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砒霜是剧毒啊亲,无论你内功如何深厚,修行如何高深,都会挂的啊。。。
以前围观过某场宫斗戏,A给B下毒,满满一包砒霜下到了茶里,B喝了之后没事儿,还得意洋洋地说自个儿练过武功,内力护体(= =|||
下面我们来普及一下药理知识。
三氧化二砷 俗名砒霜 中毒量为0.005g至0.05g 致死量为0.1g至0.2g.
想一下0.1g有多少吧,吃下去是必死无疑的嘛。
2.关于下旨神马的。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其实这个影视剧中常见的圣旨开头断句是错误的,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皇帝”是主语。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也就是说,明太祖之前的圣旨没有这八个字。
而且,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是最郑重的一种,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除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太子妃)、敕封诸侯王之类特殊大事,是不会用这种格式的圣旨的。
绝大多数圣旨,开头就俩字“圣谕”或者“上谕”。 如果真是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派太监出去宣旨,都是部堂高官担任宣旨钦差。
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妃子没有颁布懿旨的权利。 这个是重点,宫斗中经常看到xx妃或者XX嫔下旨,僭越了啊亲……
历史上,嫔妃、王爷、王妃下旨称“谕”。
3。关于化妆。
无论古今中外,在正式场合中,化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宫斗中宴会以及选秀女时的“薄施脂粉”是失礼的。我们拿唐朝举例,唐朝的化妆步骤一共七步,按顺序为:敷铅粉 抹胭脂 画黛眉 贴花钿 贴面靥 描斜红 涂唇脂。
=============================以下为七种步骤的详解,转自汉服吧。
【敷铅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抹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阏氏”二字音同“胭脂”)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画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以前围观过某场宫斗戏,A给B下毒,满满一包砒霜下到了茶里,B喝了之后没事儿,还得意洋洋地说自个儿练过武功,内力护体(= =|||
下面我们来普及一下药理知识。
三氧化二砷 俗名砒霜 中毒量为0.005g至0.05g 致死量为0.1g至0.2g.
想一下0.1g有多少吧,吃下去是必死无疑的嘛。
2.关于下旨神马的。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其实这个影视剧中常见的圣旨开头断句是错误的,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皇帝”是主语。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也就是说,明太祖之前的圣旨没有这八个字。
而且,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是最郑重的一种,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除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太子妃)、敕封诸侯王之类特殊大事,是不会用这种格式的圣旨的。
绝大多数圣旨,开头就俩字“圣谕”或者“上谕”。 如果真是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派太监出去宣旨,都是部堂高官担任宣旨钦差。
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妃子没有颁布懿旨的权利。 这个是重点,宫斗中经常看到xx妃或者XX嫔下旨,僭越了啊亲……
历史上,嫔妃、王爷、王妃下旨称“谕”。
3。关于化妆。
无论古今中外,在正式场合中,化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宫斗中宴会以及选秀女时的“薄施脂粉”是失礼的。我们拿唐朝举例,唐朝的化妆步骤一共七步,按顺序为:敷铅粉 抹胭脂 画黛眉 贴花钿 贴面靥 描斜红 涂唇脂。
=============================以下为七种步骤的详解,转自汉服吧。
【敷铅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抹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阏氏”二字音同“胭脂”)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画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