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战国、秦汉的神仙家有驳杂的渊源。大致可以分三方面:道家的真人思想;上古医术和养生思想,杂祀、巫术和数术。此外,神仙家的服食、导引、炼丹等实践富有不同于其渊源的特点,它们是后来道教的渊源。
神仙家是战国以来直到秦、汉一直活跃的群体,它在当时十分兴盛,秦皇汉武听信方士的传言派人求仙。神仙说的源流,前人已有考述[1]。冯友兰先生是这样说的:
“早期道家注重养生。……在治身方面,这些篇(《老子》、《庄子》,《管子》的《内业》、《白心》篇)的作者认为精、神是一种细微的气,同构成身体的气同是物质性的东西,不过有精粗之别。他又认为精神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精神在形体之内,就如同一个人住在房子以内,可以自由出入……这样发展下去,就成为后来所说的神仙家。……无论如何,事实是后期的黄老之学,有一派流为神仙家。[2]
前贤的论述使这一问题已大致廓清。但对之作进一步的研究仍不能说是多余的,近年的一些出土文献亦为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来龙去脉提供了线索。笔者不揣简陋,试图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神仙家的渊源作更具体的考察,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 神仙思想的渊源:道家“真人”说和养生思想
神仙家是将长生不死的期望付诸实施的学术流派。它在战国、秦汉之际登上历史舞台不是偶然的,而是此前民间原有的不死思想[3]遭遇战国、秦汉知识下移、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终于浮出水面的结果。然而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产生前,因为没有任何理论基础,这类想象还只能是空想。《老子》的宇宙论和辩证法为此后庄子的自然主义以及全力钻研谋略、用兵等伎俩的黄老思想都提供了哲学基础[4];这二者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使当时的知识文化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神仙家而言,《老子》这两种发展倾向所形成的不同流派——庄子的真人思想和黄老刑名思想都是其知识渊源。以下便试叙之。
首先,庄子的自然主义对生命的自觉、对“真人”存在的确信使不死思想有了理论基础。《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山上住着不食五谷,生有异禀的真人[5],并且《庄子》认为可以通过区分人的形(内)、神(外)[6]并分而养之,达到二者都超脱的“化”[7]的地步来实现这一状态,这成为神仙思想由空想走向现实的最初思想基础。其次,道家的朴素唯物主义为人们认识自然和人本身提供了独特的方式。自然和人都是由精、气构成的。《庄子·知北游》:“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管子·内业》:“凡物之精,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人由精气构成,而精气可以养之。《内业》:“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气为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精气可养之这一思想是神仙思想从空想走向实践的最重要支撑点。它提供了养精气使人生命久长这样一种思路。这对于神仙家实践的产生具有启发意义。
但另一方面,《老子》的“道”、《庄子》、《管子》的“精”、“气”等重要概念中包含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彻底的。《老子道德经》下篇:“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说明老子思想绝不是无神论思想。“道”存在的毋须论证,“精气”本身的概念的玄奥和不可知为神秘主义的存在留有余地。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下,它甚至是从逻辑上论证“道”存在,并由之推演出各种技艺的必要方式,由此产生了倾力研究成败得失的黄老刑名思想和各种数术、兵法、杂占、医方、卜筮等实践。神仙家也不例外,它继承了刑名、术数以神秘主义专力研究伎俩的特点,再加上逐渐发展的有神论——黄帝、太一等直接被神化受祀,与此同时,自古以来的因万物有灵概念而产生的,渊源古老的杂祀也进入了神仙家祷祠的范围,而这些祷祠又跟数术、迷信结合在一起,作为服食、炼丹、导引等实践的辅助,为其现实性的、长生不死的目的服务。下文将对神仙家的各种实践渊源作些具体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