堀越二郎访谈录:
1976 年,时任自由撰稿人的前记者柳田邦男(YANAGIDA KUNIO)被安排对零式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堀越二郎进行一次专访,柳田形容堀越“高个子、长脸、眼镜后面是奇怪的笑容,不像是个战斗机设计师,但是自信得有些自大”。柳田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尖锐有趣。
记者:请谈谈“马里亚纳打火鸡”。
堀越:确实,零战的防弹能力非常差,这也是战时日本军用飞机的通病。油箱是一个死穴,一旦被击中就完了。但是美国考虑得非常周到,刚开展不久他们的研究重点就转移到防弹措施上。美国飞机的油箱内侧有多层的橡胶封闭,中间的层是由生橡胶制成,因此即使油箱被子弹击穿,那生橡胶会立即和燃油溶合,这样就不会漏油了。日本在越打越糟的时候才想起这项技术,不过别说橡胶,就连适用的粘合剂都没有开发过。
记者:美军所说的“莱特”是指什么?
堀越:“莱特”是说一式陆上攻击机(轰炸机)。这种飞机设计得不好,因为轰炸机和战斗机遭遇的时候怎么可能以机动性胜出?对于轰炸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抗弹性能,不过一式的设计中却从未考虑这一点。但是战斗机不一样,除了驾驶员的水平外,空战性能决定一切。不过以当时日本的水平,制造的发动机动力要比欧美先进国家低平均20~30%,为了获得更灵活的性能,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

三菱 一式陆攻(G4M)
记者:也就是说牺牲了防弹装置?
堀越:军方认为战斗机的要领在于如何更有效攻击并击落敌机,而自己伤亡与否则不在考虑之列,这就是当时的指导思想。取消防弹装置可以使飞机变得更轻,能够拥有更好的灵活性,攻击力也就增加了。当时的军用飞机开发手续是这样的—由陆海军的航空本部收集每年的报告,诸如对正在使用的飞机评估、缺点的记录、战斗记录、航空队的意见、各种外国飞机的发展动向,然后据此空想出新飞机“应该”拥有的性能,诸如爬升能力、最高时速、航程、盘旋能力、武器和引擎等都在草案里决定下来,称为“设计计划命令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OR(Operationl Reseach)。此份文件会被分发给各航空公司竞争,最后胜出的样机获得量产许可。基于以上设计思想和军方提出的命令书,当然不考虑防弹性能这类事。
虽说牺牲了防弹性能,但零战实际上还是勉强通过苛刻指标的,因为对引擎只有 1,000 马力的飞机来说这些要求几乎是极限,当时它的空战能力很好。但是装备 2,000 马力引擎的美国格鲁曼F6F“泼妇”战斗机出现以后,苦头就开始了,如何应付她?不过这也是生产力和国力太差的体现,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飞机本身。
记者:所以产生了“打火鸡”。
堀越:事实上零战在五年间没有加大引擎马力,也找不到后继机种,陆军和海军都搞自己的一套。弄这么多“百花主义”的设计方案,最后一个也造不出。相反的,美国人非常聪明—他们的机种不多,但是都实用。大马力高性能的F6F 和飞行高度远超零战的B-29轰炸机是美国“重点开发主义”的成功。
记者:打个比方,一件商品在现代社会也不可能连续五年在竞争中不落伍的。
堀越:不过零战的寿命并不短,最初它是站在世界航空技术尖端的,后期的落伍也有国力不济的原因。
记者:零战的设计是从 1937 年开始的?
堀越:正式列装是 1940 年(纪元 2600),所以叫“零式”。而提出设计要求是 1937
年(昭和 12),所以试验型叫做“十二试舰战”。
记者:您成为零战的总设计师有什么特别原因吗?
堀越:没有。可能是一直在搞海军飞机的关系,因为刚完成九六舰战,1932
年也试着设计过七试舰战。所以上面希望保持一个设计上的延续性。
记者:1932 年…那时您非常年轻?
堀越:没错,那时我在公司干了 5 年,刚 28 岁。七试舰战是我设计的第一种飞机。(最后失败,未生产)
记者:您对公司委任您这样的新人担任设计是否感到惊讶?
堀越:为什么惊讶?公司其实很不景气,我可是为数不多的东大航空系毕业生之一,说不定他们把我当作走出困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