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吧 关注:269贴子:6,946
  • 15回复贴,共1
第一步.身体不动;第二步.念头不动;第三步.把自己身体忘记,不知道有“我”。
做到这样境界,有什么好处?
人们身体上原有天然抗病的力量,但因身体衰弱或遇到其他障碍,致使抗病的力量发挥不出。静功即是帮助他消除障碍、恢复自己本能,把原有的力量发挥出来,病就可望逐渐痊愈。
做功夫时候,不论是坐是卧,总要周身放松,不使它有局部的紧张,不让它有丝毫的拘束,自己感觉非常的适意。做得恰到好处时,时间虽然经过长久,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酸疼、麻木各种难以忍受的情况,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但思想上的缠缚尚未解除。再进一步,做到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预计,脑筋完全休息,这样就是精神得以安静了,但心中尚知道有一个“我相”存在。更进一步,就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不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假使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仍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喜、怒、悲、恐、饮食、男女,见景生情,醒时有把握,梦中无把握,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
静坐时候,身体出现一些现象,比如跳动,发热,这些都是正常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1-23 00:04回复
    身体的姿式。静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为原则,姿式不关重要;或盘腿坐,或垂腿坐,或仰卧,或侧卧都可以.静坐遇有杂念纷扰,最好是不去管他,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急起急落,思前想后,等到坐过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以后,杂念自然就慢慢地平下去了。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这也是静坐时常有的现象,用不着勉强制止。


    2楼2013-01-23 00:05
    回复
      入静方法经验
      1.可以做放松,从头部开始放松,每个部位都做到,一直放松到脚部,完了从头再来。躺着做的话睡着了就随他。
      2.守体外景物,如意守大海、松树、鲜花,山林啊等。把意念寄托在体外某一景物上,也可以达到入静状态。这个需要多领悟大自然的美妙哦,然后自己会突然发现那些事物很美妙,然后自己身心也会突然进入一个美妙的状态了。
      3,听音乐,大家要多听柔和的音乐,特别不要听DJ的。听的时候记得不断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
      4,在练功中听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协助入静。不要去听心脏了哦。。
      5,我用的也比较多的方法。这个需要观法,六字大明咒,念每一个字的时候就观想字在自己的体内生成。。
      6.守自己体内的窍穴。基本上是守丹田。勿忘勿助,不要死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1-23 00:06
      回复
        人的识神和元神以及七情六欲。
        当婴儿落地时仍是元神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增长,识神逐渐成长,元神逐渐退位。 待知识日开,识神掌权之日,即是元神完全退位之时。根据道家养生功的说法,静则为元神,动则为识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动念驰为识神。元神、识神只有心念动止之分。由于识神的存在,杂念丛生,伤神耗气,只是元神隐藏了起来。识神过于兴奋,就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的来源。七情过于炽盛,就会干扰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的功能,就会滋生许多欲念,就会伤气耗神。人受七情六欲的牵缠,整天奔波在名利之间,不能脱俗,过于伤神,过于亏损,怎么能不得病呢。七情受六欲的支配,六欲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 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 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六欲又叫六尘,对应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对 应人体五脏,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七情变过于强烈,可以损伤内脏,造成阴阳气血的变化失调。从这一点来看,人身许多疾病都是心病所致,因此救命必须先救心。精神负担过重,是当代人类的通病。卸去精神负担,返朴归真到自然状态,人类的病痛就会减去一大半。所以练功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摒弃各种欲念。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1-23 00:09
        回复
          炼己、守戒,就是要 降服并收回这个外驰的心、散乱的神。止念之心,就是我们道家所说的元神,这个神内照,就会引 起真机发动,气机充盈,生机勃勃,形神俱妙。 精、炁、神虽然名分为三,实则一体。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精为生炁之源,炁为养神之 所。精炁似渊水,神似水中鱼。精旺炁足,神鱼活跃,可以应万事。精竭炁枯,神鱼无所依存而死 亡,则万事归空。所以说,精、炁、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精为神之舍,有精则有神,所 以积精才可以全神,伤精则神失其所。精为炁之母,精失则无炁,炁伤则无神。神为精之主宰,失 神则失其生机。精化炁,炁化神,神滋精,以生以长,互相滋生,生生化化,无有始终而生命延长。我们练功就是要把泄露的精收回来,把散去的炁聚回来,把失去的神补回来。消耗精炁神,是自然规律,是顺行;而练功则是逆行。所以说:“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这个仙就是我们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神仙是有人做的。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志不坚。“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用 今天的眼光看,仙佛就是具有超常功能的人。 怎样才能颠倒颠?它的关键就在于调心:静。《道德经》上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所谓根即指道,归根即指回复到先天的状态,与道同体。所以我们练道家功法,又叫修道、 修真。归根,就需要我们做到“致虚极,受静笃” 。所以,为了时时刻刻保养我们的精气神,就要求我们时刻都要做到清静无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清静,就是清静心地,排除外部感觉世界的各种干扰,保持心地的洁净无尘,使其明亮得像一面毫无毛病的镜子,便能观照万物,明晓宇宙的本来。 人只有达到没有欲望的境界,对任何诱惑都不动心,才能使“识神退位,元神复位” ,才能表现出种 种超常功能来。什么叫练功?其实就是一句话“静就是练功”“静为道基” 。 ,意思就是只有入静才算修道。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1-23 00:13
          回复
            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道家最上乘 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 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吧友们多体悟,在生活中修炼的真谛也在这里。这样修炼如果能做好比现在我看许多网络上的许多人什么都不会就想觉得归隐就可以得道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 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 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1-23 00:16
            收起回复


              8楼2013-01-23 00:17
              回复


                9楼2013-01-23 01:34
                回复


                  11楼2013-01-23 23:19
                  回复
                    修道之人,所修一切法,只可拿来对照自心,而不可照人...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就如那戒,现在一些人只会拿着去照别人...
                    “你看看你,你又犯戒了,你有破戒了...”
                    我想问一句,你真的知道戒是什么吗?
                    “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想问一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不只是佛教,任何一个教派都是一样,戒是让我们改的,不是让我们改别人的...
                    当我们自己做到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去说,我们的做就已经是最好的说了...


                    12楼2013-01-24 01:48
                    收起回复


                      13楼2013-02-06 21:16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云南14楼2014-08-13 17:27
                        收起回复


                          15楼2014-08-15 2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