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谱序
谱者何,谱一氏之族也,一氏无谱,则世系无考亲疏莫辩,子孙且不知其高曾,又何论支分派别,散处他方之族人哉,如是而亲者益疏,近者益远,一家之人情同行路.于此而欲尊祖敬宗,收族萃涣,舍谱奚以哉.惟然吾于董氏有取焉.董氏系出豢龙,受姓最早,历两汉唐宋以来,名臣硕彦,焜耀简册,遥遥华胄,无论已,迄於元,而大盛,孜宋南渡后,燕云骚扰,董公微占藁城,传二世哲,三世昕,俱独善无显闻,及元世祖,南征时微之曾孙俊,有文武才,佐世祖征伐有大勋劳.官封太傅,赐号廉王.其子若孙,遭遇际会,职列通显,计锡爵公者,十有余人,洎元代灭亡,家世亦式徾由明迄清迁徙流离,藁城而外,或徒居山东省,滕县,薛河之董村,沙沟之董庄,峄县之流井,黄洼,江苏之虎山,青山泉等处,不一而足,迄今数百年中,逐不通往来,据薛河谱碑系,明宣德三年立,质诸藁城神道碑文,名讳世系,确系一脉,始悉薛河董村董庄,各处,均之藁城滴派无疑.惟各处碑文,支派班行,不无稍异,是惟无谱之故,亦末曾合谱之故,今董君宝臣宝瑚宝胜荣启荣生光友光泰光浩光福景坦等慷慨提倡,同意合谱,商之族人,翕然同声,于是诹日开办,举凡考散失,明世系,变亲疏,祥里居,采写"缮写"诸职役,无不踊曜负担,直达目的,既绘之图,复标之系,知某村出某支祖,班次犁然,可考,复排起新班行名字,以昭划一,使后之睹斯谱者,恍然於木本水源之恩,知敬宗尊祖之道,庻里居虽远,各具亲爱热忱,且明吾侪之睽隔他乡者,皆某支祖之兄弟也,吾侪之散处外省者,皆始祖之子孙也,孝弟之心可以油然生矣,收族萃涣之道,将於是乎在,昔眉山苏氏,庐陵欧阳,重敦宗睦族之义,均注意於谱牒之学,著为家法,以昭示来叶,凤为先代所美,观董氏合谱之举,能纪美前贤,其亦足以风矣,兹董氏,谱事告俊,问序於余,余综其大概,而为之序,
清郡庠生杨传第敬撰
公元一九六二年岁次任寅荷夏之吉
========================================================
(董氏谱序)依据(滕阳董氏续修族谱)原文转载无一字一标点修改
========================================================
董氏新族谱班字
第5世 <文>,第6世<士>,第7世 <守>,第8世 <敬>,第9世 <武>,第10世 <尉>,第11世 <秉>,第12世 <诚>,第13世 <祖>,第14世 <肇>,第15世 <中>,第16世 <山>,第17世 <荣>,第18世 <发>,第19世 <元>,第20世 <廷>,第21世 <风(文)>,第22世 <云(作)>,第23世 <际(士)>,第24世 <会(昌)>,第25世 <景(庆月)>,第26世 <胤(玉)>,第27世 <繁(计长)>,第28世<隆(广)>,第29世 <职(克兆)>,第30世 <立(治)>,第31世 <将(安)>,第32世 <相(长)>,第33世 <贵>,第34世 <其>,第35世 <公>,第36世 <卿>,第37世 <台>,第38世 <阁>,第39世 <永>,第40世 <存>,第41世 <历>,第42世 <志>,第43世 <标>,第44世 <名>,第45世 <千>,第46世 <秋>,第47世 <传>,第48世 <芳>,第49世 <华>,第50世 <表>,第51世 <可>,第52世 <宗>,第53世 <纪>,第54世 <延>,第55世 <先>,第56世 <德>,第57世<宏><第58世 <伟>,第59世 <振>,第60世 <兴>
注;新谱班字立下五十六代世,由山东.河北.江苏等省董氏代表于1996年,依据(滕阳董氏续修族谱)1962年族谱班字改修而成.
我是26世(玉)字辈我的QQ;46565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