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0小吧 关注:24贴子:405

【转载】正确认识道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葫芦压楼!


IP属地:新疆1楼2013-01-29 20:38回复
    ★什么是道德?
    道,上古称为“造化”。所谓 道,就是造就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本。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在遵循着道的规则生存、成长、发展、消亡。道虽然无形无象,无音无声,但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是道的示现。道,可以领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可以获得却无法接触。《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一切众生,皆含道性。”就是说:一切有情有性的生物,都可以籍着道,进入长生不死之圣域。
    《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德,也是道的一部分。《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中说:“道之在我之为德。”也就是说,道,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就称为“德”。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称得上“有道之士。”因此,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功满德就,才能与道合真。


    IP属地:新疆2楼2013-01-29 20:39
    回复
      2025-08-16 06:27: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教的源流是什么?
      自鸿蒙初辟,万物生成。元始天尊始传道法于世间,薪火相传,亿劫不断。上古之时,黄帝访崆峒问道于广成子,后乘龙飞升,此为道法初显於神州。此后口耳相传,于周时老子西出函谷关时,著《道德经》五千言,传于尹喜,道法之论述始见于文字。汉时太上降于蜀中鹤鸣山,传道法与张陵并赐天师位,张天师为度化众生,广布道法,遂立盟威之道,设二十四治以化万民,由此道教组织正式成立。后世道教学者们遂以黄帝为道教始祖,老子为道祖,张天师为教主,称为“道教三祖”。(此说并不代表道教内部认知)
      现在的一些道教研究者往往以张道陵天师立教作为道教的开始,并认为是受佛教教团之影响,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天师立教之时,佛教刚传入中国,还未成立教团,当时佛教还是依附于道教发展(见《后汉书》楚王英浮屠老子并祀一事),何来道教团体的成立是受佛教的影响呢?作为正信的道教弟子应该明了此事。


      IP属地:新疆3楼2013-01-29 20:39
      回复
        ★宇宙万物是从何而来?
        据《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记载:起初宇宙混沌未开,大道化生元始天尊,天尊经历混沌、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五大劫运,广化十方,立教度人。后来,太上老君开辟天地,化名为盘古真人;经过洪元、太初、太素、太始、太极五大时期,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化为草木……由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
        就道教理论上来说,在混沌无极的状态下,大道分化,生成宇宙。(道生一)道气分化为阴阳二气形成天地(一生二),阴阳交合而生成“和炁”,所谓“冲气以为和”(二生三),万物就从这“中和之气”之中生长发展。(三生万物)。道教的宇宙万物生成理论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研究。


        IP属地:新疆4楼2013-01-29 20:39
        回复
          ★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吗?
          关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近现代研究道教的学者们一般认为道教附会于道家。但据《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记载:上古有道而无教。因为上古之时,人皆乐善,民风淳朴,既有道而无须教化。三皇五帝以来,世风日下,道德渐坏,是故元始天尊于九天之上演说无上道法,下界则伏羲、神农、黄帝等圣人受河洛之图、六甲之符,开化世人,普度群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生灵涂炭。燕、齐等国,多有方仙道士以不死之药蛊惑君王,入海求仙。又如吴王夫差,不听忠臣劝谏,强行入名山,开石室取《灵宝五符经》,本想延长他的国祚,哪知天不佑无道之君,吴国终究灭亡。(详见《太上灵宝五符序》)所以在这外道横行,真道不显的时期,太上老君哀悯世间生灵,故显第八十一次化身,下降凡间为老子,著《道德经》五千文,阐扬道教清静无为之旨,收徒传道,化度愚迷,后世称之为道家。
          所以,道家和道教并无分别,道家是道教的一种度世方式,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乃是天尊兴方便意,化度众生的一个做法。


          IP属地:新疆5楼2013-01-29 20:40
          回复
            ★什么是道历?
            道历,本是指元始天尊开劫度人所用的年号,如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每一劫运相距甚远。据《云笈七签开辟劫运部》记载:星斗运度,九天为一轮,三百六十轮为一周。三千六百周为一小劫,九千九百周为一大劫。每至劫运将终,则天下灾难频发,妖魔横行,生灵涂炭。元始天尊将于此时再出灵文,以保制劫运,安镇天地,救护生灵。后来道历演化成为道教专用的纪年方式。是按照我国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纪年。推算的方法,是由黄帝纪元(西元前2697年)开始,迄今(西元2011年)道历为4708年(因为没有“公元〇年”的说法,所以在加上西元纪年的基础上要减掉一年)。但在道教斋醮道场中,所用的表奏文牒等,则都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是对神明上章拜表,所以不用道历纪年。


            IP属地:新疆6楼2013-01-29 20:40
            回复
              ★道教经文是怎样成书的?
              起初,天地未分,混沌无极,大道本无可言说。劫终劫始,太上元始天尊便敷演经文,安镇天地,保护人民,谓之“开劫度人”。道经中记载:道家经诰,起自三元。经文由玄、元、始三种自然真炁(气)凝结交缠成字,故又称“龙章凤篆”,黄金为文,白玉为简,天真皇人执笔抄录。秘藏在诸天之上,七宝玄台。若天下有道,则由仙真降授于世间,若天下无道,则经文隐在天宫,静待有缘。(详见《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
              此外,道教各派祖师真人对经文的注解、阐述,包括各派祖师本人的著述,以及先秦百家的著作、名山宫观的图志、各种道教碑铭,大多数也都被收入《道藏》中,也是道教经文的一部分。


              IP属地:新疆7楼2013-01-29 20:40
              回复
                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玉诀类,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
                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IP属地:新疆9楼2013-01-29 20:40
                回复
                  2025-08-16 06:21: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教经文是怎样流传的?
                  总体划分,道教的经文主要分两种方式传授。
                  一、天真降授。由上界天真下降人间,传授修真之士。如东汉张道陵天师于鹤鸣山感太上老君下降,传授《五斗真经》及二十四品法箓。汉末葛玄祖师于天台山精思学道,感郁罗翘、光妙音、真定光(太上玄一三真人)降临,传授灵宝真经等。
                  二、洞天福地藏匿。道教传经,不能妄授匪人,恐遭冥罚,故祖师成道之后,未遇其人传授,则将经籍藏之于名山大泽、洞天福地,遇有缘之人,自然得而修之。如东汉于吉在曲阳泉水中得古仙所藏之《太平青领书》。唐朝李荃于嵩山得晋朝寇谦之天师所藏之《黄帝阴符经》等。


                  IP属地:新疆10楼2013-01-29 20:41
                  回复
                    ★什么是三界?道教三界有多种分法。有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为三界。有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为三界的划分。也有以欲界、色曱界、无色曱界作三界的说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出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欲界,是指有各种欲曱望和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曱界,是指各种欲曱望情感都已淡化,但还是需要依靠物质(色,指各种有形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无色曱界,是指各种欲曱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经不靠任何物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此三界众生,欲界和色曱界众生多由积善之功得生此二界,无色曱界众生则需要断除淫曱欲和一定的静定修持才能够得生。色曱界比欲界寿命福报长久,无色曱界比色曱界寿命福报长久,但是福尽寿终,依旧落入轮回,沉沦苦海。


                    IP属地:新疆12楼2013-01-29 20:41
                    回复
                      ★天有多少层?道教认为,横竖纵广,十方世界之天共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重,这些天也有很多种分法,如三天、六天、九天等,各教派理论不同,各天的排列也不相同,如佛教二十八天是纵向排列,道教灵宝派《度人经》记载的三十二天则是按照一定方位横向排列。依照《云笈七签天地部》的记载,天有三十六层,其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排列与佛教相同但名号不同。第一欲界六天:1、太皇黄曾天,2、太明玉完天,3清明何童天,4玄胎平育天,5元明文举天,6七曜摩夷天。第二色曱界十八天:7虚无越衡天,8太极蒙翳天,9赤明和阳天,10玄明恭华天,11曜明宗飘天,12竺落皇茄天,13虚明堂曜天,14观明端静天,15玄明恭庆天,16太焕极瑶天,17元载孔升天,18太安皇崖天,19显定极风天,20始黄孝芒天,21太黄翁重天,22无思江由天,23上揲阮乐天,24无极昙誓天。第三无色曱界四天(佛教称之为“四禅天”):25皓庭霄度天(初禅天须陀洹果),26渊通元洞天(二禅天斯陀含果),27翰宠妙成天(三禅天阿那含果),28秀乐禁上天(四禅天阿罗汉果)。


                      IP属地:新疆13楼2013-01-29 20:42
                      回复
                        在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层“种民之天”。(又称“圣弟子天”) 29太虚无上常融天,30太释玉隆腾胜天,31龙变梵度天,32太极蒙翳贾奕天。种民天是修持道教法门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四层种民天之上又有三清胜境,即玉清圣境清微之天、上清曱真境禹余之天、太清仙境大赤之天,分别由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曱宰,三清胜境,玉清境十二圣位,上清境十二真位,太清境十二仙位,随修道者的修持程度获得相应的果位。三清天之上名为大罗之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胜境之极。此天没有主曱宰,只有清静真一之道气弥漫诸天,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度人经》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


                        IP属地:新疆14楼2013-01-29 20:42
                        回复
                          ★天堂地狱是什么概念?天堂地狱有很多种。三界之内的二十八重天,众生去恶、积善、种福、断欲,可以往生其天宫,随其功行,各由三官五帝分配托生。但三界之中,轮回不断,众生多为气数所制,天命所困。所以道教修持力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之外的四种民天、三清天,都是了生脱死,不落轮回的胜境,只要努力修持,任何人都可以达到。此外,还有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曱洞天、七十二福地、以及十方灵宝天尊所主的十方净土、九星真君所主的九霄之天,众生各随其修持功行,往生净土天宫,超凌三界,了脱轮回,逍遥快乐。
                          地狱则有四层血湖地狱、九层九幽地狱、十八层泰山地狱、二十四层酆都地狱、三十六层女青地狱等等。地狱专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各狱皆有狱主鬼王掌管,日夜受苦,千万亿劫,不闻水饭之名,纵得仙真救度,脱离地狱,犹堕畜生、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我们要珍惜此生得获人身,得生中华,得闻正法,及早修行学道,脱离苦海,了道成真。


                          IP属地:新疆15楼2013-01-29 20:42
                          回复
                            ★随缘是随波逐流的表现吗?《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随缘,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波逐流。因为弱者随缘是由于无法改变外境,以致受到外缘牵缠,不得自在;强者随缘,是肆意妄为,受自身内缘欲曱望所控制,一旦遭受打击,将一败涂地。只有智者能够制己之内缘,同时灵活应对外缘。因为在自然变易中含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不变的就是自身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只有站定立场,抱定原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就不会被环境所迷惑、污染,反而会处处逢源,将任何环境都转化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处境。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善于随缘的人,总会在人生处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IP属地:新疆16楼2013-01-29 20:42
                            回复
                              2025-08-16 06:15: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学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于无为。盲目地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这是大错特错的!无为是一种目的,一种境界,很多人将其曲解为过程。《道德经》中说:“常无为而无不为。”但只有通过有为的过程,才能达到无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曱子说“无为”,但是还说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要人们凡事须“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妄作,不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以“道”行曱事,处世立命,谨身慎行,朴素节俭,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IP属地:新疆18楼2013-01-29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