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吧 关注:14,161贴子:71,862
  • 4回复贴,共1

叶廷芳:卡夫卡一直在对文明质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卡夫卡一直在对文明质疑
来源:羊城晚报 | 2012-10-28 14:10:57
【叶廷芳简介】
  1936年11月出生于浙江衢县。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61年毕业并留任助教。1964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至今。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等。译有《迪伦马特喜剧选》、《溺殇》等,并译有部分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以及有关卡夫卡、布莱希特的理论著作。此外有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有关戏剧、建筑与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编者按:
  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已近40年的叶廷芳凭着对卡夫卡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这位孤独作家的体悟,成为国内无可争议的卡夫卡研究的权威学者。他同时也是研究迪伦马特的权威学者,“悖谬”是迪伦马特美学的核心概念,叶廷芳说,“无论我个人的经历,还是我置身其中的这个境况,乃至人类的命运,都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悖谬的特点。所以,我回过头看,觉得自己在翻译、研究上的这种选择,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异化”是指人最终走到了生存愿望的反面】
  傅小平:因为研究和翻译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的作品,你被读者熟识。尤其是卡夫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你的标志。
  叶廷芳: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的开放,让我们感觉到应该在文学上做一些突破。于是,知识界就试图打破一些“禁区”。我当时所在的《世界文学》杂志,就从卡夫卡等所谓的颓废派作家开始“破禁”。
  李文俊从英文版本中翻译了《变形记》,他和夫人李佩芬主张由我来介绍卡夫卡,我就赶写出了一万多字的评论《卡夫卡和他的作品》,首次从正面肯定卡夫卡。这两篇一起发表在《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上。文章发表时,我心理上还有点打鼓,就用了名字的谐音“丁方”(我老家人用方言称呼我就念成“丁方”的),后来看看发了也没事,胆子就大了,一发不可收拾,又写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等,又陆陆续续以专著形式“再论”卡夫卡,在文艺界引起大的反响。
  傅小平:某种意义上,由你主编的九卷本《卡夫卡全集》,可以说是对你研究和翻译卡夫卡的一个总结,但你只是集中翻译了书信、日记部分。这是为何?
  叶廷芳:卡夫卡的小说,翻译的人多。我就翻译别人不太译的部分。其实,如果只是为了研究,似乎没很大的必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但卡夫卡的这部分创作有其独特之处。一则,书信日记在他创作中占了五分之二左右的篇幅。它们不是流水账,不是感情叙述,而是字斟句酌地表达他的思想。他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绝大部分就是他的个人独白,很能反映出他的艺术观、世界观。对读者认识卡夫卡,应该说是非常重要。而卡夫卡写的情书,也会改变人们对卡夫卡的惯常的孤独者的形象。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对爱情也很渴望,而且非常热烈。
  傅小平:某种意义上,卡夫卡被认为是先知。他的敏感和超强的感受力,使他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的很多忧思后来都应验了。他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的预演,尽管他本人或许未必听闻过这些术语。
  叶廷芳:的确。卡夫卡活着的时候,读过克尔凯戈尔,感到强烈共鸣和振动,但未必知道什么存在主义理论。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也没有出现“存在”、“异化”等概念。但显然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笔下接近“异化”的词,更可以当陌生化、疏远化来理解,可能当“疏远”来理解更恰当。什么叫“异化”,无非指的是人最终走到了生存愿望的反面。卡夫卡作品主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主题。
  傅小平:到了当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存在主义等已不再流行,在有些学者看来甚至是过时了。事实上,卡夫卡的阅读热潮似乎也已经过去。在你看来,把卡夫卡放到后现代视域来阐释、研究,有何新的可能?



IP属地:广东1楼2012-10-29 20:25回复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一生的自况
      傅小平:我们都强调翻译的准确性,但这准确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要透过字面意义去理解它背后蕴含的深意。我想,这自然包含了对作者创作心理及所处时代背景等等的深入理解。
      叶廷芳:何尝不是这样!你比如说,卡夫卡的那篇《饥饿艺术家》,李文俊也翻译过,他译成《绝食艺人》,我就不太赞同。因为这篇小说讲的是进行饥饿表演的一个艺人的故事。这个艺人把饥饿当成一门艺术要追求。他的表演开始很受欢迎,时过境迁以致门庭冷落,最后被转移到一个地方,和马戏团一起演出。结果观众都奔那些动物表演而去,他感到很落寞。他在笼子里奄奄一息了,就是不愿从笼子里出来。最后,他因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而去世。他是把表演提升到了很高的境界,你可以叫他是艺术家。当然,这里面还包含了淡淡的讥讽的味道。
      傅小平:实际上,这也是卡夫卡一生的自况。
      叶廷芳:卡夫卡追求文学一辈子,他对自己的写作并不满意,临死之前,要求把自己的作品统统烧掉。他也特别提到包括《饥饿艺术家》在内的几篇作品,觉得有点价值,但还是要求统统烧掉。去世前一个半月,在校对自己的作品时,他泪流满面。他一生为文学而生,正如饥饿艺术家把饥饿表演当成了自己存在的依据。这何尝不是反映了作家的真实心迹。
      傅小平:现在有不少诗人,都自比“饥饿艺术家”,可见这个翻译深入人心。有意思的是,也有一些作家把自己当匠人,或许是对某种职业精神的赞许,或许只是一种自谦。
      叶廷芳:翻译、写作需要匠人的那种职业精神。但我并没听说,匠人就能当作家、翻译家。在我看来,翻译家同时也该是文学家。作家协会要吸收会员,希望我提提建议,我就翻译领域说了一个观点。我说,你做翻译的,你入会我不只是要看你译了多少东西,更要看你译了什么。要是你对文学没什么热爱,译的都是三四流、不入流的作品,那就说明你没眼光,你明明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摆在那里不去译,你看不到主次。你没有文学上的要求,加入作协是不合格的。
       傅小平
    源地址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2012/10/28/13422310.shtml
    


    IP属地:广东3楼2012-10-29 20:25
    回复
      领会了!


      IP属地:北京来自掌上百度4楼2012-10-30 00:06
      回复
        受教了!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10-30 08:19
        回复
          已经76岁了....中国卡夫卡学后继有人否?


          IP属地:河北6楼2012-10-30 1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