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671贴子:1,284,428

【求教】 那个…丞相的缺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中默念:我不是黑,我不是黑,不是我黑………) 1.亲力亲为,大权独拦 2.(好吧,还是)———子午谷奇谋,如果攻破了长安,就可一举歼灭魏国(???) 3.穷兵黩武,常年征战使季汉百姓承受了巨大负担。 【跪求大神喷(解答)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1-12 18:57回复
    丞相之才,如不予重用,实乃可惜至极。所以,唯有亲力亲为。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1-12 19:43
    回复
      除了看上去好像谨慎了一点以外,其他。。


      7楼2013-01-12 20:32
      收起回复
        马谡、姜维


        IP属地:广东8楼2013-01-12 20:35
        回复
          那啥,默念:我不是喷,我不是喷,我只是友好讨论一下下~~~(*^__^*) ~~
          第一,孔明的大权独揽的基础建立在刘禅这么一个君王上,俗话说“扶不起的刘阿斗”,关于后主的智商我们不讨论了哈……刘禅算是孔明从小看到大的,估计觉得这孩子实在没什么学习前途,属于遇上一个好的辅助者就是明君,遇上边上有个挑唆的就立马换身成为大昏君的人物(我实在不明白刘玄德为啥要立他,难道是为了害丞相?开个玩笑哈~~)所以,如果把权力分给刘禅一点点的话,立马就杯具了,不揽不行啊,满朝的文武,除了之前跟玄德的,有才的真的很少~~而且还有人和孔明唱反调。
          孔明家族有个很好玩的遗传,就是性格谨慎,他哥就是个谨慎的人,孔明丞相的性格也很谨慎,因此面对元逊这个才高却性疏的下一代,这哥俩都不怎么看好他的发展。事实证明,这哥俩的眼光真准啊~~元逊后来果然因为性情的缘故导致诸葛瑾一家被灭。
          丞相性格谨慎是出了名的,事必躬亲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于一个谨慎的人来说,基本上做事就是需要步步为营,每行一件事都要扎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当他面对着先主公的重托,玄德等于是把整个国家都交到他手上了,所有的眼睛都是注视他而非刘禅。为啥呢,因为此时刘禅年纪尚轻,需要有人辅佐、教导。孔明就是担任了这么一个角色:王佐+帝师,是一个君王年幼的王国中最重要的人物。所以,其实,陆毅有一句话我倒挺赞同,就是这时的丞相心理压力很大,肩上的担子也很重。他是不能行差踏错的,行事是慎之又慎。加上身边没什么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先不说他亲力亲为导致没人帮,关键是,我认为,蜀中的人才本来就少,而此时的丞相已近末年,天命无多,而他又肩负着刘玄德交给自己的托孤兴汉之任尚待完成。
          此时,对于孔明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培养人才神马的,而是抓住时机北伐,趁自己尚在能做决断的时候进行南抚和北伐,先为大汉定下天下大局,以后的事以后再慢慢做~~其实还是因为蜀中本来的才俊不多导致的,他看不见后继人选——不像曹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有本事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放心的休养生息。
          孔明则不同,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因为有天险屏蔽才会不遭他国侵犯,而且国中才俊少,培养人才不是朝夕可成的,可战机却是转瞬即逝。他受刘玄德重任,首要是要定天下大局,否则,蜀汉就这个情势发展下来,人才是有了,可天下的大局已归旁人,到时候就是鱼肉一块啊~~~他必须趁自己在的时候,尽量提拔有才的人,定天下大局。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不顾民生民息而要强行北伐,是为了定下大局再还子民一个太平盛世,他自己在出师表中所写“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也正因为这个缘由吧。如果不趁时定下大局,迟早蜀中子民都是要面对一场更加可怕的乱世的。
          第二,传说中的子午谷奇袭。
          子午谷奇袭有没有成功性?有!大不大呢?不小。所承受的风险大不大呢?废话吗,不大能叫奇袭吗。
          孔明和文长,这两人的关系应该还不错,除了文长有时候找杨仪的麻烦,抱怨丞相不愿多给自己兵权外,文长对孔明还是怀有敬意的,孔明也十分器重文长之才,处处重用。
          前面说过,孔明的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而且是非常的谨慎。他所定制的战术基本上都是很平稳的,很扎实的,属于一步一步慢慢来的那种。他不能拿人力、财力都薄弱的蜀汉去孤注一掷,他所要的是百分百的稳定。
          而子午谷奇袭,是个很冒险,同时可行性很高的战术,但是对于条件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首先,说了是奇袭,自然是需要保密性。其次,奇袭的成功还有赖于速度。可是蜀中栈道,大家都知道,那不是一般的难走啊~~那简直就是高空钢丝啊,大军的进军速度因为这一层缘故已然不可预料。
          第三,曹魏之援军万一速至,那就彻底杯具了。别忘了,司马懿还在呢,这男人就是诸葛家的克星啊,克了孔明,克了子瑜,还不算,连元逊都克住了,这辈子他就是和诸葛氏过不去。
          子午谷奇袭的成功性很高,一旦成功就基本上定天下了,至少曹魏是要game over。可是反过来看,一旦失败,那损失就是不可估量,无论是文长身亡,还是孔明身殒,蜀汉都是损失惨重,文长是孔明后期倚重的大将,当时蜀中将才本来就不多,似文长的就更少了。要是孔明死了,就更糟了,蜀汉直接game over。
          依照我们丞相这种谨慎的性格,断然不会将蜀汉全部的希望投注在一个需要严苛条件的奇袭计划上,因为高风险高回报呀。
          但也有很多人觉得,子午谷奇袭就算失败,损失的也不多,只一万人而已。孔明的大军不会有任何影响,也不会影响蜀国。
          但是,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在孔明肩负着玄德汉兴大业的心理压力下,他不会同意这个 计划的。因为一旦失败,意味着文长game over,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当时孔明是希望,至少他是希望能不损失大将就不损失大将,稳打稳扎吧。因为蜀中人才少,将才更少,何况子龙他们都不在了,大将是死一个少一个,而帮助他复兴汉室的助手也是一个少一个,完成大业就更增加困难。
          孔明虽然是独揽大权,但对于人才的提拔还是比较积极的,我觉得他是因为没人能够得上有那种才华分自己权所以才独揽的。他自然希望自己有人帮手,不然就剩他一个,那也太悲剧了。
          孔明不同意子午谷计划,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压制文长。
          从彭羕、廖立的事例来看,我觉得诸葛丞相在后期是很不喜欢不谦虚的人。有才是一回事,狂傲就是另一回事了。文长在他眼中,也是算得上是个狂傲的家伙了,动不动就把杨仪弄得眼泪直流,还在背后嘀嘀咕咕,觉得自己才华不得施展,抱怨丞相。殊不知,在孔明生命后期,他恰是不喜欢有这种态度的人。
          面对文长、威公以及他们俩两人的矛盾,孔明对这两人都是颇有微词,但又不舍他们身上的才能,所以一直隐忍不发。文长,他虽倚重,相信并不是太喜欢此人骄矜的性情。那种目空一切的狂傲,在一个谨慎的,肩负重任的老人眼里恰是最危险的东西。
          所以,他没有同意文长的奇袭。
          那啥,话说我也是个才疏学浅的人,就是如此说说,如果下面有童靴要砸砖的话,轻点砸哦~~我属于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如果写啥太可笑的东西,希望大家轻轻拍砖,谢谢(*^__^*)


          IP属地:江苏9楼2013-01-12 20:59
          收起回复
            回复 白衣拥趸 :
            我倒是觉得张良之策比隆中对更加具有大局性和可实施性。
            首先,当时刘邦虽是彭城大败,元气大伤,但是他拥有两样刘备没有的东西:首先,人才,足够成功的人才,其次军队力量。韩信北面大捷,是刘邦重要的倚重力量。此外,还有周吕侯与荥阳萧何与之汇合之兵力,也是不小数目。
            反观玄德童靴,将止关、张、赵,兵不过万,谋士——数目……而且隆中对的荆州,是块兵家必争之地,难以久守。刘备之力量根本就守不住荆州,不过是暂借之地。北面曹操虎视,旁边就是孙权狼窥,隆中对,实则充满变数。
            刘邦之成功,得赖张良提点,他当时有能力分散英布与项羽,有办法让田荣造反,有韩信可独当一面对抗项羽,此三线一出,项羽的势力便被扼住。
            当然,兵家无绝对之仗,任何变数都会出现。但此三条线却确定了刘邦在大局上的胜利,所欠的惟有天意、时机。一如子午谷奇袭,一旦成功,便犹如官渡之战,可以扭转强弱之势,可以振奋军心,可以迅速打击曹魏势焰。要知道,当时曹魏内部亦是纷争不乱,并非上下一心,同力抗敌。
            我对丞相的军事才能倒是很有信心,相信他如经此胜利,便可如曹操击袁绍,大局定矣。惜哉,时不予汉,惜哉,荆州已失,惜哉,丞相已经不能用任何冒险之策。
            此乃天意,诚不可违。


            IP属地:江苏10楼2013-01-12 22:01
            收起回复
              丞相不应该逐步放权吗?刘禅也那么大了,季汉的人才也急需培养,再说阿斗也不是白痴,应该还是有大志的。(丞相祥瑞,伦家端正的黑阿斗二号线~) 丞相也应该培养刘禅、培养人才啊。 【我不是亮黑、不是…】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1-12 22:17
              收起回复
                (不是我黑) 丞相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件事情上他没处理好,而是…穷兵黩武,连年北伐。或许败局早已注定 【丞相祥瑞】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1-12 22:21
                收起回复
                  刘禅不会每天都歌舞生平花天酒地吧?毕竟在丞相死之后季汉延续了30年(为鸟突然想到伯约…)如果逐渐放权培养,丞相就不会那么累,季汉有个更好的君主,国力会更好…【站不住脚耶…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1-12 22:35
                  收起回复
                    完全不懂得说


                    15楼2013-01-12 22:47
                    收起回复
                      1完了,亲力亲为也是罪么。。。
                      2这个讨论了很多,子午谷之计可行性极微。。。
                      3纵观蜀汉史,百姓在亮活着时过的最好。。。


                      IP属地:加拿大16楼2013-01-12 22:52
                      收起回复
                        我想…如果我说这是亮黑会不会来的人更多~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3-01-13 10:25
                        回复
                          1、看三国志,刘禅智力无问题,但并无大志。刘备选他做继承人,是因为长子,他登基时17岁。他的一生,没看到任何由他倡议的做的有功绩的事情,但是他为人也不残暴。在诸葛、蒋、费执政期,他基本上就是不作为。看到的有关记录例如他屡次想增加妃子数量,被董允劝阻,,只能说明他并不如诸葛所期望的那样。后期他自己执政,就是国无直言、民有菜色、信任黄皓。诸葛亮屡次北伐都没有出现这些情况。
                          2、子午谷很多人认为不行,原因是曹真、闯王等走子午谷的案例都失败了。但也有人认为可以。现在难以知道当时的确切情况,所以再争论也无结果。
                          3、不觉得诸葛亮穷兵黩武,诸葛亮治国很好,这也是他成为政治家的原因之一,且军队是轮换的,出征也讲究时机和节奏。例如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之间就相距三年。由于三国演义后期主要聚焦诸葛与司马的对抗,因此感觉上很像诸葛很好战。其实同期东吴的北伐次数更多。曹操在世时更是一生征战。在分裂期间三方都想追求统一,战争在所难免,难以理解为何只说诸葛穷兵黩武,而其他人就成了有霸气和雄心。
                          建议楼主自己看看史料原文,而不是其他人的评论,会得出自己的看法。现代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诸如穷兵黩武等观点,都是近年部分学者所喜欢提的。


                          IP属地:广东18楼2013-01-13 11:32
                          收起回复
                            4、诸葛在世时人才并没凋零,他提拔培养了大量人才,蒋、费、董、姜等。就是马谡,他也是想给机会提拔重用的,虽则直接用他守街亭确实是用人错误。到季汉快亡了,倒是人才越来越少了。原因是刘禅没大力发掘提拔人才,没做到亲贤人,远小人。诸葛当政期间有11年,后来蜀汉还存在29年,期间经历了蒋、费等人当政和这些人死后刘禅自己的当政,蜀汉是慢慢衰败的。


                            IP属地:广东19楼2013-01-13 11: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