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至2006学年,我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2010至2011学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youxue.xdf.cn
在国外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学业,需要两三百万元的投入,我国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入学难”、“择校热”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任重道远……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波出国留学的浪潮掀起,近年来,中国学生出国人数在达到最高峰的同时,年龄也越来越小,许多家长送孩子出国读大学、读高中,甚至读幼儿园……
1.中国学生赴美读中学:5年增长100倍
据美国国土***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至2006学年,我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至2011学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目前,虽然我国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大。
低龄留学的难题和困惑几乎存在于每个小留学生身上。对于很多高中甚至初中就独自出国留学的孩子来说,国外求学生涯不亚于一场炼狱——陌生的语言和环境带来的孤独,教育体系不同带来的学习压力,还有一些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孩子被迫在打工和学业之间劳碌奔波……
接下来要面对的则是沟通困难。美国人家每天晚上会有固定的家庭时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彼此找不到共同话题,总是格格不入。在低龄留学生中,甚至不乏承受不了这种文化冲击,放弃留学,重返国内读书的例子。
最不易显露在外的,则是小留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国外的教育评估体系当中,高中阶段的成绩单和导师评价都是至关重要的,评价过程也更为严格。由于不是“一考定终生”,从某种程度上说,留学生甚至比国内高考更需要持续的努力。“
2.主动选择或被动逃离: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从1999年出现低龄化留学的第一波小高潮以来,关于低龄留学利弊的争议一直沸沸扬扬,从未停止。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选择低龄出国的孩子大多是国内的中等生甚至成绩非常不理想的学生,在将来的升学、就业上缺少竞争力。不想再让孩子在千军万马中挤‘高考’这条独木桥,所以我们做家长的才选择了让孩子出国‘镀金。
学校教育的问题既是学校自身的问题,也是教育系统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在这种压力的背后,则是中国教育所遭遇的信任危机。
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中,孩子承受的压力很大。面对越来越多的课业压力和成效并不显著的补习,一些家长不管孩子是否适合留学,不管承受多大经济压力,都想方设法送孩子留学。
与应试教育同时,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也让很多家长心存忧虑。“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平衡、区域不平衡让中国学生‘入学难’、‘择校热’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从国际的惯例来看,公办学校应该提供相对平等的、尽可能优质的、面向所有老百姓的基本教育。很多国家很多区域有规定,所有学校建得都一样、配置都一样,教师相对流动、教师的配备一样。一个孩子无论进哪个学校,都能受到基本一样的教育,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
当前,最根本的还是政府应该缩小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均衡。
随着择校问题的愈演愈烈,在北京等大城市,很多重点学校都被学生和家长“挤破了头”,孩子就学俨然成了“拼财力”、 “拼关系”而不是“拼能力”。面对这种“千军万马”的压力,很多家长选择了把孩子送出国门,选择了暂时的“逃避”。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从2008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呈爆发式的增长。2008年出国留学人数为18万左右,而到了去年,此数字达到了近35万之多。而近两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每年大约增长20%,18岁以下报考托福的比例比上年增长一倍。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那些适合出国学习的学生,留学是一个机遇;反之,对不适合的学生是一种煎熬。”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表示,对于尚未成年的“小留学生”而言,低龄化的出国留学有利有弊,但是弊大于利。
3. 留学热潮催生产业:警惕“鱼目混珠”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20万,当年有75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所占比例为73.5%。而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34万人,这也意味着当年有84万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2010年,弃考人数为81万多人;2011年,放弃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仍为80万多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低龄留学、就业压力、经济问题都是高三学生弃考的原因。
中国留学生激增的驱动力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产阶层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指出,现在我国中产阶层数量逐年增大,1999年我国中产阶层大致占15%,2008年达到22%-23%,大致每年增加1%。培养一个孩子在国外完成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学业,需要两三百万元人民币的投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具备了这样的经济条件,不局限于新富和中产阶层,甚至大城市的工薪阶层也愿意卖掉一套房子,作为孩子的教育投资。
走出国门,在上个世纪末对中国人来说,仍然是某些特殊人群的特权。随着中国人的家庭经济实力增强,普通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国门,接受外国普遍来说比较灵活和先进的教育,增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相比于在国内完成高中教育以后再出国,低龄留学海外,是否在国外的“扎根”能力就越强?
在中国的留学热潮面前,各国政府把招收中国学生作为其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国纷纷出台留学政策,吸引中国留学生。其中,不乏借机敛财的不正规留学机构,其实际宣传的东西和最终学生得到的结果相差甚远。
在国外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学业,需要两三百万元的投入,我国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入学难”、“择校热”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任重道远……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波出国留学的浪潮掀起,近年来,中国学生出国人数在达到最高峰的同时,年龄也越来越小,许多家长送孩子出国读大学、读高中,甚至读幼儿园……
1.中国学生赴美读中学:5年增长100倍
据美国国土***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至2006学年,我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至2011学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目前,虽然我国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大。
低龄留学的难题和困惑几乎存在于每个小留学生身上。对于很多高中甚至初中就独自出国留学的孩子来说,国外求学生涯不亚于一场炼狱——陌生的语言和环境带来的孤独,教育体系不同带来的学习压力,还有一些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孩子被迫在打工和学业之间劳碌奔波……
接下来要面对的则是沟通困难。美国人家每天晚上会有固定的家庭时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彼此找不到共同话题,总是格格不入。在低龄留学生中,甚至不乏承受不了这种文化冲击,放弃留学,重返国内读书的例子。
最不易显露在外的,则是小留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国外的教育评估体系当中,高中阶段的成绩单和导师评价都是至关重要的,评价过程也更为严格。由于不是“一考定终生”,从某种程度上说,留学生甚至比国内高考更需要持续的努力。“
2.主动选择或被动逃离: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从1999年出现低龄化留学的第一波小高潮以来,关于低龄留学利弊的争议一直沸沸扬扬,从未停止。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选择低龄出国的孩子大多是国内的中等生甚至成绩非常不理想的学生,在将来的升学、就业上缺少竞争力。不想再让孩子在千军万马中挤‘高考’这条独木桥,所以我们做家长的才选择了让孩子出国‘镀金。
学校教育的问题既是学校自身的问题,也是教育系统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在这种压力的背后,则是中国教育所遭遇的信任危机。
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中,孩子承受的压力很大。面对越来越多的课业压力和成效并不显著的补习,一些家长不管孩子是否适合留学,不管承受多大经济压力,都想方设法送孩子留学。
与应试教育同时,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也让很多家长心存忧虑。“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平衡、区域不平衡让中国学生‘入学难’、‘择校热’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从国际的惯例来看,公办学校应该提供相对平等的、尽可能优质的、面向所有老百姓的基本教育。很多国家很多区域有规定,所有学校建得都一样、配置都一样,教师相对流动、教师的配备一样。一个孩子无论进哪个学校,都能受到基本一样的教育,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
当前,最根本的还是政府应该缩小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均衡。
随着择校问题的愈演愈烈,在北京等大城市,很多重点学校都被学生和家长“挤破了头”,孩子就学俨然成了“拼财力”、 “拼关系”而不是“拼能力”。面对这种“千军万马”的压力,很多家长选择了把孩子送出国门,选择了暂时的“逃避”。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从2008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呈爆发式的增长。2008年出国留学人数为18万左右,而到了去年,此数字达到了近35万之多。而近两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每年大约增长20%,18岁以下报考托福的比例比上年增长一倍。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那些适合出国学习的学生,留学是一个机遇;反之,对不适合的学生是一种煎熬。”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表示,对于尚未成年的“小留学生”而言,低龄化的出国留学有利有弊,但是弊大于利。
3. 留学热潮催生产业:警惕“鱼目混珠”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20万,当年有75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所占比例为73.5%。而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34万人,这也意味着当年有84万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2010年,弃考人数为81万多人;2011年,放弃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仍为80万多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低龄留学、就业压力、经济问题都是高三学生弃考的原因。
中国留学生激增的驱动力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产阶层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指出,现在我国中产阶层数量逐年增大,1999年我国中产阶层大致占15%,2008年达到22%-23%,大致每年增加1%。培养一个孩子在国外完成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学业,需要两三百万元人民币的投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具备了这样的经济条件,不局限于新富和中产阶层,甚至大城市的工薪阶层也愿意卖掉一套房子,作为孩子的教育投资。
走出国门,在上个世纪末对中国人来说,仍然是某些特殊人群的特权。随着中国人的家庭经济实力增强,普通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国门,接受外国普遍来说比较灵活和先进的教育,增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相比于在国内完成高中教育以后再出国,低龄留学海外,是否在国外的“扎根”能力就越强?
在中国的留学热潮面前,各国政府把招收中国学生作为其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国纷纷出台留学政策,吸引中国留学生。其中,不乏借机敛财的不正规留学机构,其实际宣传的东西和最终学生得到的结果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