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三国吧 关注:155贴子:3,142
  • 10回复贴,共1

论刘备的伪与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切都开始于出身: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临邑侯枝属也 。这个称号看上去很美,现实里很挫;拜那位人形播种机所赐,刘备是带着宗室称号出世的。只不过他这个宗室实在是惨点,不但没了老爹,生计都是比较低贱的。
据说英雄豪杰自小便与众不同,刘备也是如此。不过若是按史书记载,那么他基本就是一个人形金刚了。因为不论是上肢长还是下肢短,或者是顾自见其耳;都属于典型的返祖现象;所以说这样的记载还是无视的好。和那位“大丈夫当如是也”的高祖一样,他也认为自己总会有一飞冲天的时候。于是从十五岁开始游学,之后更是逐鹿天下,开始了精彩的一生。
刺客。
这个大概算是刘备第一次遭遇重大的人身危机了,这位刘平恐怕不止是轻视,而是怀恨刘备挡住他的了财路吧?不过好在那位被雇来的刺客满带古典情怀;他并没有轻信,而是自己去看。他看到的是一个外御寇匪,内图明政;并不以身份去眉眼高低的仁者。于是便皆大欢喜了,刺客羞愧的说出一切,而刘备也解除了危险。
至少,这个刘备是宽厚仁德的。或许也正是这次经历,使得刘备更加明了拉拢人心的好处,并在不久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


1楼2013-03-17 05:06回复
    兴平元年,徐州牧陶谦求救,身为公孙瓒麾下和田楷手下的刘备。也随同前往。在这里,刘备算是首次发迹了;只不过吃相比较难看。
    或许是自觉在公孙瓒处没有被重用,这次陶谦给了四千兵。刘备就受不住诱惑了。马上断绝关系,交情也不要了。按说刘备和公孙瓒交情不错,可刘备之前只不过是个平原相,陶谦素无往来,到是不但给兵;还给了刺史;那就别怪我改换门庭了。
    看上去似乎理由充分,但是需要知道,刘备是在做过两次基层干部,又为贼所破的不得意下往投公孙瓒的。而公孙瓒还算是对得起他,先是表为别部司马,其后又为平原相,无论如何都是对得起同窗的交情了;只是刘备脱离公孙瓒,太过急切、势利了些。
    接下来的让徐州也很有意思,传达陶谦意思的是糜竺,负责操作的是糜竺;在今后的岁月里献上妹妹、家财的还是糜竺。陶谦所说真假姑且不论,刘备对糜竺的待遇,到是充分符合其贡献的。而刘备,也在让徐州中表现出了高明的政治手段,为日后打下了基础。
    只不过在得了徐州后,刘备似乎就陷入了本命年的怪圈,流年相当的不利;与曹操也算是彻底的对立了,东走西投成了他前半生的主旋律。平庸之辈或许就此屈从命运,英雄豪杰方显本色;刘备明显是后者。“寄人篱下并不好过,但我不会出卖胸中的理想;屈身依附出力可以,但我只奉自己为主公;终有一日,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这话不是刘备说的,是他做的,颠沛流离,百忍不拔;有梦想的人是强大的。
    顺带提一句,刘备的军队也是吃过人的;刘备本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到处乱窜四处附庸;无耻吗?乱世生存的法则吧。


    2楼2013-03-17 05:07
    回复
      2025-08-08 16:48: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或许是流浪的太久了,或许是否极泰来,建安十三年,已经四十七岁的刘备终于撬开了命运的门楣;这一年,三国鼎立局成;这一切,源于一次撤退。
      曹操南征荆州,刘备可以说是相当的被动,基本上属于仓皇出逃了;不过在这样的窘迫下,他竟然还带上了十余万民众;不知是刘备威望高,还是曹操名声太烂?依我看前者到更有威力,毕竟谁也不想跟个屠夫一起跑路不是?
      如果没有平民的拖累,照“正常”的行军速度,襄阳距当阳三百里左右里,需要约十天。即便在襄阳不做任何停留,这段时间,也足够刘备撤退到江陵。
      而刘备得知刘琮投降后,开始组织撤退。自襄阳至江陵四百多里,按照“正常”速度行进,半月左右可到江陵。 但是随从的民众,应该是逐步增多的,在到达当阳附近时才增加到十余万的;所以刘备的行进速度是逐渐减缓的。若是开始便带着这么多民众,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到当阳才被追上的。
      到此时一切还好,只不过很快,刘备之前的错误计算造成了严重后果;这就是行军速度。
      之前曹军都是比较符合标准速度的,从邺到宛用了40余天,到新野用了大约2个月左右;再加上胜利者对新占领的区域,必须进行安抚、说服本地豪强,进行封赏、招降尚在观望的郡县等等。这些事情没有一两个月是无法完成的。而刘备也因此错误的预计了敌军的行进速度,他没有料到曹操竟然会抛弃辎重,轻骑追击;完全打乱了其预定的战略目地。
      而这时不论追击方或是撤退方,其实目地所见略同:江陵。


      3楼2013-03-17 05:08
      回复
        刘备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马上派出了关羽带领主力赶往江陵,试图据军实以抗曹军;也就是在此时,似乎仁德之光开始闪烁,以人为本开始流传了。不可否认,话说得很震撼;但是事,做得很龌龊。
        做大事需要人,抵抗曹军更需要人,手中这十余万人;则是相当大的一笔资源了。若是拉到江陵去,对战局的改变不言而喻。而要平民跟着走,那么仁德的光环便不能或缺。
        只不过光环虽然美妙,现实貌似很残忍。主力部队已经去抢地盘了,剩下的少量兵力完全无法覆盖战场;甚至连阻击遮护也做不到。卷入战端的民众会有多么惨重的伤亡,相信四十多岁并非战场初哥的刘备,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仁德”方式莫过于脱离民众,尽快赶路;而以追击刘备为目标的曹军,实在没必要也没时间去大量杀伤民众。只不过如此一来,据有江陵的希望就更小了。
        所以,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统帅、政治家,刘备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继续带领民众前行。
        正所谓“需要用计谋和力量来决定一切的时候,正义和公理可以稍稍退到次要的位置"刘备的行为无疑是对这句话的完美注释。这一次撤退,集诱敌、阻敌、滞敌、脱离、合流为一身;端的精妙。
        只是可怜了跟随的民众做了炮灰,或许他们死前会明白,一个政治家,仁德是必须的;但也仅仅是手段而已。


        4楼2013-03-17 05:09
        回复
          建安十六年十二月,虽有臣下反对;但刘璋还是迎刘备入蜀。当二刘于涪相会时,张松、庞统认为这是个绝好的机会,都力劝刘备袭璋;以便不费一兵便可拥蜀,却为刘备所拒。
          因为其虽已开始夺蜀计划,但却也不是全无顾忌的:荆州面临孙、曹的压力,不得不留下关、张、赵等大将镇守,再以熟悉荆州的诸葛亮辅助;以致随军入蜀的将领不足。刘备领军入蜀,考虑到需要镇守后方以及蜀中各处;这些人马是不足以应付因刘璋被袭而可能引发的叛乱。
          此前刘备一直奉行“仁德”,此时初到蜀中便下手的话,不但恩信全无;更是自毁形象的危险之举。
          而蒙在鼓里的刘璋,表现得不愧是个老好人。
          刘备入蜀的兵力,结合《华阳国志》和《三国志》看,大约是万人;刘璋不但给他增兵到三万,交出了白水军的指挥权,更是拿出了大量的钱粮物资;这样的雇主,真可谓是仁至义尽了。
          而刘备也不含糊,作为尽职的“雇佣军”开始履行职责:收买人心。期限一年。
          转眼到了建安十七年底,机会终于来了。刘备借口要回援孙权,要求刘璋提供上万的兵力和军资。这个就比较无耻了,要知道这一年来,除了拿着刘璋的钱财去邀买人心,你刘备做过什么?现在来要这要那的,怎么看都是要动手了。


          6楼2013-03-17 05:12
          回复
            果不其然,刘璋也不是冤大头,不过看在宗室的份上还是给了一半;按说已经很仗义很给面子了,只是他确实低估了刘备的脸皮厚度和决心。没有想到刘备居然大肆宣扬自己是为益州征战,劳心劳力的;而刘璋却吝惜财货;还有什么好谈的?撕破脸招呼吧。
            这一战,就是两年;仁德的刘备扣下大把的人质;打得蜀中肌膏草野,总算是遂了心愿。
            益州有了,荆州有了,这下算是发达了。不过且慢,貌似身份不配地盘了;自立个汉中王好了。更有趣的是,在曹操死后,曹丕迫使献帝“禅让”,刘备再次跳了出来。
            建安二十五年十一月,曹丕迫汉帝“禅让”,汉朝就此灭亡。按理说这正是表现宗室忠义的时候,可刘备一听说汉帝(注意,只是听说)被杀,马上打幡发丧,还给弄了个孝愍的谥号。办完这些后,马上开始和群臣讨论非常重要的事——祥瑞。


            7楼2013-03-17 05:12
            回复

              虚伪,仁德;暴戾,宽厚;这些矛盾的行为,能否融合一处?答案是可以。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在展现着矛盾,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是需要以不同手段对付不同情况的。具体到政治家,这些行为就更为鲜明或是隐晦,因为他们需要达成的目地更甚普通人,对手段的要求就更高明。
              而刘备是个政治家、君主。很多时候他的手段并不代表本心,只是为了达到目地所必须要做的。
              只看到刘备的仁德,那是肤浅。只是你心中的理想化身,只是无知而已。
              只看到刘备的虚伪,那是幼稚,是你心理阴暗;是对自己的蔑视。
              无知者或许认为这世上泾渭分明,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对就是错。可怜,难道不知道这世界充满了矛盾;不知道光与暗是共存的吗?
              为了生存,为了生存的更好,每个人都有无数的面具;不同的条件下是不同的面孔。你看到的,有仁德,有无耻。有宽厚,有狡诈。但你只是看到一部分,从来不想拼凑完整,那也就无从无法分辨真实和想当然了。
              那些只看到光明面的人,你们是伪备迷,永远沉醉在光圈下;那些死咬住黑暗面不放的人,你们是真备黑,黑暗永远属于你们。(此句原作为秋山三人 ,特此声明)
              而刘备,或者是和他一样的英雄豪杰,从来都不是简单可以定论的;他们也不需要。而本文也是就事论事,不想区分君子还是小人。
              最后,以平价来结束吧。
              刘备,知人下士,待人宽厚,然才具不及曹操。白手起家,坚韧雄毅,纵然颠沛流离,却从未出卖过梦想。在乱世中,坚持着自己的本心;有些手段虽然黑暗,但是政治家的必须;至少在那些同时期的诸侯中,刘备的仁德无人可及。


              9楼2013-03-17 05:15
              回复
                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9-16 22: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