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段世界历史是已经“大学毕业”的西方人一直羞于提及的,那就是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启蒙作用,他们这样做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繁多而准确的历史的证据摆在面前也由不得他们不承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帮他们回忆一下这段历史,也提醒一下那些一惯高傲的西方人,让他们记住:你们的启蒙老师是中华。
在这里,我们挂一漏万的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启蒙的过程,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1275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在元政府任职。他在华二十余年,回国后大力宣传中国文明,激起了强烈反响,从此西方人知道了在东方存在了一个强盛繁荣的中国(西方称为契丹),这也拉开了中华文明向西方传播的序幕。
1582年(明万历十年),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七年,他认为《四书》、《五经》是为着国家未来的美好和发展而集道德教诫之大成,《四书》“是着眼于个人、家庭、及整个国家的道德行为,而在人类理性的光芒下对正当的道德活动加以指导”,是所有想要成为学者的人必须背熟的书”。基于这种认识,他于1598年完成了用拉丁文注释《四书》的工作,并且用拉丁文翻译过去,寄回本国,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其后有西文的《论语》在西方流传,“国人读而悦之,知中国古书,能识真源。” 他1610年去世,留下了一本《出访中国记》,称誉中国人勤奋,“几无游手好闲之徒”,《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欧洲人也是第一次从此书中知道中国圣人——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儒家经典。
在这里,我们挂一漏万的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启蒙的过程,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1275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在元政府任职。他在华二十余年,回国后大力宣传中国文明,激起了强烈反响,从此西方人知道了在东方存在了一个强盛繁荣的中国(西方称为契丹),这也拉开了中华文明向西方传播的序幕。
1582年(明万历十年),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七年,他认为《四书》、《五经》是为着国家未来的美好和发展而集道德教诫之大成,《四书》“是着眼于个人、家庭、及整个国家的道德行为,而在人类理性的光芒下对正当的道德活动加以指导”,是所有想要成为学者的人必须背熟的书”。基于这种认识,他于1598年完成了用拉丁文注释《四书》的工作,并且用拉丁文翻译过去,寄回本国,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其后有西文的《论语》在西方流传,“国人读而悦之,知中国古书,能识真源。” 他1610年去世,留下了一本《出访中国记》,称誉中国人勤奋,“几无游手好闲之徒”,《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欧洲人也是第一次从此书中知道中国圣人——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儒家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