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吧 关注:9,380贴子:65,551
  • 5回复贴,共1

古代江西考试 衍生赣文化“附产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代江西考试 衍生赣文化“附产品”
时间:2013-01-10 09:33 来源:江西晨报 晨报首席记者 曾悦之 责任编辑∶时珍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古代士子走向仕途的重要通道,对我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形态、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科举对诗词歌赋、汉字规范、书法样式的影响也持续至今。
▲清代江西科举考试试卷 四大阶段
见证江西古代考试变革
江西是一个人文厚重的省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江西古代文化名人在全国所产生的影响力。而这些人大多都靠科举考试走向仕途,或者因为科举使其在文笔、性格、素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从而对整个环境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隋代开始,科举制的发展与赣文化的成长形成了互动的关系。隋唐以前,江西远离政治中心,学子难以施展其才华和抱负。隋代之后,科举制逐渐走向成熟,社会经济重心南迁,江西交通改善,中原文化与赣文化交流频繁,赣文化的对外交流更为方便。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江西人才不断涌现,使得赣文化走向了发展快车道,直至两宋时期,赣文化达到了高峰。
江西书院研究专家胡青向记者介绍,江西地区的考试演变主要经历了“以德取人”、“德文结合取人”、“以族取人”、“以文取人”四大发展阶段。
从历史来看,起源于隋代的科举制度,给江西的读书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走向历史舞台。而历代考试的变革、考试的选士方式的变化,也给官学带来了新的变化。
古代考试
刺激江西书院繁荣
民间办学在江西有悠久的历史,而古代科举的产生促进了官学和私学的繁荣,尤其是在科举制度走向完善的唐朝,江西的官学和私学都发展较快,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书院文化的繁荣。
在江西,古代很多学堂、书院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培养本族子弟应举入仕。唐宋时期,统治者把兴办学校看成培养合格官员、强化政治统治的重要途径,而民间则是把书院当作私学教育的重要载体。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地方教育主要是由地方官员和书院来承担,而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家族书院的创办,有些有名望的家族,为了增加声望,开始创办家族式书院,比如江西早期的东佳书堂、桂岩书院、华林书院,都是在唐代科举制度下衍生的“附属产品”。
记者从《江西考试史》中了解到,在隋唐五代详细记载的江西地方书院有11所,进入宋朝后大部分都被保留下来,直到宋朝末年,江西各县未曾建学的仅南昌、新建、都昌三县,两宋时期江西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前列。
江西的地方官学比较完备,据统计,宋代13州郡设有学校81所。作为地方教育机构,彼时,江西的地方官学虽为普及文化、培养人才而设,但实际上自始自终与科举考试联姻,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
在科举制度的刺激之下,书院在明代取得了辉煌式发展,明代江西书院共有322所,位居全国首位。由于科举是选拨人才的重要方式,书院被朝廷看成解决士子求学和培养人才的“重镇”,这样一来,官学的管理模式自然被转移到了书院,所以,官学化的办学思维对私学书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才频出
促进两宋文学走向繁荣
两宋文学,沿袭唐代文坛遗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宋词取得了突出成就。
谈及科举制度对江西文坛的影响,曾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促进了江西两宋文学的发展,对文化的大普及和学校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两宋江西文学繁荣的基础。
据介绍,在两宋时期,江西士子求学的热情在科举考试的驱驶之下得到空前膨胀。
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过,四川和江西,向来是出大文学家的地方。长期研究两宋文学的江西知名学者夏汉宁指出,江西在唐代以前都是一片寂静,直到晋唐才初现端倪,有蓬勃发展之象,两宋达到了巅峰。
宋代文学开宗立派的大师不断涌现,文学流派也异彩纷呈,这一切都跟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时期,科举考试以诗、词、赋为重,江西的晏殊就是科举制度之下的典型代表。
但在北宋中后期直至南宋末年,科举考试仅凭诗赋取士的格局被打破了,考试内容转而以儒家经典为主,而江西也人才频出,我们看到,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江西就占三席。而开一代文风的欧阳修,创江西诗派的黄庭坚,还有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等江西大文豪,都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的联系。
书法成为考试“敲门砖”
汉字书写得到规范
在科举考试中,书法向来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汉字书写受到极大重视,犹如一块入仕“敲门砖”。据相关资料记载,当年龚自珍就因为字写得不好,未能登及进士榜。
夏汉宁认为,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历代才子必定按其严格要求自己,其中读书人给自己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便是写字要规范。
《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等,各置博士。其中,书学就是培养专门的书法人才。在隋代,一些落榜的考生要开堂讲学还必须讲官话、练习书法,这对语言起到了很大的规范作用。这些重要的信息符号,表明书法教育已纳入整个封建教育体系,并获得“合法身份”。
在科举制度的大背景之下,书法教育机构也开始出现,唐代设立京师弘文馆,由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家讲授书法。直至明朝,帖学盛行,世人极其重视楷书。
记者在滕王阁附近古玩市场看到一些清代科举残文,笔法遒劲,据行业人士介绍,清代的科举书法跟其他朝代相比,书写规范更加严格,也更加工整。江西书法教育跟整个中国科举环境一致,在变革中凸显新变化。
在古代科举的刺激之下,历代书家高手如云,诸如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董其昌、翁方纲等,无一不卓然成家,科举制下的书法对汉字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影响对中国几千年文明起到了深远作用。
编辑 :姚慧禅


IP属地:江西1楼2013-01-10 18:46回复
    内容来源于《江西晨报》


    IP属地:江西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1-10 18:49
    回复
      2025-08-06 10:58: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2013-01-10 18:59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3-01-10 19:04
        回复
          寻找一下万济川的家谱,望宗亲们鼎力相助!
          字秉文号汝舟行一大行三道光丁未年七月初一日吉时生南昌府丰城
          县学附生五坊六十四都民籍
          始祖:万迪 公
          始迁祖:万( )
          支 祖:万日齐
          联系人QQ:532473076 邮箱:532473076@qq.com
          万士福 收


          6楼2013-01-11 10:01
          回复
            万济川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出生。


            7楼2013-01-11 1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