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嫣花曲吧 关注:10贴子:519
  • 7回复贴,共1

【雨嫣花曲】【转】宫斗中一些误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砒霜是剧毒啊亲,无论你内功如何深厚,修行如何高深,都会挂的啊。。。
以前围观过某场宫斗戏,A给B下毒,满满一包砒霜下到了茶里,B喝了之后没事儿,还得意洋洋地说自个儿练过武功,内力护体(= =|||
下面我们来普及一下药理知识。
三氧化二砷 俗名砒霜 中毒量为0.005g至0.05g 致死量为0.1g至0.2g.
想一下0.1g有多少吧,吃下去是必死无疑的嘛。
2.关于下旨神马的。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其实这个影视剧中常见的圣旨开头断句是错误的,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皇帝”是主语。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也就是说,明太祖之前的圣旨没有这八个字。
而且,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是最郑重的一种,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除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太子妃)、敕封诸侯王之类特殊大事,是不会用这种格式的圣旨的。
绝大多数圣旨,开头就俩字“圣谕”或者“上谕”。 如果真是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派太监出去宣旨,都是部堂高官担任宣旨钦差。
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妃子没有颁布懿旨的权利。 这个是重点,宫斗中经常看到xx妃或者XX嫔下旨,僭越了啊亲……
历史上,嫔妃、王爷、王妃下旨称“谕”。
3。关于化妆。
无论古今中外,在正式场合中,化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宫斗中宴会以及选秀女时的“薄施脂粉”是失礼的。我们拿唐朝举例,唐朝的化妆步骤一共七步,按顺序为:敷铅粉 抹胭脂 画黛眉 贴花钿 贴面靥 描斜红 涂唇脂。
=============================以下为七种步骤的详解,转自汉服吧。
【敷铅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抹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阏氏”二字音同“胭脂”)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画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1楼2013-02-21 12:12回复
    嗯,还有就是关于音乐艺术
    今天我看了一个帖子,戏中某妃子大谈琴与筝的分别。她有这个意识是好的,可是知识积累不够。
    现在很多影视剧中筝和琴不分,就算是区分出来但是在演奏中也有错误。如《后宫甄嬛传》,虽然甄嬛弹琴的时候,琴的音色、指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硬伤是,戏中除了第三集弹奏《湘妃怨》时琴的摆放是正确的,其它时候都放反了,我是古风爱好者,也是古琴学习者,所以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发现了这处错误,当然,我没有否定这部电视剧的意思,在某些方面,已经比其他电视剧好多了,将要放映的电视剧《轩辕剑》的预告片中,“伏羲琴”就成了一张古筝,让人情何以堪啊何以堪。
    闲话不提,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琴和筝。
    琴,近代时为了和钢琴等西方乐器区别开来,所以改名古琴,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现在所说的古琴,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个人认为 琴比筝在某种程度上好,因为筝的音色华美,是用来取悦别人的,宴请的时候,往往用筝来助兴,乐坊等地,大多数也是弹筝。琴的音色沉稳 是用来陶冶自己的。调素琴,阅金经,是闲适的生活方式。
    琴有七根弦,宫商角徵羽文武,宫商角徵羽 称为五音 (所以有成语叫五音不全。)。文弦和武弦 一根是周文王加的 一根是周武王加的(这只是传说,无历史考证。不过琴的雏形的确是五弦),另外古琴有很多弹奏指法。详情请百度一下吧。
    现在流传下来的琴谱都很经典。琴的谱子不是简谱 不是五线谱 是减字谱。这是琴专有的乐谱。
    古筝的形状想必大家都知道,所以下面只发古琴的图片

    【想要详细了解的亲们请百度一下~】
    古琴名曲:《渔樵问答》《醉渔唱晚》《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凤求凰》《高山》《流水》
    后两个要注意一下,根据1744年的《春草堂琴谱》记载,古琴曲《高山》和《流水》是分开的两章乐谱。伯牙子期的故事我们无须再讲,但是高山流水需要记住,巍巍乎如高山,洋洋乎如江河,两者是分开的。
    古筝名曲有《高山流水》,这个是一首曲子,没有分篇。别的自行百度吧。。。我没学过的、不太了解的东西我不会给它妄下定论。
    说到琴了我们再谈一下瑟,古人云“琴瑟和鸣”,引申义为夫妻和顺美好,故而琴瑟的合奏是十分和谐的,但是遗憾的是,瑟这种乐器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史料中推测出它的大致模样,李商隐诗中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的锦瑟就是瑟,“锦”是对瑟的修饰语,就是华美的瑟。从诗中可以推断出,瑟是有五十根弦的,还有“柱”,就是类似于古筝中间架弦的那个东东。
    还有,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由瑟分劈而来,一瑟成二筝,故而筝有25根弦(现代筝的主流貌似是21根弦。),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
    如果第一种说法成立,那么瑟的音色应该和筝相仿,华美铿锵。
    还有一种常见乐器 琵琶。
    中国秦朝时期出现乐器“枇杷”,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最基本的弹拨技巧)
    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一些少数民族弹拨乐器的总称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还有种失传的乐器叫箜篌,也是从外族传入的。
    现在复原的箜篌类似于西方的竖琴 但是从相关史料上看 是有一定差别的。
    目前复原后的也成为中国民乐之一。
    古代的箜篌名家有李凭(详见《李凭箜篌引》)
    当代的有鲁璐(可以百度一下听听她的箜篌曲,很美好。)


    5楼2013-02-21 12:15
    回复
      2025-07-30 09:44: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还有关于礼仪
      亲们在宫斗中行礼的时候都是如何做的呢?这几年我见得最多的就是“福身”,不过我没有从史实中找到这个词的出处,所以,据我推测,这个词的出现有两种可能。
      第一,最初宫斗的亲们是想打“俯身”的,后来不慎打错,成了“福身”。
      第二,自造词,源于万福礼。
      其实我觉得第一种比较可能,如果亲们有更权威可信的理由或者本词的确切出处,可以告诉我。
      下面我们说一下古代的行礼方式,这方面我没有过多研究,所以我只按行礼的场合分类,至于出现朝代,我分类无力了……强调一点,以下礼仪不包括清朝行礼,因为本人对清朝研究甚少,大家包涵。
      【常礼】
      【女子礼仪】
      在宫斗中 我们只知道颔首是点头的意思,但是,正确的颔首礼有以下要求
      正身经立,头微低身体微微弯曲约15度致意。只用于【对低位或晚辈】行礼,以及祭祀礼仪中,手中有物品不便行礼的执事司仪等人员回礼之用。
      与颔首礼相似的还有万福礼和执手礼
      万福礼【日常行礼用】: 右手压左手,左手按在左胯骨上,双腿并拢屈膝,微低头,行礼同时口称“万福”(万福礼对长辈使用)口道“万福” 一种美好的祝愿。
      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用于家庭礼仪】就是太后慈祥地拉着某妃子的手话家常。(大概就这意思)
      【男子礼仪】
      拱手礼: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行礼。
      其他男子礼仪我就不详细说明了,因为。。。我是女的,即使在汉文化复兴的活动中用行礼,也大多数行的是女子常礼,对男子真心没研究。。。
      下面讲一个大的礼仪体系。揖礼。揖礼分上中下三种。
      下揖礼要求:(男子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身、 时揖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就是高位向低位还礼。
      中揖礼要求:(男子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同辈日常见面、辞别】
      上揖礼要求:(男子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四十五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正规场合,对长辈和宾客的答谢】
      下面讲跪礼。宫斗中可能跪下就是跪礼了,但其实不然。跪礼也有其要求。
      跪礼:肃拜【祭祀等正轨场合】: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
      跪拜礼(注意这个多个“拜”字,和上面的跪礼区分。此礼有三个步骤。):
      1.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2.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在地上(这叫拜),
      3.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
      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重大礼仪场合拜见师长和神灵】时使用此礼


      7楼2013-02-21 12:18
      回复
        关于年龄。
        有些人在宫斗中可能为了体现自己的学识广博,在报年龄时候会用“豆蔻”“及笄”来讲,可是这些词语的含义及其指代的真实年龄,所知者甚少。
        在宫斗中,我看到某秀女说自己年龄的时候用了一个破瓜之年。我深深的囧了。。。下面,吐槽一下这个词语。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亦作“分瓜”,同时,瓜字是两个八,所以八八六十四岁,也谓之破瓜。
        以上是本意,雷点是引申义。
        破瓜,常被用来指女子“破身”,即初次性(和谐和谐)交。此本错误用法,但在口语及古今小说类文学作品中也常用。
        试问,这种话秀女怎么能说出口呢。。。有歧义的词,还是少用为好。
        下面我们按年龄顺序来整理一下称谓,以下并非全部,只取宫斗中常用的年龄段。
        豆蔻:女子十三岁或十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所以豆蔻比喻女子未成年。杜甫《赠别》诗中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以前的总角拆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固定,表示已经成年,及笄中的“笄”约等于簪子。及笄礼,即女子成年礼。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因为还未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冠礼,即男子成年礼。


        8楼2013-02-21 12:19
        回复
          关于。。。补充。
          后面的大的知识体系正在总结中,下面只补充一点影视剧和小说中常见的误区,这一点也可以归于服饰类。
          宫斗中,皇帝的出现总是“明黄色龙袍”,实际上,除了清朝用明黄色做皇帝礼服,其他的朝代皇帝最正式的衣服都不是明黄色的,我们虽然看到存世画卷中明朝皇帝也有穿明黄色衣衫的,但是那是常服,即日常生活穿着的衣服,而并非礼服。
          而提到各个朝代皇帝所穿礼服,我们要涉及到一个词——衮冕。
          衮冕,即衮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周礼》中即有关于衮冕的记载,至明洪武十六年始定衮冕制度,明代衮冕是历代以来唯一在文献、图样、绘画和出土实物几个方面都有详细资料存世的皇帝大礼服。
          官员所着衮冕,我们暂且跳过不提,重点介绍一下皇帝所着衮冕的形制。
          先介绍一下冕,冕,就是帽子,在影视剧中,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大汉天子》,皇帝上朝时戴的那个前后都有帘子的帽子就是冕。冕的规格是有严格规定的。下面是百度百科的介绍。
          冕,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充耳。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红黑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
          别的暂且不提,我们说说这十二旒,十二旒,即冕的前后各有十二串玉珠,影视剧中往往忽略这个细节,有十一串、十三串,等等的(我真的是在电视剧中看到就会去数。。。这几年的强迫症。。。)但是礼制规定,皇帝必须十二旒!!!尼玛的粗制滥造电视剧!
          衮服,即礼服,以下同样摘自百度百科。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汉时为红裳)、白罗大带、黄蔽膝(汉时为红)、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补充一下,衮服又称十二章纹服。


          9楼2013-02-21 12:20
          回复
            嘛。。。大致就是这样,此文是转载,所以楼主可删。


            10楼2013-02-21 12:21
            回复
              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11楼2013-02-25 11:40
              回复
                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楼楼球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03-23 2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