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863贴子:957,876

当前学佛人常见的误区有哪些?(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观
——摘自《临济棒喝》第3期
----------------转自佛教导航网站
笔者学佛时日非短,获益良多,常常祈愿所有众生皆能早日趣入正法,早日解脱轮回之苦。有的时候,也会感叹和奇怪,为何珍贵胜于摩尼宝珠无量倍的无上妙法所信者极少,或者即使号称“信佛”的同修,也常常疑惑而退心。除了我们经常所说的“时值末法”、“众生心力刚强”、“共业不可思议”等等因素外,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身为佛陀弟子的居士,种种不如法的言行,在极大的程度上混淆了正法,误导了众生对于佛法的认识,也障闭了众生皈依三宝的门径。为此,特撰此文,将笔者所见所知的居士不如法言行一一揭示出来,以令同修自警,为正法兴起,为同入实修尽一份力。凡十八种,分为两篇,以下分述之。



1楼2012-09-19 12:57回复
    2、不明佛理 一身佛气
    见人即说 逢人即劝
    某些居士入了佛门,常念几声佛号,或者知道些粗浅的佛法名相,却没有依止合格的善知识修持。他们对佛法并不真正明了,却以过分的“热心”四处拉人信佛。如果别人表示感兴趣,那就更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的经验,有什么赶法会、拜“大德”的事情,都会鼓动一起去。如果别人嫌其罗嗦,或流露出不信服的态度,此类居士就会很不舒服,或是瞋心相对,争论不休,或是“充满怜悯”地劝别人赶紧忏悔,否则就是“罪孽深重”,“恶报现前”等等。他们的种种言行,不过是执着佛法的表现,仍是“我执”:我信佛,我的佛法好,我修行好,我的师父好等等。他们护法,宣传法,实际是执着“我”,护“我”,宣传“我”,否则旁人不听时,怎么会有烦恼?
    真正的佛弟子,应首先身体力行,修证佛法。正所谓“自未调服,调服他者,无有是处”。在自己还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时,当务之急应是依止大善知识精进修持,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宣传”佛法,推销佛法。在自身尚不明了的情况下,此类居士宣传的所谓“佛法”,只能使人误入歧途,误解佛法,误解修行人,乃至对佛法产生厌烦和排斥感。此种言行既无益于自身,也危害于他人,必须断除。
    并不是说未明了的居士就不能和人交流,就不能劝人信佛。不论是对于佛法有受用的居士,还是尚未明了的人,都应随缘做事。遇到对佛法感兴趣,真实希求修行和解脱的众生,居士们可以和他们交流,将自己的修行体会,及对佛法的理解坦诚相告,或者引荐他们去亲近大善知识。这样做,不仅不妨害自身修行,还善巧地为其他众生开启了趣入正法之门。
    


    3楼2012-09-19 12:58
    回复
      2025-08-13 23:04: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接僧集众 策划活动
      刻意操持 无心修行
      某些居士交际能力很强,认识很多“活佛”、“高僧”,常常接待这些僧人,迎来送往,安排吃住,如同世间的办公室主任一般劳心费神。在这些僧人留住期间,此类居士会通知所有认识的信众,或开办法会,结缘灌顶,或组织放生,随行庞大。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事务操持上,根本没有时间修行。
      既已皈依,即是佛子,应以修行为本,其他的事情当随缘而做,方为如法。对于僧宝应恭敬承侍,但若以接待和安排活动等为常行,则会忽略或挤占修行的时间。若不修行如何解脱?更谈不到弘法利生,终究不是佛子本色。
      


      4楼2012-09-19 12:59
      回复
        4、独霸僧宝 视为家亲
        依己情见 拣选来人
        某些居士和某个活佛、高僧关系很好,常常接到家里供养,好吃好喝,待如上宾。自己家里有什么不顺,赶紧祈请活佛、高僧念经加持,简直把活佛、高僧当成了家中的守护神。除了家人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外,此类居士不接待任何想亲近活佛、高僧的信众。如果其他信众得知消息想过来拜见,此类居士往往以“活佛很忙”、“需要休息”等等理由拒绝之。如果有信众直接登门拜访,此类居士不好断然拒绝,但也是老大地不情愿,一副要收门票、办丧事的样子,对待来访者冷言冷语,甚至百般刁难。
        即使是破戒的僧人,因其身披法衣故,亦能令所见者受益,若干劫之后,依此因缘而能趣入解脱。如果是有修证的高僧大德,对于众生的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议了。真正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或者有机会亲近高僧大德的居士,应当发心令所有众生都能亲近依止善知识,为所有众生广开修行的方便之门。但此类居士心量狭小,分别念重。其做法从表面上看似恭敬,而其客观结果是把善知识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霸占,不仅使他人丧失了供养承侍善知识的机会,也使自己无法得到加持和法益,因其发心自私的缘故。说得严重些,依此行为将令自己更快地堕入恶趣
        


        5楼2012-09-19 12:59
        回复
          6.以佛道理 装扮自己
          虚伪做作 油嘴滑舌
          还有一些居士就是所谓的“佛油子”,学习了一些佛法的道理,不是用来反躬自省而修行,而是用来装扮粉饰自己。比如,有人心里明明对他人还有怨恨、轻蔑,可嘴上还要整天挂着“您是佛菩萨,您是佛菩萨,只有我是凡夫……”,以表现自己的心胸有多开阔。再比如,有人明明对佛法并没有坚定的信心,却要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生病不去医院等等,以显示自己对因果“坚定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居士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大话连篇,相互吹捧,而吹捧别人的真正目的还是要表现自己,以显出自己是多么“谦逊”,多么“宽容”,对佛法道理是多么“精通”等等。这些人看似在谈论“佛法”,但本质上却是为了维护一个“我”,正是世间的恶俗习气。
          修行佛法当在身、语、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执着于自己的“面子工程”。虚华的面子背后掩盖的正是烦恼轮回之根——“我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无明所覆,执于五蕴假和之身心为“实我”,由此造作诸业,沉沦生死无有出期。如 《俱舍论》中说:“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可以说,认识我执的过程,贯穿于学佛的始终。真修行人应当时刻检点自己,所作所为是否真正的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图有其表而内心我执增盛,烦恼愈重。
          


          7楼2012-09-19 13:01
          回复
            7、略通经教 我慢清高
            显示卖弄 争强好胜
            某些居士比别人多看了几本经书,多知道些佛法名相,便自认为已经通达了佛法,自视甚高且自鸣得意。此类居士常常有技痒的感觉,总有和其他信众进行交流,向非信众“普法”的欲望。如果得到了听众的赞许和佩服,此类居士将有熏熏然的满足感;如果相反,在他们不能说服听众,或者所说的不太如法而被指出时,此类居士非但不能虚心听取意见,而且会为挽回面子争论不休,甚至会恼羞成怒,恶语相加。
            佛法内学,修心为本。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习气重,烦恼贪欲多,才需要我们以正法甘露矫正自心,去除染污。而此类居士的做法,恰恰将佛法作为满足自身欲望的资粮,到处炫耀,争取资本,令自身的贪欲极度扩张。在这种贪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自然是瞋心生起,造业无边。佛法和世间的知识学问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直接指引众生应当修行的方法,是自身实践方可得受用的无上妙宝。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做学问去研究,当做知识去卖弄,不按照其所教授的方法去行持,结果就是此类居士的状态,不仅无法受益,反倒把甘露变成了鸩毒,害人害己,深可悲愍。
            


            8楼2012-09-19 13:01
            回复
              8、所学佛法 成厌世因
              消极做事 挑剔待人
              某些居士对佛法有些接触以后,自认为有所领悟,沉浸于自认为的“胜妙清净”的境界中,对于世间的人和事都看不惯,一种混合着自傲的厌世情绪渐渐滋生。在这种情绪笼罩下,所学的佛法成了一把尺子,一切的人事物都成了这把尺子衡量的对象。尤其在工作不顺心时,会更加强烈地生起“人生无聊”、“一切都没有意义”的对抗心理,看一切皆“俗”。对于所接触的人,也常常觉得他们层次或素质低,没有共同语言,觉得他们都不懂佛法,俗不可耐。
              修学佛法,渐渐具足出离心是非常好的,但此类居士的表现恰恰不是出离心。如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要么决意出家修行,决定一心办道,了无余事;要么虽在世间,但见世间一切皆苦,无所贪执。常感暇满难得,无常迅速,虽依因缘仍做俗务,亦以修行为最重,做事待人均成为修行的增上缘。而此类居士,其实并没有出家修行的决心,情执深重,俗缘未了,对于世间还有希求。在世间做事又散散漫漫,不能用心。一知半解的一点儿佛法知识,成了逃避责任、懒散习气的借口,成了挑剔、埋怨他人及社会的“照妖镜”。用此“镜”照来照去,看一切事都不如意,看一切人都粗鄙,但就是忘记返照自己,省察内心。
              印光法师常说,看一切众生是佛菩萨,是善知识。如果我们能够如此观察和思维,即使碰到逆境,遇到不如理的人或事,都会从因果的角度去对待,把这些逆境转变为修行的逆增上缘,不仅可以心平气和的做好世间的事,更能积聚福慧资粮,令我们更快的成就。
              


              9楼2012-09-19 13:02
              回复
                2、未加斟酌 草率依止
                轻弃恩师 违背誓言
                某些居士见到善知识后,并没有认真观察,也未真实生起无伪的信心,或者是从众心理,或者出于一时的情感,就草率依止,发誓“绝不舍弃善知识”,甚至痛哭流涕,发愿“生生世世作善知识的弟子,身、语、意无余供养善知识”。但是此类居士一旦不在善知识的身边,或听到一些善知识的反面言论,“信心”立即动摇,深悔自己的眼目不明。在没有进一步如理观察的情况下,就轻易地舍弃了所依止的善知识,背弃了当初的誓言。
                佛弟子在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时,更需要审慎观察,只有心中对于善知识的断证功德生起了真实无伪的信心,视善知识与佛陀无二无别,方可无余供养,至诚依止乃至生生世世不舍弃。此种依照审慎观察而生起的真实信心,方能如大地般坚固,解脱、成佛靠的就是这样的信心。若对法、对善知识没有如理观察,并不了解其内在功德,依止时过于草率,凭的只是世俗的情感或喜好,如此依止则根基必然浅薄脆弱,稍遇风雨就飘摇折枝,根基俱毁。若因此舍弃、诽谤自己的根本上师,必造无边的过失,累劫沉沦无有出期。
                


                12楼2012-09-19 13:03
                回复
                  2025-08-13 22:58: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不观身份 不察时机
                  强劝依止 违缘顿起
                  某些居士在依止了善知识后,觉得无所不好,心中亦能生起欢喜心、感恩心。在自己沾沾自喜后,就不可遏制地到处宣传,强拉硬劝,夸赞自己的师父如何如何了不起,依止他有如何如何的好处,甚至不顾缘起,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也强行劝说,直至他们心生反感。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使人依止的目的,反让这些人对善知识及其道场产生了种种偏见和疑惑。
                  众生宿世因缘不同,根器亦不同,所依止的善知识亦不相同。强劝人依止用心看似良好,希望所有众生均能依止大善知识而得解脱,但其言行恰恰违背初衷,在客观上给善知识和道场制造了违缘,从结果上看,与谤师、谤法没有差别。因此,已经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应当随顺因缘,不要随意劝诱他人,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更不能不分场合、不察时机“宣扬”、“赞叹”善知识的功德。
                  


                  13楼2012-09-19 13:04
                  回复
                    4、借师名义 谋己私利
                    师兄师弟 为做交易
                    某些居士做“依止”,并非对善知识所授的甚深法要及其断证功德有信心,而是看中了他的声望,及其所接引的“人群”。一方面,此类居士打着善知识的旗号到处谋一己之私;另一方面,以同门为借口,让师兄弟帮衬其生意,推销自己的商品。
                    佛法是教人了生脱死的无上法宝。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是无上妙法的守护者。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为直趣解脱,亲证菩提。如果为了俗世的蝇头小利,看中的是善知识的名望和“关系网”,那简直是对善知识的轻蔑,对无上妙法的亵渎。在末法时期有幸遇到具格的善知识,时刻恭敬承侍,每日精勤修持尤恐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钻营世间名利!此类居士的想法和做法,比买椟还珠的人不知愚蠢多少倍。
                    


                    14楼2012-09-19 13:05
                    回复
                      6、师所授法 未见其妙
                      师有“宝物” 定需求到
                      某些居士对于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即便听到了善知识所传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反而弃之如敝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平实的修行法要不能满足他们“见光见影”的猎奇之心。可一旦他们听说善知识有什么甘露丸、开过光的佛像等等,就会趋之若骛,百般谄媚,乞求善知识赐予。自己家里摆个佛堂,请尊佛像,甚至买个念珠,也会不辞辛劳的请善知识洒净,加持。
                      具格的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之所以令万人钦仰,累劫顶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清净的传承,及可令众生解脱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这样的大德,却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后不如法修持,简直如同弃摩尼宝珠于粪坑。此类居士,不知为何要依止善知识,更不清楚善知识所传法要的殊胜性,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凡夫的分别念,以外道的神通、“气场”等邪知见去看待善知识所传的法,以此种心思去妄测,自然觉得善知识所授法没有什么了不起。
                      善知识随缘赐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缘相契,才有不可思议的功效。但仅靠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实修,终究不能解脱,更不可能成佛。没有听说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没有听说哪位居士是因为善知识洒净、开光而解脱的。
                      


                      16楼2012-09-19 13:06
                      回复
                        8、以情执心 贪恋依止
                        以凡俗见 揣测行持
                        某些居士口头说“对善知识有信心”,但其所谓的“信心”不过是世俗的情执。他们觉得善知识威仪出众,就心生贪恋,把他当成自己的“白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来崇拜。还有一些居士与此相反,总以自己的分别念揣测思维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以为善知识有许多不圆融的地方,甚至过失。
                        不论是以情执心的依止,还是以凡俗见的妄自揣测,都是不如法的。对于善知识的依止,只能是法上的依止和承侍。对于善知识的恭敬和信心,也是基于善知识清净的传承,基于他们是守护佛陀教言的导师。如果以贪心来“依止”善知识,那与世间的偶像崇拜、追星族有何区别?一旦此类居士没有从善知识处得到他们所期盼的“亲切”和“眷顾”,就会生起极大的烦恼。如果因此而由爱生恨,更会造成舍弃恩师的大恶业。
                        大善知识的行持,非凡情可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幻化手眼、权巧方便。华智仁波切的上师钦哲益西多吉,有一次喝得醉熏熏的,对华智仁波切又踢又骂,但他以此种手眼,令华智仁波切当下契入法性。禅宗祖师临济义玄的非情之喝,德山宣鉴的无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众。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识别善知识言行中不可思议的密意时,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而应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励力修持,以便更快地与善知识的教法相契。如果实在不明白善知识的言行,或者对善知识的言行产生疑惑,应以忏悔心、恭敬心,直接请教善知识,而不应自己打妄想,以为善知识有过失。有偈言:“己过如山皆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意念。”意思是说自己的过失像山一样却不知道,师父有一点儿“错误”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此才不能与法相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勤加忏悔才行。希望妄测善知识的居士好好思维此偈,能够如理如法事师。
                        


                        18楼2012-09-19 13:07
                        回复
                          结语
                          日常法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曾谈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日魔王对佛陀说:“佛陀啊,你在世的时候,我奈何你不得,等你涅盘后,我让我的子孙穿你们的衣服,以相似的言行来败坏你的教法。”佛陀闻言,一时无语,默然下泪。日常法师讲至此处,亦不禁潸然。我听到此处,也心头一痛,此后每一忆及便悲慨交加。
                          人们对于佛法的印象、佛法的理解,多半来源于他所接触的居士。如果我们居士言行不当,令众生误解乃至厌恶佛法,那我们即成为魔王的眷属、提婆的子孙!
                          末学每每念及现在佛法之衰败,不禁心如刀割。作此篇《自我警示录》不为批判他人,只为警醒我们居士,在日常行持中常自我检点,自我纠正,以改变与我们接触的人对佛法的误解,以利于正法之弘扬。窃望读者唯念末学诚恳之心,勿以言辞过激,语含讥讽为意。
                          


                          20楼2012-09-19 13:09
                          回复
                            我佛慈悲,善哉善哉。


                            21楼2012-09-19 16:30
                            回复
                              2025-08-13 22:52: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文中所提现象确实存在,愿所有的佛弟子都能向内求,好好修心!


                              23楼2012-09-20 08: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