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画家张杰吧 关注:15贴子:366
  • 9回复贴,共1

【赞美牡丹的诗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2-12-03 00:57回复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2-12-03 00:58
    回复
      2025-08-07 15:19: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3楼2012-12-03 00:59
      回复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2-12-03 01:00
        回复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5楼2012-12-03 01:00
          回复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6楼2012-12-03 01:00
            回复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7楼2012-12-03 01:01
              回复
                牡丹现在是我们河南省洛阳市的市花,但她也是我国唐宋时期的国花。唐宋名人赞美、歌颂牡丹的诗词很多,有书可查的就有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李白、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辛弃疾、王维、李贺、刘禹锡、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黄庭坚等文学大家在内,仅苏轼现存的牡丹诗词就有三十多首。这些诗歌与后来产生的关于牡丹的神话传说不同,他们是那六百年间牡丹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的真实写照。唐宋之后,歌颂牡丹的艺术形式比以前更多,这里也摘录了部分诗词供同学们欣赏。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8楼2012-12-03 01:02
                回复
                  2025-08-07 15:13: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注:说牡丹是“国色天香”,也是取之于盛唐诗人李正封的牡丹诗: “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9楼2012-12-03 01:04
                  回复
                    牡 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
                    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


                    IP属地:河南来自贴吧神器10楼2012-12-03 0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