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停歇的风吧 关注:322贴子:8,937

《风立ちぬ》的原型:堀辰雄小说《风吹了》和堀越二郎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1-08 15:22回复
    剧情是以1934年至1936年期间,堀辰雄与染上肺结核的妻子矢野凌子在长野县富士见高原疗养所生活的点滴为题材、所改编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及一些段落中,有引用法国诗人保罗·瓦勒里的著作《海滨墓园》(Le cimetière marin)中的一句话“风吹了,唯有努力试着生存”(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小说家丸冈明认为剧情中描述时间流逝的表现上、有着美丽的词汇表现。
    而三岛由纪夫则对于堀辰雄在作品中混合著日本及西欧文化两者风情的感官世界、文体有着好评。
    《风吹了》在1976年由若杉光夫导演改编成同名电影,并由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
    (来自维基百科)
    


    2楼2013-01-08 15:25
    回复
      2025-08-11 02:40: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堀辰雄像及著作《风吹了》:



      


      3楼2013-01-08 15:35
      回复
        从《风吹了》看堀辰雄的生死观(PDF):
        http://www.do(防吞)c88.com/p-845510137993.html
        摘要:
        堀辰雄是日本典型的心理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手法细腻,尤其注重细节描写,从他平淡的语言中能够体味出人类存在的真谛。他的作品中表达生与死主题的特别多。他之所以会写出很多关于生死的名作与他经历了养父、恩师以及未婚妻的死是有紧密联系的。<起风了>是表达堀辰雄生死观的一部很典型的作品。故事主人公节子——堀辰雄的未婚妻绫子的化身由于感染肺结核在疗养院修养身体,男主人公便时刻陪伴在她的左右。堀辰雄以一种很平静的手法描述着男主人公对自己的恋人节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以及他与节子之间深厚的爱情。男主人公守候着其实在当时是无法治愈的节子,与她一起享受着二人世界。节子最后的离去对于他来说只是意味着节子肉体上的死亡,他相信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是会永远继续着的。从<起风了>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人类虽然在肉体上无法超越死亡,但在精神上是可以超越它的。


        4楼2013-01-08 15:44
        回复
          维基百科:
          堀辰雄(1904年12月28日~1953年5月28日)是一位在昭和初期活跃的日本作家,出生于日本东京都。
          从府立三中到第一高级中学就读。与同时入学的神西清相识,并成为终身的朋友。同时,与正在高中就读的室生犀星和芥川龙之介的相识。此外,在关东大地震时失去母亲的经验,可以说影响了他此后的文学风格。
          就读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国文科后,与中野重治和洼川鹤次郎相识,也受到小林秀雄和永井龙男的同人志影响,无产阶级文学派和所谓的艺术派,及代表昭和文学的流派的双方的联结。因为受到这两者的影响,堀辰雄的作品有着独特的 情境。
          1926年与中野重治创刊同人志‘驴马’。这个时期,也包含了受到‘水族馆’等现代主义强烈影响的作品。1930年时,‘圣家族’初次在文坛发表。这时却染上了肺病,并在轻井泽疗养,因此以那里做为舞台的作品相当多。同时,他在卧病中接触了马塞尔·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等当时的欧洲先进的文学,加深了他的作品的深度。对于后期的作品‘幼年时代’(1938年-1939年)时被认为是过去的回忆,许多人看到了普鲁斯特的影响。
          作品
          《圣家族》(1930年)
          《美しい村》(1933年)
          《风吹了》(1936-37年)
          《かげろふの日记》(1937年)
          《旷野》(1941年)
          《菜穂子》(1941年)
          《大和路・信浓路》(1943年)
          


          5楼2013-01-08 15:47
          回复


            《起风》是堀辰雄的代表作。小说在1936年12月至1938年4月期间,分四次在《改造》、《文艺春秋》、《新女苑》、《新潮》等不同刊物上发表,并最后整理成篇。作品描写男主人公陪伴未婚妻节子在山中疗养,二人共同在疾病中寻觅生的幸福而又不得不面对死亡,描绘了二人对幸福的向往、对现实的无奈、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爱情的忠贞。小说笔触细腻,情透纸背,使整个作品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悲怆凄婉气氛。作品以大量的心理描写直击爱情中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者显著的心理主义倾向,特别是最后部分中里尔克“安魂曲”的登场,为男主人公找到心灵归宿,使全篇归结于哲理反思之中。


            7楼2013-01-08 15:56
            回复
              《风吹了》日本语原版小说
              (原书竖版PDF):
              http://www.do(防吞)c88.com/p-282792600343.html
              (日语原文Doc文档):
              http://www.do(防吞)c88.com/p-669157338293.html
              (日语原文Txt文档):
              http://www.do(防吞)c88.com/p-770894663216.html


              8楼2013-01-08 16:03
              回复
                日语原文:堀辰雄
                假名:ほり たつお
                平文式罗马字:Hori Tatsuo


                9楼2013-01-08 16:06
                回复
                  2025-08-11 02:34: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0楼2013-01-08 16:09
                  回复
                    来自百度文库:
                    《风吹了》日文原版(可预览和下载,不像上一个地址那样要注册还要给高昂的积分):
                    http://wenku.bai(防吞)du.com/view/d0670320af45b307e8719714.html
                    


                    11楼2013-01-08 16:14
                    回复
                      我想找《风吹了》的中文译本的在线阅读复制到吧里来,结果找不到,全是些日文版文档和那些网购这本书的链接!


                      12楼2013-01-08 16:23
                      回复
                        铁下心肠,在京东网买下了《起风》这本著作!
                        中文版译文将在不久的将来一点一点地发到此吧中!
                        另附百度文库中又一个日语原文的《风吹了》:
                        http://wenku.bai(防吞)du.com/view/d8a7108dcc22bcd126ff0c4a.html


                        13楼2013-01-08 16:31
                        回复
                          堀越二郎:

                          堀越二郎(ほりこし じろう、1903年6月22日- 1982年1月11日),出生于群马县藤冈市,1927年东京大学工程系航空工程专科毕业。昭和时期的日本的航空技术人员。零式战机的主设计师。
                          堀越二郎,藤冈初中,第一高级中学,东京帝国大学工程系航空专业首席毕业,进入三菱内燃机制造株式会社(现在的三菱重工)。和木村秀政,土井武夫都是帝大的同期。
                          日本战前七试舰上战斗机,九试单座战斗机(后的九六式舰上战斗机),战争时期的零式舰上战斗机雷电和烈风式战斗机,数量虽然少但是亲自动手后都是留名后世的杰作。战后,与木村秀政们一起参加了YS-11设计。在三菱重工业退休后,作为东京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讲师(1963-65),防卫大学教授(1965-69),日本大学生产工程系教授(1972-73)持教一生。
                           1934年2月初,日本军方要求航空工业部门设计一种时速在352公里以上,能在6分30秒爬升至5000米高度的战斗机。三菱和中岛两家公司参加了竞争。次年2月4日,三菱公司以堀越二郎为首的“九试单战制作小组”的“九试单战”(AS)实验型飞机首飞成功。它是日本第一种实用型的下单翼战斗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单翼舰载战斗机种之一。
                          “九试单战”创造了在3200米高度时速450公里的惊人纪录,远远超过了军方的要求。1936年,“九试单战”(ASM)更名为96式舰载战斗机,由三菱公司佐世保海军工厂和九州飞机工厂共同制造。
                            日本海军鉴于96式舰载战斗机研制的成果,于1937年5月19日又提出设计时速超过500公里,航程达3000公里,能在3分30秒爬升到3000米高空,作战性能优于96式并装有20毫米机炮2门、7.7毫米机枪2挺和携带二枚60千克炸弹的所谓“万能战斗机”。海军把设计要求同时交给三菱和中岛两家公司。中岛公司认为条件太苛刻,无法达到而退出了竞争。三菱公司在34岁的堀越二郎领导下,组成一个平均年龄24岁的29人设计组。在96式基础上,大胆采取减轻飞机重量的一切措施。如铆钉由3.5毫米减到3毫米,不必铆的地方一律不铆;在构件上钻出大量小孔等,同时为减轻飞机的重量也放弃了对飞行员的安全保护,飞机上取消了飞行员的防护钢板,也不用自封闭式油箱。这是一种完全漠视飞行人员生命安全的设计方法。
                            堀越二郎选用了三菱瑞星13型14缸875马力发动机。这架试验型飞机代号为“12试舰战”,于1939年3月16日在名古屋工厂制成出厂,4月1日正式试飞。经过一系列试飞,日本海军给新飞机编号为A6M1型。后来飞机改装中岛的“荣”14缸气冷式950马力发动机,编号为A6M2型。

                          (1941年飞越中国的A6M211型双机编队) 


                          14楼2013-01-08 16:47
                          回复
                            堀越二郎访谈录:
                            1976 年,时任自由撰稿人的前记者柳田邦男(YANAGIDA KUNIO)被安排对零式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堀越二郎进行一次专访,柳田形容堀越“高个子、长脸、眼镜后面是奇怪的笑容,不像是个战斗机设计师,但是自信得有些自大”。柳田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尖锐有趣。
                              记者:请谈谈“马里亚纳打火鸡”。
                              堀越:确实,零战的防弹能力非常差,这也是战时日本军用飞机的通病。油箱是一个死穴,一旦被击中就完了。但是美国考虑得非常周到,刚开展不久他们的研究重点就转移到防弹措施上。美国飞机的油箱内侧有多层的橡胶封闭,中间的层是由生橡胶制成,因此即使油箱被子弹击穿,那生橡胶会立即和燃油溶合,这样就不会漏油了。日本在越打越糟的时候才想起这项技术,不过别说橡胶,就连适用的粘合剂都没有开发过。
                              记者:美军所说的“莱特”是指什么?
                              堀越:“莱特”是说一式陆上攻击机(轰炸机)。这种飞机设计得不好,因为轰炸机和战斗机遭遇的时候怎么可能以机动性胜出?对于轰炸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抗弹性能,不过一式的设计中却从未考虑这一点。但是战斗机不一样,除了驾驶员的水平外,空战性能决定一切。不过以当时日本的水平,制造的发动机动力要比欧美先进国家低平均20~30%,为了获得更灵活的性能,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

                            三菱 一式陆攻(G4M)
                            记者:也就是说牺牲了防弹装置?
                              堀越:军方认为战斗机的要领在于如何更有效攻击并击落敌机,而自己伤亡与否则不在考虑之列,这就是当时的指导思想。取消防弹装置可以使飞机变得更轻,能够拥有更好的灵活性,攻击力也就增加了。当时的军用飞机开发手续是这样的—由陆海军的航空本部收集每年的报告,诸如对正在使用的飞机评估、缺点的记录、战斗记录、航空队的意见、各种外国飞机的发展动向,然后据此空想出新飞机“应该”拥有的性能,诸如爬升能力、最高时速、航程、盘旋能力、武器和引擎等都在草案里决定下来,称为“设计计划命令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OR(Operationl Reseach)。此份文件会被分发给各航空公司竞争,最后胜出的样机获得量产许可。基于以上设计思想和军方提出的命令书,当然不考虑防弹性能这类事。
                            虽说牺牲了防弹性能,但零战实际上还是勉强通过苛刻指标的,因为对引擎只有 1,000 马力的飞机来说这些要求几乎是极限,当时它的空战能力很好。但是装备 2,000 马力引擎的美国格鲁曼F6F“泼妇”战斗机出现以后,苦头就开始了,如何应付她?不过这也是生产力和国力太差的体现,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飞机本身。
                              记者:所以产生了“打火鸡”。
                              堀越:事实上零战在五年间没有加大引擎马力,也找不到后继机种,陆军和海军都搞自己的一套。弄这么多“百花主义”的设计方案,最后一个也造不出。相反的,美国人非常聪明—他们的机种不多,但是都实用。大马力高性能的F6F 和飞行高度远超零战的B-29轰炸机是美国“重点开发主义”的成功。
                            记者:打个比方,一件商品在现代社会也不可能连续五年在竞争中不落伍的。
                              堀越:不过零战的寿命并不短,最初它是站在世界航空技术尖端的,后期的落伍也有国力不济的原因。
                              记者:零战的设计是从 1937 年开始的?
                              堀越:正式列装是 1940 年(纪元 2600),所以叫“零式”。而提出设计要求是 1937
                            年(昭和 12),所以试验型叫做“十二试舰战”。
                              记者:您成为零战的总设计师有什么特别原因吗?
                              堀越:没有。可能是一直在搞海军飞机的关系,因为刚完成九六舰战,1932
                            年也试着设计过七试舰战。所以上面希望保持一个设计上的延续性。
                              记者:1932 年…那时您非常年轻?
                              堀越:没错,那时我在公司干了 5 年,刚 28 岁。七试舰战是我设计的第一种飞机。(最后失败,未生产)
                              记者:您对公司委任您这样的新人担任设计是否感到惊讶?
                              堀越:为什么惊讶?公司其实很不景气,我可是为数不多的东大航空系毕业生之一,说不定他们把我当作走出困境的希望。


                            15楼2013-01-08 16:51
                            回复
                              2025-08-11 02:28: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研制零式战斗机的秘史:
                              1937 年 5 月,日海军将96舰战的后继机型“十二试舰战”的计划命令书向三菱和中岛公司负责人展示。但是因为还不知道是否确定需要研制,因此以堀越为首的三菱公司的“高尔夫狂”过起了有闲阶级的生活。此时公司没有生意,设计师们无所事事。三菱在名古屋建造了一座飞机制造分厂,这栋三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二楼是发动机车间,三楼则是机身车间。而胆大包天的堀越二郎把楼顶私自改建成自己的高尔夫练习场,美其名曰“观景台”。他回忆起这段日子的时候总免不了提到一次高尔夫大赛,他是如何在预赛里得到了
                              88 分的最低分而取得第一,然后又在决赛前感冒没去成,等等等等。
                              10 月 6 日,堀越在公司里被上司科长服部让次叫住,服部拿出一份正式的“十二试舰战计划命令书”给他看。堀越阅读过上面的一堆数字后一阵头皮发麻。这份命令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1. 综合:作为护航战斗机应该拥有比敌军战斗机更优秀的空战性能;而作为截击战斗机则应该拥有可摧毁敌军轰炸机的火力。
                                2. 速度:在高度4,000米时最高时速达到 500 公里(270英里)以上。
                                3. 爬升能力:在 3 分 30 秒内上升至 3,000 米。
                                4. 航程:正规状态下在 3.000 米高度一般速度飞行 1.2 小时至 1.5
                              小时。在安装附加油箱的超载情况下,3.000 米高度一般速度飞行 1.5 小时至 2 小时。巡航速度时应可持续飞行 6 小时以上。
                                5. 起飞滑行距离:风速 12 公里时,滑行距离在 70 米以下。
                                6. 着陆速度:时速 170 公里以下。
                                7. 滑翔能力:每秒 3.5 米至 4 米。
                                8. 空战性能:不得劣于 96 式二号舰载战斗机一型。
                                9. 空战武器:99 式 20 毫米一号固定机炮三型 2 门,97 式 7.7 毫米固定机枪 2 挺。
                                10.炸弹:超载状态下携带 60 公斤炸弹 2 枚,或 30 公斤炸弹 2 枚。
                                堀越回忆说他当时的第一个想法是:“想要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啊,做梦去吧!”潜台词就是“海军是混蛋”。当然出于日本人特有的言辞虚伪,他不可能在上司面前说出这些,于是堀越答道:“很严格么,看来疏忽任何一项都很难。”说完这句含含糊糊的话,他想起一个词;万能战斗机。如同永动机一样,多用途战斗机在
                              30 年代中期是航空业者的一个理想,因为它存在着诸多的技术难度:为保证一击必杀的强大火力,堀越必须采用还处于试验阶段的 20
                              毫米机炮,但是即便机炮没问题,为了达到高速而相对脆弱的机体则很难承受机炮射击的后坐力破坏;而为了寻求高超的盘旋性能,机翼面积必须设计得大一些,但是若想得到高速则机翼就得细长才行。种种矛盾限制着多用途战斗机的前途。
                                三菱硬着头皮上马这个没有头绪的项目。1938 年 4 月 10 日递交了《A6M1 计划草案》(A6 代表十二试舰战,M1 是“MITSUBISHI 1”的缩写—代表“三菱产品第一号”),下面的文字是从该草案中摘录的,充斥着对无理要求的不满:“综合性能、性价比、制造简易程度有很多相抵触因素存在。比如单就综合性能来说,盘旋能力、爬升能力和续航能力、火力互相矛盾,而速度和盘旋能力、视野、火力等根本就是势不两立…本计划的目的仅是在这些矛盾中作最大限度的调和,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的能力…”
                                同时,日军也对自诩为速度和盘旋性能兼备的96舰战产生不信任感。当时欧美列强的空战理论主流已经由多翼机时代的缠斗战(俗称“狗斗”)转向信仰“一击脱离主义”。纳粹德国站在当时航空工业的最前端,著名的亨克尔公司为了和梅塞施米特公司竞争而推出了 He 112 高速战斗机,其最大时速已经达到 485 公里。不过He-112战斗机不适合德国空军的“一击脱离”战术而输给了梅塞施米特的Bf-109。亨克尔对 He 112 作了改进之后作为出口产品少量销售,日海军以研究的名义购得一批,命令三菱和中岛公司的十二试舰战设计人员前往观看。但是这种飞机出了速度快之外,其它性能均不怎么样。
                              


                              16楼2013-01-08 16: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