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凝香吧 关注:48贴子:783
  • 21回复贴,共1

平生最识江湖味——随金庸谈诗说情,喜欢金庸的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平生最识江湖味(代序)
第一回 乔峰:女人一生最想要得到的六个男人
第二回 郭靖、黄蓉之“文化苦旅”
第三回 杨过感言:美人如玉剑如虹
第四回 好逑汤: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
第五回 情痴段誉的“诗经”生活
第六回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第七回 女孩必读:看殷素素如何顺利拿下张翠山
第八回 小曲儿好唱口难开
后记
作者简介 孙涛,江苏徐州人。已出版《同一首诗》《古希腊罗马神话十日谈》《东坡拾瓦砾一苏东坡这个人》《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等图书十余种。
《平生最识江湖味:随金庸谈诗说情》内容简介:江湖在哪里?你我的心中!江湖并不只是打打杀杀,气贯江湖,情满江湖!爱恨情仇西风白马,江湖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大起大落,永远未知的神秘。


IP属地:天津1楼2013-04-18 12:43回复

    书评:
    谈到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作品是最有名的,这三个人写的武侠小说特色鲜明各有千秋,不过要说影响最大,还得说是金庸。根据金庸《鹿鼎记》改编,由张卫健主演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小宝与康熙》大结局中有这么一个有趣场面:韦小宝将冯锡范如打桩般一下一下直打入地,口中还大呼小叫:“这一招是代胡德帝打的,这一掌是代陈近南,这是代大老婆、二老婆、三老婆……这是代金庸打的!”可怜那冯锡范只剩下个头还露出地面,依然好奇心大起,口齿不清地发问:“金庸是谁?”韦小宝一脚把他完全踏与地齐,骂道:“连金庸是谁都不知道!死去吧你!”
    由此可见金庸“八风吹不动”的地位。金庸是谁?《平生最识江湖味》的作者孙涛说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他:平生最识江湖味!此语出自南宋词人姜夔的诗——“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拿来形容金庸,实在是再贴切不过,无怪“北大醉侠”孔庆东会说“作者无疑属于天下最懂金庸者的行列”。
    世上品评金庸者众多,说到名家,香港有倪匡,大陆有陈墨,而孔庆东则把孙涛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介绍给了众读者。“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却是满含着学问的最好的一本‘金庸心得’。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境界和才情,但自己却写不出这么好的书也。”能得孔和尚如此评价,实属不易。“更令孔和尚欣赏的,是其写作态度:‘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样样非专业,吾心真喜欢。’”这是《平生最识江湖味》作者序中的话,还有一句是“我。情真,至善。痛饮酒,熟读书。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悦花草美人,建文字江山。”孙涛是徐州人,学电子的他已出版《同一首诗》、《古希腊罗马神话十日谈》、《东坡拾瓦砾——苏东坡这个人》、《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等图书十余册。
    《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有句话:“江湖中卧虎藏龙,人心里其实也是卧虎藏龙。”江湖在哪里?你我的心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侠客的社会,江湖仍在,惜无大侠,几乎几代人的江湖感觉都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叶梦得记载有一句夸柳永词流传极广的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现在能当得起此话的华人作家,恐怕只有金庸。香港作家倪匡这样评价金庸:“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造诣,与任何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相比都毫不逊色。这位当代的关汉卿、曹雪芹,也完全可以与西方文学史上泰斗级的人物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相提并论。金庸的《鹿鼎记》、《天龙八部》等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能把大俗的东西写到雅,或者把大雅的东西写得通俗,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都要有厚实的文化做底蕴。金庸的传统文化功底极为深厚,在他的作品中,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佛学医道不是简单的引用、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故事,淡无痕迹却又随处可见。江苏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香港)联合出版过《武侠小说话古今》一书,其中有一篇《武侠小说——华侨子女的中文课本》,文中写道:“曾听一些留学生说,不少世代旅居外国的华侨子女,由于从小便学当地语言,因此对居住国的语言文字颇为熟悉,但对中文却比较陌生。他们的父母便用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来吸引他们,让他们在阅读中提高中文水平,不忘祖国的灿烂文化。结果这些华侨子女,果然从武侠小说中学到了不少中文文字,而且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后来所具有的汉文化知识,大多数不是从老师、家长中学得,而是从武侠小说中领略到的。”


    IP属地:天津2楼2013-04-18 12:46
    回复
      2025-08-08 08:29: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孙涛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2006年,南方日报作为重点图书推出了其编写了十五年之久的系列丛书《同一首诗》,全套12册,共150万字,多次在广州大洋书城、珠海书城等登上畅销书榜。孙涛在大学里读的是无线电专业,这套书完全是在兴趣的支撑下完成,而这最初的“兴趣”,不是来自语文课本,也不是《唐诗三百首》,而是金庸、古龙、梁羽生们的武侠小说。
      孙涛说在金庸的《神雕侠侣》、《白马啸西风》中,他第一次读到了李白的“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方岳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在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和《江湖三女侠》中,他第一次读到了黄景仁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纳兰性德的“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在古龙的《萧十一郎》中他读到了“道是不相思,相思令人老,几番几思量,还是相思好”,“暮春三月,羊欢草长,天寒地冻,问谁伺狼?人心怜羊,狼心独怆,天心难测,世情如霜”,这至今不知是古龙原创还是引用的句子。
      今人教学诗词,必先分析表达了作者或言志或抒情或悲愤或淡泊的心情,然后循此来感受,美其名曰“诗词赏析”。其实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你自己从中能感受到什么,就像梁启超所说:“义山(李商隐)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是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煞。”
      在《同一首诗》正文前孙涛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经过了人生风风雨雨,看惯了红尘悲欢故事,一点点发现,原来世间所有的感觉早已在唐诗宋词中充盈着……”读诗唱词的至高境界不是“欣赏”,更不是“分析”,而是“互动”,融合了读者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故事之后的互动!诗词是浓缩了的人生,一百个人读来就会有一百种滋味。如果你读了一篇诗或词之后,自己没有任何感觉,那么不读也罢。许多东西只可悠然心会,妙趣难与人说。对于诗词,你不是要去为作者感动,而是要感动自己。所以不读诗书的人最大的遗憾不是你没学问,而是你的生命中比别人少了一种感受。
      诗词歌赋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读来,往往比孤立时更有感觉,武侠小说中引用的诗词尤显感人,乃因作者为之精心打造了绝美之境。如果你对古典诗词没有太多感觉,不妨先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找些相关段落来读,想省事,也可从孙涛这本《平生最识江湖味》入手,此书以金庸先生小说中提到的诗词曲赋为主线,尽力营造的正是这种绝美景象。
      江湖并不只是打打杀杀,气贯江湖,情满江湖。爱恨情仇西风白马,江湖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大起大落,那永远未知的神秘。金庸小说中曾经无数次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传奇、真情与豪气、诗意与哲理,相信你也曾流连其中……
      《平生最识江湖味》,带你走近金庸,看英雄本色,品侠骨柔肠。


      IP属地:天津3楼2013-04-18 12:46
      回复
        插楼,前排围观。。。
        金庸的小说长篇的那些看得少,而且电视剧也一直在翻拍。有时都感觉先入为主了。
        飞狐外传和雪山飞狐看的最早的两部书。喜欢飞狐描写的胡一刀胜过胡斐,胡和冰雪儿(原著没名字)天生一对的感觉,飞狐外传里知道了赵半山这些人之后就看的书剑恩仇录,也就是金老的第一部书,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陈家洛也是我最喜欢的男主角,虽然。。。。。哎呀全是眼泪。 浩浩愁 茫茫劫 短歌终 明月缺 郁郁佳城 中有碧血 碧亦有时尽 血亦有时灭 一缕香魂无断绝 是耶 非耶化为蝴蝶 看陈家洛打火手判官那段太解气了。。。连城诀看得不是很仔细,不过对丁典还是很喜欢的、看他总想起我们东吴的丁奉。。。白马啸西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好像她对我的感觉。。。眼泪了。侠客行里的不三不四还是很可爱的。。。不过开篇就有要解剖肚子。。。好恶心,幸好没成功,鸳鸯刀不是很喜欢。 越女剑是上课的时候偷着看的。。。好厉害的越女。。
        其他的长篇大多数看的电视剧了、


        IP属地:辽宁15楼2013-04-18 22:58
        收起回复
          碧血剑也没有看过。不过我挺喜欢袁崇焕的、


          IP属地:辽宁16楼2013-04-18 23:00
          收起回复
            明人张潮《幽梦影》一书中有句曰:“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武林界认为,棍为“百兵之祖”,枪为“百兵之贼”,刀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在许多人心中,要是长得像钟馗、尉迟敬德一样,那么使啥兵器都无所谓,白衣飘飘、玉树临风的侠客那是一定要“仗剑江湖”才味道十足。虽说侠客们干的也是力气活儿,可长得太漂亮了,使刀弄棍的总让人觉得有点儿遗憾。
            “剑神”的称号毫无疑问是西门吹雪的,这个人本身就像极了一柄纯青寒彻、锋芒毕露的利刃;叶孤城的“天外飞仙”传来传去,到底啥样谁也没见过,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一点儿都不孤独,反而充满了潇洒劲儿;金蛇郎君的“金蛇剑”总让人想起“金蛇狂舞”;郭嵩阳的“嵩阳铁剑”没有轻灵,多了一种厚重;而李寻欢的“小李飞刀”不像刀,“剑气”倒是无处不在。
            然而,任你剑气如虹,却斩不断情丝,也削不去孤独。
            “杨柳树下斜倚,但见满楼红袖招”,这是一般人眼中标准的侠客形象,只是这份潇洒背后的孤独、寂寞究竟有多深,却只有侠客们自已知道!
            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们多能饮善剑,而大大小小所有的侠客都算上,对“美人如玉剑如虹”感悟最深的,恐怕非《神雕侠侣》中的杨过莫属,当他被郭靖、黄蓉美丽又刁蛮的大女儿郭芙一剑齐肩卸下条臂膀,晕过去前脑海中充满的就是这种感觉。
            1
            金庸先生笔下所有的大侠中,杨过的身世最苦,受的创伤最多,流的眼泪最多,他的一生也最曲折。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别的江湖儿女卿卿我我,携手闯荡江湖,而杨过却和小龙女分开了整整十六年,一个人形单影孤的“只手打天下”。在终于熬到了十五年底,希望和期待都在心里升腾到极点的时候,杨过忽然发现,原来所谓的“十六年后,在此相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却是个善意的谎言:
            眼见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是跟着太阳不断的向下低沉。当太阳的一半被山头遮没时,他大叫一声,急奔上峰。身在高处,只见太阳的圆脸重又完整,心中略略一宽,只要太阳不落山,三月初七这一日就算没过完。可是虽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阳最终还是落入了地下。悄立山巅,四顾苍茫,但觉寒气侵体,暮色逼人而来,站了一个多时辰,竟是一动也不动。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
            小龙女始终没有来,他便如一具石像般在山顶呆立了一夜,直到红日东升,四下里小鸟啾鸣,花香浮动,春意正浓, 他心中却如一片寒冰, 似有一个声音在耳际不住响动:“傻子!她早死了,在十六年之前早就死了。 她自知中毒难愈,你决计不肯独活,因此图了自尽,却骗你等她十六年。 傻子,她待你如此情义深重,你怎么到今日还不明白她的心意?”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一日一夜不饮不食,但觉唇燥舌焦,于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他此时三十六岁,年方壮盛,不该头发便白,更因内功精纯。虽然一处艰苦颠沛,但向来头上一根银丝也无,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伸手在额角鬓际拔下三根头发来,只见三根中倒有两根是白的。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杨过过情关,一日一夜两鬓如霜,这个关还是没过去。漫漫雄关纵有万道,任它高千丈坚如铁,也总有办法,可这情关一现,任你是盖世英雄,关不自解,想过,势比登天还难。
            情关难过,杨过已彻底绝望,他自来生性激烈,此刻万念俱灰了无生念,转身直奔鬼门关而去: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苏东坡悼亡之词,杨过一生潜心武学,读书不多,数年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尔见到题着这首词,但觉情深意真,随口念了几遍,这时忆及,已不记得是谁所作,心想:“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已相隔一十六年了。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


            IP属地:天津23楼2013-04-21 11:53
            回复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关于这副对联中的“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这一句,还有一段非常有名的故事流传。话说有一天苏东坡吃完饭,撑得有点儿难受,扪腹徐行消化食儿,看到侍儿们在院里忙活,就溜溜达达走过去拍着肚子问她们:“小鬼,你们都说说,老爷我这一肚子都是些什么呀?”刚吃完饭你说这里面能有什么?不过苏东坡家的侍女们都不是俗人,有档次,1加1等于2那样的话从来不说。一婢曰:“我看——都是文章。”苏东坡一摇头,en,没创意,你说的那是郝隆。又回身问另一位:“这位同学,你说说看?”这位侍女想了想说:“老爷满腹都是智慧?”苏东坡乐了,你还不如直接说我一肚子坏水呢!
              苏东坡一转头看到朝云在那儿捂着嘴笑,他笑咪咪的过来了:“这位看官,除了没事儿偷着乐之外,还有何高见?”朝云说:“依我看,学士你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东坡闻言捧腹大笑,挑着大拇指夸她是山青青水碧碧的知音。
              朝云去世后,苏东坡为她创作了一首《西江月》悼词:
              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
              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
              面常嫌粉 ,洗妆不退唇红。高情已逐
              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虽然创作时间远远在后,感情同样的深厚,但这首《西江月》与写给王弗的那首《江城子》相比就逊色多了,或许经典就是这么可遇而不可求。《江城子》是苏东坡生命中创作的第一首悼亡词,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位列“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称此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倾泉”,诚不为过。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苏东坡写这首《江城子》时,王弗已去世十年了,所以断肠之痛固有,而思念之情更甚。十年时间,当时断人心肠的痛已不再强烈,只有思念一时一刻也不曾减弱,如同一根细细的锯齿,不停的拉扯着人的某一根神经,直到生命的尽头。
              而对于杨过来说,却是在过去的十六年中将思念一点一滴累积到了极点,当骤然发现那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时,心中之痛何止断肠?!虽然经历正好相反,然而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苏东坡的这首《江城子》更能感其意,道其情?那种深情凄婉的意境自然更让杨过痛不欲生,此时此地,殉情实在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在上一回中我们就说到汤显祖《牡丹亭》中有这样一句唱词:“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话对杨过和小龙女更适用。生活中谁都不希望有杨过这样凄惨的人生,可谁又不渴望拥有这样生死与共的爱情?


              IP属地:天津25楼2013-04-21 11:54
              回复
                好逑汤: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六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进行修订整理后,作为教材给学生们唱。《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者是《诗三百》,汉代开始尊称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
                一次孔子问他的儿子孔鲤:“学诗乎?”孔鲤答道:“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连《诗经》都没读过,没话跟你说,你也没资格说话!孔子对《诗经》的推崇可以想见。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 “国风”,大多为民谣,共160篇;“雅”分 “大雅”与 “小雅”,共105篇,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颂”共40 篇,大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礼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主要采用赋、比、兴的创造手法,关于这三点可以看两段古人的解释,钟嵘《诗品序》说:“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文心雕龙·比兴》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
                金庸的小说中提到《诗经》的地方很多,延伸出来的有“情”、有“曲”,甚至还有“菜”,让人不由得感叹: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


                IP属地:天津26楼2013-04-22 11:31
                回复
                  2025-08-08 08:23: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
                  孔老夫子一本正经的对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把《诗经》拔高到了一个像珠穆朗玛那么高的高度,这话可以理解,因为他是这部书的主编。对于现代人来说,没啥必要非得把《诗经》弄成人生指南,《诗经》中大多数的篇章读起来也未必能有啥感悟,一般人背点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类的名句也就差不多了,基本上够用了。当然,上面的话不适用于真正喜爱诗歌或者是文学狂热爱好者,只因觉得那些个被逼着背诗经的人可怜,诗经那群不知名的作者们也可怜,才有感而发。
                  下面来看一看《神雕侠侣》中关于程英和杨过的一段故事,我觉得这是对咱们上面言论的最好佐证。程英暗恋上了杨过,却又无法挑明,但情感需要发泄,于是她无论写字还是吹曲,翻来覆去都是《诗经》中的那几句:
                  他要吃粽子,却是另有用意,快吃完时乘那少女不觉,在手掌心里暗藏一块,待她收拾碗筷出去,忙取过一条她做衫时留下的布线,一端黏了块粽子,掷出去黏住她撕破的碎纸,提回来一看,不由得一怔,原来纸上写的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八个字。那是“诗经”中的两句,当年黄蓉曾教他读过,解说这两句的意思是:“既然见到了这男子,怎么我还会不快活?”杨过又掷出布线黏回一张,见纸上写的仍是这八个字,只是头上那个“既”字却已给撕去了一半。杨过心中怦怦乱跳,接连掷线收线,黏回来十多张碎纸片,但见纸上颠来倒去写的就只这八个字,细想其中深意,不由得痴了。
                  忽听脚步声响,那少女回进室来,杨过忙将碎纸片在被窝中藏过,那少女将余下的碎纸搓成一团,拿过室外点火烧化了。
                  杨过心想:“她写‘既见君子’,这君子难道说的是我么?我和她话都没说过几句,她瞧见我有甚么可欢喜的呢?再说,我这么乱七八糟,又是甚么狗屁君子了。若说不是我,这里又没旁人。”
                  正自痴想,那少女回进室来,在窗边悄立片刻,吹灭了蜡烛。月光淡淡,从窗中照射进来,铺在地下,杨过叫道:“姐姐。”那少女却不答应,慢慢走了出去。
                  过了半晌,只听室外箫声幽咽,从窗中送了进来。杨过曾见她用玉箫与李莫愁动手,武功甚是不弱,不意这管箫吹将起来却也这么好听。他在古墓之中,有时小龙女抚琴,他便伴在一旁,听她述说曲意,也算得粗解音律,这时辨出箫中吹的是“无射商”调子,却是一曲“淇奥”,这首琴曲温雅平和,杨过听过几遍,也并不喜爱。但听她吹的翻来覆去总是头上五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或高或低,忽徐忽疾,始终是这五句的变化,却颇具缠绵之意。杨过知道这五句也出自“诗经”,是赞美一个男子像切蹉过的象牙那么雅致,像琢磨过的美玉那么和润。
                  杨过听了良久,不禁低声吟和:“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只吟得两句,突然箫声断绝。杨过一怔,暗悔唐突:“她吹箫是自舒其意,我出声低吟,显得明白了她的心思,那可太也无礼了。”
                  ……
                  杨过身上有伤,无法起身相抗,只有躺着不动。程英料知与李莫愁动手也是徒然送命,当下把心一横,生死置之度外,调弦转律,弹起一曲“桃夭”来。这一曲华美灿烂,喜气盎然,她心中暗思:“我一生孤苦,今日得在杨大哥身边而死,却也不枉了。”目光斜向杨过瞧去,杨过对她微微一笑,程英心中愉乐甜美,暗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琴声更是洋洋洒洒,乐音中春风和畅,花气馨芳。
                  程英连着这么三首《诗经》中的诗篇,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心情表露无遗,名句的威力就是这么大!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出自《诗经·国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国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IP属地:天津29楼2013-04-22 11:36
                  回复
                    6
                    金庸小说中还有一些《诗经》中的句子,因为相对来说不是流传很广,咱们简单看一下,不再多说。
                    《倚天屠龙记》中写殷素素初遇张翠山,时唱了一首歌——“今夕兴尽,来宵悠悠,六和塔下,垂柳扁舟。彼君子兮,宁当来游?”“彼君子兮,宁当来游”是从《诗经》中“彼君子兮,噬肯来游”变化而来,这一句出自《诗经·国风·有杕之杜》。《诗经·国风·有杕之杜》借一棵长在野外的棠梨树说事儿,叙述自己的孤独,希望能有知音来喝喝酒聊聊天。关于这首诗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美女思春,有人说是高人待聘,其实我倒是觉得没必要老琢磨是姑娘想嫁人还是诸葛等刘备,这些感觉这首诗里都包括了。
                    《诗经·国风·有杕之杜》全文如下: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
                    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射雕英雄传》结尾写黄蓉与朱子柳以诗经斗嘴:
                    那书生经过黄蓉身边,见她晕生双颊,喜透眉间,笑吟道:“隰有苌楚,猗滩其枝。”黄蓉听他取笑自己,也吟道:“鸡栖于埘,日之夕矣。”那书生哈哈大笑,一揖而别。
                    郭靖听得莫名其妙,问道:“蓉儿,这又是甚么梵语么?”
                    其实不只是郭靖,大多数读者看到这里也会一头雾水,不知道黄蓉和朱子柳打的啥哑谜,金庸肯定想到了这一点,马上在文中加了点儿提示:
                    黄蓉笑吟吟的瞧着他,心想:“这位状元公倒也聪明能干明,猜到了我的心事。他引的那两名诗经,下在有‘乐之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三句,本是少女爱慕一个未婚男子的情歌,用在靖哥哥身上,倒也十分合适,说他这冒冒失失的傻小子,还没成家娶妻,我很是欢喜。”想到此处,突然轻轻叫声:“啊哟!”郭靖忙问:“怎么?”黄蓉微笑道:“我引这两句诗经,下面接着是‘牛羊下来,羊牛下括’,说是时侯不早,羊与牛下山坡回羊圈、牛栏去啦,本是骂状元公为牲畜,但这可将一灯大师也一并骂进去啦!”
                    朱子柳所言“隰有苌楚,猗滩其枝”出自《诗经·国风·隰有苌楚》,“苌楚”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猕猴桃,也有人叫奇异果,这篇诗歌的意思是说长在野地里的猕猴桃,无论是树枝、花朵还是果实都生机勃勃,让人羡慕,这都是因为它们无知、无家、无室之拖累。估计这首诗的作者是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要真的让他从要啥有啥到一无所有,我敢说百分百指定不干!
                    也有人说诗中的“乐”,不是羡慕而是欢喜,我们上面看到《射雕英雄传》中,把这首诗诗安在傻郭靖身上确实非常合适,靖哥哥无家无室,也够无知!
                    《诗经·国风·隰有苌楚》全篇如下: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黄蓉所言“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出自《诗经·国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IP属地:天津32楼2013-04-22 11:4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4-12-05 03: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