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泣的骆驼 ——三毛
她长得不漂亮,自小就与众不同,初二休学在家,看遍了市面上的名著小说,后来她怀着满腔柔情,到处去冒险,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多达54个国家。
谈到结婚她说“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特立独行的她来到荒漠,远离文明,与陌生人交朋友,用简单的文字写下他们的故事,朴实却震撼得让人流泪。
《哭泣的骆驼》里,像王子一样优雅的游击队领袖巴西里死了,沙伊达的灵魂也跟着丈夫走了,鲁阿一直暗恋着沙伊达——自己的嫂子,甚至最后一刻也要保护美丽却赤裸的她,“地上两具尸体,鲁阿张着眼睛死在那里,沙伊达趴着,鲁阿死的姿势,好似正在向沙伊达爬过去,要用他的身体去覆盖她”。
“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也只有三毛能写出这样感性的文字,搅得人心里难受,眼热鼻酸的。
这样一个特别的女子,爱情之路也是布满荆棘,未婚夫的猝死,几年以后心爱的丈夫又葬身海底。
她眼看着所爱的人被一锤一锤钉入棺木,那钉棺的声音刺得她心里血肉模糊,尖叫狂哭,却不知身在何处,这心灵的创伤有谁能够为她抚平?
她说“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艳丽,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她追逐爱情的同时,也牢牢把握心灵的自由,偶尔的孤独在她最重视,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她有自己的角落,她一个人的,不管是谁,想随便闯入,是她不愿的。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她说“逢场作戏,连儿戏都不如,这种爱情游戏只有天下最无聊的人才会去做。”可她偏偏就遭遇到最滑稽的一场戏。
她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当她知道原作者就是王洛宾时,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乌鲁木齐。
1990年4月16日,她披着长发,身穿黑红格子毛呢外套,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出现在大她三十几岁的王洛宾面前。
王洛宾这时还不了解三毛,他对自己歌曲以外的人和事,知道得很少,当他晚间去宾馆为她送行,一声“找三毛”,就像捅了马蜂窝,男女服务员们奔走相告,霎时间搬来一摞摞三毛的著作,围着她请签名,他才知道三毛名气震天。
匆匆离别时,三毛对远去的他喊叫“给我写信啊!回去就写,我到了台湾就能看到你的信!”这种毫不掩饰的热烈,使他感动,而他唯一的期望,却是想让三毛为他写书写电影。
三毛为王洛宾的才华所倾倒,觉得自己的心和他连在了一起,再也难舍难分,年龄的差距不算什么,她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她不顾一切要来陪伴他,这份真挚的情感,又有谁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