地:江西1楼2007-03-31 17:05回复
    (一)应运而生说《心得》
    在理解儒家思想的人眼里,存在“儒家地位危机”和“拯救道德的危机”这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儒家经典、儒家思想百年罹厄,跌入低谷。在“打倒孔家店”与“破四旧”、“批儒兴法”历次运动中惨遭噩运,儒家后来又被指责为“专制社会的文化帮凶”受到批判,口诛笔伐,甚嚣尘上。如此种种磨难,已经让经典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满身脏水,抬不起头。许多人先入为主,敬而远之。那些曾经辉煌的文言文字与大众的陌生是不言而喻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任何一种精神现象有它产生与生存的社会原因,并且随着社会原因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充实和发展。社会现状的浮躁、不和谐,幸福感和自我的缺失,道德沦落、腐败的猖獗、贫富美丑善恶的深刻反差,使人们一再反思,累积了向传统经典寻求智慧、找回合乎现代人意识的精神支点的热望。
    而于丹抓住了这一点。她以大众疏离已久的《论语》为切入点,凭借自身演讲传播水准、细腻视角、语言优势、用有教无类、升堂入室的方式,挟CCTV、互联网的威势,凭自己的《论语心得》掀起了学习热潮。它试图解决心灵危机和经典文化危机两个问题,说它应时而生、应运而生毫不过分。


    IP属地:江西2楼2007-03-31 17:06
    回复
      “社会需要”是一种力量。于是于丹走红,书籍热卖,经典升温,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经典文化与普通人群的思想距离,推动传统价值在现实中的回归,并促使许多人重拾经典,反思经典文化。于丹的成功,许多人评价其得益于她的感染力和传播方式的草根化、大众化,以及“礼失求诸野”的时代氛围。
      一本《于丹心得》使各阶层能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关注与研究持续升温,因而“于丹现象”值得人们深思,更值得《论语》学者检讨。确实需要检讨,而不是沉浸在鞭笞“于丹现象”的意淫中,忘记自己的使命,忘记了向普罗大众传习弘扬经典、进行提高与升华、推动‘争鸣’的努力。


      IP属地:江西3楼2007-03-31 17:07
      回复
        对于传播经典文化,正如于丹所认为的,要“上课”的比要“下课”的多。“论语热”增强了受众的兴趣,在大众中搭建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平台,某些学者却指责这个“平台”这里不平,那里不美,纠缠于细节、蹭蹬于学术、烦恼于完美。事实上,把《论语》这类经典当作神灵供奉,是对经典文化的垄断与亵渎,尤其是解读权不能被垄断。2000年来,解读《论语》者何其多,没有谁的解读是100%正确的,甚至有人故意歪曲经典的本义。
        经典要走向大众心灵,需要学术探讨,也需要“于丹之流”的传播。作个比喻,她们就是这个时代,为传统文化布道的“歌手”,而且只有一个还远远不够。如果这种阐扬反而被认为是“意淫、亵渎中国文化”,那么,把典籍束之高阁肯定是最好的“保护与热爱中国文化”了?
        数据是枯燥的,又是最有说服力的。现在在百度搜索一下‘论语’这个词,相关网页链接是858万篇;一年前呢?只有51万篇!搜索“论语心得”为504万篇,这些篇章均产生于于丹教授讲授《论语心得》之后。


        IP属地:江西4楼2007-03-31 17:07
        回复
          (二)从“心得”到“解读”
          什么叫心得,我查了一下《新华字典》,里面的解释是:在实践中体验或领会到的知识、技能等。根据这个定义,于丹《论语心得》就是于丹在实践中体验或领会《论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这个门槛就很低了。所以于丹有她个人的心得,天经地义。这种东西,想必人们都会有共鸣,我也有《论语》的心得!难保一些未来的学者大师不是从学习《于丹论语心得》开始,被吸引后或者反思中入门的。
          什么是‘解读’呢?我查字典没有查到。查到了‘正读’和‘理解’、‘解释’。我认为,‘解读’有这两层意思。正读,就是‘正音释义’;理解,就是‘据理了解’;解释,就是‘说明’。 那么,很明显,‘解读’论语,是非常苛刻的要求,至少得进行一定的“正音、解释意义、了解、说明”,然后开讲,这就是更高层次,即学术性的研究与传播。


          IP属地:江西5楼2007-03-31 17:07
          回复
            于丹读《论语》很实在,很受大众欢迎,仅《于丹论语心得》就售出百万册以上。该书一共7篇讲稿,其中引用《论语》语例可综合为37处,大部分翻译还是到位的。在《论语心得》中,于丹这样体会:“《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截取任何一个横断面,我们不可以僵死的去理解,所有古典、圣贤思想的精华无非要化入我们每一个生命,当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那种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类的心最本性的理解”、“ 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我认为这样的论断是相当有见地的。 
            当然她说出《论语》是:“心灵需要的快乐”、要求百姓“对国家信仰”、把“小人”翻译为“小孩子”,诸如此类,可能是武断的。这些都留作学术批评与探讨。
            该心得中,主要提炼了《论语》中的能够直接实用的小智慧,这可能在博大的《论语》思想里仅仅是“取一瓢饮”。这也是于丹饱受争议的一点。她从《论语》思想的朴素说起,分析其“恕、仁、智”的大略;倡导《论语》中的“安贫乐道”思想,箪食瓢饮,“回也不改其志”,由此推出人的幸福源自内心感受。这种说法,你认为麻醉也好,安慰也好,我认为对迷茫中的国人而言还是积极的。这与努力进取、力求进步的要求也是“和谐”的;在《心灵之道》里面,于丹讲述了如何对待缺憾、如何勇敢面对一切;其他几篇着重讲述生命感悟、交友原则和人生的几个认识阶段,我认为都对各类人士有所启发。


            IP属地:江西6楼2007-03-31 17:08
            回复
              读书方式,通常有三种:略读,详读和精研。
              略读是浮光掠影,可以与苏轼提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方式进行大致的衔接;详读是对书本进行详细了解,能够整体把握,理解含义,或许还有些理解上的出入;精研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方式,训诂、考据、文字、音韵等后续工作必须跟上。读书方式的不同,必然带来认识、讲学上的相左,带来价值的远期化和近期化的不同。
              同历史上的许多著作一样,“于丹之流”的“心灵鸡汤”式心得点滴,或许终将淹没,仅仅引用《论语》的部分智慧就能让大批人趋之若骛、受用无尽,那说明传统经典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论语》不会因此而沉没贬值,它的宝藏再挖若干年还有。持有“病毒论”、“儒家反民主论”的朋友,显然把宝藏里那些需要提炼掉的东西当作了宝藏本身了。 
              于丹的《论语心得》不可能代替《论语》,不可能替代所有受众的思考。那种认为“于丹有错,必然带来读者的普遍误读和不可以纠正”的认识,是对读者思考能力的亵渎与蔑视。


              IP属地:江西7楼2007-03-31 17:08
              回复
                论语上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没有仁德,空有口才无益啊)。一个不宽容的评价群体和社会文化氛围,是要吓退很多人的积极探讨的,让他们畏葸裹足。其实只要一翻开《论语》,满眼是“君子怀德”、“人不知而不愠”、“忠恕”的思想,其“恭、宽、信、敏、惠”的仁德思想本身也是不愿意强行“加诸于人”的。
                《论语》还有一段文字,非常精辟,我想献给一些不谦虚的人: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们有三种毛病,现在的人恐怕连这样的毛病都没有了。古人狂妄还不过是放肆一点而已,现在的人狂妄便放荡不羁了;古人矜持还能方正威严,现在的人矜持便忿怒乖戾了;古人愚笨还表现出直率,现在的人愚笨却也知道欺诈,如此罢了。”
                或许在“九博士”等一帮人快活地痛批于丹后,形成恶性链条,我怕没有几个人敢再讲《论语》了,那或许才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IP属地:江西9楼2007-03-31 17:09
                回复
                  (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价值
                  《论语》里这样写到: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翻译过来就是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学术水准有高低,影响对象有差异,让人怀疑其是否有借批于丹出名的动机。于丹的讲课的学术价值有待于该领域专家论定,但她的讲课客观上拉近了经典与大众的距离,对心灵困惑中的国人有所裨益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从《论语》中读到的,多是宽厚的思想,例如“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德不孤,必有邻”。因此相互支持,开展正常的批评是一种互生和共进的行为。但是在现实中,文化人的修养与学识、义名不一定会成正比,这也造就了知识分子的一个二难。所以有人认为于丹走红是“举枉错诸直”,反丹者可能很委屈。


                  IP属地:江西10楼2007-03-31 17:09
                  回复
                    于丹热伴随我们前进。在思维的碰撞下,随着网络与媒体的发散,传统价值观与经典中的智慧,通过反思与创新,已经伸出无数的触角,去攫取那些束缚了许久的神经末梢,如“熔岩奔突”、充盈渴望、涨满激情,我感觉到,一场无声的文化井喷似乎已现端倪,因为我们等的太久了。如果“论语热”是个开场,我情愿这“文化井喷”“更高、更快、更强”。 无疑,推动这场反思与创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且会越来越多。但光靠骂人抬高自己的不算。


                    IP属地:江西13楼2007-03-31 17:10
                    回复
                      欢迎砸砖和批判与辩论,也欢迎指点\批评\支持甚至谄谀.只要别不理会我就行.放心地干,哈哈.


                      IP属地:江西14楼2007-03-31 17:12
                      回复
                        为啥非要分着发呀


                        15楼2007-03-31 17:14
                        回复
                          z直接发,发不出来.


                          IP属地:江西16楼2007-03-31 17:15
                          回复
                            大家看看,不错的


                            17楼2007-03-31 19:05
                            回复
                              3楼说的太好了。
                              “于丹现象”值得人们深思,更值得《论语》学者检讨。确实需要检讨,而不是沉浸在鞭笞“于丹现象”中。好


                              18楼2007-04-01 1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