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演绎吧 关注:96,295贴子:1,158,332

『资料』唐朝官制大全——涵盖方方面面,十分详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曾经看了很多的资料,感谢古风演绎给一个分享的平台。
注:以下资料来自互联网。
唐朝官制大全,非常详细,觉得对于宫斗政斗等都十分有用。
由于资料很多,封前勿插。


1楼2013-02-27 15:36回复

    5.通事舍人16人(从六品上)
    武德4年废谒者台,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诸礼节;四方蛮夷纳贡,也由通事舍人接受呈进;军士出征,则受命劳遣,并每月慰问将士家属。有令史10人,典谒10人,亭长18人,掌固24人。
    6.主书(从七品上)、主事(从八品下;掌署覆文案,出符目)各4人
    7.右补阙(从七品上)、右拾遗(从八品上)各6人
    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创置,均为谏官,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书言事。谏官有机会直接向皇帝进谏,所以官品虽低,也颇为时人所重。
    8.右散骑常侍2人(正三品下),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隋废散骑常侍。贞观元年复置,贞观17年为职事官。显庆2年分左右,隶门下、中书省,皆金蝉、珥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称为八貂。龙朔2年改称侍极。
    9.右谏议大夫4人(正四品下),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
    武德元年置谏议大夫,龙朔2年改称正谏大夫,贞元4年分左右。武后垂拱2年(686年),鱼保宗上书建议置铜匦以受四方之书,为武则天采纳。武则天下令铸4个铜匦,涂以四方颜色,排列在朝堂:东方青匦,称“延恩”,凡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南方红匦,称“招谏”,凡论及时政得失者投之;西方白匦,称“申冤”,凡陈述受抑屈者投之;北方黑匦,称“通玄”,凡告发天文或秘密谋反者投之。朝廷派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各1人为使者,管理四方铜匦;又派御史中丞、侍御史各1人为理匦使。其后同为一匦。天宝9年(750年),唐玄宗以“匦”声近“鬼”,故改理匦使为献纳使。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恢复旧称。德宗建中2年(781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匦使,以谏议大夫1人为知匦使;投匦者,使知匦使先验副本。开成3年,知匦使李中敏奏罢验副封。
    10.省中属吏
    有令史25人、书令史50人(均掌署覆文案,出符目);能书4人、蕃书译语10人;乘驿20人、传制10人、亭长(掌门户启闭、传禁约;为中央官署中最低级的事务员)18人;掌固(掌守仓库及陈设)24人、装制敕匠1人、修补制敕匠50人;掌函、掌案各20人。
    11.集贤殿书院
      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缉经籍;承旨以求图书遗逸、贤才隐滞;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校书4人(正九品下),正字2人(从九品上);中使1人;孔目官1人,专知御书典4人;知书官8人,掌分四库书;书直、写御书手90人;画直6人;装书直14人;造笔直4人;拓书6人;典书4人。
    开元5年,乾元殿写4部书,置乾元院使,有刊正官4人,以1人判事;押院中使1人,掌出入宣奏,领中官监守院门;知书官8人,分掌四库书。开元6年,乾元院更名丽正修书院,置院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开元8年,加置文学直及修撰官、校理官、刊正官、校勘官。开元11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开元12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
    开元13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1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1人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1人、押院中使1人。玄宗尝选耆儒,每日1人侍读,以质史籍疑义。至此,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侍读直学士。其后,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知检讨官、文学直;募能书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其后亦以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以上子孙担任;又置画直。开元19年,以书直、画直、拓书有官者为直院。
    至德2年,置大学士。贞元初,置编录官;贞元4年,罢大学士;贞元8年,罢校理,置校书4人、正字2人。元和2年,复置集贤校理,罢校书、正字。元和4年,集贤御书院学士、直学士皆用五品,如开元故事,以学士1人年高者判院事,非登朝官者为校理,余官皆罢。
    太宗初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1人,每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文明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每日1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2人,随仗待制。永泰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共13人。崔佑甫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著令,正衙待制官每日2人。
    12.史馆
      修撰4人,掌修国史。令史2人、楷书12人、写国史楷书18人、楷书手25人、典书2人、亭长2人、掌固4人、熟纸匠6人。
    贞观3年,置史馆于门下省,以他官兼领;卑位有才者则称直馆,以宰相监修撰;又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修五代史。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成例。开元20年,李林甫以宰相监修国史,徙史馆于中书省。天宝后,他官兼史职者称史馆修撰,初任者称直馆。元和6年,宰相裴垍建议:登朝官领史职者为修撰,以官高1人判馆事;未登朝官皆为直馆。大中8年,废史馆直馆2员,增修撰4人,分掌四季。


    7楼2013-02-27 15:42
    回复

      10.典仪2人(从九品下),掌赞唱及殿中版位之次序。有赞者12人,掌赞唱,分番上下,称番官。
      11.城门郎4人(从六品上)
      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启闭及管钥。启则先外后内,闭则先内后外;启闭有时,不以时则诣阁覆奏。有令史2人、书令史2人。武德5年,置门仆800人,番上送管钥。
      12.符宝郎4人(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及国家符节。
      武后延载元年,改符玺郎为符宝郎。开元元年也称符宝郎。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天子行幸,则奉宝随从;大事出符,则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兼以敕书;小事则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有令史2人、书令史3人、主宝2人、主符4人、主节4人。
      以铜鱼符,发兵、更换地方守、长;京都留守、折冲府、捉兵镇守之所及左右金吾、宫苑总监、牧监皆给铜鱼符,畿内则左3右1,畿外则左5右1。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左厢、右厢给开门符、闭门符。左符进内,右符在外,用则合二为一。蕃国给鱼符,雄雌各12,铭以国名,雄者进内,雌者付其国。朝贡使各赍其月鱼符而至,不合者劾奏。
      传符,用以给邮驿、通制命。
      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2右1,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用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用金符,庶官用铜符,皆题其位、姓名;官有2人则加左右;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金,五品以上饰银。刻姓名者,离职时上交,不刻姓名者传佩相付。
      旌节用以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13.省中属吏
      有令史22人、书令史43人、甲库令史13人、能书1人、传制2人、亭长6人、掌固14人、修补制敕匠5人、装潢1人。
      14.弘文馆
      长官为弘文馆学士,负责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及礼仪。收学生38名,都是皇亲国戚、一品官、宰相和功臣的子弟,入学年龄为14-19岁。凡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监。
      校书郎2人(从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令史2人,楷书12人,供进笔2人,典书2人,拓书手3人,笔匠3人,熟纸装潢匠8人,亭长2人,掌固4人。
      武德4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武德9年改称弘文馆。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嗜书者24人,隶馆学习书法。其后又置讲经博士。仪凤中,置详正学士,校理图籍。武德后皆以他官兼领,五品以上称学士,六品以下称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
      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称馆主;给事中1人判馆事。神龙元年(705年),避李弘讳改弘文馆为昭文馆;神龙2年称修文馆
      景龙2年,置大学士4人,学士8人,直学士12人。景云中,减其员数,复称昭文馆。
      开元7年改称弘文馆,置校书郎,又有校理、雠校错误等官。长庆3年,罢详正学士、讲经博士、校书郎、校理、雠校错误,专以五品以上称学士,六品以下称直学士,未登朝称直馆。


      9楼2013-02-27 15:44
      回复

        第1人同知东推,为监太仓使,监太仓出纳;第2人同知西推,为监左藏库使,监左藏出纳;第3、4人为廊下食使;第5、6人分知左右巡;左巡知京城内,右巡知雍州、洛州(除京城外),各察其所巡之内有不法之事;后因其事务繁杂,改选用京畿县尉;第7、8、9人内供奉。
        令史8人、书令史18人。
        3.察院
        监察御史15人(正八品上),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分值朝堂。凡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诸事并加监察;兼管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决囚徒,则与中书舍人、金吾将军监斩;国忌斋,则与殿中侍御史分察寺观;监宴射、习射及大祠、中祠,弹劾不合礼仪者。
        开元中,监察御史兼巡传驿。开元19年,以监察御史2人监太仓、左藏库,后改为殿中侍御史第1、2人。开元25年(737年),以监察御史检校两京馆驿。代宗大历14年(779年),两京以御史1人知馆驿,称馆驿使。监察御史分察尚书省六司: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以第1人察吏部、礼部,兼监祭使;第2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3人察户部、刑部。年终评议殿最。元和中,以新任的监察御史不出使无以观其能力高下,于是命监察御史专察尚书省,称六察官。
        景云2年(711年)分全国为10道,派监察御史巡按(按察使),每道以判官2人为助手,若事务繁忙时则加置按察支使。开元20年改按察使为采访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为各州刺史的实际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其任务为:①察官员善恶;②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③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④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⑤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⑥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此外,凡打胜仗时对将士论功行赏,及对屯田、铸钱、岭南、黔府官员的选补,也视功过纠察。
        计史34人、令史10人、掌固12人。
        (六)卿监百司(中央事务机关)
        在唐代中央职官中,有台省官与卿监官之别。台省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和御史台,是中央政务机关和监察机关,位在百官之上;卿监则掌具体事务,接受台省的指令而办理各种专门事务,即“总群官而听曰省,公务而专治曰寺”。
        卿监指九寺五监。九寺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长官称卿;五监是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长官多称监。秘书、殿中、内侍三省的官署虽也称省,但其长官称监。所以这些机构合称为“卿监百司”。卿监百司都是秉承尚书省下达的命令行事,共有官吏1万余人。
        [1]九寺
        (1)太常寺
        太常卿1人(正三品),是卿监百司之首,班次在御史大夫之下;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统领诸署及诸祠庙。少卿2人(正四品上)。太常丞2人(从五品上),掌判寺事。主簿2人(从七品上),掌印、勾检稽失,省署抄目。录事2人(从九品下),掌受事发辰。
        太常博士4人(从七品上,多由博通文士担任,称法官),掌辩别朝廷五礼,议定三公及三品以上官员谥号;在太常礼院议论礼仪,可以不通过太常卿或少卿。协律郎2人(正八品上),掌和律吕。太祝6人(正九品上),掌出纳神主,祭祀则跪读祝文。奉礼郎2人(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
        礼院修撰、检讨各1人;府11人、史23人、谒者10人、赞引20人、赞者4人;祝史6人、赞者16人;太常寺礼生35人、礼院礼生35人、亭长8人、掌固12人。
        1.两京郊社署
        每署置郊社令(从八品上)、丞(从八品上)各1人,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府2人、史4人、典事5人、掌固5人、门仆8人;斋郎110人,掌供郊庙之役。
        2.太乐署
        太乐令2人(从七品下)、丞1人(从八品上)、乐正8人(从九品下),掌调钟律,以供祭飨。府3人、史6人、典事8人、掌固6人;文武二舞郎140人、散乐382人、仗内散乐1000人、音声人10027人。


        18楼2013-02-27 15:49
        回复

          3.鼓吹署
          鼓吹令(从七品下)、丞(从八品下)各2人,乐正4人(从九品下),掌鼓吹之节。府3人、史6人、典事4人、掌固4人。
          4.太医署
          太医令(从七品下)、丞(从八品下)各2人,掌医疗。医监4人(从八品下);医正8人(从九品下);主药8人、药童24人、药园师2人、药园生8人、典药1人;府2人、史4人、掌固4人。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教导,经考试选用。
          医博士(正八品上)、助教(从九品上)各1人,掌教授诸生;医师20人、医工100人、医生40人。针博士(从八品上)、助教(从九品下)各1人、针师10人(从九品下),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针工20人、针生20人。按摩博士1人(从九品下)、按摩师4人(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及治疗折跌损伤;按摩工56人、按摩生15人。咒禁博士1人(从九品下),掌教咒禁祓除为厉者、受斋戒;咒禁师2人、咒禁工8人、咒禁生10人。
          5.太卜署
          太卜令1人(从七品下)、丞2人(从八品下),掌卜筮之法。卜正、博士(均从九品下)各2人;卜助教2人、卜师20人、巫师15人、卜筮生45人;府1人、史2人、掌固2人。
          6.廪牺署
          廪牺令1人(从八品下)、丞2人(正九品下),掌牺牲粢盛之事。府1人、史2人、典事2人、掌固2人。
          7.汾祠署(开元21年置)
          汾祠令(从七品下)、丞(从八品上)各1人,掌享祭洒扫之制。府2人、史4人、庙干2人。
          8.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两京武成王庙署
          均设令(从六品下)、丞(正八品下)各1人,掌祠庙开关、洒扫、释奠诸礼仪。录事1人、府2人、史4人、庙干2人、掌固4人、门仆8人。
          (2)光禄寺
          本寺所供多是宫廷日常生活必需的副食,故配备了很多专业技术工人,如酒匠、主醢、酱匠、酢匠、鼓匠、葅醯匠等。
          光禄卿1人(从三品)、少卿2人(从四品上),掌朝会、祭祀等典仪、酒醴、膳羞之政,统诸署。光禄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上)各2人;府11人、史21人、亭长6人、掌固6人。
          1.太官署
          太官令2人(从七品下)、丞4人(从八品下),掌供祠宴朝会膳食。府4人、史8人、监膳10人、监膳史15人、供膳2400人、掌固4人。
          2.珍羞署
          珍羞令1人(正八品下)、丞2人(正九品下),掌供祭祀、朝会、宾客之菜肴。府3人、史6人、典事8人、饧匠5人、掌固4人。
          3.良酝署
          良酝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各2人,掌供酒醴。监事2人(正九品上);府3人、史6人、掌酝20人、酒匠13人、奉觯120人、掌固4人。
          4.掌醢署
          掌醢令1人(正八品下)、丞2人(正九品下),掌供酱醋之物。府2人、史2人、主醢10人、酱匠23人、酢匠12人、豉匠12人、菹醯匠8人、掌固4人。


          19楼2013-02-27 15:49
          回复

            (3)卫尉寺
            卫尉卿1人(从三品)、少卿2人(从四品上),掌器械文物之政令;管理京师武库;供给大祭祀、朝会所需各种仪仗(羽仪、节钺、金鼓、帷帟、茵席等);统诸署。卫尉寺丞2人(从六品上),掌判寺事及器械出纳;主簿2人(从七品上)、录事1人(从九品上);府6人、史11人、亭长4人、掌固6人。
            1.两京武库署
            每署置武库令(从六品下)、丞(从八品下)各2人,掌藏兵械。若朝廷大赦,则建金鸡,置鼓于宫城门之右,击鼓千声,集百官、父老、大理寺及府县囚徒。监事1人(正九品上);府6人、史6人、典事2人、掌固5人。
            2.武器署
            武器令1人(正八品下)、丞2人(正九品下),掌出征将士之兵器;供给大祭祀、大朝会及巡幸,或王公百官婚葬之礼所需卤簿。监事2人(正九品上);府2人、史6人、典事2人、掌固4人。
            3.守宫署
            守宫令1人(正八品下)、丞2人(正九品下),掌供帐帟;若祭祀、巡幸时,则设王公百官之位位于正殿南门外;吏部、兵部、礼部试贡举人时,则供帷幕;王公婚礼,供帐具。监事(正九品上)2人;府2人、史4人、掌设6人、幕士80人、掌固4人。
            (4)宗正寺
            宗正卿1人(从三品)、少卿2人(从四品上),管理皇族家谱及世系的区分;统诸署。宗正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上)各2人;知图谱官、修玉牒官、知宗子表疏官各1人;府5人、史5人、亭长4人、掌固4人。
            道士、女冠(女道士)在隋及唐初隶鸿胪寺,开元24年(736年)改隶宗正寺。太庙陵园,本是太常寺分管,开元24年(736年)濮阳王彻为宗正卿时,建议改隶宗正寺(后曾几度重归太常,但终隶宗正)。
            1.诸陵台、署(管理守卫宗庙山陵)
            献、昭、乾、定、桥陵,均置陵台令(从五品上)、丞(从七品下)各1人;录事1人、府2人、史4人;主衣、主辇、主药各4人;典事3人、掌固2人;陵户300人,昭陵、乾陵、桥陵400人。
            建初、启运、兴宁、永康陵,均置陵署令(从七品下)、丞(从八品下)各1人;录事1人、府1人、史2人、典事2人、掌固2人、陵户100人。
            2.诸太子庙
              均置庙令(从八品上)、丞(正九品下)各1人,掌洒扫开阖及四时享祭。录事1人、府1人、史2人、典事2人、掌固1人。
            3.诸太子陵
              均置陵令(从八品下)、丞(从九品下)各1人;录事1人、府1人、史2人、典事2人、掌固1人、陵户30人。
            4.两京太庙
            宗正少卿1人知太庙事;均置主簿(从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上)各2人;太庙斋郎130人、门仆33人。
            5.崇玄署
            崇玄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各1人,掌京都诸观名数与道士、女冠户籍及斋醮诸事。新罗、日本僧入朝学问,9年不还者编诸籍。府2人、史3人、典事6人、掌固2人;崇玄学博士1人、学生100人。
            (5)太仆寺
            太仆卿1人(从三品上)、少卿2人(从四品上),掌厩牧、辇舆之政;统诸署及诸监牧。太仆丞4人(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上)各2人;府17人、史34人、兽医600人、兽医博士4人、学生100人、亭长4人、掌固6人。
            1.乘黄署
            乘黄令(从七品下)、丞(从八品下)各1人,掌供给车辂、驯驭马匹。府1人、史2人、驾士140人、羊车小史14人、掌固6人。
            2.典厩署
            典厩令2人(从七品下),掌饲养马牛、给养杂畜。丞4人(从八品下);府4人、史8人、主乘6人、典事8人、执驭100人、驾士800人、掌固6人。
            3.典牧署
            典牧令3人(正八品上)、丞6人(从九品上),掌诸牧杂畜给纳及酥酪脯腊。监事8人(正九品上);府4人、史8人、典事16人、主酪74人、驾士160人、掌固4人。
            4.车府署
            车府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各1人,掌制造、贮存自王公以下诸官车辂,在受制行册命及巡陵、婚葬时发给,平时诸官皆骑马;驯驭马匹。府1人、史2人、典书4人、驭士175人、掌固6人。


            20楼2013-02-27 15:52
            回复

              (2)少府监(根据尚书省工部制定的政令而具体掌管官府手工业制作)
              少府监1人(从三品)、少监2人(从四品下);掌百工技巧之政,负责供给天子器御、后妃服饰及郊庙圭玉、百官仪物等;保管、发放(冬至、元日)卫士的袍服及牛皮、角、牧畜筋、脑、革等军需品;统诸署、监。
              少府监丞6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供给五署所需的金石、齿革、羽毛、竹木,所入之物,并登记造册;安排工匠劳役。主簿(从七品下)、录事(从九品上)各2人;府27人、史17人、计史3人、亭长8人、掌固6人;短蕃匠5029人、绫绵坊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内作巧儿42人、配京都诸司、诸使杂匠125人。
              1.中尚署
              中尚令1人(从七品下)、丞2人(从八品下),掌供郊祀圭璧及天子器玩、后妃服饰雕文错彩之制;兼领金银作坊院。监作4人(从九品下);府9人、史18人、典事4人、掌固4人。
              制赦日所树金鸡,竿长7丈,有鸡高4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7尺,承以彩盘;绛幡则由将作监制。每月献笔、琴瑟弦;2月献牙尺;5月献绶带;夏至献雷车;7月献钿针;腊日献口脂;金银暨纸非旨不献。制鱼袋以给百官;蕃客赐宝钿带鱼袋,则交由鸿胪寺丞、主簿收管。
              2.左尚署
              左尚令1人(从七品下)、丞5人(从八品下),掌供天子的翟尾扇、车辂、辇;皇太后、太子、公主、后妃、内外命妇、王公的车辂;管理画素刻镂与宫中蜡炬杂作。监作6人(从九品下);府7人、史20人、典事18人、掌固14人。
              3.右尚署
              右尚令2人(从七品下)、丞4人(从八品下),负责供应天子12闲厩的马辔,每岁取于京兆、河南府,加饰乃进;制造刀剑、斧钺、甲胄、纸笔、茵席、鞋履等御用器物,兼领皮毛作坊。监作6人(从九品下);府7人、史20人、典事13人、掌固10人。
              4.织染署
              织染令1人(正八品上),掌供天子、太子、群臣的冠冕、组绶及织染锦、罗、纱、紬、榖、绢、布;特织品有瑞锦、官绫。丞2人(正九品上);监作6人(从九品下);府6人、史14人、典事11人、掌固5人。
              5.掌冶署
              掌冶令1人(正八品上)、丞2人(正九品上),掌熔铸金银铜铁,制造器物,兼领涂饰、琉璃、玉作等作坊;汇总诸冶所造器物数目,上报少府监。监作2人(从九品下);府6人、史12人、典事23人、掌固4人。
              6.诸冶监
              每冶置冶监(正七品下)、丞(从八品上)各1人,掌铸兵器、农器,以供给军士、屯田居民;兴农冶则专供陇右监牧。监作4人(从九品下);录事1人、府1人、史2人、典事2人、掌固4人。太原冶则监作2人。
              7.诸铸钱监
              每监置铸钱监1人,以所在地都督、刺史兼任,掌铸钱币。副监,以别驾、长史兼任;监丞,以司马兼任;监事1人,以参军、县尉兼任。录事1人、府3人、史4人、典事5人。
              8.诸互市监
              每监置互市监(从六品下)、丞(正八品下)各1人,掌与蕃国交易。录事1人、府2人、史4人、价人4人、掌固8人。
              (3)将作监
              将作大监(从三品)、少监(从四品下)各2人;掌土木工匠、陶器制作诸事及内、外作,统诸署、监。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中书省、门下省、六军仗舍、闲厩,称内作;郊庙、城门、省、寺、台、监、十六卫、东宫、王府诸廨,称外作。
              将作监丞4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外作营缮、大事则听制敕,小事则须省符。主簿2人(从七品下),掌官吏粮料、俸食;检查、报告诸司供署所缺监物。录事2人(从九品上);府14人、史28人、计史3人、亭长4人、掌固6人;短蕃匠12744人、明资匠260人。
              1.左校署
              左校令2人(从八品下)、丞1人(正九品下),掌梓匠之事,负责供应乐县、簨簴、兵械、丧葬仪物等。监作10人(从九品下);府6人、史12人、典事12人。
              2.右校署
              右校令2人(正八品下)、丞3人(正九品下),掌版筑、涂泥、丹垩、匽厕之事。监作10人(从九品下);府5人、史10人、典事24人。
              3.中校署
              中校令1人(从八品下)、丞3人(正九品下),掌供舟车、兵械、杂器。监事4人(正九品上);府2人、史6人、典事8人、掌固2人。
              4.甄官署
              甄官令1人(从八品下)、丞2人(正九品下),掌琢石、陶土之事,供给石磬、石人、石兽、碑、柱、碾、硙、瓶、缶及丧葬明器。监作4人(从九品下);府5人、史10人、典事18人。
              5.百工监(在陈仓)
              武德初,置百工监,掌舟车及营造杂作,有监、少监各1人;丞4人,主簿1人。贞观中废。高宗置百工署,掌东都土木瓦石建造。开元15年改监。录事1人、府1人、史3人、典事20人。
              6.就谷监(在王屋)、库谷监(在鄠县)、太阴监(在陆浑)、伊阳监(在伊阳),皆在出材之所。
              每监置监(正七品下)、副监(从七品下)、丞(正八品上)各1人;掌采伐材木。监作4人(从九品下)、府1人、史3人、典事21人、录事1人。


              24楼2013-02-27 15:53
              回复

                (4)军器监
                武德初,有武器监1人(正八品下),掌兵杖、厩牧。少监1人、丞2人、主簿1人。武德7年废军器监,武德8年复置,武德9年又废。贞观6年,废武器监。开元以前,军器皆出左尚署。开元3年置军器监。开元11年复废为甲弩坊,隶少府。开元16年复为监。
                军器监(正四品上)、丞(正七品上)各1人,掌缮造甲弩,上交武库;统弩坊署、甲坊署。主簿(正八品下)、录事(从九品下)各1人。府8人、史12人、亭长2人、掌固4人。
                1.弩坊署(贞观6年改弓弩署为弩坊署)
                弩坊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各1人,掌出纳矛槊、弓矢、排弩、刃镞、杂作及工匠。监作2人(从九品下);府2人、史5人、典事2人。
                2.甲坊署(贞观6年改甲铠署为甲坊署)
                甲坊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各1人,掌出纳甲胄、绳、筋角、杂作及工匠。监作2人(从九品下);府2人、史5人、典事2人。
                (5)都水监
                高祖武德初改监为署。太宗贞观6年(632年)复置监,改令为使者。高宗龙朔2年(662年)改称司津监,使者为监。武后垂拱元年(685年)改称水衡监,使者为都尉。后复旧称。都水监本隶将作监,玄宗开元25年(737年)脱离将作监而独成机构。在诸寺监百司中,都水监机构最小,官员品秩最低。
                都水使者2人(正五品上),掌山泽、津梁、渠堰陂池之政,统河渠署、舟楫署、诸津监署。都水丞2人(从七品上),掌判监事。凡京畿诸水,因灌溉盗费者有禁。水入内之余,则均王公百官。主簿1人(从八品下),掌运漕、渔捕程。录事1人、府5人、史10人、亭长1人、掌固4人。
                1.河渠署
                河渠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上)各1人,掌河渠、陂池、醢堰、鱼醢之事;专管沟渠开塞、渔捕时禁;每日供鱼与尚食及中书、门下,岁供诸司及东宫之冬藏。府3人、史6人、典事3人;每渠及斗门置渠长、斗门长各1人、掌固3人、鱼师12人。
                河堤谒者6人(正八品下),掌完堤堰、利沟渎、渔捕之事。泾渠、渭渠、白渠,以京兆少尹1人督视。
                2.诸津(渡口)
                均设津令1人(正九品上)、丞2人(从九品下),各掌其津济、舟梁。录事1人、府1人、史2人、典事3人、津吏5人、桥丁30人、匠8人。京兆、河南诸津,隶都水监。
                3.舟楫署(贞观6年置;开元26年废)
                舟楫令1人(正八品下),掌公私舟船、运漕。漕正1人,府3人,史6人,监漕1人,漕史1人,典事6人,掌固8人。上元2年,置丞2人(正九品下),掌运漕隐失。
                [3]三省
                (1)秘书省
                秘书监1人(从三品)、少监2人(从四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秘书丞1人(从五品上),掌判省事。
                秘书郎(从六品上),专掌甲乙丙丁四部图籍,每部皆有正、副、贮三本;分判课写功程。校书郎10人(正九品上),正字4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典书4人、楷书10人、令史4人、书令史9人、亭长6人、掌固8人;熟纸匠10人、装潢匠10人、笔匠6人。
                1.著作局
                著作郎(从五品上)、佐郎(从六品上)各2人。著作郎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与佐郎分判局事。校书郎(正九品上)、正字(正九品下)各2人;楷书5人、书令史1人、书吏2人、掌固4人。
                2.司天台
                武德4年,改太史监为太史局,隶秘书省。龙朔2年,改太史局为秘书阁局,令为秘书阁郎中。武后光宅元年,改太史局为浑天监,不隶麟台(秘书省);不久改称浑仪监,置副监及丞、主簿。长安2年,浑仪监复改太史局,废副监及丞,隶麟台。景龙2年,改太史局为太史监,不隶秘书省,复置丞。景云元年,又改太史局,隶秘书省。景云2年,改称浑仪监。开元2年,复称太史监,改令为监,置少监。开元14年,太史监复称太史局,以监为令,废少监。天宝元年,太史局复称太史监,从此不隶秘书省。乾元元年,改称司天台。
                司天监1人(正三品),掌察天文、稽历数、占日月星辰、风云气色之变异。少监2人(正四品上)、监丞1人(正六品上)、主簿2人(正七品上)、主事1人(正八品下);令史5人、天文观生90人、天文生50人、历生55人。有通玄院,以艺学召至京师者居之。
                天文博士2人(正八品下),掌候天文;历博士1人(从八品上),掌教习天文气色;司辰师5人(正九品下;光宅元年改称司辰)、装书历生5人,掌写御历;后皆省。
                  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正(正五品上)各1人、副正(正六品上)各1人,均乾元3年置,掌司四时,各司其方之变异。
                五官保章正2人(从七品上;武后长安2年改历博士为保章正;乾元元年加五官之名)、五官监候3人(正八品下;武德7年废)、五官司历2人(从八品上;乾元元年加五官之名),掌历法及测景分至表准。
                五官灵台郎(正七品下;长安2年改天文博士为灵台郎;乾元元年加五官之名)各1人,掌候天文之变。
                  五官挈壶正2人(正八品上;长安2年置)、五官司辰8人(正九品上;乾元元年加五官之名)、漏刻博士6人(从九品下),掌知漏刻。凡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中星昏明,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漏刻生40人,典钟、典鼓350人。


                25楼2013-02-27 15:54
                回复

                  (九)东宫官属:一般较闲散,没有什么职权。而新君即位,在东宫官中擢拔辅佐,也常有,此为特例。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及妃,皆金玺,藏而不用。太皇太后、皇太后封令书用宫官印,皇后用内侍省印,皇太子用左春坊印,太子妃用内坊印。
                  (1)六傅等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均从一品)各1人,掌辅导太子;无合适人选则缺。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从二品)各1人,掌考核三师的品德学行,教谕太子;无合适人选则缺。
                  太子宾客4人(正三品),仅次于六傅,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但仅备高级官员之升转,无实职。
                  太子侍读(无常员),掌讲导经学。贞观18年,以宰相兼宾客。开元中,定员4人。太宗时,晋王府有侍读,及为太子亦置。其后,或置或否。开元初,十王宅引辞学工书者入教,亦为侍读。
                  (2)詹事府
                  太子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正四品上)各1人,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府丞2人(正六品上),掌判府事,知文武官簿、假使;转发下达东宫诸司的敕令及尚书省、二坊符牒。主簿1人(从七品上),掌印,检勾稽。录事2人(正九品下)。令史9人、书令史18人。
                  司直2人(正七品上),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及率府之兵;太子朝,则分知东西班;太子监国,则詹事、庶子为三司使,庶子职如尚书令,司直1人与司议郎、舍人分日受理启状;太子出,则分察卤簿之内。令史1人、书令史2人、亭长4人、掌固6人。
                  (3)东宫三寺
                  1.太子家令寺(龙朔2年改称宫府寺,家令为宫府大夫)
                  太子家令1人(从四品上),掌太子饮膳、仓储、库藏之政令,统三署;太子出入,则乘轺车为先导;太子祭祀、会宾客,则供酒食;太子赐予,则奉金玉、货币;如非取自将作监、少府监,则供给床几、茵席、器物。
                  寺丞2人(从七品下),掌判寺事。凡三署出纳,皆上报詹事。庄宅、田园,审肥瘠为收敛之数。宫、朝、坊、府土木营缮,则下于司藏署。
                  主簿(正九品下)、录事各1人;府10人、史20人、亭长4人、掌固4人、杂匠100人。
                  ①食官署
                  食官令1人(从八品下)、丞2人(从九品下),掌饮膳、酒醴;专供四时供送设食;供六品以下元日、寒食、冬至食于家令厨者。府2人、史4人、掌膳4人、供膳140人、奉觯30人。
                  ②典仓署
                  典仓令1人(从八品下)、丞2人(从九品下),掌九谷入藏及醯醢、庶羞、器皿、灯烛;园圃树艺,每月登记出纳上报家令寺,年终上詹事府;供给户奴婢、番户、杂户资粮、衣服。府3人、史5人;园丞及史各2人。
                  ③司藏署
                  司藏令1人(从八品下)、丞2人(从九品下),掌库藏财货、出纳、营缮。府3人、史4人、计史1人。
                  2.太子率更寺(龙朔2年改称司更寺,率更令为司更大夫)
                  太子率更令1人(从四品上),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令;太子出入,则乘轺车为先导,居家令之次;坊、寺、府有罪者,论罚,庶人杖以下,皆送大理。其钟鼓刻漏,一如皇宫。
                  寺丞1人(从七品上)为次官,宫臣有犯理于率更者,审问其罪而上报詹事。
                  主簿1人(正九品下),掌印局;凡宗族不序、礼仪不节、音律不谐、漏刻不审、刑名不法,皆上报而纠正;决囚,则与丞一同监斩。
                  录事1人、府3人、史4人;漏刻博士3人,掌教漏刻;掌漏6人、漏童20人;典钟、典鼓各12人;亭长、掌固各4人。
                  3.太子仆寺(龙朔2年改称驭仆寺,仆称驭仆大夫)
                  太子仆1人(从四品上),掌车舆、乘骑、仪仗及丧葬,辨其次序,统厩牧署;太子出入,则率厩牧令进轺车,太子仆亲自驾车。
                  寺丞1人(从七品上),掌判寺事;凡马畜刍粟树木,每年上报詹事。主簿(正九品下)1人,掌厩牧畜养、车骑驾驭、仪仗。进马11人、录事1人、府3人、史5人、亭长3人、掌固3人。


                  30楼2013-02-27 15:57
                  回复

                    ①厩牧署
                    厩牧令1人(从八品下)、丞2人(从九品下),掌车马、闲厩、牧畜;凡群牧隶东宫者,皆受其职事。典乘4人(从九品下)。府3人、史6人;翼驭10人,掌调马执驭;驾士15人、掌闲600人、兽医10人,主酪30人。
                    东宫9牧监,设丞2人(正八品上),掌牧养马牛,供太子之用。录事(从九品下)、录事史各1人;府3人、史6人。
                    (4)东宫十率府
                    诸率府:率1人(皆正四品上)、副率2人(皆从四品上);长史1人(正七品上),掌判诸曹府;秋季以属官功状上报于率,而为考课;司阶1人(从六品上);中候(从七品下)、司戈(从八品上)各2人;执戟3人(从九品下)。武后天授2年,置诸卫左右司阶、左右中候、左右司戈、左右执戟,称四色官,分隶左、右。
                    亲府、勋府、翊府三府,每府均置中郎将1人(从四品上),左、右郎将(正五品下)各1人,掌其府属宿卫,而总其事。兵曹参军1人(从九品上),掌判句;大朝会及太子出,则从卤簿而监其仪。录事2人,府、史各1人。
                    三府各统:校尉5人(从六品上)、旅帅10人(正七品下)、队正(从八品上)、副队正(正九品上)各20人;亲卫(从七品上)、勋卫(正八品上)、翊卫(从八品上),无定员。
                    1.左、右卫率府(军士称超乘):掌东宫兵仗羽卫之政令;统诸曹及三府、外府。
                    录事参军1人(从八品上)。诸曹参军各1人(从八品下):仓曹参军,掌文官簿书;府1人、史2人。兵曹参军,掌武官簿书;府2人、史3人。胄曹参军,掌器械、公廨营缮;府2人、史3人。骑曹参军,府5人、史7人。散长上10人(从九品下)。录事、府、史各1人;亭长、掌固各2人。
                    2.左、右司御率府(军士称旅贲):掌东宫兵仗、仪卫;统诸曹及外府旅贲番上者。
                    录事参军1人(从八品上)。诸曹参军各1人(从八品下):仓曹参军,府1人、史2人。兵曹参军,府2人、史3人。胄曹参军,府、史各2人。骑曹参军。录事1人、史2人、亭长1人、掌固2人。
                    3.左、右清道率府(军士称直荡)
                    掌东宫内外昼夜**;统诸曹及外府直荡番上者;太子出入,则以清游队先导,后拒队为殿。
                    录事参军1人(从八品上)。诸曹参军各1人(从八品下):仓曹参军,府1人、史2人。兵曹参军,府2人、史3人。胄曹参军,府、史各2人。录事1人、史2人、亭长2人、掌固2人、细引押仗50人。
                    4.左、右监门率府:掌东宫诸门禁卫,登记财物、器用出入。
                    录事参军1人(正九品上)。诸曹参军各1人(正九品下):兵曹参军,兼领仓曹;府2人、史2人。胄曹参军,府2人、史3人。监门直长78人(从七品下)。录事1人、史2人、亭长1人、掌固2人。
                    5.左、右内率府:掌东宫千牛、备身侍奉,而立其兵仗,总其府事。
                    千牛44人(从七品上;带刀近身侍卫)。备身28人(从八品下)。录事参军1人(正九品上)。诸曹参军各1人(正九品下):兵曹参军,兼领仓曹;府1人、史2人。胄曹参军,府1人、史1人。主仗40人。录事1人、史2人。
                    (5)太子左春坊
                    左庶子(正四品上;职如侍中)、中允(正五品下;职如门下侍郎)各2人,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统六局;凡令书下,则与中允、司议郎等画诺、覆审,留所画以为案,更写印署,注令诺,送詹事府。
                    司议郎2人(正六品上;职如给事中),掌侍从规谏,驳正启奏;凡太子出入、朝谒、从祀、释奠、讲学、监国之命,可传于史册者,录为记注;宫坊祥瑞,官长除拜、薨卒,年终则录送史馆。
                    左谕德1人(正四品下;职如散骑常侍),掌谕太子以道德,随事讽赞;太子朝宫臣,则列侍左阶;太子出入则骑从。
                    左赞善大夫5人(正五品上;职如谏议大夫),掌传令,讽过失,赞礼仪,以经教授诸郡王。
                    录事2人(从八品下)。主事3人(从九品下)。令史6人、书令史12人、传令4人、掌仪2人、赞者3人、亭长3人、掌固10人。
                    1.崇文馆(东宫学府)
                      学士2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校书郎2人(从九品下),掌校理书籍。馆生15人、书直1人、令史2人、书令史2人、典书2人、拓书手2人、楷书手10人、熟纸匠1人、装潢匠2人、笔匠1人。
                    招收皇亲国戚、宰相、一品官和功臣的子弟,入学年龄为14-19岁,员额30人。
                    贞观13年置崇贤馆。显庆元年置学生20人。上元2年,避太子李贤讳,改称崇文馆。置学士、直学士及雠校,皆无常员,无其人则庶子领馆事。开元7年改雠校为校书郎。乾元初,以宰相为学士,总馆事。贞元8年隶左春坊。
                    2.司经局
                    洗马(从五品下)2人,掌四库图籍缮写、刊缉及收藏东宫图书,出入侍从。“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侍从官。
                    文学3人(正六品下),掌分知经籍,侍奉文章。校书4人(正九品下)、正字2人(从九品上),掌校刊经史。书令史2人、书吏2人、典书4人、楷书25人、掌固6人;装潢匠2人,熟纸匠、笔匠各1人。
                    3.典膳局
                    典膳郎(从六品下)、局丞(正八品上)各2人,掌进膳、尝食,每夕局官更值于厨。书令史2人、书吏4人、主食6人、典食200人、掌固4人。
                    4.药藏局
                    药藏郎(从六品下)、局丞(正八品上)各2人,掌和剂医药;太子有疾,侍医诊候议方;药将进,宫臣监尝,如尚药局之职。书令史1人、书吏2人、侍医4人、典药2人、药童6人、掌固4人。
                    5.内直局
                    内直郎(从六品下)、局丞(正八品下)各2人,掌符玺、繖扇、几案、衣服、笔砚、垣墙。令史1人、书吏3人、典服12人、典扇8人、典翰8人、掌固6人。
                    6.典设局
                    典设郎4人(从六品下)、局丞2人(正八品下),掌汤沐、灯烛、汛扫、铺设。书令史2人、书吏4人、幕士245人、掌固12人。
                    7.宫门局
                    宫门郎(从六品下)、局丞(正八品下)各2人,掌宫门开闭及管钥。书令史1人、书吏2人、门仆100人、掌固4人。


                    31楼2013-02-27 15:57
                    回复

                      (6)太子右春坊
                      右庶子(正四品下;职如中书令)、中舍人(正五品下;职如中书侍郎)各2人,掌侍从、献纳、启奏;太子监国,下令书则画日,至春坊则庶子宣传,中舍人奉行。
                      太子舍人4人(正六品上),掌行令书、表启。诸臣上太子,大事以笺,小事以启,其封题皆上右春坊通事舍人以进。
                      通事舍人8人(正七品下),掌导引宫臣辞见及承令劳问。
                      右谕德1人(正四品下;职如散骑常侍),掌谕太子以道德,随事讽赞;太子朝宫臣,则列侍右阶;太子出入则骑从。
                      右赞善大夫5人(正五品上;职如谏议大夫),掌传令,讽过失,赞礼仪,以经教授诸郡王。
                      录事1人(从八品下)。主事2人(从九品下)。令史9人、书令史18人、传令4人、典谒4人、亭长6人、掌固10人。
                      (7)太子内官
                      良娣2人(正三品);良媛6人(正四品);承徽10人(正五品);昭训16人(正七品);奉仪24人(正九品)。
                      (8)太子宫官:六司(皆从六品);二十七掌(皆从八品)。
                      司闺2人,掌导引妃及宫人名簿,统掌正司、掌书司、掌筵司。
                      掌正3人,掌文书出入、目录为记;阁门管钥;纠察推罚。女史3人。
                      掌书3人,掌宝、符契、经簿、宣传、启奏、教学、廪赐、纸笔、监印。女史3人。
                      掌筵3人,掌帷幄、床褥、几案、舆繖、洒扫、铺设。
                      司则2人,掌礼仪参见,统掌严司、掌缝司、掌藏司。
                      掌严3人,掌首饰、衣服、巾栉、膏沐、服玩、仗卫。女史3人。
                      掌缝3人,掌裁缝、织绩。女史3人。
                      掌藏3人,掌货贝、珠玉、锦彩。
                      司馔2人,掌膳羞;进食先尝,统掌食司、掌医司、掌园司。女史4人。
                      掌食3人,掌膳羞、酒醴、灯烛、薪炭、器皿。女史4人。
                      掌医3人,掌方药、优乐。女史2人。
                      掌园3人,掌园苑树艺、蔬果。女史2人。


                      32楼2013-02-27 15:57
                      回复

                        三、军事制度
                        (一)府兵与诸卫府
                        唐前期沿用经隋文帝改革过的府兵制,军队由中央禁军(以府兵为骨干)、边军和地方军组成。军队由皇帝直接掌管,除军事紧急情况外,凡发10人10马以上,都要有兵部奉皇帝敕令颁发的鱼符、木契。将帅不能长期专兵,“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新唐书·兵志》)。贞观时期,边将连续领兵,一般也只是3年,“三年一易,收其兵权”(《困学纪闻》卷14引《家学要录》)。这些制度都是为了保证军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防止大将拥兵擅权。
                        贞观10年(636年)唐太宗为加强军备,对府兵制进行了整顿,在关中以外的地区增设了许多军府,但仍实行强干弱枝的方针(“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关内、河东、河南等道)军府最多(261府,兵20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的40%(军府总数634府,府兵60万以上)。关内,有团结兵;秦州、成州、岷州、渭州、河州、兰州,有高丽羌兵。黎州、雅州、邛州、翼州、茂州,有镇防团结兵。
                        府兵总称卫士,取六品已下及百姓子孙,“二十一入募,六十出军”(《新唐书·兵志》);能骑射的为越骑,其余的充当步兵、武骑、排■手、步射。府兵平时务农,农闲训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到京城宿卫(称“番上”)或戍边。其制度为“百里内五番,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各一月上。二千里外九番,倍其月上”(《大唐六典·兵部卫士给番之制》注)。5番,即将一府卫士分为5组,7番分为7组,每组宿卫1月后轮换。府兵宿卫长安,驻屯在皇城朱雀门内,位置在南,故称南衙。
                        负责管辖府兵的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是直属皇帝的16卫府和东宫6率府。唐前期,各卫将军时常领兵打仗。但随着府兵制的崩坏,北衙禁军势力的增长,16卫将军都成了安置勋臣罢镇者的闲散之职。
                        (1)折冲府(即军府或兵府)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府下为团(300人),校尉1人为长;团下为旅(100人),旅帅1人为长;旅下为队(50人),队正1人为长;队下为火(10人)。
                        每府设折冲都尉1人,统领府兵,掌管府兵操演,调度和宿卫京师等事务,必要时也领兵戍边或作战;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为次官;别将1人,位次果毅都尉;长史1人;兵曹参军事1人,有府2人、史3人。校尉5人(从七品下);旅帅10人(从八品上);队正(正九品下)、副队正(从九品下)各20人;录事1人、府1人、史2人。
                        1.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果毅都尉(从五品下)、别将(正七品下)、长史(正七品下)、兵曹参军(正八品下)
                        2.中府折冲都尉(从四品下)、果毅都尉(正六品上)、别将(从七品上)、长史(从七品上)、兵曹参军(正九品下)
                        3.下府折冲都尉(正五品下)、果毅都尉(正六品下)、别将(从七品下)、长史(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从九品上)


                        35楼2013-02-27 15:59
                        回复

                          (2)16卫府
                          16卫府统禁兵,均有驽手,其左右卫、左右骁骑、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各领40-60个折冲府;东宫6率府各领3-6个折冲府;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领府兵,领千牛备身。千牛一官北魏始置,掌执御刀,为君主近身护卫,故名千牛备身。“千牛”为刀名,言刀之锐利可屠千牛。
                          诸卫:上将军(从二品;贞元2年初置)、大将军(正三品)各1人,将军2人(从三品)为副;长史(从六品上)、录事参军(正八品上);诸曹参军(正八品下);司阶(正六品上)、中候(正七品下)、司戈(正八品下)、执戟(正九品下)、长上(从九品下)。
                          1.左、右卫(军士称骁骑)
                          掌宫禁宿卫,统领五府、三卫及折冲府骁骑番上者,掌管其名簿并分配职务;皇帝御正殿,则守诸门及内厢宿卫仗;将军1人押仗,将军缺则以中郎将代。录事1人、府1人、史2人、亭长8人、掌固4人。司阶2人、中候3人;司戈、执戟各5人;长上25人。
                          长史1人,掌判诸曹,五府、外府禀禄,卒伍、军团员额及器械、车马;小事得专达;每年秋,赞大将军考课。
                          录事参军1人,掌受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给纸笔。
                          仓曹参军2人,掌五府文官勋考、假使、禄俸、公廨、田园、食料、医药、过所;府2人、史4人。
                          兵曹参军2人,掌五府武官宿卫番第,受其名数;府4人、史7人。
                          骑曹参军1人,掌外府杂畜簿帐、牧养;凡府马承值,以远近分7番,1月后轮换。以敕出宫城者,给马;府2人、史4人。
                          胄曹参军1人,掌兵械、公廨兴缮、罚谪;大朝会行从,则从卫尉寺领受黄质甲铠、弓矢。府、史各3人。
                          奉车都尉(从五品下;为兼官),掌驭副车;大陈设则他官兼摄。驸马都尉(从五品下;无定员)。
                          ①三卫:亲卫(正七品上)、勋卫(从七品上)、翊卫(正八品上),共4963人。
                          武德、贞观年间重资荫:二品、三品子,补亲卫;二品曾孙、三品孙、四品子、职事官五品子及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国公子,补勋卫或率府亲卫;四品孙、五品子、上柱国子,补翊卫或率府勋卫;勋官二品子及孙、县男以上子及孙、散官五品以上子及孙,补诸卫或率府翊卫,或王府执仗亲事、执乘亲事。
                          三卫每月番上者有数千人,宿卫内庑及城门,给禀食。从三卫选择300人为执扇,条件是年轻力壮、肩膊齐、仪容整美,本卫印臂,送殿中省学习;仗下,每番三卫1人,为太仆寺引辂。后来得官艰难,三卫非权势子弟经常被退番,柱国之子有白首不得进者;流外官虽地位低下,但几年后就有禄禀。因此三卫益贱,很少有人荫补。
                          ②五府:亲卫府1个,称亲府。勋卫府2个,称勋一府、勋二府。翊卫府2个,称翊一府、翊二府。
                          每府置中郎将1人(正四品下),掌领府事及担任宿卫的校尉、旅帅、亲卫、勋卫;番上者,将其名簿上报大将军分配职务。郎将1人(正五品上),为次官。兵曹参军1人(正九品上);校尉5人(正六品上);旅帅10人(从六品上);队正(正七品上)、副队正(正七品下)各20人;录事1人、府1人、史3人。
                          2.左、右骁卫(军士称豹骑)
                          掌宫禁宿卫,领翊府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兵守诸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宿卫。录事1人、史2人、亭长2人、掌固4人。
                          长史、录事参军各1人;仓曹参军2人,府、史各2人;兵曹参军2人,府3人、史5人;骑曹参军1人,府2人、史4人;胄曹参军1人,府、史各3人;司阶2人、中候3人;司戈、执戟各5人;长上25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均置中郎将(正四品下)、郎将(正五品上)各1人;兵曹参军1人(正九品上)、校尉5人(正六品上)、旅帅10人(从六品上);队正、副队正(正七品下)各20人;录事1人、府1人、史2人。
                          3.左、右武卫(军士称熊渠):掌宫禁宿卫,领翊府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


                          36楼2013-02-27 15:59
                          回复

                            (2)县
                            县分上、中、中下、下四等,此外还有雄、望、紧等级,一般也按户口多少而定,长官统称令。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都旁邑称畿县。
                            “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凡民田收授,县令给之。每岁季终,行乡饮酒礼,籍帐、传驿、仓库、盗贼、堤道,虽有专官,皆通知”(《新唐书·百官志》),可见县令统管一县的军政事务,亲自处理刑狱。佐官有县丞为副;县尉分判众曹、催征租赋;主簿掌文书簿计;还有七曹佐官,是应州府七曹而设,因事务不多,一般不常设(京县增设录事2人)。唐代县尉通常为进士出身者初任之官,京畿县尉职位尤重。
                            县之下,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城内,分为坊,城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
                            1.京县(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会昌县):
                            县令(正五品上)、县丞(从七品上)、主簿(从八品上)、县尉(从八品下)、录事(从九品下)。
                            2.畿县(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县令(正六品上)、县丞(从八品上)、主簿(正九品上)、县尉(正九品下)。
                            3.上县(5千户以上):县令(从六品上)、县丞(从八品上)、主簿(正九品下)、县尉(从九品上)。
                            4.中县(2千户以上):县令(正七品上)、县丞(从八品下)、主簿(正九品下)、县尉(从九品上)。
                            5.中下县(1千户以上):县令(从七品上)、县丞(正九品上)、主簿(从九品上)、县尉(从九品下)。
                            6.下县(1千户以下):县令(从七品下)、县丞(正九品下)、主簿(从九品上)、县尉(从九品下)。
                            (二)府
                            唐代首都或陪都所在地有府的建制。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并州为太原府,长官称牧(从二品),由亲王挂名遥领。实际主政的是尹,如上都京兆尹(从三品)、东都河南尹、北都太原尹。后来,又陆续设有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等府,也都有尹,但已不置挂名的牧。若皇帝不在京城,则置留守官,多由府尹或临时指定大臣兼任。
                            府尹之下有少尹(从四品下)、录事参军(正七品上)、六曹参军(正七品下)、参军(正八品下)、博士(从八品上)、录事(从九品上),其职掌同于州诸官,唯品秩略高。
                            (三)分司官
                            由于高宗、武后多居东都洛阳,玄宗以后诸帝虽都居住长安(除短期避乱外),但洛阳原有的一套略同于长安的职官建置并未省去。凡在洛阳任职的,叫分司东都,或称分司,这些官员都由东都留守统领。分司各官署往往空存其名,于是朝廷常以贬降或闲废的官员安置在此。分司官员一般除按期拜表行香外,只领俸而不任事,只有分司御史还可行使部分职权。


                            40楼2013-02-27 16:01
                            回复

                              节度使往往兼领数镇,久任不替,长期掌兵。因此,昔日实行府兵制时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状况不复存在。此时的节度使“据要险,专方面”(《新唐书·兵志》),成为控制土地、人口,拥有甲兵、财赋的地方军阀势力。节度使临死或有特殊事故时,往往以子弟或亲信将吏代行其职务,称“节度留后”。也有掌权之将领于节度使出缺时自称“观察留后”者,事后多由朝廷予以追认,因此形成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中期以后,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均设有判官,由本使选充,以备差遣。其权极重,几乎等于副使。唐代后期,藩镇以亲信武官为“都虞侯”、“虞侯”,为军中执法的长官。
                              节度使直属军队的军职和使府内的文职,多数是自行任命的。其幕僚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判官、推官等;其军官有都知兵马使、兵马都指挥使、都头等。其中任要职者也可以代行节度使职权,次一等的可以委派代理州县职务。这些名为幕职的差遣官没有官阶,所以必须兼带检校京官衔(郎官、御史等),如杜甫以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衔名为剑南节度参谋。幕职不限出身,文士不论是否中进士都可应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推荐到中央任职。事实上,唐中期以后的文士多以幕僚为进身之阶,这是宋代进士必先任幕职的由来。
                              唐代节度使有三种不同情况:
                              1.早期的节度使,是统辖边防军队、驻守国境的较固定的军事首领。
                              2.安史之乱后,军阀占据地的节度使形成了半独立的政权,即使表面上听命,也始终是唐政府所不能控制的地方割据军阀。
                              3.一般地区所设的节度使,其性质和魏晋南北朝的都督、刺史相似,以节度使兼任所在州的刺史。这类节度使多设在中原及东南、西南地区,由中央任免,多数由文人担任。
                              (六)防御使与团练使
                              武则天时始于夏州(治今陕西横山西)设防御使。安史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专掌军事,以刺史兼任,常与团练使互兼,以后废置无常。安史之乱后,在未设节度使地区置都团练使、团练使,掌本区各州军事,常与观察使、防御使互兼,又曾与防御使互易称号。辖区大者达10州,小者3-5州。代宗时,曾一度以刺史兼团练使,仅辖本州,旋废。
                              (七)道
                              唐代有一种驾凌于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关,叫方镇,又称道,是依山川形势而划分的监察区域,每道皆置采访处置使。贞观时分全国为10道,玄宗时分为15道,至唐后期,全国已被划分成40余道。
                              乾元元年(758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后兼理民事,辖一道或数州。一般以所治州刺史或府尹、长史为本官。居于雄藩重镇的则带节度使,不带节度使的则带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它们虽仍是使职,但实际上已成为统领一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州县二级建制实际上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建制,出现了“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的局面。
                              其属下除了州府原有的佐僚外,还有人数不少的幕府。其中,武职幕僚有都知兵马使、都押衙、都虞侯、都教练使、都指挥使等,文职幕僚有观察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支使、推官、巡官等。地方事权尽掌于幕职手中,如行军司马,掌军籍、符伍、号令印信,德宗朝常以之为“储帅”;判官,“掌判仓、兵、骑、胄事”(《通典·职官十四》),各藩镇往往尽委钱谷支计于判官;掌书记,“掌表奏书檄”(《通典·职官十四》),凡文辞之事皆出掌书记。幕职还常被派往巡察管内州县,有的本身即兼任州县之职,有的甚至代行刺史之权。中唐以后,实际上是这些人控制州县,故“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 封氏闻见记·风宪》)。
                              方镇属下州郡称支州、支郡。支州刺史往往也带团练使或防御使之类的使职,由于方镇一般都在支州派驻兵马,另遣镇将领兵,支州刺史实际上没有兵权。所以唐代方镇对所属州县有很大的统治权。


                              43楼2013-02-27 16: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