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一直在对文明质疑
来源:羊城晚报 | 2012-10-28 14:10:57
【叶廷芳简介】
1936年11月出生于浙江衢县。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61年毕业并留任助教。1964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至今。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等。译有《迪伦马特喜剧选》、《溺殇》等,并译有部分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以及有关卡夫卡、布莱希特的理论著作。此外有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有关戏剧、建筑与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编者按:
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已近40年的叶廷芳凭着对卡夫卡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这位孤独作家的体悟,成为国内无可争议的卡夫卡研究的权威学者。他同时也是研究迪伦马特的权威学者,“悖谬”是迪伦马特美学的核心概念,叶廷芳说,“无论我个人的经历,还是我置身其中的这个境况,乃至人类的命运,都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悖谬的特点。所以,我回过头看,觉得自己在翻译、研究上的这种选择,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异化”是指人最终走到了生存愿望的反面】
傅小平:因为研究和翻译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的作品,你被读者熟识。尤其是卡夫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你的标志。
叶廷芳: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的开放,让我们感觉到应该在文学上做一些突破。于是,知识界就试图打破一些“禁区”。我当时所在的《世界文学》杂志,就从卡夫卡等所谓的颓废派作家开始“破禁”。
李文俊从英文版本中翻译了《变形记》,他和夫人李佩芬主张由我来介绍卡夫卡,我就赶写出了一万多字的评论《卡夫卡和他的作品》,首次从正面肯定卡夫卡。这两篇一起发表在《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上。文章发表时,我心理上还有点打鼓,就用了名字的谐音“丁方”(我老家人用方言称呼我就念成“丁方”的),后来看看发了也没事,胆子就大了,一发不可收拾,又写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等,又陆陆续续以专著形式“再论”卡夫卡,在文艺界引起大的反响。
傅小平:某种意义上,由你主编的九卷本《卡夫卡全集》,可以说是对你研究和翻译卡夫卡的一个总结,但你只是集中翻译了书信、日记部分。这是为何?
叶廷芳:卡夫卡的小说,翻译的人多。我就翻译别人不太译的部分。其实,如果只是为了研究,似乎没很大的必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但卡夫卡的这部分创作有其独特之处。一则,书信日记在他创作中占了五分之二左右的篇幅。它们不是流水账,不是感情叙述,而是字斟句酌地表达他的思想。他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绝大部分就是他的个人独白,很能反映出他的艺术观、世界观。对读者认识卡夫卡,应该说是非常重要。而卡夫卡写的情书,也会改变人们对卡夫卡的惯常的孤独者的形象。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对爱情也很渴望,而且非常热烈。
傅小平:某种意义上,卡夫卡被认为是先知。他的敏感和超强的感受力,使他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的很多忧思后来都应验了。他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的预演,尽管他本人或许未必听闻过这些术语。
叶廷芳:的确。卡夫卡活着的时候,读过克尔凯戈尔,感到强烈共鸣和振动,但未必知道什么存在主义理论。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也没有出现“存在”、“异化”等概念。但显然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笔下接近“异化”的词,更可以当陌生化、疏远化来理解,可能当“疏远”来理解更恰当。什么叫“异化”,无非指的是人最终走到了生存愿望的反面。卡夫卡作品主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主题。
傅小平:到了当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存在主义等已不再流行,在有些学者看来甚至是过时了。事实上,卡夫卡的阅读热潮似乎也已经过去。在你看来,把卡夫卡放到后现代视域来阐释、研究,有何新的可能?
来源:羊城晚报 | 2012-10-28 14:10:57
【叶廷芳简介】
1936年11月出生于浙江衢县。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61年毕业并留任助教。1964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至今。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等。译有《迪伦马特喜剧选》、《溺殇》等,并译有部分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以及有关卡夫卡、布莱希特的理论著作。此外有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有关戏剧、建筑与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编者按:
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已近40年的叶廷芳凭着对卡夫卡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这位孤独作家的体悟,成为国内无可争议的卡夫卡研究的权威学者。他同时也是研究迪伦马特的权威学者,“悖谬”是迪伦马特美学的核心概念,叶廷芳说,“无论我个人的经历,还是我置身其中的这个境况,乃至人类的命运,都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悖谬的特点。所以,我回过头看,觉得自己在翻译、研究上的这种选择,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异化”是指人最终走到了生存愿望的反面】
傅小平:因为研究和翻译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的作品,你被读者熟识。尤其是卡夫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你的标志。
叶廷芳: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的开放,让我们感觉到应该在文学上做一些突破。于是,知识界就试图打破一些“禁区”。我当时所在的《世界文学》杂志,就从卡夫卡等所谓的颓废派作家开始“破禁”。
李文俊从英文版本中翻译了《变形记》,他和夫人李佩芬主张由我来介绍卡夫卡,我就赶写出了一万多字的评论《卡夫卡和他的作品》,首次从正面肯定卡夫卡。这两篇一起发表在《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上。文章发表时,我心理上还有点打鼓,就用了名字的谐音“丁方”(我老家人用方言称呼我就念成“丁方”的),后来看看发了也没事,胆子就大了,一发不可收拾,又写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等,又陆陆续续以专著形式“再论”卡夫卡,在文艺界引起大的反响。
傅小平:某种意义上,由你主编的九卷本《卡夫卡全集》,可以说是对你研究和翻译卡夫卡的一个总结,但你只是集中翻译了书信、日记部分。这是为何?
叶廷芳:卡夫卡的小说,翻译的人多。我就翻译别人不太译的部分。其实,如果只是为了研究,似乎没很大的必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但卡夫卡的这部分创作有其独特之处。一则,书信日记在他创作中占了五分之二左右的篇幅。它们不是流水账,不是感情叙述,而是字斟句酌地表达他的思想。他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绝大部分就是他的个人独白,很能反映出他的艺术观、世界观。对读者认识卡夫卡,应该说是非常重要。而卡夫卡写的情书,也会改变人们对卡夫卡的惯常的孤独者的形象。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对爱情也很渴望,而且非常热烈。
傅小平:某种意义上,卡夫卡被认为是先知。他的敏感和超强的感受力,使他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的很多忧思后来都应验了。他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的预演,尽管他本人或许未必听闻过这些术语。
叶廷芳:的确。卡夫卡活着的时候,读过克尔凯戈尔,感到强烈共鸣和振动,但未必知道什么存在主义理论。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也没有出现“存在”、“异化”等概念。但显然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笔下接近“异化”的词,更可以当陌生化、疏远化来理解,可能当“疏远”来理解更恰当。什么叫“异化”,无非指的是人最终走到了生存愿望的反面。卡夫卡作品主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主题。
傅小平:到了当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存在主义等已不再流行,在有些学者看来甚至是过时了。事实上,卡夫卡的阅读热潮似乎也已经过去。在你看来,把卡夫卡放到后现代视域来阐释、研究,有何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