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带着几位西洋学生游览清东陵。十年前曾经来过这里,也是这样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季节。总觉得这时候的东陵最有意境,最有味道。
学生问,有什么味道。我说,你在这样的建筑和这样的季节所构成的氛围里浮想历史、感悟人生,这就是味道。几个洋鬼子已经开始翻白眼儿了,我知道多说无益,还是自己感受,慢慢体会吧。
眼前的东陵和十年前完全一样,宏伟、衰败、壮观、残破。
游览裕陵之后,一位学生问,“这么大的地方只埋葬了乾隆皇帝一个人吗”?
“当然”。
“这不太浪费了吗?”
“这是皇陵,不是公墓啊!”我差点晕倒。
“为什么东陵离北京这么远啊? 那些皇帝的画像是他们临死时的样子吗?”
……
一路上,我不厌其烦地回答着他们哪些看似可笑的问题。东陵还是十年前的东陵,季节还是十年前的季节,只是我所感受到的味道却和十年前有了些许不同,可究竟哪里不同,一时却说不清。
几天以后,去伦敦,参观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安葬着历代英王的灵柩,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就是十三陵、清东陵之类。
从著名的大笨钟向北步行几分钟便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有人叫它西敏寺,这是坐落在闹市区中心的一幢被车水马龙包围着的建筑。就在进门的那一刻,突然想起了洋鬼子的问题,为什么东陵离北京那么远。
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不似西人那般狂热,大家对鬼神敬而远之。越是有名的寺庙道观越在名山大川里,一方面,看上去云山雾罩,显得神秘;一方面,远离尘世喧嚣,神也好、鬼也罢,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得以养性修炼。人死了遍成了鬼,当然也要去静谧的地方,而且要按风水的说法好好计算一下,选好了位置是会泽被后世的,子孙后代也跟着走好运。皇帝信了几个的风水师的鬼话,把祖宗埋在了这个叫马兰屿的村子里。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远的地方便是白金汉宫,走路十分钟,只要穿过一片到处是松鼠、野鸭的草地和树林便是,比起中国,西洋皇帝想要拜谒一下祖先实在方便的很,省去了二、三百公里的舟车劳顿。
西敏寺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是安放在这里的英王灵柩却有数十位,而文坛和科学界名流更是数不胜数了。英王们的石棺或大或小,有的独占一个小厅,但大多则是鳞次栉比的排列着。多数中国人通过电影《勇敢的心》而熟悉的大名鼎鼎的英王爱德华一世仅仅是在走廊的尽头一个漆黑的棺材而已。
这样比起来,我们的皇帝固然气派了很多,一个人,带上几个老婆,独占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地面建筑不下数十间,这都是英王们望尘莫及的。其实,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跟公墓差不多,只不过是皇室贵族以及社会名流们的公墓,其中随便拉出一个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达尔文和牛顿还有个神龛可供敬奉,其他的如克伦威尔,文豪夏洛特、拜伦、雪莱等无非是地上的一块方砖而已,低头一看,刚才环绕四顾之时,竟然站在狄更斯他老人家的头上!无怪乎洋鬼子到了东陵要惊呼我们皇帝的“奢侈”了。
西方艺术是崇尚人体造型的,这传统从希腊那里继承下来,大英博物馆里摆满了从希腊劫夺来的文物,多是穿着甚少的美女,衣带飘逸,面庞清秀,栩栩如生。英国佬更把希腊帕特农神庙上的最精美的浮雕整体搬到了伦敦,并按照1:1的比例复原起来,这些浮雕完美的展示了人体的强劲之美,骑马的兵士与健硕的战马和谐一体,岂是一个“强”字了得啊。这“强”字送给希腊艺术,也送给当年英国人所建立的日不落帝国。
这种崇尚人体的风尚也体现在英王们死后,人们用石膏复制英王与王后的面容,然后在他们的灵柩上安放平卧且双手合实的人形石雕,这使我们今天还有幸一睹英王们的面容,完全真实、未加修饰的面容。玛丽女王的石雕卧在灵柩上,双手合实向上,那是一张略带姿色却威严四射的脸。
中国的艺术是不崇尚人体写实的,做人的雕像被孔子骂成了“始做佣者”。清东陵里挂的皇帝像决不是皇帝临死时的样子,那是经过了美化和加工,甚至连皇帝本人都表示满意的作品。正如我们今天照了相,要用Photoshop之类处理掉脸上的粉刺和疤痕一样。中国人展示的不是真实,而是完美。
离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之时,觉得洋鬼子那些看似可笑的问题都变得合情合理,他们有他们的文化,我们有我们的传统。一时间,似乎也想通了为什么那一天在清东陵感觉到的味道与以往不同,——红墙黄瓦与白色汉白玉台阶所构成的中国古建筑前本不该有金发碧眼的夷人,他们二者,代表着两种格格不入的文化。
学生问,有什么味道。我说,你在这样的建筑和这样的季节所构成的氛围里浮想历史、感悟人生,这就是味道。几个洋鬼子已经开始翻白眼儿了,我知道多说无益,还是自己感受,慢慢体会吧。
眼前的东陵和十年前完全一样,宏伟、衰败、壮观、残破。
游览裕陵之后,一位学生问,“这么大的地方只埋葬了乾隆皇帝一个人吗”?
“当然”。
“这不太浪费了吗?”
“这是皇陵,不是公墓啊!”我差点晕倒。
“为什么东陵离北京这么远啊? 那些皇帝的画像是他们临死时的样子吗?”
……
一路上,我不厌其烦地回答着他们哪些看似可笑的问题。东陵还是十年前的东陵,季节还是十年前的季节,只是我所感受到的味道却和十年前有了些许不同,可究竟哪里不同,一时却说不清。
几天以后,去伦敦,参观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安葬着历代英王的灵柩,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就是十三陵、清东陵之类。
从著名的大笨钟向北步行几分钟便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有人叫它西敏寺,这是坐落在闹市区中心的一幢被车水马龙包围着的建筑。就在进门的那一刻,突然想起了洋鬼子的问题,为什么东陵离北京那么远。
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不似西人那般狂热,大家对鬼神敬而远之。越是有名的寺庙道观越在名山大川里,一方面,看上去云山雾罩,显得神秘;一方面,远离尘世喧嚣,神也好、鬼也罢,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得以养性修炼。人死了遍成了鬼,当然也要去静谧的地方,而且要按风水的说法好好计算一下,选好了位置是会泽被后世的,子孙后代也跟着走好运。皇帝信了几个的风水师的鬼话,把祖宗埋在了这个叫马兰屿的村子里。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远的地方便是白金汉宫,走路十分钟,只要穿过一片到处是松鼠、野鸭的草地和树林便是,比起中国,西洋皇帝想要拜谒一下祖先实在方便的很,省去了二、三百公里的舟车劳顿。
西敏寺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是安放在这里的英王灵柩却有数十位,而文坛和科学界名流更是数不胜数了。英王们的石棺或大或小,有的独占一个小厅,但大多则是鳞次栉比的排列着。多数中国人通过电影《勇敢的心》而熟悉的大名鼎鼎的英王爱德华一世仅仅是在走廊的尽头一个漆黑的棺材而已。
这样比起来,我们的皇帝固然气派了很多,一个人,带上几个老婆,独占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地面建筑不下数十间,这都是英王们望尘莫及的。其实,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跟公墓差不多,只不过是皇室贵族以及社会名流们的公墓,其中随便拉出一个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达尔文和牛顿还有个神龛可供敬奉,其他的如克伦威尔,文豪夏洛特、拜伦、雪莱等无非是地上的一块方砖而已,低头一看,刚才环绕四顾之时,竟然站在狄更斯他老人家的头上!无怪乎洋鬼子到了东陵要惊呼我们皇帝的“奢侈”了。
西方艺术是崇尚人体造型的,这传统从希腊那里继承下来,大英博物馆里摆满了从希腊劫夺来的文物,多是穿着甚少的美女,衣带飘逸,面庞清秀,栩栩如生。英国佬更把希腊帕特农神庙上的最精美的浮雕整体搬到了伦敦,并按照1:1的比例复原起来,这些浮雕完美的展示了人体的强劲之美,骑马的兵士与健硕的战马和谐一体,岂是一个“强”字了得啊。这“强”字送给希腊艺术,也送给当年英国人所建立的日不落帝国。
这种崇尚人体的风尚也体现在英王们死后,人们用石膏复制英王与王后的面容,然后在他们的灵柩上安放平卧且双手合实的人形石雕,这使我们今天还有幸一睹英王们的面容,完全真实、未加修饰的面容。玛丽女王的石雕卧在灵柩上,双手合实向上,那是一张略带姿色却威严四射的脸。
中国的艺术是不崇尚人体写实的,做人的雕像被孔子骂成了“始做佣者”。清东陵里挂的皇帝像决不是皇帝临死时的样子,那是经过了美化和加工,甚至连皇帝本人都表示满意的作品。正如我们今天照了相,要用Photoshop之类处理掉脸上的粉刺和疤痕一样。中国人展示的不是真实,而是完美。
离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之时,觉得洋鬼子那些看似可笑的问题都变得合情合理,他们有他们的文化,我们有我们的传统。一时间,似乎也想通了为什么那一天在清东陵感觉到的味道与以往不同,——红墙黄瓦与白色汉白玉台阶所构成的中国古建筑前本不该有金发碧眼的夷人,他们二者,代表着两种格格不入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