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道家与道教有着严格区分,而“黄老”是属于道家范畴的,对于国外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词深表不满,现在要论黄老、道家即是道教,其难以为人接受心中自知,然而事实如此,难有它论。一言难尽,就先从黄老、道家、道教这三个概念谈起。
1 “道家”始出
任继愈先生曾经指出,道家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先秦有老子,但老子在儒墨之前,无法“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先秦也有庄子,但庄子“剽剥儒墨”(《史记·庄子列传》),对名家的善于论辩、法家的严刑峻法持反对态度,也没有“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因此,司马谈所说的“道家”乃是指汉朝初年的黄老之学。(任继愈《先秦无六家》,引自任继愈《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先秦的学者对当时的学术也曾进行过分类,如《庄子·天下篇》(有人认为晚出),《荀子·非十二子》,其中也描述了各个学术派别的不同主张,但是没有“道家”这个概念。先秦学者,自有他们自己的分类标准。任继愈先生还指出,后人用司马谈的“道家”概念去指称先秦的老子、庄子,是不准确的。
三十多年来,也陆续有人对上述意见提出异议。并指出汉初已经有了道家的概念。其证据一是《史记·陈丞相世家》所载陈平语:
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
另一证据是《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所载齐相召平语:
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并且认为,这些记载,“足证秦汉之际已有道家的名称了”(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
而这两条证据还是可以讨论的。
首先,这两条记载,都是司马迁或司马谈用了他们自己的概念去追述前人之事,因而未必就是前人原话和道家概念出处的证据。类似的例子有《史记》追述由余的事:
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史记·秦本纪》)
由余此话是对秦穆公说的,其时不仅早于孔子,也早于老子。学界一般认为,“仁义”一词出现于孔子之后。而若以《史记》所载由余的话就断定仁义概念出于秦穆公时代,则未必是史实。这也是司马迁用了自己的概念去追述前人之事。一样的道理,也不能以《史记》所载陈平和召平语就断定道家概念出于秦汉之际。
退而言之,即使《史记》所载陈平、召平语为原话,那么,一般政治家语言中的词汇和思想家作为正式学派的概念其内含和意义还是有所区别的。再退而言之,即使《史记》所载陈平、召平的话可以认为是作为学术派别的道家概念最早出处,也没有改变“先秦无道家”这个命题的大局。
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所谓先秦无六家或无道家,不是说先秦没有学派划分,任继愈先生已经指出先秦就有儒有墨;而是说六家,其中特别是道家这个概念指的是汉初出现的学派,不是指先秦的老子、庄子的思想,尽管老子的思想和汉初道家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也不是说先秦没有司马谈所说六家思想的那些内容,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其内容大抵继承先秦而来,但是到汉初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特别是道家,虽是继承老子,但和老子思想已相距甚远;至于庄子,则汉初道家中有关他的思想成分是极其稀薄的。
弄清六家,特别是道家只是汉初学派,这一点非常重要。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使我们明白了历史的真实,而弄清真实的历史,乃是我们立论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