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谣之阿拾吧 关注:1,522贴子:4,175

西周以前酒的发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了摆脱万恶的验证码,受读者贴子的启发,做些有营养的贡献,特开此贴。缓慢更新……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12-10-25 15:48回复
    酒的起源与西周前的酒
    1.关于酒的起源的几种说法
    我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围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但我国的酒源于何时?最初的酒是如何产生的?这自古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酒源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新石器时期的“神农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粟、稷类谷物的种植,为酒的酿造提了前提条件。古籍《淮南子》说:“清醠(ang盎)之美,.始于耒耜”,意思是说农耕开始以后,有了谷物原料,酒也就随之出现了;另外一种意见认为,酒自黄帝始。《秦问》里就记载了一段黄帝与歧伯讨论用黍、稷、稻、麦、菽五谷造酒的话;最普遍的一种意见是仪狄、杜康造酒说。此说始见于《世本》。《世本》是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书,《世本》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对此事有更洋细和明确的记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按此说仪狄显然是夏朝人。关了杜康.后世的诸多说法主要依据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巾部》中的记述:“古者.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卒葬长垣。”和曾操的乐府诗《短歌行》:“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认为杜康是最早的酿酒者。特别是在古代的酿酒行业中,都尊封杜康为祖师。有些地方兴建“杜康祠”,祭奉“杜康神”,并把“杜康”作为酒的代称。甚至有人编撰了“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说“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蛊,醉了刘伶三年整。”其用意不言而喻,无非是为了歌颂杜康。少康是夏王朝的中兴之主,那么按照上述的观点,无论是仪狄还是杜康始作酒,酒都应起源于夏代。
    在这三种观点中,仪狄、杜康造酒说最为流行,但也是最靠不住的。其一,对此说古人早已提出异议,如宋代的窦革在《酒谱》中说:“世言酒之所自者,其说有三。其一日:仪狄始作酒,与禹同时。又日:尧酒千钟,则酒作于尧,非禹之世也。其日:《神农本草》著酒之性味,《黄帝内经》亦言酒之致病,则非始于仪狄也。其三日: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予以谓是三者,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其二,仪狄、杜康本人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其身世尚难认定,造酒之说也就更难以确认了。窦革说:“夫仪之名.不见于经,而独出于《世本》。”宋朝的高承在他所著的《事物纪原》中也说:“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而不知杜康乃何世人。”即便《世本》、《说文解字》等所说属实,我们也只能认为仪狄和杜康都是造酒的高手。因为根据各种材料判断.在传说中的仪狄、杜康所处时代以前,酒就已经存在了;其三,《世本》和《战国策》的记述本身,也足以证明酒早已产生了。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帝女书仪狄作酒”,说明“帝女”早知道了酒、了解了酒,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酒。第二,“作酒而美”,是指仪狄出的酒质量很好,说明仪狄的酿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且“美”与“不美”.只有比较才能知道。也说明仪狄造酒之前已经有人酿酒了。第三,“禹饮而甘之”,又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禹喝了仪狄造的酒后觉得味道很好,但又感叹说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国的。夏禹这位4000多年前的君王,已经把酒看成是祸国殃民之物,足以说明当时酿酒与饮酒已相当普遍,而且因酒而产生的许多社会问题,已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其四.现代的大量考古资料,更有力地证明了早在夏朝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能酿造酒了。
    那么,我国的酒究竟源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呢?
    2.酒的起源与发展
    其实,现代科学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民族学资料都告诉我们,我国酒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从自然酒到人工造酒,从简单的自然发酵酒到蒸馏酒,从原始低劣的酒到现代酒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12-10-25 16:02
    回复
      可是,行至途中,便听说边境已发生战争,挑谷子的人个个十分惊慌,匆忙将谷子倒进路边的一个大树洞就急忙往回跑。过了几天,下了一场雨,树洞里积满了水,谷子被浸泡。不久,树洞里便散发出阵阵清香。一个老猎人闻到后,便俯下身子喝了几口,立即感到倍加香甜、兴奋,于是他就拔出长刀,砍了两截竹筒把树洞里的水汁挑回寨子,寨子里的人喝了都拍手称赞,认为这是神用谷子酿制出来的圣酒。从此以后,傣族人学会了酿酒。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相当普遍的嚼米酿酒法。《魏书·勿吉传》载,当时的“失韦”人能够“嚼米酝酒,饮能至醉。”《稗海纪游》载,我国台湾省的高山族,“其酿酒法,聚男女老幼共嚼米,纳筒中,数日成酒,饮时入清泉和之。”《台湾纪略》载:高山族“人好饮,取米置口中嚼烂,藏于竹筒,不数日而酒熟,客至出以相敬,必先尝而后进。”
      考古学家们在河姆渡文化遗址第二文化层中发现的陶鬶(gui规)、陶岙(he禾)、陶杯等酒具,证明了至少在近6000年前我国的谷物酿造酒已经产生。
      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批的酒器,如大口陶尊、漏缸、陶盆、陶瓮、陶鬶、陶盉、陶杯等。说明5000多年前,黄河下游地区酒的酿造和饮用已较为普遍。
      到了夏、商时期,酿酒业已颇为发达,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甲骨卜辞的记载中,有关酒和酒具的内容都大量增加。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12-10-25 16:02
      回复
        西周前的名酒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12-10-25 16:14
        收起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10楼2012-10-25 16:20
          回复
            酒在祭祀中的沟通作用




            


            IP属地:中国香港11楼2012-10-25 16:24
            回复
              西周前的酒禁


              


              IP属地:中国香港12楼2012-10-25 16:29
              回复
                先秦时代的酒令


                IP属地:中国香港13楼2012-10-25 16:34
                回复
                  中文名称: 象形铜尊
                  英文名称: Bronze zun shaped of elephant
                  规格: 长26.5厘米 高22.8厘米 Length 26.5cm·Height 22.8cm
                  年代: 商代晚期 Late Shang Dynasty
                  收藏地: 湖南省博物馆 the Museum of Hunan Province
                  活生生的象形铜尊
                    此尊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醴陵县仙霞乡狮子山,乃湖南出土的一件重要的肖形青铜酒器。象体浑短,四肢粗壮,肥耳,短颈,垂尾,门齿外露,长鼻上扬,作静立状,活生生一个亚洲象的神态。象背上有椭圆形尊口,象腹中空以纳酒,象鼻中空以斟酒,结构极为巧妙。
                    象形铜尊的装饰花纹
                    象尊的纹饰也极为华美,通体遍布云雷纹,象鼻尖上饰一长喙猛禽,另有一虎伏于象鼻顶端拱曲处,虎尾搭在猛禽身上,虎口正咬住蟠伏在象鼻背侧的一条小龙,在象鼻的侧面另有龙垂附,象额有蟠龙一对,象耳正面饰云雷纹,背面雕凤鸟,象耳下有小龙,象身各处装饰有兽面、虎、龙、凤、鸟等图案,布局紧凑,组织和谐,巧夺天工。
                    高居山顶无伴出
                    在湖南发现的商代青铜礼器,往往出土于山岭岗坡之上,一般无伴出物。象尊的出土地点,即位于一座高约四百米的山丘近顶部的地方,距地表仅15厘米,孤零零仅此一物。据考古专家推测,包括象尊在内,湖南出土的这类青铜器,很可能是当初在用这些铜器祭祀山川、天地、日月之后,就地掩埋的。目前所知,海内外珍藏的中国古代青铜象尊至少有五件。其中有一件相传亦出自湖南,其形制、大小、花纹等都与这件象形铜尊极似,尊盖上铸有一头小象为盖钮,遗憾的是此器现已流失国外。
                  


                  IP属地:中国香港15楼2012-10-25 16:45
                  收起回复
                    中文名称: 双联漆杯
                    英文名称: Twin lacquer cup
                    规格: 通高9.2厘米 通长17.6厘米 Total Height 9.2cm·Total Length 17.6cm
                    年代: 战国时期 Warring States Period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馆 the Museum of Hubei Province
                    飞凤背负的合卺杯
                      双联漆杯出土于1986年冬至1987年春在湖北省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包山岗发掘的二号战国楚墓,系用竹、木结合雕制而成的一种特殊酒器,取飞凤负双杯状。相联的两杯为圆筒状,竹壁木底,近杯底处用一根竹管将两杯联通。在两杯的前方间隙中,嵌一木雕凤鸟,昂首挺胸而立,口衔宝珠。在两杯的后面间隙中,粘嵌木雕凤尾,平伸而出。整个器体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凤鸟背负两个大酒杯。杯下两只孔雀开屏状小凤鸟,与负杯凤鸟的双足共同构成全器的四足。杯内髹红漆,杯外通体黑地,红、黄彩绘,使用堆漆法表现立体效果。杯上彩绘二龙相蟠以及波浪纹、卷云纹等。彩绘凤鸟双联杯,造型奇妙,制作精美,堪称中国古代酒器中的奇珍。
                      合卺杯的独特功用
                      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合卺杯的形状结构,与包山楚墓中所出的这件双联漆杯基本吻合,只是凤鸟双联杯缺一蹲兽而已。因此,这件漆双联杯应是所谓的“合卺杯”。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明清时期还有玉雕合卺杯流传至今。


                    IP属地:中国香港16楼2012-10-25 16:47
                    收起回复
                      中文名称: 灰陶大口尊
                      英文名称: Grey pottery zun with a big mouth
                      规格: 高39厘米 Height 39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二里头文化 Erlitou Culture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陶质贮酒器
                        此尊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是一件陶质贮酒器。泥质深灰陶,大口,长颈,广肩,深腹,底内凹。颈、肩及上腹部饰多周凹凸弦纹和压印纹,下腹部饰绳纹。器形健壮雄浑,颇具阳刚之气。
                        大口尊的源起与功用
                        此类大口尊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流行时间较长,至商代早期还被广泛使用。这件大口尊制作精美,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器物。此类器一般形体较大,高四五十厘米者很常见,做工精致,结实牢固,可作长期使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酒"字字形,均与大口尊相似。大家知道,甲骨文和金文多为象形字,其"酒"字最早可能就是取大口尊之象形,这说明大口尊这类器物与酒应有密切关系,可能是酿酒或贮酒之器。

                      


                      IP属地:中国香港19楼2012-10-25 16:52
                      回复
                        中文名称: 白陶鬶(guī )
                          英文名称: White pottery gui
                          规格: 高25.3厘米 Height 25.3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二里头文化 Erlitou Culture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酒器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相当于现在的酒壶
                          此鬶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陶色白中泛黄,质地坚致。敞口,平沿,冲天流较短,口沿堆塑有鸡冠状附饰。腰缠一周凸棱,鋬宽扁,三个空心袋状足较瘦削,鋬饰二枚泥丁,刻正倒"人"字纹。陶鬶的用途和现在的酒壶一样,用来向爵、觚中斟酒。
                          陶鬶的终结
                          陶鬶创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广为流传,但到夏代晚期,则主要集中在中原腹地洛阳一带,到商代初年绝迹。因此,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白陶鬶,给陶鬶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里头遗址的白陶酒器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有不少的白陶器,以酒器为大宗,器形主要为爵、鬶、盉等。时代多属于夏末,少数为商初。这些白陶酒器,在当时青铜器初兴阶段是比较高级的酒器,普通人是不能染指的。
                        


                        IP属地:中国香港20楼2012-10-25 16:54
                        回复
                          中文名称: 黑陶象鼻盉(hé )
                          英文名称: Black pottery he with elephant-nose-shaped spout
                          规格: 通高26厘米 Total Height 26cm
                          年代: 约公元前1800年 about 1800B.C.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制作精致之罕见文物
                            此盉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的一座墓葬,泥质灰陶,顶部似象头,眼、鼻、口皆形象齐备,长长的鼻子用作器流。宽带状鋬,连接器顶与器腹。长颈,广肩,下腹急收,假圈足较高,小平底。通体磨光,颈、肩、腹和足饰有多周凹、凸弦纹和指甲线纹。这件象鼻盉制作精致,是历年来二里头文化诸遗址出土文物中罕见的。
                            平民使用的"酒器全家福"
                            与这件黑陶象鼻盉共出的陶器还有十件,皆精工制作,不同凡响。其中有六件酒器,有饮酒器陶觚两件,陶爵一件;斟灌器封顶盉一件,象鼻盉一件;盛酒器胆式壶一件。这套酒器,盛、斟、饮功能齐全,堪称二里头文化时期平民使用的"酒器全家福"。

                          


                          IP属地:中国香港21楼2012-10-25 16:55
                          收起回复
                            大甸子管流爵
                            此管流爵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一座墓葬中,为椭圆形口,前部上翘,后部略平。上腹部瘦细,下腹部外鼓。在腰部有一长长的管状流和宽扁鋬。锥状三足外撇。
                            管流爵传入北方的历史奇缘
                              使用陶爵作酒器,原本是中原地区夏商王朝居民的文化特征,现在忽然在遥远的塞北草原上出现,有什么历史奇缘呢?据专家考证,大甸子遗址出土的陶爵很可能是北迁夏人的一支辗转来到此地后所制造的。它们的基本形态与夏王朝陶爵相同,而其陶色和装饰则富具土著文化色彩,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因此,大甸子遗址出土的陶爵,不仅是精美的古代酒器珍品,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
                              大甸子遗址--北迁夏人的"避难所"
                              大甸子遗址是相当于中原地区夏王朝中晚期的一个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除了部分陶器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同类器物,如陶爵、陶鬶等相类似外,其地方特色极为浓厚,如出土的大量彩绘陶器,色彩艳丽,图案神秘,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逃难中创造的艺术成就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陶罍,出土于大甸子墓地第六七七号墓葬中。灰陶,小口,矮领,扁圆腹,小平底,高约19厘米。通体以红、白彩勾绘出两种图案,其主题花纹颇似商代铜器上的云雷纹。色彩对比强烈,线条流畅柔润。其形制与商代的铜罍、瓿相似,应是盛酒器。在大甸子遗址中,出土彩绘陶器的墓葬多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这些彩绘陶器上的花纹是出窑后绘上去的,极易被抹掉,因而不适合于日常实用,可能只当摆设性礼器或用于给死人随葬,用这种彩绘陶器盛装的美酒恐怕也非一般平民所能染指的。
                            


                            IP属地:中国香港22楼2012-10-25 16:58
                            收起回复
                              中文名称: 铜爵
                              英文名称: Bronze jue
                              规格: 高16.4厘米、流尾间距20.5厘米 Height16.4cm·Spout Width 20.5cm
                              年代: 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二里头文化 Erlitou Culture, about 1600B.C.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整器光素无纹
                                此铜爵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第九号墓葬,口呈椭圆形,前有长流,后有短尾且上翘,在流与口连接处皆有两个矮柱。腹部断面呈椭圆形,下腹略鼓。腹部装有一鋬,下有三细高三棱实足。整器光素无纹。
                                最早的青铜酒器
                                据研究,二里头文化铜爵是中国青铜文化中最早出现的青铜容器之一,也是最早的青铜酒器。二里头文化铜爵的发现,在中国古代酒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商周青铜礼器中最基本的酒具
                                铜爵最早出现于夏王朝时期,西周以后不见,在这一千多年的岁月中,铜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博古图》精辟归纳道:"爵于彝器是为至微,然而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无所不用,则其为设施也至广矣。"多年来的考古事实证明,铜爵是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中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

                              


                              IP属地:中国香港23楼2012-10-26 0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