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论坛吧 关注:14,283贴子:159,261
  • 1回复贴,共1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身陷“论文门”:涉及1位执行院长2位副院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一份举报中国矿业大学教师在职称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网帖出现在快报论坛。网友“cumt”向快报反映称,矿大管理学院老师李强在申报副教授职称过程中,捏造申报条件,发表论文存在多处剽窃、重复发表、一稿多投的现象,且论文合作者涉及到所在学院的执行院长和两位副院长。快报记者获知,目前当事老师已经撤出职称评定。
网友举报  一老师“学术不端”
  梳理网友“cumt”提供的举报材料,记者发现举报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重复发表;先发中文后发英文“煮剩饭”;剽窃。
“cumt”称,在《中国农业会计》(2009-12)上,李强和黄国良合作发表《非油气递耗资产会计处理问题探讨》一文。而在《中国矿业》(2010-1)上,李强和黄国良再次发表了《非油气递耗资产会计处理问题探讨》一文,除了格式不同,内容99%相同,为重复发表,属于“一稿多投”。   举报更为集中的问题则为,多篇论文首先在中文期刊发表,然后再翻译成英文,在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发表。“cumt”在举报材料中列举了3个存在此类情况的例子:
李强、聂锐合作,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发表论文《环境规制与区域技术创新》。但是在(2009ICISE国际会议论文集,2009-12)上,再次以《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为题目、内容100%完全重复,再次予以发表。也就是说,李强、聂锐把同一篇中文翻译成了英文,当作两篇论文发表。
李强的黄国良合作的另外两篇论文,同样存在此类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剽窃。“cumt”称,在2008年10月,李强之妻王艳丽与刘传哲合作完成的《基于 DEA-like模型的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在2008年10月《中国技术经济论坛2008·青岛》上录用,并于2009年9月21日由世纪技术经济学出版。但是奇怪的是,就在此文正式出版前不久,一篇名为《 Study o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DEA-like model》的论文却在《2009应用统计学国际会议论文集》(2009—7)发表。署名为李强、聂锐。
“cumt”称,两篇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内容及研究方法完全一样,区别仅在于数据研究前一篇截至2004年,后者截至2006年,相似度99%。“要么是李强、聂锐剽窃了王艳丽、刘传哲的论文,要么是王艳丽、刘传哲剽窃了李强、聂锐的论文。或者说大家论文根本就是互相使用,共用一篇。“去年王艳丽评职称已经用了这篇。”
当事老师:  身心疲惫,院里已有定论
据记者调查了解,聂锐是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黄国良和刘传哲分别是副院长。而李强和王艳丽都是管理学院的普通教师,两人是夫妻关系。
事实上,在向快报反映之前,类似的举报材料已经发布在了西祠胡同、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等网络媒体上。
根据线索,记者在期刊网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举报材料中所涉及的论文和发表的时间,确实都可以在相关杂志、期刊中得到印证,基本的信息和举报材料高度吻合。   比如一篇名为《环境规制与区域技术创新》的文章,发表的刊物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收稿日期是2009年6月1日。学报上的注释显示,第一作者李强是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第二作者聂锐是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而英文版本的题为《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的文章,署名还是李强和聂锐。
9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矿大管理学院办公楼2楼216“李强工作室”,但并未见到李强本人。在电话中,李强称,这个事情学院在去年底就已经介入调查了,已经有了结论。
记者一再表示想和李强进行面谈,但李强称,事情从去年年底一直闹到现在,他已身心疲惫。院里面已有定论,要了解情况找组织。



1楼2012-12-13 20:00回复
    曹巍说,涉及到职称评定的问题,在高校比较敏感,尤其针对中文翻译成英文发表的问题,大家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教授委员会因此认为不宜作为独立成果进行申报。“你申报材料中上一个英文的,就不能上中文的,只算一篇。这个事情去年年底已经处理好了。后来李强因为论文数量达不到,就撤出了副教授的职称评定。”
    夫妻共用论文
    “属于共同研究成果”
      “一篇名为《基于 DEA-like模型的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论文,早前发表时署名的作者是王艳丽、刘传哲。但是此后没多久,英文版本的同一文章署名的却是李强和聂锐。”举报人“cumt”说,“夫妻共用一篇论文,师徒共用一篇论文。总有一方存在抄袭剽窃的情况。”
    “这篇文章,李强他们确实存在疏漏。但是李强和王艳丽是夫妻关系,属于共同研究的成果。虽然没有在前一篇文章署名,但是李强也做了一些工作。不过李强他们在后一篇文章发表的时候,至少应该对前一篇文章的作者所作出的成果要提及,要标注。因此这方面存在疏漏。”曹巍称,这一情况不能界定抄袭或者剽窃,因为后一篇文章的研究方法有了改进,样本有了调整。
    涉事作者刘传哲说,“我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作者,王艳丽是第一作者,文章先被会议录用,2009年在论文集中出版。我们的文章发表在先。后来还是在2010年12月份,我的邮箱中收到一份举报信后才知晓此事,在此之前,我对此事一无所知。”
    “李强、聂锐是否构成剽窃,需要看两篇文章的相似度有多少?对此教授委员会已有认定。我个人认为两篇文章研究的时间和样本都不一样,不构成剽窃。”刘传哲说。
    而在一份书面材料中,聂锐称,自己作为导师,中文论文的发表情况清楚,但是文章又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事先不知道,事后才知情。当天采访时,记者也没能见到黄国良。因此无从得知他对此事的看法。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的决议称,李强用相同题目不同时间样本(与王艳丽登的论文)的论文以不同署名、语言和形式发表,涉及到先发中文文章的版权和作者的著作权,教授委员会认为其态度是不严肃的,做法是有一定错误的。
    专家看法: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失真
    9月21日晚,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增基在了解此事的来龙去脉后,对有关焦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吴增基说,现在学术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很多作者由于发稿心切,投稿时,往往一稿两投,甚至一稿三投。这是一个“通病”,这个现象很不好。
    “据我了解,现在不少杂志社都比较宽容,你可以一稿多投,但是作为作者,在得到某一家杂志社的用稿通知后,应该立即通知另外的杂志社,以防止出现重复发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讲,这个事情的责任一定程度上确实在杂志社。”   吴增基称,看了举报材料和教授委员会的决议,几篇文章基本上都涉及“一稿两投”的问题。教授委员会将这样的做法认定为“不妥当”,表述上含糊暧昧。而且学院的职称评定机构,在审查环节,就应该将相关不符合条件的论文剔除出来,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   关于“夫妻共用论文”的问题,吴增基教授说,关键是要看两篇文章的相似度到底有多大,这个需要进一步鉴定。“在教授委员会的决议中,并未提及两篇文章的相似度达到多少,而对于文章相似度的鉴定,教授委员会应该有能力和水平做出一个认定。而且他们也有义务做出有关的认定,因此李强、聂锐有关剽窃抄袭的嫌疑依然难以撇清。”
     吴增基教授表示,在关注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的这个事情本身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对职称评定制度进行反思。


    3楼2012-12-13 2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