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0小吧 关注:24贴子:405
  • 6回复贴,共1

【转】关于民族同化与融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新疆1楼2012-11-21 12:51回复
    驳输血论:
    自从《狼图腾》以来,输血论风行而至。但是看了一些反驳输血论的文,我觉得挺失望,这事根本没那么麻烦,也没什么好避讳,觉得耻辱的

    如果输血论能够成立,那么只有一种情况下才行:胡人抢夺汉人女人之后,又把生下的孩子,全都送给汉人抚养,由这些人加入汉族,而得到胡血……

    这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很难想象本来就缺乏人口的胡人部族,会玩这种无异于自我毁灭的事情。

    胡人侵入中原之后,普遍是把汉人抓走,补充他们的人口不足,而不是牛头人之后,就地释放,今天我们在古书上看到的字眼是“掠……归于胡地”

    可见输血论提及的这种所谓胡人征服了汉人,就能对汉族人进行混血是不可能发生的
    驳:纯血论

    我觉得输血论已经是脑残了,纯血论,是对输血论跟风后,继续脑残,所谓“一滴墨水滴在大海里,大海不会变蓝”这种说法,等于是承认了输血论那种脑残的混血方式,是存在的,等于认可了输血论的基本依据

    我估计,纯血论是对输血论的一个反制,但是这种对输血论的抵抗,太消极,太被动,受制于人

    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
    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表面的,一个是隐性的。
    表面原因就是,鲜卑人愿意和汉族通婚,王室公主都下嫁汉族士族官僚,更别提民间鲜卑人和汉族之间的互相联姻。如果说汉族士族的女儿嫁给鲜卑贵族是一种屈辱,那么鲜卑贵族作为征服者,把女儿嫁给被征服的汉族士族男人,是否更加是一种屈辱。很明显后一种屈辱要更加强烈,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元朝和清朝,汉人就算想和蒙古人,满人通婚,他们都明令禁止——不行。

    而在鲜卑人与汉人频繁通婚之下,所隐含的意思就是:鲜卑人需要的是汉族人作为盟友,而不是奴隶。反过来说就是鲜卑人虽然当了皇帝,却没能彻底的压服汉族,在北魏汉族的地位,比起元朝和清朝之下的汉人要强的多得多,虽然遭到歧视,汉族士族还是可以取得与鲜卑贵族平起平坐的待遇,这是在元朝,清朝任职的汉族官僚,可望而不可求的。


    IP属地:新疆2楼2012-11-21 12:52
    回复
      2025-08-03 13:20: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认同:这两天,和兴汉吧的人讨论高欢的问题,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是不是采用一点胡人的东西,就能证明一个汉人是胡人,那么反过来说,采用了汉文化东西的胡人,就是汉人

      于是进入一个“萧峰式悖论”

      在我即将想怨妇一下的时候,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砸日本车事件,好像是明白了什么

      我们对外洋和胡人的东西,是否应该抱有一种排斥心态。

      就因为别人说:隋唐和鲜卑人通婚,所以隋唐是鲜卑人。汉朝采用了西域文化,所以汉朝崛起,靠西域文化。……我们就要顺着他们的思路,往下走吗,那只会变成懦弱和自负的混合体

      用《最后的武士》里天皇的点睛之笔来说吧,比我说的好:我有一个梦想,让统一的日本成为一个团结,强大、独立而且现代化的强国。现在,我们有了铁路、大炮、西装。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谁,更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

      简单说:站在主位上,采用客位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至于,对主位的民族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这近乎老生常谈。只要坚持,本民族是主位,采用其他民族的一切东西,都不至于动摇对主位的民族认同就可以。

      反过来说……汉族现在还能同化得了谁,自从56个民族划分以后,他们说汉语,写汉字,一样是站在主位上,采用了汉族的某些东西,但一样不至于对其本民族的认同产生动摇。

      那么历史上,为什么只有五胡鲜卑,和其他被汉族击败的部族才被同化了,而别人没有……

      汉化,靠的还是对“民族意识的认同感”.

      进一步说,汉文化的同化能力其实没有,官方宣扬的那么强,也没有一些黄汉想的那么强,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汉族的所谓文化,所谓文明,根本就不足以同化别的民族,充其量是被采用,谈不上别人会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就变成汉人了

      就像我们喝可乐,说英语,不会变成美国人一样。难道别人说两句汉语,看几段《论语》就变成汉人了吗


      IP属地:新疆5楼2012-11-21 12:54
      回复

        那么所谓民族融合是怎么回事,一句话来说就是:民族认同感上,汉族对其他民族的吞并,和其他民族转变成对汉族的认同。

        这两者都不会对汉族的汉族整体性产生任何麻烦,更不至于因为这样,汉族就变复杂了。只要认同属性单一,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觉得“用”不会造成认同差异问题,今天的我们身边太多的西方东西,也不影响我们的身份认同。在西方成长起来的华裔是因为身份认同的变化,而不在是一个民族。同样的文化不一定是一个民族。

        对民族融合的定义,应该主要是身份认同,文化是次要的。文化相同,不见得身份认同一样。

        能被汉族同化的民族,只有一种情况,汉族的手下败将,其他的汉族也同化不了。

        所谓“入侵汉族的统治了汉族,也被反过来同化了”,是错误的。

        蒙古人被同化了吗,满洲人被同化了吗,那现在怎么还有满族,还有蒙古族。

        鲜卑五胡,他们是被汉族下克上了,北魏把五胡里的其他胡人都消灭了,然后汉族花了80年时间,促成了孝文帝改革,又花几十年时间,从鲜卑人手里夺取了军事和政治大权,接着汉族的杨坚复国成功,这才有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但是能和汉族混血的民族,都是被汉族打败的民族,没有被汉族打败的民族,是不会被汉族同化的,也不会和汉族混血,所谓征服了汉族的民族,没有一个被汉族同化,汉族的文化没什么同化能力。汉族同化别人,靠的主要就是军事手段。

        在古代,汉族的文化也没有同化能力,只要民族意识还在,就不算被同化,汉族其实根本就不是靠文化同化别人,而是纯粹的靠实力,靠武力。

        汉族的文化,哪来什么优越感,哪来的什么强大的同化能力

        所谓同化,就是像鲜卑五胡那样,彻底和汉族融为一体,才叫同化。

        别以为汉族周围都是蛮夷。都是没文化的。其实他们和汉族共存了上千年,还不是一样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被汉族同化的民族,无一例外是被汉族打败的民族。汉族先要把他们打败,才能同化。没有被汉族打败的民族,汉族同化不了


        IP属地:新疆6楼2012-11-21 12:54
        回复

          没被汉族打败的,汉族同化的了谁?

          西南缅甸,正南越南,东北朝鲜,女真,正北蒙古,鞑靼,西北绿洲诸国,正西吐蕃,东南,南洋诸国,正东日本。

          这些国家和民族,汉族同化的了谁?

          只要是能打败汉族的民族,都存活了下来

          汉族不是东亚唯一的文明国家,就算在今天,中国,也不只是汉族的中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没有变成胡人,依然是华夏7国之一

          日本那么学习唐朝,依然是大和民族

          朝鲜小中华,照样是棒子

          学习,采用别的民族的文化,不意味着就会被同化

          汉唐时期,中国人就是看穿了这一点,才大量吸收外来的各种东西,而中华,依然是中华

          同样道理,你别看少民说汉语,写汉字,但是他是中国人,不是汉族人

          民族同化是对身份认同来说

          按照华夷之辨,今天的汉族就是蛮夷,因为采用了马克思的夷人之法。

          那些保守的人,就是觉得怕自己被同化掉

          其实是他们闹错了什么才叫同化,文化制度,思想,这些都不会造成同化,更不用说器物了,只有身份认同的变化才会,只要心存同为一个民族理念,不关外表变成什么样,内核是不变的。

          民族融合确实存在

          但是不会因为和亲,因为一个汉族女人就同化一个民族,古人自己是很清楚的,他们把和亲当作拖延时间的手段,而并不觉得能民族融合。

          和亲公主就能民族融合,那她只有一种可能性:头戴光环,长着翅膀,穿着白色纱裙,拿着权杖,在天上飞——然后别人看见女神,都给她跪舔了

          汉朝派出去的和亲公主,大部分是宗室的罪臣之女,罪臣,就是宗族里的囚徒,和亲是给她们一个为家人赎罪的机会。唐朝也差不多。本来就不是什么好活。

          而且历史上汉族,一直有赎回,被外族俘虏的汉人,这种传统。

          “征服汉族的民族,会被汉族融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无法激发汉族的积极历史观

          这种思想,整个一现在黄汉自虐历史观的滥觞

          要是我按照汉本位,写历史

          我就把五胡,北朝,元朝,清朝,都写成汉族的百年复国的坎坷历程

          而不是什么被征服的民族融合

          我就写汉人在清朝奋斗了276年,复国成功

          我就写高欢,建立东魏,是汉族北朝复国的阶段性胜利

          这样多能激发汉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啊


          IP属地:新疆7楼2012-11-21 12:55
          回复


            IP属地:新疆8楼2012-11-28 11: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