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戏自由谈吧 关注:27贴子:348
  • 5回复贴,共1

关于京剧的“字”“气”“味”“腔”(作者:春梦无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京剧杂记之一: 字
字是唱念的根本,是基础。清戏剧家李渔:“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出口之际,必须字字分明,然后加工板腔。每字均有头、腹、尾(个别字除外),若交代不清,声虽然响亮,反不如低声者出口清楚。这一点往往被初学者忽略。每字必须有五音(唇齿牙喉舌),四呼(开齐撮合)。五音生字,四呼字之从出。每字又有四声,掌握四声,即可准确区别字义。京剧秉承了昆曲的声韵,又吸收了很多地方剧种的发音吐字,形成了“尖团字”和“上口字”(即中洲韵和湖广音)。讲究尖团及上口,才能达到音韵美的效果。使语音参差错落,悦耳动听,才能区别同音字。京剧又有十三辙(韵母的韵腹和韵尾)。常言道:合辙压韵才好听。咬字要学猫叼耗子,要咬住它,但又不能咬死;咬不住就跑了,咬不住就没意思了。吐字还需要注意归韵收音,每唱一个字的字头,(声母或声母加韵头或没有声母的零声母字音)腹(韵腹),尾(韵母的韵尾)之间的距离要分配得当,才能使欣赏者字字入耳。唱长腔切不可在行腔中因换气有意无意的断续性收音。那么对于收音来说,太清太短显不出字来,太重太长又象字中末尾多唱了一个字。收音先收气;先收音后闭口。“字在口,腔在喉”,字头的声母常在口腔的前半部,且喉位不能乱挤,避免“字矫腔”和“腔裹字”。总之,循乎自然,适可而止。尖字要唱的大方得体。开口呼的字必须张开口,这样才不至使开口呼的字归入鼻音。“言前辙”的字难唱,原因是口型不好掌握,口型大小适当音才准。双声叠韵的字的字头要一大一小,声要一重一轻。唱流水板;快板字腹要短,而且像拍皮球一样有弹性。合口呼的口型不要太圆,否则不好听;也不好看。所谓“含韵”,既字出口后自然急速归韵,如《借东风》的“从东而降”的“降”字。


1楼2013-03-02 19:51回复
    京剧杂记之三:味
    “味”即韵味,即语言美,包括节奏、强弱、顿挫、断连、收放、装饰等。唱,感情第一,待到情来意自生。要以情待声,声情并茂。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它离不开感情、动态。情、美、真是所以艺术的真谛。演唱者应该根据剧情产生意境,通过联想和形象,使观众在思想上得到感染。演唱者还要有气质,气质是唱者塑造人物道德、涵养、文化修养、思想境界方面而形成的精神状态。综上所述,人不但要唱戏,更要戏唱人。下面在谈谈板腔和感情的问题。二黄: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唱腔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伤等情绪。原板,叙述为主,抒情为辅。慢板,一般表现感叹,忧伤的情绪,抒情性较强。导板,善于表现激烈愤慨的情绪。散板,擅长表达悲愤、痛苦、或愤慨的情绪。摇板,擅长表现比较激烈或紧张的情绪,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反二黄,表现悲壮、慷慨、苍凉、凄楚的情绪。四平调,能表达多样的情感,如:凄婉缠绵,华丽多资,轻松闲适,苍凉沉郁,悲切凄楚。西皮:曲调跳跃、活泼、刚劲有力,节奏紧凑,唱腔明朗、轻快、比较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原板,用途较广,常用于叙述事物,表达心情,描写景物。慢板,抒情,优美二六,常用于说理,描写景物,抒发比较快慰、得意的感情及匆忙急切的情绪。流水,适合表现轻快或慷慨激昂的情绪。快板,常用于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候或是人物异常激动,急于表态,急于辩理的时候。摇板,可以用在一般的对话,叙述,也可以用于在感情异常激动时,表现喜悦,悲伤的情绪。散板,用于一般的对话,叙述。也可以用于在感情异常激动时的喜悦或悲伤的情绪。滚板,是散板的变异,往往加在散板之中,缠绵,如泣如述,所以又叫“哭板”。回龙,表现委婉,意犹未尽的情绪,反西皮,多用于生离死别、百感交集的情绪。两位戏曲名家说的好:吴乾浩(《中国京剧》主编《梅兰芳传》作者):学习京剧,应该“会”到“通”,由“通”到:“精”由“精”到“化”。王瑶卿:要想台上有(绝活),就得肚子里宽绰。 熟能生巧未必巧,要想生巧须动脑。


    3楼2013-03-02 19:55
    回复


      点绛台
      核心会员 7 向您请教“气”的运用,对气沉丹田我总也体会不了。演唱时若不特意去调整气息尚能凑活演唱,若想此处应换好气再唱,反倒气结在胸了。曾向专业老师请教,老师说你不用特意的,只自然呼吸即可。这也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了。
      在学唱程派剧目时,我体会唱腔音调常常有较大的反差,如:‘春秋亭外’调门高,‘渡鹊桥’调门低;起解的‘何等眷恋’调门高,‘恩爱情又在那边’调门低;换珠衫的‘儿的娘’调门高,‘来自何方’调门低---最开始学唱时低音是最困难的,现在漫漫能用气托着唱了,唱高音时,开始是调好气高声亮音唱出,但听了自己的录音我觉得那不是程腔,之后我慢慢试着控制着,含着唱,听起来比之前好点了。请问您程大师的‘以气催声’体现在高音区还是低音区呢?净问您些小儿科的问题,请您别见笑。


      5楼2013-03-02 20:03
      回复

        春梦无痕:
        气息的运用是演唱中的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这样说,是凡好的唱家,都是运用气息的大家,例如:程砚秋先生,张君秋先生。
        “气沉丹田”。丹田不是呼吸系统,它不会存气,所谓“气沉丹田”不过是气息吸入肺中后横膈膜随之下沉,那么这时的腹部必须做到放松,但不要完全的松懈,肺部的呼吸是顺畅的,不能“横”住,这样的肺部的空间是有很充足的气息的支持的。吸气的时候,像“闻花”一样(特别是旦角,因为张口吸气,第一不美观,第二吸入的气息比较浅。那么为什么演唱时“。。。若不特意去调整气息尚能凑活演唱,若想此处应换好气再唱,反倒气结在胸了”因为,你持气息没有形成习惯,很别扭。比较而言,平时的习惯呼吸,说话,低声唱歌,当然舒服的多了。但是,你别忘了,京剧演唱的时候需要很大量的气息的支持,那么用平时的那点气息,就会出现,拉长音时,断了,高音没有足够的气息完成,勉强唱够了,嗓子很是费劲甚至嘶哑,严重的时间久了把嗓子唱坏。
        这里,我谈三点技巧:
        第一,演唱的时候存气的问题。上面讲了,“气沉丹田”首先使肺部的容量增大,然后呼吸要顺畅,“深吸浅呼”当然这要练习,在保证肺部有足够支持歌唱的气息的同时,呼吸一定要舒畅,用腰部使劲顶住,自然流畅的运用气息。赵荣琛先生说过:演完不是嗓子困,是腰困。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学会换气偷气的技巧。如果你听程砚秋先生的录音你会发现,他的尾音之长是惊人的,一般人你也真达不到那样的功力,为什么,就是他的运用气息的技巧非常高超,程派和张派的气口比较接近,它不是像梅派那样的大气口,他为了支持行腔的完整性,有时候小气口的运用非常灵活,这就是偷气。有些时候在有些腔演唱之前,你就得预先预备气息了,不能到了那里才想起,没有存气,那不断了才怪。这个我们在一些票友的演唱中会经常遇到。所以,演唱的技巧非常的不容易,一要明白二还要去努力练习,缺一不可。
        第三:关于长音和高音。唱长音和高音对气息的要求就是事先就得预备存气,肺部有足够的气息支持,用腰部使劲,用气息去摩擦声带,声带尽量不要使劲和紧张。这样才能使音色好听圆润,持久有力度。这么说吧,完美的唱腔音色都是气息纯熟运用的结果。
        程大师的‘以气催声’体现在高音区还是低音区呢?这个他的唱法是个整体的风格的体现,不能说他的高音是‘以气催声’,唱低音就不是,起伏大是程派的一个特点,迂回婉转吗,但是程派说实在话,它还是多在中低音区进行行腔的,只是他的唱腔变化比较多。那么,程派的特点是什么呢?或者说怎么样唱才是程派,那么找出来一些特点是不是就是程派呢?或者高音区冒出比较亮的音是不是程派呢?呵呵,过去的程派都以程砚秋的唱法为正宗,比如新艳秋,学程派非常的像,地道,几乎能乱真,现在的程派,认为老程先生的唱法过时了,要改革,于是有的学赵荣琛老年嗓子败了的那种唱法,(完全没有立音)比如张火丁,有人则夸张程派的字头字腹切字夸张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例如李世济和她的学生。这些都是走偏了的程派。关于程派的一些基本问题我在那篇(杂谈程派)里已经谈过了就不多说了,我只谈这么两个问题:
        一、就是,演唱的人,第一嗓子要比较过硬,那么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嗓子的情况,音色接近那派,调门能唱到什么位置,那么在这个基本的情况下,一些段子你能唱一些段子你比较费劲心里起码有个谱。不能因为你喜欢什么派就去唱,因为恰恰这个派和你的嗓子没准完全不对工,业余的以模仿为第一要素,你学的不像,那实际上第一步就是失败的。
        第二,就是选对了学习的流派,那么就是学什么人的问题了,比如程派,如果没有学对那唱出来的都是些怪腔怪调,针对这个问题我过去写过一篇《学程学张先学学梅派》的小文,重点谈了学习流派先学什么比较好的问题,那篇登在我的博客里的时候,有的人就回帖反对,说学程派吗,学什么梅派,实际上他没有体会,我是学过来的人,这里涉及到一个打基础的问题,你瞎唱唱,没有关系,可是你要真把他当回事,你的基础不打好,你可能自己都觉察不出来。一张嘴就不是那个东西,别人听的一清二楚。你学的越多唱的就越糟糕而且还难改了,那时候后悔想改可能就飞老劲了。
        以上的这些话题我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也许和你想的南辕北辙,呵呵,要不你传一段你唱的唱段,我们大家听听。可能就会比较有针对性的谈论探讨一些问题了,那样可能更好一些。


        6楼2013-03-02 20:08
        回复

          zl8431 :
          一篇很有专业价值的文章,不仅是对戏迷,而且对专业演员都有帮助。谢谢。


          7楼2013-03-02 20:12
          回复

            老老国庆 :
            好文!作者是位研究京剧艺术的大行家,是做学问的!
            有收藏价值-------这样的京剧学者今后越来越少---------


            8楼2013-03-02 2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