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机子吧 关注:151贴子:2,701

【读书笔记,资料链接神马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3-02-06 14:42回复
    http://skc.nbu.edu.cn/info/1076/5527.htm
    [课题结题成果]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
    2009-09-22 00:00 社科处
    课题来源: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成果形式:著作成果完成人:唐燮军   由唐燮军副教授完成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以其流畅的文笔,探幽抉微,梳理了吴兴沈氏在六朝时代的演变轨迹及其宗族文化的传承和变易,提出了不少见解,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吴兴沈氏在汉晋之际的沉浮  在东汉中叶之前,由沈鄷父子游宦四方而获得的俸禄和权势,不仅较大地推进了沈氏族势的成长,而且提升了该宗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然则此后,沈氏宗人始则因为较少具备文儒素养而难以得意仕途,继尔由于固守忠君观念而不愿为新朝用力,这就使得沈氏宗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向(详见表1),最终在阶层分化急剧加速、等级分层日益严格的东吴之世,被摒弃于上流社会之外。入晋之后,吴兴沈氏虽然因缘际会,上升为声著江左的吴姓豪族,却非但始终不曾跻身士族行列,而且先后两次遭受沉重打击。


    IP属地:上海2楼2013-02-06 14:43
    回复
      2025-08-04 18:51: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http://tieba.baidu.com/p/733721809?pn=1
      服饰赏析:1987年黄虹版《王昭君》服饰赏析(飞飞兄让我注意辨析其中的错误。。。)
      http://tieba.baidu.com/p/775306071
      [技术贴勿删]从84版《诸葛亮》看影像化的汉代物质生活
      笄礼
      http://baike.baidu.com/view/89937.htm


      IP属地:上海3楼2013-02-06 18:44
      回复
        《后汉书·舆服志》《宋书·乐志》《宋书·礼志》……非常值得研究……


        IP属地:上海4楼2013-02-06 22:41
        收起回复
          建安七子略谱
          汉桓帝永兴元年 癸巳 (153)孔融生。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七世祖霸,治《尚书》,为元帝师,号褒成君。高祖父尚,巨鹿太守。父宙,字季将,治《严氏春秋》,官至泰山都尉。兄褒,字文礼。治《春秋》,为豫州从事。兄谦,字德让,修《春秋经》,为郡诸曹史。融行第六。
          汉桓帝永兴二年 甲午 (154)融兄谦卒。
          汉桓帝永寿二年 丙申 (156)融与诸兄弟分梨,以之为宗族所奇。
          汉桓帝永寿三年 丁酉 (157)陈琳生于是年前后。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汉桓帝延熹五年 壬寅 (162)融随父到洛阳,造访李膺,以言辞敏捷,为膺称叹。
          汉桓帝延熹六年 癸卯 (163)父卒,融哀慕毁瘠,州里称其孝。
          汉桓帝延熹七年 甲辰 (164)融遇盛宪,结为兄弟。
          汉桓帝永康元年 丁未 (167)阮瑀生于是年前后。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
          汉灵帝建宁二年 己酉 (169)融救张俭,由是名震远近。
          汉灵帝建宁四年 辛亥 (171)徐干生。干字伟长,北海剧人。
          汉灵帝熹平四年 乙卯 (175)张昭与王朗共论旧君讳事,琳称善之。刘桢生于是年前后。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人。父梁,字曼山,汉宗室子孙,有文才,终野王令。应玚或生于是年前后。玚字德琏,汝南南顿人。玚祖父奉,字世叔,官至司隶校尉。伯父劭,字仲远,官至泰山太守。父珣,字季瑜,司空掾。弟璩,字休琏,亦以文才称,官至侍中。
          汉灵帝熹平五年 丙辰 (176)瑀尝就学蔡邕,邕叹为“奇才”。
          汉灵帝熹平六年 丁巳 (177)王粲生。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曾祖父龚,字伯宗,有高名于天下,为太尉。祖父畅,字叔茂,名在八俊,为司空。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
          汉灵帝光和三年 庚申 (180)融辟司徒杨赐府。
          汉灵帝光和五年 壬戌 (182)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与二千石官,时宦官亲属虽贪浊,皆不敢问,惟融多举发之。
          汉灵帝光和六年 癸亥 (183)桢已能诵论语、诗、论,及篇赋数万言。
          汉灵帝中平元年 甲子 (184)融辟豫州刺史王允从事,未就。何进将为大将军,融受杨赐遣奉谒贺进,进既拜,辟融为掾。时融有重名,为世人瞩目。融慕边让才名,与王朗并修刺侯之。干已诵文数十万言,始读《五经》。
          汉灵帝中平二年 乙丑 (185)何进举融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赵舍不合,托病归家。后辟司空掾。
          汉灵帝中平三年 丙寅 (186)融拜北军中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汉灵帝中平五年 戊辰 (188)何进欲择王谦二子为婚,谦不许。
          汉灵帝中平六年 己巳 (189)琳劝何进毋召外兵,进以不听取祸。避难冀州。融以忤董卓旨,转为议郎。干博览群籍,能下笔成章,病时俗迷昏,遂闭户不出,以读书自娱。
          汉献帝初平元年 庚午 (190)融为北海相。迎击黄巾张饶,败保朱虚县。稍后,融招集吏民,复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士。又特为郑玄立一乡,称“郑公乡”。干避乱海表。玚因世乱而漂泊他乡。粲徙长安,蔡邕见而奇之,称粲有异才,载数车书与粲。
          汉献帝初平二年 辛未 (191)融出屯都昌,为管亥所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刘备。郑玄子益恩为救融遇害。袁绍使琳典文章。
          汉献帝初平三年 壬申 (192)融始与祢衡交友。因常遇兵祸,融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徙徐州。徐州刺史陶谦与融等守相共奏记于朱儁,推儁为太师,因移檄州郡,欲以同讨李傕等,迎奉献帝,以傕推辞,遂罢。是年蔡邕下狱死,融素与其善,邕卒后,常思念之。瑀为师蔡邕立庙。粲,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皆不就。与王凯、士孙萌等离长安往荆襄避乱,依刘表。有《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汉献帝兴平元年 甲戌 (194)融与徐州牧陶谦谋迎天子还洛阳,未果。劝刘备领徐州牧。粲作《赠文叔良诗》。
          汉献帝兴平二年 乙亥 (195)融自徐州还北海,领青州刺史。时袁绍、曹操强盛,左丞祖劝融有所结纳,融不听而杀之。郑玄在徐州,融频请其返郡,作《修缮郑公宅教》。
          I


          IP属地:上海5楼2013-02-07 17:11
          回复
            【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
            蔡邕与汉晋文化转型和文学演进
            http://www.docin.com/p-75430882.html
            谈东汉师儒兴学的文化风貌(王子今)
            http://tieba.baidu.com/p/2152990613


            IP属地:上海7楼2013-02-07 22:24
            回复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41492445_0_1.html
              《楚汉传奇》汪海林剧本博客


              IP属地:上海8楼2013-02-08 23:43
              回复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731.htm?fromId=94711
                支谶


                IP属地:上海9楼2013-02-09 00:23
                回复
                  2025-08-04 18:45: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论成,中山刘沼致书以难之,凡再反,峻并为申析以答之。会沼卒,不见峻后报者,峻乃为书以序之曰:“刘侯既有斯难,值余有天伦之戚,竟未之致也。寻而此君长逝,化为异物,绪言余论,蕴而莫传。【或有自其家得而示余者,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泫然不知涕之无从。】虽隙驷不留,尺波电谢;而秋菊春兰,英华靡绝。故存其梗概,更酬其旨。若使墨翟之言无爽,宣室之谈有征。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但悬剑空垄,有恨如何!”


                  IP属地:上海10楼2013-02-10 13:45
                  回复
                    【楷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 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等待更多汉末魏晋楷书资料


                    IP属地:上海11楼2013-02-10 14:32
                    回复
                      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四◎服章部一
                      非常有意思~


                      IP属地:上海12楼2013-02-27 19:18
                      回复
                        近人杨宗稷先生明确指出《广陵散》就是蔡邕所说的《聂政刺韩王曲》。他在《琴镜续·广陵散谱后记》中说:“广陵散,非嵇康作也,《聂政刺韩王曲》也。…… 今按谱弹之,觉指下一片金革杀伐激刺之声,令人惊心动魄,忘其为琴曲,是以当日鼓琴阕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足征余前说不谬。更以知曲中各段命名曰:取 韩、呼幽,亡身,返魂、冲冠,皆与聂政刺韩王为父报仇之旨相合,其为《聂政刺韩王曲》毫无疑义。”
                        至此,似乎可以解释明白:金庸让曲长老掘墓盗谱,何以偏偏选中蔡中郎?
                        “ 令狐冲(对黄钟公)笑道:‘前辈对牛弹琴,恰好碰上了晚辈牛不入耳。’”(《笑傲》781页),一对比就看出来了,黄钟公的琴艺固然不凡,终究达不到最高境界如聂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我于音乐一道,完全外行。《广陵散》这几年倒也常听,只是觉得好,再讲不出其佳胜处,曾在网上读过“眉山紫桐”的赏乐随笔,深为叹息:要是我解声知乐,也写不出这么美的文字,一径“掠美”:
                        “(拂琴者在)强硬、熟稔和不动声色里唱一曲复仇者之歌。战国聂政刺韩王,为报父仇,聂政入深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入宫杀韩王后,毁容而死。古代中国人很奇怪,很多尖利仇恨几乎都成了梦想,这样黑色的梦想要一生去实践。《广陵散》前半部分有一个旋律,突然高音,优雅回转两次,真是令我荡气回肠。这一向有意无意都在哼这么一句。一把剑一刺不中再刺一剑,剑客白衣飘飘。刺客在刺杀现场,有意无意卖弄一下身手,潇洒,有着舞蹈之美。《广陵散》是黑色的,一块巨大的黑色的绸缎遮天蔽日,时时拂面而来,里面不晓得是否暗藏着毒针?”
                        令狐冲的《笑傲江湖》之曲,接续的是嵇康《广陵散》的风神,而在《后记》,作者又说:“令狐冲不是大侠,是陶潜那样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隐士。”
                        如此,则令狐冲的精神气质,既像嵇康,又似陶潜。嵇康与陶潜,两位魏晋大诗人,有一点很接近:嵇康藉《广陵》歌咏刺韩王的聂政,陶潜诗《咏荆轲》颂赞的则是其“刺秦王”的伟绩。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已无多。”(龚自珍《陶潜》)


                        IP属地:上海14楼2013-02-28 23:39
                        收起回复
                          嵇康吧资料:http://tieba.baidu.com/p/287852043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1
                          http://tieba.baidu.com/f?kz=442533241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2
                          http://tieba.baidu.com/f?kz=511354857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3
                          http://tieba.baidu.com/f?kz=521313044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4
                          http://tieba.baidu.com/f?kz=521313526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5
                          http://tieba.baidu.com/f?kz=559010687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6
                          http://tieba.baidu.com/f?kz=559434297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7
                          http://tieba.baidu.com/f?kz=596715683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8
                          http://tieba.baidu.com/f?kz=596707167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9
                          http://tieba.baidu.com/f?kz=596707138
                          〔戴版嵇康集附录〕广陵散考10
                          http://tieba.baidu.com/f?kz=596707656


                          IP属地:上海15楼2013-03-01 00:06
                          收起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2188460198?fr=itb_feed_jing
                            好高端的讨论帖。。。。


                            IP属地:上海16楼2013-03-14 21:04
                            回复
                              2025-08-04 18:39: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65-2009122507.htm
                              行状文文体及宋前行状文考述张柳 【摘要】: 行状文是我国古典散文中的重要文体之一,简单说来,它是一种为死者请求谥号而做的文章,与“传”并称为“传状”文。行状文具有独立的文体价值和文学价值,其发展演变与我国古代察举选士、赐谥等制度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文化价值亦不可忽视。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分别是行状文的萌芽、发展和定型时期。目前,学术界对行状文的研究远未深入,对行状文的归属、概念、职能变化以及与同类文体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纵向宏观的考察不够深入、对其分类不够全面等问题。本文以文体观念为出发点,初步论述了宋前行状文的文体流变,宏观上深入考察了行状文的发展演变。从文体角度、创作内容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界定了行状文的概念,归纳其内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详细考察了唐代行状文各个方面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宋前行状文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本文试图在研究过程中探究各个不同时期行状文面貌形成的原因,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深入挖掘文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本论文只是对行状文文体的初步研究,可为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做准备。


                              IP属地:上海17楼2013-03-17 1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