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巴吧 关注:1,622贴子:27,519
  • 4回复贴,共1

有没有“无欲有情”的状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到法大师谈“无欲”,有一疑惑,即“彻底无欲”则是否还有“情”?
此处对“情”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1. 通常的情绪,如 喜怒哀乐悲恐惊 等
2. 比较特殊的“情”,如“大解脱,大自在,无边灿烂,无边壮丽”之类的体验。
按照本人理解,若觉“有所觉”,即有主客二分,因此皆是有漏,那么无主客二分的境地,是个什么面貌?若不觉“有所觉”,佛凭借什么心理支撑来得以说法?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12-11-02 22:45回复
    嗯?这个我先声明。末学没看过什么经法,只是初修,所以发言么!就十分浅薄了。下面开始想楼主问题,我是砖头,破砖先出来。
    看到法大师谈“无欲”,有一疑惑,即“彻底无欲”则是否还有“情”?——————————
    彻底无欲还有情,正是因为无欲,才是真正的有情。因为本性是无私的,当一个人的欲望逐渐消减后。他就会慢慢忘却所谓的《我》,变的人我一视。以致会生出无私的菩提心。所以,无欲,是达至本性之善的方式。而真正无欲了,那他就是混然本性的运作,其善若水。
    此处对“情”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1. 通常的情绪,如 喜怒哀乐悲恐惊 等
    2. 比较特殊的“情”,如“大解脱,大自在,无边灿烂,无边壮丽”之类的体验。
    按照本人理解,若觉“有所觉”,即有主客二分,因此皆是有漏,那么无主客二分的境地,是个什么面貌?若不觉“有所觉”,佛凭借什么心理支撑来得以说法?————————
    我的观点:觉有所觉。与不觉有所觉看似矛盾,其实所说还是一事。因为,觉有所觉,看似主客二分。实则无分,因为觉有所觉。并无主客的观系。举例来说,如人梦中,见诸幻影。梦中有我及诸物相对立。觉有所觉既是如此,本来既无觉与所觉。所以对立的,只是迷失与错认
    对于若不觉有所觉:其实真正的来说,觉有所觉是有知,是妄觉。我在上说的可能不太清楚。觉无所觉则是落无记,因为真理离于有觉无觉。
    好了,首次打这么多字。我这块砖先出头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2-11-03 02:03
    回复
      2025-08-13 11:59: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情:即是有情识的众生之类。
      情识,是具备了别了知作用的“妄”。所以想要解脱于识,就须转识成智。
      智,是具备了别了知作用而又无妄。
      要解脱于识,首先要灭三毒习气。要无“欲”而具知。这就是智。
      佛教是入世还是出世?这个问题,我认为,佛教是彻底的入世。因为反过来说,若佛教是出世,那么做到最后,觉悟到最定点的佛,与我们众生就应该彻底地没有关系。佛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佛。所以佛教是入世。佛是要解脱众生,所以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佛。(见与不见,则是另一个问题)。
      入世者能够解脱吗?
      实际上,要想彻底地解脱,就必须入世。这就是菩萨道。所以说,佛成就的净土相状,与众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众生,何须净土?哪里又需要佛出世呢?
      其次,
      若不觉“有所觉”,佛凭借什么心理支撑来得以说法?

      佛没有什么心理支撑。心理支撑是您的错觉。首先您应该搞明白什么是没有心理支撑的状态。若您没有体验,则多说无益了。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2-11-03 10:56
      回复
        受益良多,谢诸位大德。
        祝精进!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12-11-04 02:58
        回复
          楼主的思考进程和大多数初学者一样,以后天受到的教育知识体系套进去。很多年以前我也是象楼主这样。
          圆觉经: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IP属地:广西7楼2012-11-07 1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