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吧 关注:2,657贴子:8,035
  • 1回复贴,共1

梁启超五十而知天命 讲演时感叹改造中国太艰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26年,梁启超先生息影政坛,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他是清华大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同时也在北京师大、南开大学兼课。他在师大教的是中国文化史,只讲到社会组织篇,每周也只来两次。但每次梁先生来,教室里都是座无虚席,且许多人都站着听讲。

  梁先生每次来校,坐的都是自备马车。即使在车上也手不释卷,进了校门,才把书装进提包里。到了教授休息室,就又把书展开来。梁先生讲授时,对每一问题,都是上下古今,旁征博引,精辟透彻,引人入胜。在引证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来启发大家。他不止一次地谈到:“凡研究学问,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走出来,才不致为人所蔽,而能自有所得。所以古人说读书就是攻书,这个‘攻’字很有意义,要很好地体会。”梁先生是文满天下的人,但出乎意外,他的口才赶不上他的文才。讲演时,他并非口若悬河。他虽循循善诱,但在紧要关头,我们发觉他往往是将两手交叉胸前,好似准备与人搏击的姿态,非常紧张。孙中山讲演时,时间长了,偶尔将两手后交叉,不过态度还是从容不迫的。两人相比特点鲜明有趣,也许梁先生在讲演上的训练不及孙先生那样早已驾轻就熟了吧! 

  梁先生50岁生日那天,他特地在北京某女校举行一次讲演。题目是《知命与努力》,这是联系孔子所谓“五十知天命”的话提出来的。在讲演中,一次他突然举起右手指向前面一堵墙,大发议论:“人生五十,是一生的里程碑,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从几十年的经验中概括出来的一句很有意义的话。所谓天命是什么呢?决不是八字先生所谓的命,而是通过自己躬行力践认识到的一个道理。譬如我前面的那扇墙,我今天就想努力把它推倒,是不可能的,努力是要的,但在看清楚客观环境之后,明白了自己主观上纵如何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今天不可能把这扇墙推倒了,这即所谓天命。换句话说,天下事物都有个分际,有个限度,我们所谓努力,只能在这个分际和限度之内去活动。如果要想超过这个限度,一定要勉强而行之,那是达不到目的的。中国过去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传说,那是寓言,那是神话,决不是事实。我们决不能把神话和寓言与事实等同起来。”梁先生接着联系自己说:“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要改造中国,中间奋斗了几十年,成了今天的我,但中国还是这么乱,这么落后,既不能富,也不能强。为了改造中国这个理想,我不知道付出了多少代价,是人所共知的,难道说我不努力吗!可是,到了今天,50岁的今天,我已认识到这个改造中国的大任,已不可能在我有生之年及身完成了,这就是我的天命观。但是中国还是要继续改造的,还要继续努力的,不过这个责任就落在各位青年身上了。我希望各位要立大志,下决心,为我们的事业继续奋斗,在这个基础上,再努力前进,一定要把中国改造过来。我虽然尽了几十年的努力,不过为各位作个开路先锋而已。”言毕,梁先生不禁感叹唏嘘。

  由此可见,梁先生的精神风貌,已不是戊戌政变前后那样的朝气蓬勃了。


1楼2007-04-08 13:02回复
    难!难!难!
    即知之,必行之,不难也不易!!!


    2楼2007-04-12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