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目录
成语内容
成语解释
成语故事
相关历史
三国故事
一出祁山
二出祁山
三出祁山
四出祁山
五出祁山
北伐用兵
建兴六年春
建兴六年冬
建兴七年
建兴八年秋
建兴八年秋后
建兴九年
建兴十二年
主要动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人文因素
民族因素
政治因素
战略要义
概述
得蜀取陇
取陇保陇
平取陇右
失败原因
围棋术语
展开
成语内容
成语解释
成语故事
相关历史
三国故事
一出祁山
二出祁山
三出祁山
四出祁山
五出祁山
北伐用兵
建兴六年春
建兴六年冬
建兴七年
建兴八年秋
建兴八年秋后
建兴九年
建兴十二年
主要动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人文因素
民族因素
政治因素
战略要义
概述
得蜀取陇
取陇保陇
平取陇右
失败原因
围棋术语
展开 编辑本段成语内容 成语解释
诸葛亮·六出祁山【名称】:六出祁山 【拼音】:liù chū qí shān 【解释】:传说三国·蜀·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 。按诸葛亮攻魏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 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 ,战于街亭; 建兴九年围祁山 。其馀出建威 ,在祁山附近,出散关 、守城固 、出斜谷 ,皆经汉 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处】:《三国演义》第一二零回:“孔明六出 祁山 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示例】:《儿女英雄传》第八八回: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 祁山 。 相声《歪批三国》:甲:诸葛亮 三出 祁山 。乙:唉,六出祁山 。 成语故事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相关历史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I
成语内容
成语解释
成语故事
相关历史
三国故事
一出祁山
二出祁山
三出祁山
四出祁山
五出祁山
北伐用兵
建兴六年春
建兴六年冬
建兴七年
建兴八年秋
建兴八年秋后
建兴九年
建兴十二年
主要动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人文因素
民族因素
政治因素
战略要义
概述
得蜀取陇
取陇保陇
平取陇右
失败原因
围棋术语
展开
成语内容
成语解释
成语故事
相关历史
三国故事
一出祁山
二出祁山
三出祁山
四出祁山
五出祁山
北伐用兵
建兴六年春
建兴六年冬
建兴七年
建兴八年秋
建兴八年秋后
建兴九年
建兴十二年
主要动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人文因素
民族因素
政治因素
战略要义
概述
得蜀取陇
取陇保陇
平取陇右
失败原因
围棋术语
展开 编辑本段成语内容 成语解释

诸葛亮·六出祁山【名称】:六出祁山 【拼音】:liù chū qí shān 【解释】:传说三国·蜀·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 。按诸葛亮攻魏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 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 ,战于街亭; 建兴九年围祁山 。其馀出建威 ,在祁山附近,出散关 、守城固 、出斜谷 ,皆经汉 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处】:《三国演义》第一二零回:“孔明六出 祁山 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示例】:《儿女英雄传》第八八回: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 祁山 。 相声《歪批三国》:甲:诸葛亮 三出 祁山 。乙:唉,六出祁山 。 成语故事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相关历史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