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尼亚吧 关注:18贴子:884
  • 2回复贴,共1

哈尔滨老街道异域色彩——真实记录城市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东铁路管理局留给哈尔滨街道的名字中殖民色彩最严重的有“霍尔瓦特大街”、“关达基街”和“希尔科夫街”三条街道。“霍尔瓦特和希尔科夫都是中东铁路管理局的重量级人物。”李述笑介绍说,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管理局成立,霍尔瓦特担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他是当时哈尔滨沙俄控制区的实际管理者。俄国十月**后,中国人民收回路权和哈尔滨管理权的呼声日高,但霍尔瓦特拒绝交出权力,直到1920年4月5日,霍尔瓦特才被彻底解除职务。希尔科夫被俄国人认为是哈尔滨的开山之人,曾担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而关达基原来是帝俄时期的阿穆尔总督,俄国十月**后,他逃到哈尔滨,担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地亩处处长。
  据哈市道里区志等资料记载,在道里和南岗,除了像**街(现友谊路)和果戈里街(现果戈里大街)是在1900年和1901年修筑的,其他像斜纹街(现经纬街)、水道街(现兆麟街)、军官街(现霁虹街)大多修筑于1903年。当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非法选举,成立了变相的自治机关——“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又称“道路委员会”,道路的命名实际上也由这个机构来负责。所以哈尔滨火车站前的红军街当时被命名为霍尔瓦特大街、河图街被命名为关达基街也就不奇怪了,当时的地段街曾被命名为希尔科夫街,也被叫做王爷街。李述笑说,“这里的王爷可不是中国的王爷,而是指希尔科夫这个王爷。”
  据李述笑研究员介绍,除此之外,哈尔滨市还有一些老街道也曾带有殖民色彩,只不过不了解哈尔滨历史的人,不太注意罢了。比如像**街(现友谊路)、炮队街(现通江街)、哥萨克街(现高谊街)等。**街这个名字是因为俄国人最先在中央大街与友谊路交口处设立**局的原因,炮队街和哥萨克街与哈尔滨义和团运动有关。现在的“大安街”此前叫“大坑街”,这个“大坑街”让人误以为这条街上有个大坑,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李述笑说,大坑也是根据俄文译音来起的,但翻译很不标准。这个街名俄语原意是“驿站”的意思。当时,在义和团和爱国清军的打击下,帝俄派兵到哈尔滨镇压,俄军部队驻扎的地方,也成了附近街道的名称。这些带有殖民色彩的街道名称,在1925年与其他俄文街道名称一起都被改成了中国名字,结束了它不光彩的历史。


1楼2012-10-12 12:52回复

    街名背后的异域背景
      哈尔滨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但是哈尔滨作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崛起,却与中东铁路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建设,沙俄不但获得了铁路的筑路权,同时在哈尔滨部分地区行使土地、司法、城市管理等众多特权,哈尔滨的街道命名就带有很强的异域色彩。
      省社科院李述笑研究员介绍说,因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当时对道里和南岗行使市政管理权,所以道里和南岗的很多街路名称都是用俄文来命名的,这些地名本身就来自俄国人。比如说沙曼街(现霞曼街),“沙曼”是俄语的译音,它的语意是“土坯房”,如果意译应该叫“土坯房街”,后来“沙曼街”改名的时候,将“沙”改成了“霞”,听起来“霞曼街”还顺口,但还是由“沙曼街”的谐音而来。中央大街东侧有条西四道街,这条街开始也是一条俄文标注的街道,1925年,这条街被改为八杂市街,“八杂”用的就是俄语的发音,俄语意思是“市场”,改成中文“八杂市街”后,与俄语原来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道里抚顺街此前叫“地锦街”,这个街名也有俄文的色彩,“地锦街”的俄文街名叫“地包头道街”,“地锦”就是从“地包”来的,“过去有人说这条街上有个土包,这其实是个误解。”李述笑解释说,“地包”与“土包”没有关系,俄语“地包”是“机车库”的意思。抚顺街附近的地节街也是由“地包”而来,因为这条街最初的俄文名称叫“地包二道街”。


    3楼2012-10-12 12:53
    回复
      2025-08-09 12:59: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百年大街名字转了一个圈
        在哈尔滨,果戈里大街是一条文化名街。
        大街西边南侧,有建于1904年的东清铁路中央医院,这组俄式建筑群,在榆树的绿荫衬托下,构成了一派远东亚细亚的田园风光。当年附设在中央医院的原中央电话局,建筑外形像中世纪城堡,体现着浪漫主义的格调。大街上的老影院——“基干特”电影院(现为亚细亚电影院),是一座带有古希腊古典复兴式建筑的廊柱,味道与现代建筑迥异。果戈里大街最引人注目的还有建于1912年的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教堂位于士课街与革新街交口,钟楼上的帐篷顶与主体上部的洋葱头顶相呼应,是座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俄式建筑。
        流连在果戈里大街上,酒吧、餐吧、网吧、茶吧、迪吧、书吧、歌吧、画吧等“吧文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俄罗斯河园、印度街也飘着异域文化的色彩。一辆老式有轨电车,再现了昔日“摩电”风情。
        与风情万种的果戈里大街不同的是,它的街名却一直在变来换去。
        果戈里大街始建于1901年,是哈尔滨较早形成的一条老街道。这条大街原来是两条街,一条叫果戈里街,另一条叫新商务街。当时哈市道里区、南岗区很多街道都是俄文名称。1925年,随着时局的发展,东省特别区开始从中东铁路公司逐步收回哈尔滨城市的管理权。当年3月,东省特别区**总管理处开始部分更改哈市原俄文街道名称为中国街名,新商务街被更名为义州街,果戈里街根据音译改为国课街。1958年,为纪念毛主席视察哈尔滨时题词“奋斗”,义州街和国课街改称奋斗路。2003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出台“奋斗路环境综合整治”的提档升级规划方案,依托果戈里大街地域优势,着力打造俄罗斯风情,拟将“奋斗路”改回到原来的“果戈里大街”。
        据记者了解,“奋斗路”改名当时费了些周折。“街道名称的改变需要报请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当时果戈里大街新的路牌都做好了,但改名还没有得到上面的批准。原因是改名的依据不足。”省社科院李述笑研究员说,“为了弄清果戈里大街的来源,我翻了不少资料,后来写成文章,证实‘奋斗路’原来就叫果戈里街,只是后来根据音译改名时不太准确,叫成了国课街。”因为有了确凿的证据,2003年9月,“奋斗路”终于被批准改名叫“果戈里大街”,哈尔滨街道改造也遂了一桩心愿。“果戈里街”百年过后转了一个圈,但它迎来的是一个新的起点。
        “果戈里”在百年前能被命名为城市街道的名称,是因为他曾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其实,在哈尔滨的老街道中,以俄罗斯名人命名的街道绝非果戈里街一条。道里和南岗区这样的老街道就不少,河清街原来叫“涅克拉索夫街”,河曲街原来叫“罗蒙诺索夫街”,河鼓街原来叫“谢甫钦克街”,安定街原来叫“米哈依洛夫街”,安固街叫“科洛列夫街”,士课街改名前叫“司科别列夫街“,宣化街叫“马克西莫夫街”等。这些以俄国名人命名的街道多在1925年便被改成了中国名字。


      4楼2012-10-12 12: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