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裴氏兴盛的原因
一、独特的封建家教。在《裴氏世谱》的《列传》、《列女传》中,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例子:裴炎在弘文馆就读时,“每逢休假,他生或出游,炎读书不废。”裴休“童时与兄俦、弟俅偕隐济源别墅,昼讲经,夜著书,终年不出户。”而裴植的母亲夏侯氏管教子女,“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正是由于裴氏子弟的勤奋好学与家人的严格管教,才使裴氏“将相蝉联出,公侯奕叶长。”另外,裴氏家族还通过灌输“忠君报国,光宗耀祖”的思想,给子孙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从《裴氏世谱》中绘制的“裴氏祖庙”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祖庙的门口立有“气众山河”、“忠孚华夏”两个牌坊,在牌坊里立有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三块石碑。把裴门子弟中功高德彰者的列传、优秀的诗赋文章、皇帝下的诏命、历代名人为裴氏写的赠答诗、墓志、碑文、表启等录入《裴氏世谱》,以此来教育和激励裴门后人。
二、得益于封建门阀制度。自东汉初年,我国就逐渐形成了所谓的“衣冠望族”或“姓族”。魏晋以后,门阀制度得以完全确立。虽然到了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但非氏族姓氏的仍难被录取。这对于是关中郡姓的裴氏,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就拿唐朝宰相裴侨卿来说,不难看出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门阀高低对仕途的影响是何等重要。从纵向而言,其曾祖父裴正为隋散骑常使,祖父裴昚为隋淮南司户参军,父亲守真为唐宁州刺史,侨卿的儿子伯言为唐刑部尚书,孙子行立为唐桂州都督,其上下几代皆为官;从横向而言,侨卿兄弟七人,老大子余为冀州刺史,老二耀卿为左丞相,老三叔卿为济州司马,老四季卿为湖州司士参军,老五幼卿为洛阳尉,老六侨卿为中书令,老七春卿为太子中允,其兄弟七人均出仕,且有二人为宰相。
三、亲缘关系。亲缘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政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裴氏世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高祖时,宰相裴寂就把自己的女儿嫁与高祖的儿子赵王李元景为妃,他的儿子裴律师又娶高祖的女儿、太宗的妹妹临海公主为妻。在唐王室中,中宗女宜城公主、睿宗女霍国公主、肃宗女大宁公主、代宗女永清公主、宪宗女陈留公主,特别是玄宗把自己的六个女儿,即新平公主、齐国公主、永宁公主、蔡国公主、常芬公主、兴信公主嫁入了裴门。裴氏与皇家联姻尚且如此,与其它官僚士族的联姻就更紧密了。杜甫有首律诗叫《丽人行》,张祜有首七绝叫《虢国夫人》,张萱有幅名画叫《虢国夫人游春图》,把虢国夫人姐妹们的雍容华丽、娴雅优美、骄奢淫佚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通常认为虢国夫人之所以能如此奢华骄横,是由于她有一个玄宗宠幸的妹妹杨玉环,还有一个做宰相的堂哥杨国忠,其实,她更有一个强大的裴氏家族作后台,因为她也是裴门的媳妇。再看西晋时的裴頠,他最早的发迹是由于其姨夫尚书令贾充的保荐,诏命承袭了父亲的爵位,遂于太康二年(281年)出任太子中庶子,最后升到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