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铛铛吧 关注:87贴子:10,861
  • 16回复贴,共1

【天涯一个吾辈相见恨晚的帖子】纵论中西全史(第二部)帝国兴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过不更新很久...吾辈决定看完!!


1楼2013-04-11 18:06回复
    实在是太长了……慢慢看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4-11 18:40
    回复
      这个转折。。。


      白银拳师
      贴吧拳王争霸赛中累计获取100场胜利,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3楼2013-04-11 22:18
      收起回复
        微铛开始看天涯了?我感觉天涯的经济帖子比历史帖子好看些,还有六朝的文章,写得很有力度。


        IP属地:荷兰4楼2013-04-12 19:29
        收起回复
          关于人这种动物的起源,说法实在是太多了,但也许大多数人相信两种说法,要么是猴子变的,要么是神造的。但不管是哪里冒出来的,人总是要吃饭的。基本可以说,不饿死是人类生活中的第一大事,中国话叫——民以食为天。于是,吃饭问题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起源。
          由于吃的东西不同,人类文明从一诞生开始就分化出两种群体——耕作者和游牧民。随着群体之间开始交流,这两种群体之间战争不断,几乎一直贯穿数千年世界古代史的始终,直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两个群体退出世界舞台的中心。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是我们今后故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但现在,我们的祖先还只能辛苦地种地和放牧。
          我认为,基本上可以说,耕作者这一群体对今天的影响远大于游牧民。我们的叙述中将以他们为主线。
          人类总是不缺天才的,天才总有着异于常人的眼睛。在人类的捕食过程中,分布在世界各处的天才们或早或晚地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些植物的种子落在地上,第二年会发芽,生长,长出来的东西还可以吃。聪明的人们就开始自己种植这些种子了。周围的人们也就渐渐聚集到这片能够种食物的土地上。于是,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农业。
          发达的农业文明大约可以前推到公元前9000年左右。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西亚的两河流域是最早的农业发祥地,“两河之间”这个词,用希腊语讲出来,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两三千公里长的大河夹出的苏美尔地区,诞生了人类最早的一片沃土。人们开始在这个地方种各种东西吃。其中,今天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小麦,就是从那块地方发端的。
          接下来,隔着一条苏伊士地峡,尼罗河送给世界的礼物,西边的古埃及农业文明也诞生了。说埃及农业是从苏美尔学的,逻辑上讲得通。如果我们看一下地图,就发现它们离得并不远。但说古埃及人自己发现了可以种来吃的庄稼,我毫不怀疑。因为之后的埃及人民创造出了太伟大的文明。我们稍后会详加解说。
          再晚些,该我们中华大地上的两条大河出场了。1976年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稻壳、稻秆至少将中国的农业文明前推到公元前5000年。今天世界总产量第三的粮食——稻谷就在长江沿岸被播下了种子。而另一些人们,则在黄河中下游开始了种植。中国的农作物虽然多样,但稻谷始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食物。“柴米油盐”中的米就是指稻谷。这里再顺便说一下柴。
          钻木取火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人类开始用火应该早于农业文明,可惜我们无法考证准确的年代了。韩非子中提到燧人氏,用的词是 “上古”,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但火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从此,黑夜中有了光明,食物中有了烤肉。但火是来之不易的,远古的人们都非常小心的保护火种。因为可不是你一钻木头,火就出来的。火种,成了那个时候人心中珍贵的同义词。这种情愫,一直随着人类的繁衍留存至今,也许,已植根我们的基因之中。直到 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点亮小小灯泡的那一刻,人们才真正摆脱对火的依赖。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还是念念不忘它的象征意义。普罗米修斯那为了火种饱受折磨的身影时常浮现在人们心头。每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总是要把最庄严的一刻,留给用奥林匹斯山的火种点燃火炬的那个瞬间。
          火与水一样,给人类带来过无穷无尽的灾难,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文明。东西方的文明无不把水火放在至高的地位。中国的五行有水火,八卦有水火,希腊的四元素有水火,成为各自神秘学的核心内容,几千年后影响尚存。
          扯远了,接着讲其他的农业文明。
          与中华农业文明同样悠久的是印度河文明。小麦、稻谷等都有种植。
          那么今天世界上总产量第一的粮食——玉米起源于什么地方呢?答案是中美州。印第安人同样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就种起了玉米。那个时候辛勤耕耘的他们绝对不会想到,在数千公里外的西欧,那些还吃不上饭的蛮夷会在数千年后将他们残杀殆尽,却霸占了他们的土地,吃起了他们留下的玉米。望着我们学校外面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我的心无限悲凉。
          历史学家们喜欢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来划分那个时代的历史。在我看来,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还是磨制石器并不重要,对着那些石头,聪明的人们总能想出办法把它们折腾成自己需要的样子。重要的是,是有了相对稳定的农业之后,人类聚居的生活方式才慢慢建立起来了。在这个篇章里,其实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加上慢慢两个字。因为这段文字记载少得可怜,出土文物偶尔出现的人类历史,跨度应该有七八千年,然而可以写进史书的成就却寥寥无几。农业的出现,是原始祖先的一大步,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小步,在我的这本大历史里面,它就仅仅占了这么一个小篇章。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小步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人类在自然界中不仅活下来,还住下来了。之后,人们的聚居方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看下集——国家雏形。
            


          6楼2013-04-16 19:25
          收起回复
            2 国家雏形
            人类一开始的聚居形式被称作部落,部落越来越大,渐渐的就可以称作城邦,甚至国家了。
            最快完成这一过程的,无疑是埃及。第一个真正的国家诞生了。我们十分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国家诞生的历史,看看它是怎么形成的。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哎呀,怎么扯到苏东坡去了。之所以在这里提到这首词,是因为这首豪气干云的词的结尾——“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是指天狼星,全世界人们都很早就发现了它。中国人将他视为灾星,所以东坡先生要射它。古埃及人可不敢,他们怕极了这个星星,以至于将它像神一样崇拜。因为每当天狼星升起的时候,尼罗河就要泛滥了。
            这件事可以看出农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两样科技——天文和水利。天文暂与本主题无关,按下不表。水利在古埃及建国过程中,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问大家一个问题,河水泛滥,人们该怎么办呢?现在,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修水坝,把它拦住。1960年,尼罗河边也确实建起了世界最大的水坝之一,阿斯旺水坝。但数千年前,人们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人们只能一点点开些水渠,把水排掉。但即使是修水渠,人太少也是不行的,部落之间慢慢地开始融合成更大的集体。埃及慢慢就形成了四十多个州。
            而在河水不泛滥的时候,埃及人还想引水灌溉农田,就需要修更多的水渠,建更大的工程。而干过活的人都知道,光人多还是不行的,还要有统一的领导,要不然就乱套了。于是,为了干更大的事,互相抢东西的州在征战中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两个国家,上埃及和下埃及。他们的地理位置在现代地图上看起来似乎与名称是相反的,但古人没有这样的地图,南面的叫上埃及是因为它在尼罗河的上游, 北面的在尼罗河下游,也就被称作下埃及。
            这是两个基本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国家,文化迥异,上埃及的法老戴白色高冠,代表植物为莲花;下埃及的法老戴红色低冠,代表植物为纸莎草。上埃及崇拜的是秃鹰女神,下埃及崇拜的是眼镜蛇女神。这个文化差异在今天仍然存在。我始终看不出这两个国家的统一有什么所谓的历史必然性。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被统一起来呢?
            我的观点是,历史绝对有它运行的规律,但运行过程中充满了偶然的人和事,深刻地影响着以后的世界。否则,什么时候都把必然性抬出来,历史不是太枯燥了么?历史之所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是因为这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英雄舞台。
            而这第一个英雄的名字,叫做那尔迈。时间是公元前3100年。作为相对落后的上埃及的国王,传说中蝎子王的后代,他手中权杖一指,军队顺流而下,喀嚓一声,地图上的国境线消失了,上下埃及统一在一起了。原属于下埃及的孟菲斯成了古埃及的首都。战争是残酷的,但统一对于埃及人民的意义是巨大的。统一之后,人多了,力量更大了,领导一发喊,更完善的灌溉工程建起来了,大家的肚子也就更饱了,可以养活更多孩子了。而意义还不止于此,尼罗河归一个国家管了,航运就畅通了,埃及人也可以和外面换东西了,人类最初商业活动也慢慢频繁了。看,统一好吧,国家一统一,那是一片欣欣向荣。
            但统一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往往不同地区的人们长时间没有被统一起来,习俗文化差异就会越来越严重,以致于形成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以建功立业的君主总是历史舞台上永远的主角。那尔迈是第一个。
            可惜的是,长期以来,这个彪炳史册的功绩被记在了另一个名字——美尼斯的头上。因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有个被称之为“历史学之父”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宏大的9卷本《历史》之中,把美尼斯称为统一上下埃及的国王。而古埃及的文物中写到第一位国王名字的文物几乎都损毁了。
            于是,希罗多德之后,美尼斯就带着光环被人们传颂了两千多年,直到1897年那个著名文物那尔迈调色板的出土,才把这一功绩归还给那尔迈。为什么叫调色板呢?因为据考证,它是用来调制化妆品的。古埃及人真有生活情趣啊。这个几乎被完美保存下来的调色板上面画了埃及统一的场面,上面清楚地写下了这位国王的名字——那尔迈。“ 国王”这个词经过希伯来语的音译,也有了一个听起来更为神秘的名字——法老。
            那尓迈建立的王国史称埃及早王朝,它和之后的埃及古王朝加在一起,绵延近千年,几乎从未间断。是古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在各个方面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也在这个时候,两河流域的苏美尓人也在忙着建立国家。可是,跟埃及人比起来,他们的国家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城邦。历史学家有时客气地称他们为城邦国。乌尓国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到公元前29世纪,乌尓已经相当富庶。乌尓这个名字也许并不为我们东方人所熟悉,但有一个西方世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却是从乌尔走出来的。他就是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当然,那是一千多年之后的事了。在远古时期,被人们争相传颂的是苏美尓另一个国家乌鲁克国的国王,他的名字叫吉尔伽美什。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请看下集——中西神帝。


            7楼2013-04-16 19:25
            收起回复
              7 文明排行榜(第1期)
              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黄帝死后,继任者为颛顼;颛顼死后,继任者为帝喾。他们也不是两个没有故事的人,但是这个时代的历史舞台无疑是属于古埃及人的,属于苏美尔人的。明星们的故事我尚且没有篇幅一一讲述,小角色们在干什么我们不提也罢。
              差距有这么大吗?那么让我们第一次横贯全球,切一个时间断面,比较一下历史发展到公元前23世纪前后,各个文明的发展程度。我所列资料属实,但排名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农业排行榜:
                1 苏美尔人。在全球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他们也最早的技术革新,人家已经开始用犁耕地了,农业首先形成规模。
                2 古埃及人。紧跟苏美尔人脚步,虽然可能不是原创,但也比其他地区多发展了几千年什么的。尼罗河灌溉工程已初具规模。
                3 古印度人。世界上最早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的地方。说明人家粮食充足。
                4 中国人。由于从苏美尓人那里传入小麦,加上传统的稻和粟,生存越来越容易。
                5 印第安人。继续种玉米。
              工业排行榜:
                1 苏美尓人。早在那尔迈统一埃及之前,公元前33世纪领先全世界进入青铜时代,并用自己领先世界的交通工具,将自己的技术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到萨尓贡大帝时期,苏美尓人的采矿、冶金、制陶、纺织均领先世界。
                2 古埃及人。虽然进入青铜时代比苏美尓人晚些。但这个时候,苏美尓人会的东西他们都会,而且青铜器及其它金属的加工水平比之他们的先行者似乎还更胜一筹,并且还发明了玻璃。古埃及的美女们可以用金银首饰、化妆品尽情的打扮自己。(还记得那尓迈调色板么?)
                3 埃兰人。没听说过?他们是苏美尓人忠实的学生,生活在现在伊朗的南部地区。但作为苏美尓人的卫星文明,埃兰文明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至少在手工业上。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我曾经被一只极其精巧可爱的小银牛深深打动。而这只银牛,由埃兰人制作于公元前3000年。
                4 米诺斯人。早该提及他们了。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克里特岛的博物馆看看公元前23世纪那里的金项链。
                5 古印度人。虽然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成就,但毕竟在青铜时代待了好几百年了。
                6 中国人。还在石器时代,但是中国人把石头玩到了极致,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就勉强上榜吧。
              文字排行榜:
                1 苏美尓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2 古埃及人。比早,象形文字只能排第二。但他们发明了毛笔、墨水,写在他们特有的纸莎草(papyrus)上。英文中的纸(paper)就是这么来的。
                此时世界其它文化的这一项统统是空白。
              建筑排行榜:
                1 古埃及人。阳光照在金字塔上,谁与争锋。如果这不能说明一切,看看有楼梯,有地下室,有桌子,有椅子的民房吧。
                2 苏美尔人。乌尓、乌鲁克、乌玛、拉伽什,这些城市的地位在今天应该相当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
                3 古印度人。可能受苏美尓人影响,他们也建起了规划完整、井井有条的城市。
              政治排行榜:
                1 古埃及人。古埃及已经统一了八百多年,国家机器越来越成熟。
                2 苏美尓人。萨尓贡刚刚统一这一地区,一切蒸蒸日上。
                3 古印度人。他们内部城市之间有交流,但却少有战争,难道这不是奇迹么?但可惜,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好侵略的民族,过于善良的种族终会被凄惨的消灭。这是古印度人政治的不成熟,却是全人类的悲哀。
                4 中国人。黄帝统一各部落,但正如第3节所说,仍是非常松散的组织,没有太多的政治。我赞美黄帝,主要还是因为他深远的精神影响力。
              科学排行榜:
                1 古埃及人。我之所以推崇金字塔,正因为它同时代表了最高的科学成就,甚至远远超越了时代。古埃及人制作太阳历,并把圆周率算到3.16。
                2 苏美尓人。他们连立方根的概念都有了,会同时使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圆周率也算到3。引入月份、闰月的概念。
                3 古印度人。他们在摆弄小东西上独具特色。长度、重量都有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量度。
              交通排行榜:
                1 苏美尓人。水面上,他们首先造出了船,人类得以征服水域。地面上,他们发明了轮子,并用驴拉着运东西。
                2 古埃及人,古印度人。不管是不是从苏美尓学的,他们也会在水上飘,陆上走,并与苏美尓人一样,发展出了商业。
              吃喝排行榜:
                1 苏美尓人。把麦子磨成粉,和成面,发酵,发明面包。把面包碎末浸在水里,发明啤酒。他们发明的椰枣汁,也将会风行西方。
                论这方面的创造性,其他文明难以望其项背。
              文明总榜:
                1 苏美尓人。
                2 古埃及人。
                3 古印度人。但比前两名差一大截。
                4 中国人?
              说实话,如果我不是中国人,我也不会把中国列进去。这就难怪近代中国对世界最有力的宣传者梁启超先生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我们写进了小学课本,西方世界却不屑一顾。
              所以我说,在这个时候,中华大地上出现的人物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精神上的。我们这节开篇提到的帝喾有个儿子,叫做放勋,被后世称为尧。他将要引出一段颇有争议的故事。请看下集——禅让之谜。


              12楼2013-04-16 19:31
              回复
                【27】 所罗门王
                公元前10世纪
                公元前971年,大卫死后,所罗门继任以色列王国的国王。
                在基督教世界中,所罗门王向来是智慧的象征。在整个西方世界中,“所罗门的智慧”(Wisdom of Solomon)都是一个表达赞美和崇敬的词语。
                《旧约·列王记上》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作为所罗门智慧的一个重要依据。尽管,这个故事在我们看来,即便在三千年前,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故事说的是两个新生儿的母亲带着一名男婴来到所罗门面前。说两人生下孩子不久,同住一房。一天夜里,其中一个发现自己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压死了,(新作父母的朋友,一定要买婴儿床啊!)在痛苦和嫉妒之下,她将自己的死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交换。次日清晨,那名妇人发现了可怜的死婴,但很快就发觉这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另一个妇人的。于是,她们闹到了所罗门王跟前。所罗门王思索了一下,宣布只有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将活着的孩子劈为两半,每个母亲得到一半。结果我就不说了,大家都能想得到,那个喊不能劈的母亲得到了孩子。
                这就是“所罗门的判决”,一个在西方世界有名的故事。在中国有个极为类似的故事,不过作为某个青天老爷所断的诸多奇案中一个不起眼的点缀罢了,与智慧丝毫都不沾边。那么,《旧约》怎么会把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当成智慧的象征呢?
                我一直以为,这是犹太人为了突出他们历史上仅有的两个英雄人物绞尽脑汁所想出的蹩脚办法而已。比起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个故事简直不值一哂。
                但仔细想想,似乎并不尽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对人性的洞察而言,犹太人恐怕真的与中国人相去甚远,甚至整个世界也难有人在这方面与中国人比肩。在不久之后即将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接一个的权谋故事若是讲给犹太人听,他们恐怕会瞠目结舌。西方人倘若真正了解中国那些对人性考察细致入微的智慧故事,我想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极聪明的。
                问题就出在了这聪明二字上。中国人聪明得忘乎所以,聪明得目中无人,聪明得缠斗千年。苏东坡哀叹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已成为被挂滥了的牌匾,可中国人真的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么?
                犹太人是明白的。《旧约》中表达了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人类无论多么聪明,都聪明不过上帝。而且,人类拥有的是聪明,上帝所有的才是智慧。20世纪,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因那句极端的表述而广为人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从 “所罗门的判决”可以看出,犹太人也不是没有进行对人性的思考,但却没有过多地挖掘人性。他们把精力都放在对神性而不是人性的研究上了。谦虚被视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更多地流于表面,内心不愿听到半句批评。“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出乎人类本性,却在中国人身上尤其严重。
                出于对神的深深敬畏,西方人却有一种植根内心的谦卑。因此,在向其他文明的学习方面,尤以中国人做的差。中国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创造出光耀世界的伟大文明,却因为不肯真正虚心的学习而在近代遭遇了重大挫折。
                老子云:大智若愚。
                古今华夏,知音几人?
                当然,关于所罗门治国的故事,《旧约》就未免有些夸张了。他治下并不辉煌的以色列王国被《旧约》宣扬成为古往今来少有的伟大王国。所罗门一身兼任了基督教世界中智慧、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成为犹太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传奇人物。
                结果,所罗门治下昙花一现的以色列王国,成为后世犹太子孙午夜梦回的圣地;他继承大卫遗志为约柜修建圣殿的地址,耶路撒冷,也成为每个基督教徒心中永远的圣城。
                晚年,所罗门更是穷奢极欲,整日沉湎于美色之中,甚至经常悖逆上帝的旨意。大卫辛苦建起的以色列王国也每况愈下,以色列人又开始离心离德。我们可以预想的是,《旧约》中一定会写道,所罗门王临终前诚心忏悔,并因此得到了上帝的宽恕。
                公元前931年,所罗门死后,以色列联合王国一分为二。犹大与便雅悯两支固守南面的犹大王国,其余十个支派占据了北面,分出一个以色列王国。无论大卫和所罗门的以色列联合王国在当时世界多么无足轻重,但至少,已经是以色列人或是犹太人今后再也没能达到的高峰。
                犹太人真正悲惨的血泪史,其实还没开始。
                这样一个弱小民族的奇特经典,却在数千年后成为天下第一书。其原因我们讲了一点,基督教产生时我们还会做更多的讨论。犹太教在此时,其实还没有太多的市场。关于他们的历史,我们暂且到此打住。
                下面看看其它文明。
                以色列北边紧挨着的,是腓尼基人建起的几个城邦。这个闪米特民族的分支似乎比海上民族更喜欢海洋。他们对伸向内陆的政治扩张似乎毫无兴趣,只是在海边建起了几个小城作为基地,便开始专心在海上做起了自己的生意。与最早的苏美尓楔形文字一样,影响巨大的腓尼基字母也是在记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个是观察自然的结晶,一个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东西方文字从一起源,就注定了其深刻的差异。出于对自然界尤其是农业普遍联系的认识,中国的汉字繁难而兼顾整体;出于对商品个体的关注和记录的快捷,腓尼基的字母简单而注重个体。随着文字的广泛使用,这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才常出于中国,而科学家产于西方,与此不无关联。
                腓尼基城邦中,最大的当属推罗城。推罗城自身的产业,除了商业之外,尤以从一种海生蜗牛体内提炼出的紫色染料而文明。这种紫色染料染成的大衣,在整个东地中海地区,都象征着权力与高贵。推罗城因此而声名远扬,“腓尼基人”(紫红色的人)也成了外人对他们理所当然的称呼。
                推罗城在本世纪希兰一世统治时期(980-941BC)达到鼎盛。所罗门奢华的宫殿,大都是希兰出资修建的。连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也是腓尼基人设计的。主要是由于希兰的野心,使得他不满足于海上贸易,打算将自己的贸易往内陆发展。不喜欢打仗的腓尼基人自然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打通以色列所处的这块交通要道。腓尼基人的商业王国开始形成。
                与腓尼基人的渐渐兴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其它古文明光彩的愈发黯淡。请看下集——暗夜无边。
                  


                32楼2013-04-17 19:40
                回复
                  【35】 楚子伐随(下)
                  季梁这番话的开篇就是智慧之言,但比起后面,还并不起眼。
                  首先,斗伯比这点把戏被季梁一眼看穿,他连忙制止蠢蠢欲动的随侯,说道:“楚国得天之助,其势正盛。现今故示羸弱,定有阴谋。君此去,必中圈套。”接着,他一语道破:楚国,大国也;随国,小国也。您可千万别被少师那小子给忽悠了。
                  看着随侯被这一盆冷水浇得清醒了一些,季梁开始讲大道理了。
                  正是接下来的这一番大道理,才是真正光彩熠熠的部分。后世左丘明也对它推崇备至,在他惜墨如金的《左传》里破例进行了长篇专题报道。
                  季梁说:“我们小国所以能和大国抗衡者,必在于小国得道而大国失道。那什么是道呢?所谓道,就是先忠于民而后取信于神。君上能思利民之策,是为忠;祝史(楚国祭司之职)的祷告皆属实言,是为信。如果民众还在受饥寒交迫之苦,君王却在享骄奢淫逸之乐,就算祭司在那里念那些极尽溢美的台词,臣不知何用之有。”
                  在此之前,整个人类的历史,与宗教密不可分。 人类首个城市在苏美尔建成,是因为宗教;人类首个帝国在埃及分裂,还是因为宗教。在本世纪风光无限的亚述帝国,他们的国王除了打仗之外,参加得最多的就是宗教活动。不借助宗教的力量,统治国民简直是痴人说梦,不可想象。
                  希腊神话所以闪光,是因为他们的神开始具有人性化,不那么像神了。但即便如此,刚刚兴起的城邦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是在宙斯的属地奥林匹斯山脚下举行。
                  宗教、神祗——人类古文明最重要的话题。
                  因此,像季梁这样公开拆穿祭祀的把戏,甚至公然置国民利益于神祉之前的言辞,在当时的人类历史上,犹如平地里一声惊雷,响彻天空。后世有人尊季梁先生为儒家思想的先驱,毫不过分。
                  如此新潮的理论在整个世界都闻所未闻,何况小小随国。所有的人都被说愣在那里,随侯实在反应不过来,就发问了:“难道只有祭司在念台词么?我身为君王,为了敬神,挑选牲口务尽肥壮,挑选谷物务尽饱满,怎么还不能取信于神呢?”
                  季梁知道大家理解不了,只好对大家详尽阐述。
                  他说:“民,神之主也。圣王必先造福其民而后致力于神。所以奉上牲口时讲‘硕大的牲口又肥又壮’,其实说的是百姓生活普遍富足,方有如此肥美之牲畜;奉上粮食时讲‘洁净的粮食饱满丰盛’,其实说的是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奉上酒水时讲‘自酿的美酒千里飘香’,其实说的是人心无邪,故有芬芳。于是乎民风和顺,神必降福。现民心不齐,君独祭丰盛之物,又能修来什么福呢?君不如专于内政,跟咱们周围的‘汉阳诸姬’建立一下睦邻友好关系,我们差不多就不会有难了。”
                  季梁之道,语惊四座;季梁之辩,滔滔不绝。这一番话,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左传》载:“随侯惧而修政。”
                  而季梁凭借这段话,也摘走了“中国最早的无神论者”这一头衔。我倒认为,就我所知的各文明记载而言,称他为“人类最早的无神论者”,似也不为过。至少,之前还从未有人把无神论上升到季子这样的哲学高度。
                  在季梁的努力下,斗伯比的第一招果然落空。楚、随两国都开始老老实实地遵守盟约,回去发展生产去也。
                  时间一晃又过了两年,这两年之间,斗伯比时刻未敢忘记他的伐随大计,但他没有任何动作。因为,他一直在等待着那个令他期盼的消息。
                  公元前704年,那个他早就料定而又一直期待的消息终于来了:少师得宠了。斗伯比连忙跑去跟楚王说:“我们之前伏下的棋子终于奏效了,现在少师得宠,已经有了可乘之机,机不可失啊!”
                  楚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准备伐随。为了寻求一个正当的借口,楚武王在沈鹿大会南方诸侯。
                  少师得志,随国必骄。这是斗伯比一直以来的准确判断。所以,随国当然不会来参加沈鹿之会。楚武王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地再次兵发随国。
                  随侯准备列阵迎战,手下开始献计献策。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两个人,国之栋梁季梁先生与君之新宠少师先生。但想来以少师的才能与度量,必然早已看季梁不顺眼,又欲彰显自己的能耐。于是,季梁说什么,他必反其道而行之。加之两年前在楚营看到的老弱残兵使他至今记忆犹新。当年,季梁阻挠了他建功立业。今日,他一定要证明自己。
                  季梁建议:“楚军精心准备而来,士气正盛。我们不如假意投降,敌人必然不允,但如此却可以激励我军士气而懈怠敌军。”
                  虽方式不同,但与二十年后“三鼓而竭”的曹刿论战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精妙程度稍逊一筹,但士气之论,却是开历史之先。季梁,真全才,非腐儒也。
                  可惜的是,旁边还有一个宠臣少师呢。斗伯比辛苦的等待,岂是没有道理的?
                  少师连忙道:“不可不可,我们必须速战。否则,楚军跑了怎么办?”
                  随侯听了少师的话,领兵出战。远远望去,楚师军容整齐,岂有羸弱之象。
                  季梁再献一计:“楚人习俗,以左为尊。楚王必在左军,良将应尽在楚王身旁。我们不要与之正面交锋,右军当无良将,我们倾全力攻其右军,楚军必败。右军一败,全军必乱。”
                  此正是郑庄公大破王室联军之策。此事天下震动,辉煌事迹已广为流传。季梁想必早已悟出其中门道。当然,以季子之才,独立设计此招,也不为怪。
                  少师却毫不相让:“避过楚王,不与其正面交手,岂不是自行示弱,怎能扬我随国国威?”
                  随侯听闻此言,立刻令旗一挥,率队直扑楚国左军。
                  两军接战,结果随军大败。随侯为了仓皇逃命,把王车都留在了战场之上,被楚军缴获。
                  这就是公元前704年楚随速杞之战。战后随国请求议和,楚武王不乐意。斗伯比劝道:“我们此战有一个意外的损失,就是在乱军之中不小心把随国的少师给干掉了。随侯就只剩下季梁可以倚重了。如此一来,随国气数未尽,一时难取,当做远谋。”楚武王也觉有理,只得结盟退兵。
                  但速杞之战并不白打,此战使随国元气大伤,再无力为其它“汉阳诸姬”出头,楚国可以慢慢地蚕食这些垂涎已久的地盘。群龙无首之下,“汉阳诸姬”再难结成与强楚抗衡的统一阵线了。
                  楚武王豪情满怀,接受斗伯比的建议,彻底脱离周王室的统治。这位论爵位只能称子爵的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因此我们按后世习惯,称他为楚武王。
                  称王之后,楚国再接再厉,四面出击。
                  公元前703年,楚军联合巴国攻打邓国。斗伯比的三弟斗廉重演郑庄公破北戎的诱敌之计,轻松击溃邓军。
                  公元前701年,楚军攻打郧国。斗廉开创夜袭战法,大败郧军。
                  公元前700年,楚军攻打绞国。楚武王之子屈瑕以士兵砍柴为饵,诱敌出城,设伏击之,大胜。
                  公元前8世纪末,楚国在接连取胜之后,已经成为春秋之时兴起的第一个大国。随着一个个小国并入楚境,楚国也先于中原地区,在长江流域最早开始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元而独特的荆楚文化,就此成为中华文明里又一个至关重要的文化板块。
                    到这里,本书的第一卷——文明初生篇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公元前7世纪是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世纪,是一个人类从文明初期迈向黄金时代的过渡世纪。整个欧亚大陆的各个文明中心都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将就此进入一个伟大的时代,展开极尽灿烂辉煌的第二卷——黄金时代篇。
                  那么现在,又到了我们截取一个时间断面,横向考量各个文明的发展状况的时候了。请看下集——文明排行榜(第2期)。
                    


                  40楼2013-04-17 19:53
                  回复
                    看了


                    IP属地:江苏45楼2018-10-16 1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