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息肉的病因:
西医认识
胆息肉的分类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从发病机理上专家经多年来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从近千例的患者体液分析观察及B超引导下,经观察发现K-RAS基因,终于总结出各种类型息肉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正常人体胆细胞内也存在一种K-RAS和一种(G-RAS)抑息基因,又称多肽链合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而在大量 低下。这种致息与抑息的活性处于不平衡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的淋巴C、单核吞噬C等免疫细胞对致息基因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胆囊炎及胆固醇代谢异常的诱因条件下,改变胆囊内环境稳定(K-RAS)致息基因活性进一步增强与胆囊壁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后结合,形成基因突变,使胆囊壁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并向胆囊腔内生长突出赘生物,称之胆囊息肉共形成过程见图:根据胆囊息肉病理特征,将息肉分成五种类型,胆固醇性占50%,胆囊炎性占20%,腺瘤性占10%,腺肌瘤性占8%,混合**肉占17%。
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胆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
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
致息因子理论
河南协和医院胆囊息肉科研小组在组长高广义带领下,历经十五年胆囊息肉病的临床治疗与理论研究,结合加拿大医疗尖端技术,发现胆囊息内的发病机制和成因
在于人体内环境的改变。他们应用现代生化学、细胞学、基因学等多学科尖端技术,对欧洲和亚洲的胆囊息肉患者的体液、胆汁和健康人的体液、胆汁进行定性分
析、检测、荧光因子跟踪,他们发现: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胆囊息内患者,其体液和胆汁中,有一种高分子多肽链合物,而健康人体内则没有。
他们斥巨资在加拿大作了下述实验室实验:
用经皮肝穿、生物萃取等方法,在胆汁中提取高分子多肽链合物。
把不同用量的高分子肽链合物注射入正常荷兰鼠体内。
把不同用量的高分子多肽链合物子注射入切除胆囊后的荷兰鼠体内实验得出下列实验结果:
◇ 注射量为5u/0.5ml时,三个月后,荷兰鼠胆囊内生长出0.3-0.5cm的息肉,主要成份为:胆固醇
◇ 注射量为8u/0.8ml时,三个月后,荷兰鼠胆囊内生长出0.5-0.8cm的息肉,主要成份为:炎性苔
◇
注射量为10u/1.0ml时,三个月后,荷兰鼠胆囊内生长出0.8-1.3cm的息肉,主要成份为:瘤性腺体,不予治疗6个月后,有1.2%的息肉发生癌变。
◇
注射量为5u/0.5ml时,注射入切除胆囊后的荷兰鼠体内,三个月后,71.5%的荷兰鼠胆总管内生长出息肉,15.8%的荷兰鼠肝内胆管中生长出息肉,主要成份为:胆固醇。
由此,他们发现了高分子多肽链合物与胆囊息肉的必然关系,揭开了胆囊息肉成因和致病机理的神秘面纱,即:体内内环境和胆汁成份的改变,是形成胆囊息肉的
主要机制和原因,高广义专家的实验结果被推崇为"致息因子理论",为医学界制定治疗方案和医界的组方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他们的进一步研究表
明:致息因子的形成与严重的食物大气污染、长期的精神压力、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当地水土环境、长期的不良刺激、遗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