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条发生在哈尔滨的新闻很热火——“三千本硕生争当清洁工,“扫大街也是公家的人"”,科学网上也很快有人跟进,写了篇“3000名本硕毕业生争当清洁工,只为编制故”的博文,再到敦煌网创始人王树彤近日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年轻人正主动或被动迷上体制内生活的长微博,引起了广泛热议。她在微博中呼吁: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年轻时,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可能开始暗藏危机...
从当年的“退役团长看大门儿”到如今的“硕士学士扫大街”,背后的驱动力都是对利益的预期。作为固定编制职工去给一个效益好、待遇优厚的单位看大门儿,期望的必然是也能得到优厚的待遇;能端起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按月拿到工资而不用再三天两头地跑到人力资源市场焦急地看招聘信息,而且还有对未来升职的职业预期,对很多没真正走上社会的年轻学生来说当然也颇具诱惑力。稍微不同的是,我敢说“退役团长看大门儿”一定比从人力资源市场上找来的老大爷干得好,甚至比研究生干得更好。因为站岗放哨本来就是职业军人的基本功,再加上专业干部具有的那种威武的军人气质和洪亮的大嗓门儿,组织纪律性和责任心,“看大门儿”应该很给力。相比之下,为了一只“铁饭碗”而去竞聘清洁工岗位的学士硕士们能否真的扫好马路,我暂时还没有足够的信心。毕竟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大学生学的是“清洁工专业”,择业之初还没面对“专业”之前就先面临了着“转业”;而且85后、90后大学生们从小到大做过的清扫工作可能也远少于他们的前辈们;最要命的一点是很多人可能不会安心于这份工作,而只是为了那个“事业编制”,一旦得到了“事业编制”,心里难免会一天到晚想着找什么渠道“跳槽”。这样的清洁工,恐怕并不会比下岗工人或农民工做得更好。
从当年的“退役团长看大门儿”到如今的“硕士学士扫大街”,背后的驱动力都是对利益的预期。作为固定编制职工去给一个效益好、待遇优厚的单位看大门儿,期望的必然是也能得到优厚的待遇;能端起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按月拿到工资而不用再三天两头地跑到人力资源市场焦急地看招聘信息,而且还有对未来升职的职业预期,对很多没真正走上社会的年轻学生来说当然也颇具诱惑力。稍微不同的是,我敢说“退役团长看大门儿”一定比从人力资源市场上找来的老大爷干得好,甚至比研究生干得更好。因为站岗放哨本来就是职业军人的基本功,再加上专业干部具有的那种威武的军人气质和洪亮的大嗓门儿,组织纪律性和责任心,“看大门儿”应该很给力。相比之下,为了一只“铁饭碗”而去竞聘清洁工岗位的学士硕士们能否真的扫好马路,我暂时还没有足够的信心。毕竟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大学生学的是“清洁工专业”,择业之初还没面对“专业”之前就先面临了着“转业”;而且85后、90后大学生们从小到大做过的清扫工作可能也远少于他们的前辈们;最要命的一点是很多人可能不会安心于这份工作,而只是为了那个“事业编制”,一旦得到了“事业编制”,心里难免会一天到晚想着找什么渠道“跳槽”。这样的清洁工,恐怕并不会比下岗工人或农民工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