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吧 关注:86贴子:842

回复:佛教入门书籍:《佛教入门》圣严法师 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六、观世音菩萨
           (一)前言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
  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死。我的兄姊皈依理教,我也参加过理教的法会,理教虽非正宗的佛教,理教的信仰中心「圣宗古佛」,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我在童年出家时的江苏南通狼山,其所奉的大圣菩萨,原系唐高宗时代由西域来华的一位高僧,名叫僧伽,据《宋高僧传》的记载,他曾现十一面观音像,所以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少年时很笨,虽不像佛世的周利盘陀伽,佛经说他三个月诵不会一首偈,教他「扫帚」两个字,记住了扫字便忘了帚字,记住了帚字又忘掉了扫字,但他毕竟由于佛陀的有教无类而证到阿罗汉果。可是,据我母亲说,我到了六岁才会讲话,到了九岁才开蒙读书,当我十三岁出家之际,仅仅是个初小四年级的小学生。可是,出家之后,师父讲给我听的第一个故事,便是向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得智慧的事例: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因修法华忏法二十一天,梦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便得无碍辩才,他著有《宗镜录》一百卷及《万善同归集》,乃为佛教史上的不朽名作,他的地位之高因此可见。


114楼2013-05-09 11:05
回复
      所以我的师父教我每天早晚,至少要拜二百拜的观音菩萨,我拜了半年多,边拜边作观想:观音大士手执杨枝,以甘露清凉净水,洒在我的头上,因此,我对厚厚的一本《禅门日诵》在数月之间就背熟了,当时连我自己也有点意外地吃惊。后来我到了上海,狼山的下院大圣寺,天天做经忏,适巧静安寺创办佛学院,现在我们善导寺的监院妙然法师及知客守成法师,也是当时负责院务及管理的人员。我要求师长上人送我去求学,上人则说我的程度太差,纵然送我去了,第一是考试不会录取,第二是即使录取了,我也听不懂课。我在失望之余,每天夜里起来礼拜观音世菩萨,过了半年,我终于达成求学的目的,做了静安寺佛学院的插班生。这使我又是一次意外的欣喜。
      民国三十八年春天,在前所未有的大动乱局面之下,我加入军队到了台湾,以我当时的身体状况,有的同学认为不消三个月,就会在军中拖死,但在我的心中始终没有离开观世音菩萨,往往利用行军及晨操跑步的时间默念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也经常都在观世音菩萨的慈光照顾之下。军中一住十年,最后退役,随东初老人重行出家之后,我的愿望是求菩萨赐我一个静修用功的道场,所以天天礼大悲忏,念观音大士圣号,当时有几个朋友都认为我的愿望是注定要落空的,在台湾这个地方,有一些长老上座,要求一个理想的用功之所尚不容易,何况我是一个初出家的人呢?当时我对台湾的佛教界,可用「人地生疏」四个字来形容,在无从找人资助道粮,也无从探听何处容我安身静修的情形之下,竟由于浩霖法师的偶然介绍,以及悟一法师的从旁协助,使我认识了高雄山区美浓镇的两位尼师,因此去朝元寺一住就是六年多,若非悟一大和尚把我请来本寺,我尚可以在那里继续掩关下去。
      由于我自己如上所说的经历,我对观世音菩萨的有求必应,那是深信不疑,也是感恩不已的。


    115楼2013-05-09 11:05
    回复
      2025-08-17 17:22: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观世音菩萨的出典
        现在我们再从藏经中检阅关于说到观世音菩萨的许多资料。释尊化世之际,在各大乘经中,说到诸大菩萨之处极多,就以佛在灵鹫山的法华会上,便有八万多位大菩萨,重要的也有十八位,观世音菩萨是十八位大菩萨之一。但是,在印度、在西域、在越南、在日本、在韩国,特别重视观世音菩萨的信仰,这从各地古代佛教美术的表现中,发现所有的绘画及雕塑,以观音圣像占有多数的比例,可以得到证明。尤其在我国,西藏的密教中心,便是观音信仰,没有观音便没有西藏的佛教。至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民间,以及南洋的华侨,他们尽管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却无一不信有观世音菩萨的。所以俗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可见观音菩萨之于佛教中的地位和观念,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来说,仅次于释迦世尊与阿弥陀佛。就是由于这位大士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寻声救苦,有求必应。至于这位大士的出典,反而很少有人注意了。
        虽然,信仰的本身,并不一定要理解它的道理,只要依照佛的开示,知道观音菩萨是有求必应的,救苦救难的,信仰他而祈求他,你就可以得到灵验。但是,信仰的维系和发扬,必须要有事实的例子及理论的基础来支持。所以今天我才选择了本题,来向观世音菩萨的诸位弟子们介绍,便得已经信仰的人更加虔诚,也使尚未信仰的人赶紧信仰。


      116楼2013-05-09 11:06
      回复
          我们再来介绍观shi音菩萨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镇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lun转生死的苦报,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shi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shi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shi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shi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音fa门的自修而言,(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118楼2013-05-10 10:31
        回复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


          120楼2013-05-10 10:34
          回复
              实则,观音菩萨的名字,在许多的大乘经中,都有说到。在显教方面,例如《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宝积经》第八十二卷及第一百卷、《楞严经》卷六、《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一、《新译华严经》第六十八卷、《悲华经》、《地藏经》、《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以及《观无量寿经》等;在密教方面则有《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陀罗尼集经》、《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清静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大方广曼殊利经》、《大日经疏》卷五、《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理趣经》、《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阿俐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不空★索神变真言经》等。


            121楼2013-05-10 10:36
            回复
                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是显密两教共同重视,且特别尊仰的一位大菩萨。不过,在我们中国,《法华经》的(普门品)及《心经》,特别受到普遍的宏扬和诵持。(普门品)的内容,重在观音菩萨的化迹示现,是对凡夫众生在现实生活及实际苦难的救济。《心经》则为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正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故从历代以来的佛教史传之中,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可谓俯拾即是,笔不绝书。例如《法苑珠林》、《比丘尼传》、《高僧传》、《名僧传抄》、《唐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弘明集》、《观音义疏》、《法华义疏》、《辩正论》、《弘赞法华传》、《法华经传记》、《三宝感通要略录》、《往生集》、《宋高僧传》、《佛祖统纪》、《说郛》、《五朝小说》、《旧小说》、《太平御览》、《金石续篇》等书,均有关观世音灵感的许多记载。
                又自北魏时代的孙敬德开始,依据经义,编出了《高王观音经》,接著又出现了《观世音菩萨救苦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世音三昧经》、《观世音咏托生经》,其中除《高王观音经》及《救苦经》,如今尚可找得之外,其余的已不流传。但请诸位不要以为这些经典系由中国人编写的,就没有灵验。关于这点,我在八年以前的「今日佛教」杂志第四十一期就曾说过:「文字虽出伪造,诸佛菩萨圣号,却是出于佛经,所以仍有灵验可观。」又例如最受我重视的一部(大悲忏),它的全名应该是(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忏法),乃是出于宋朝的慈云忏主遵式大师,根据伽梵达磨所译的《千手经》编成,我们绝不能说忏仪是祖师所编就不灵验,事实上这是一部极其灵验的忏法,真可做到有求必应的程度。


              122楼2013-05-10 10:38
              回复
                * 正因为「观音」普遍地受到广大众生的欢迎,中国民间,也就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题而写的小说,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关于这本小书,凡是略具佛学知识的人,谁都知道它的内容并非事实,它的观点也不够正确,但到目前为止,这本小书已被改编成好多部话剧和电影。去年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还推出了一部叫做「观世音」的影片,就是根据《观音得道》这本小书改编的。这部小书的内容,大约是说有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此一传说,原出于《汝州志》。汝州是河南省的一个地名,民国以后改为临汝县,唯在这部志书中所说的观音之父,名叫楚庄王,小说中则改为妙庄王。可是这个故事为观音感通录等佛教典籍所不载,所以不能信为事实。此书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极大,其大原则,在于教导大家仁孝慈悲,并不违背佛教。


                123楼2013-05-10 10:41
                回复
                  2025-08-17 17:16: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又因为发生在人间的观音灵感事迹,与时日俱增,所以就有人发心,将这些事迹编集起来。初有会稽地方的谢敦和吴郡的陆澄,合撰了《观音验记》,陆皋撰《续观音应验传》,王琰的《冥祥记》,宋朝临川刘义庆的《宣验义记》,清朝周克复的《观音经持验记》,弘赞的《观音慈林集》等。近人的著作之中,则有慈航法师的《怎样知道有观世音菩萨》(搜于《慈航法师全集》第玖册),家师东初老法师的《救世大悲者》(六十四开单行小册),煮云法师的《普陀山传奇异闻录》,另有印顺老法师在担任善导寺住持期间的两篇开示记录,也很有价值,现搜于印老的文集《顽石点头》一书之中。此外凡是有关(普门品)的诸家讲记及注释,都录有许多观世音菩萨的灵感事迹。


                  124楼2013-05-10 10:42
                  回复
                            七、念佛与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一、共修念佛
                        各位莲友:当你们要来寺院念佛的那一天,应该从早上开始就做好
                      身心的准备。这一天最好能不吃荤腥,至少也□吃肉边菜,并且不抽烟
                      、不喝酒。万一无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起要来共修念佛,而当天
                      未茹素,没有关系,不要因此就不来,来了总比不来更好。
                        来参加共修念佛时,一入寺院,说话就要轻声细语,若无要事,最
                      好不说话。已备海青者,先在玄关或客厅里把海青穿好,然后进入佛殿
                      ,找好位苇□礴A一边拜一边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听到集众的鼓声
                      ,便停止礼佛,排班站好。未穿海青者,站於后排。
                        念佛开始时,先唱「赞佛偈」。如果不会唱,就轻声地跟著别人唱
                      ,唱过几次以后,自然就会了。赞佛偈后,接著念佛、绕佛,念佛时先
                      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这时要注意脚步是否与佛号的节拍相符
                      ,步伐要跟著木鱼的节奏而移动,不可错乱。要能做到天如惟则禅师所
                      说的「心与口声声相应,念与佛步步不离」。
                        念佛时,听著大众的声音,而不是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心专注在
                      那有规律的大众念佛声中,不起任何杂念和妄想。假使还有些微杂念,
                      也不用管它,若能大声念,精进勇猛念,那些念头就会越来越少了。如
                      □□驮□□n卷四所录慈云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心散,须
                      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又云:「大声称佛,虽少而功多;
                      小声称佛,虽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
                      ,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也。」
                        绕佛时,不得东张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无地看著前面一人
                      ,顺著节拍,沈稳地向前走。别理会已走到什麽地方,也不要注意别人
                      怎麽走,此刻的身、口、意,应该是专注而一致的。等到转念四字佛号
                      「阿弥陀佛」时,脚步仍然配合著木鱼的声音走。敲二下木鱼,移动一
                      步。心里依然保持平静,同时要一面听大众的念佛声,一面随著称念佛
                      号,不可只听人念而自己不念。
                        印光大师的‘□婴礞□k》有云:「当摄心切念」,「当摄耳谛听
                      ,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
                      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绕佛后是「坐念」,坐下前先向上问讯。问讯后以打坐的姿势坐下
                      ,尽量使腿脚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为原则。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
                      ,小腹放松,不要仰头或低头,如果小腹放松后,无法念佛,则不管小
                      腹,而以能念佛为先决条件。
                        止静时,坐的姿势不变。但要把身体和头脑放轻松,气沈丹田,舌
                      尖轻抵上颚,眼睛微睁,亦可闭上。继续不断地默念四字佛号,不观想
                      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此如〕□簏*□Y经》所说:「能於一佛,念念
                      相续。」又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
                      ;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专注念佛而断一切杂念,故如□
                      般舟三昧经》云:「心有想是痴心,无想是涅盘。」
                        默念时,速度要适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会紧张,太
                      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此时也可采用十念记数念佛法,如印
                      光大师‘□婴礞□k》所说:「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
                      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
                      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
                      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
                      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
                      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此本可作出声、默念的两种用法,甚
                      至行住坐卧,无时不宜,唯静坐默念时效果更佳。此法乃系参考五停心
                      的数息法而来,所以对於初心念佛者,最能摄心。


                    136楼2013-05-10 11:07
                    回复
                                 二、平时念佛
                          本寺的念佛会一星期只有一次共修,所以,共修念佛固然重要,平
                        时念佛也很重要。平时念佛可分三种:(一)是方便工作忙碌或公务繁
                        剧的在家居士修行的晨朝十念法门。即是每日朝起后,修十念念佛。此
                        含有多种方式:如宋朝遵式大师教令尽一口气念十句佛号,又元朝天如
                        惟则大师则云:「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
                        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或以数口气念十句佛号等。(二)是
                        昼夜不离佛号,不论在何时何处或做任何事,心中经常以「阿弥陀佛」
                        的圣号为主要念头。此如永明延寿大师,日课佛号十万句。(三)是以
                        上两者的折衷,得闲即念佛,事忙则做事,以免心分两头,如此则仍有
                        很多机会念佛。
                          专心念佛时,不计环境净秽,不论工作贵贱,在清除垃圾、打扫厕
                        所乃至正在排便排溺时,也无不可念佛。唯有在须用思考、分析、听讲
                        时,不便念佛,因为一念佛就无法专心了。但若能达到永明延寿禅师的
                        程度,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只是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翩A否则是
                        办不到的。
                          晚上睡觉时,最好是以右侧卧,心中观想光明相,全身放松,心里
                        默念佛号,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即便在睡梦中,也照
                        样能念佛。万一忘了念佛,那麽,醒来之后,即刻把身体的卧姿调整好
                        ,再舒舒服服地躺下,继续观想光明相,并持念佛号。一旦观想光明成
                        功,那将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况下睡著,而是睡在清凉自在的光明世界
                        中。而且很容易就能消除疲劳,并使精神饱满,身心愉悦。像这样,醒
                        时既能作主,睡中也能作主。如此念佛,还有不生净土的道理吗?


                      137楼2013-05-10 11:07
                      回复
                                 六、助念的规则
                            既然我们相信人死后,神识仍未离开身体,所以正常的助念时间是
                          十二个小时,不可以随便念几句就走了。要分成几组,轮流值班,一组
                          四个小时;或分两组,每两个小时轮流休息。
                            怎麽念法呢?不需要唱赞佛偈,一开始就举:南无「西方极乐世界
                          ,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接下来连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如
                          果我们刚到,病患就要断气了,则省略前面二句,就位以后,马上念「
                          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时候,自己本身要专注一意,声音要整齐清越,
                          不要太快太高声,也不要悲戚或急躁,以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和谐、
                          安宁的声音,轻轻地念。使得病人能在安详、恬静、怡悦、自在的情况
                          下往生。至於引磬,也要轻轻地敲,不要太用力。
                            助念者如果是分成两组,那麽一组正在念时,另一组不可离开太远
                          ;吃饭的时间,也由两组轮流交替著助念。能够维持十二个小时佛声不
                          断是最好,如果人员不足,而□能派人去助念两个小时的话,那也比无
                          人助念来得好。
                            连续念六字洪名,每次接替换班时,也维持同样的速度与声浪,直
                          到助念结束之前,始转「阿弥陀佛」四字佛号,然后接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唱毕回向偈,如果病患或亡者尚未皈依三宝,有法师同去时,当由
                          法师为之授三皈依。若仅居士前去,也可代某一特定的法师为之说三皈
                          。为亡者授三皈依时,当请他的全体家人或家人的代表代为接受。皈依
                          词是这样的:
                            (1)我某某人(病患、亡者的岫W),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2)我某某人(病患或亡者的岫W),已经皈依佛、已经皈依法
                               、已经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3)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三皈依完毕,接著念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如果亡者的家人不会拜佛,也不懂三宝的意义,应当先教他们拜佛
                          ,并略说三皈要义。对於未受三皈的亡者说三皈,乃是必需的,应该列
                          为助念的条件之一。说完三皈回向,就可以离开了。
                        现在有人用念佛的录音带来助念,也不能说它没有用,□是录音带
                          是没有心的,所以也没有感应力,以人助念,则可由助念者的愿心、信
                          心,来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录音带也能带动病者念佛,然其气氛及功
                          效与人助念相比,则大不相同。除非不得已,最好不用录音带代替助念
                          。
                        另外有一项必须遵守的规矩是:助念的人,不接受病患及丧家的饮
                          食招待,不得收受红包。不仅在家居士没有理由收受红包,出家众也不
                          得因了助念而收红包,否则便成了变相的经忏应赴了。如果,有些人家
                          因为是他们主动请求我们去助念,不给钱,就好像欠了我们什麽,那就
                          告诉他们:为人助念,是我们修行的法门之一,目的不是为钱而来,若
                          有人要为病危者或亡故者作功德,可到寺院布施供养,但那已是另外的
                          事,当与助念无关。有的家属一定要给钱,那我们可收红纸袋而将钱还
                          给他,这种做法成习惯之后,大家便会感到自然。如果出外助念时,既
                          受饮食招待,又收红包作衬,便失去助念的意义了。
                            如果经过十二个小时的助念,病危者突然病况好转,该怎麽办?这
                          也正是助念的目的之一,能以助念功德为人植福延龄,岂非更好。佛法
                          本为活人的现实所需而设,岂仅为了人死之后的前途应世?


                        144楼2013-05-10 12:03
                        回复
                                  八、您是佛教徒吗?
                                   (一)民间信仰
                            中国人填写履历等各种表格时,对「宗教」一栏,多半会填「佛教」二字;换句话说,多数的中国人,自认是佛教徒,除了曾经受过洗,或已参加过入教仪式的天主、基督及依斯兰等各大小新旧教派的信徒,确知他们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余多多少少,不论由于自己或亲属等的关系,都和佛教的信仰有点渊源。
                            这即是说,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对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国民间而言,佛教徒的涵义很广,这就说明中国人的信仰宗教,一向是开放、涵容、多元性的。例如对水、火、风、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对儒家所谓慎终追远式的祖神崇拜,对历史伟人、名将、烈士、贞女的崇拜,对特定的石头、树木等的灵物崇拜,对历史演义及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及神仙崇拜,以及对各种神秘现象的鬼神崇拜等,都能互融共存。虽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民间大众对于这些神道的崇拜和信仰,则由来已久。这既为民间所需,纵然受到唯物论者及一神信仰者的反对,还是普遍地流行,这些并不是正统的佛教。
                                     (二)多神崇拜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秦汉时代,当时,已经有著民间信仰的事实存在,《楚辞》之中即有各种自然神的名称。因此,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初,也只是在群神的名目中,又添增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虽然由于佛经的翻译、流通,日积月累形成了汉文的三藏教典,阐述了佛教不是一般民间信仰的流类,但那也只是属于研读佛经,及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士,才会了知的事。一般人接触佛教的诸佛菩萨,也和接触中国原有的祖神、民族神、自然神等的态度和观念相同。所以,在民间的小说、故事等的传说之中,神与佛并没有差别。例如,一般民间所知的如来佛、观世音,都是从通俗小说如《封神榜》、《西游记》,及民间故事如《观音得道》等书之中得知,不是直接从佛经的研读而了解的。


                          147楼2013-05-10 12:07
                          回复
                                      九、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
                              在世界上,属于全球性而且历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个:1.发生于印度的佛教;2.发生在中东的基督教;3.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头都是犹太教。犹太教是属于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改变。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就是婆罗门或印度教,一直到现在,除了印度人很少有异民族的人能够接受它。
                              中国的道教,分成两个系统,属于哲学的系统是老子和庄子,称为道家;属于道术的系统则有金丹派和符□派。金丹派在于练丹、练气,又分内丹和外丹。内丹是练气功,外丹是谏金术,也就是把金属练成丹药,他们相信人吃了金丹能够羽化升天、长生不死;符录派则利用符录的方法,驱遣鬼神的力量来解决人间的问题,这被称为道教。中国的道教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学术上则有道家这么一门思想。
                              佛教在两千五百年前发生在印度。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约二百五十年左右,就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了。由于阿育王的缘故,传播到亚洲各地,甚至于传播到了欧洲。就东方来讲,第一个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的是佛教,直到现在,东方宗教之被公认为世界性的,尚只有佛教。
                              世界性的高级宗教,必定具备三个条件:教主、教理、教团。以佛教而言,释迦牟尼佛是教主,佛说的经教是教理,一代一代传承的弟子所组成的僧团是教团。基督教的教主是耶稣,教理是圣经,教团是其门徒、信徒。回教的穆罕默德是教主,可兰经是教理,信徒们是教团。
                              世界性的宗教历久而长新,一定有它的原因。可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尚有许多兴兴灭灭、起起落落的宗教不知其数。可以说自有人的历史以来,就有无量数的人发生无量数宗教的要求和现象:有地区性的、民族性的、部落性的,还有时代性的。那些宗教产生的现象都是从神鬼感应的神秘经验而来,在西方的古代社会,将之视为巫、魔,不许传播,在东方则往往伪称是佛教,故被正统的佛教称为附佛法外道,他们没有本身的理论和制度,所以起起没没。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多元的社会中,新兴宗教就如雨后春笋了。在欧美、日本、台湾、香港,甚至在中国大陆,都有各种新兴宗教的踪迹,从只有几十人、几百人、几十万人,而到几百万人的都有。只是过了一段时间,或当其创教者谢世之后,吸引力便渐渐微弱,信徒也就慢慢地不见了。像这样的宗教,在我们美国的华侨社会里也发现不少。


                            151楼2013-05-10 12:10
                            回复
                              2025-08-17 17:10: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甲、佛教以三宝为中心
                                  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释迦牟尼佛
                                经过无量世的修持,最后成佛。他将成佛的过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
                                道理说出来,就是「法」宝。如果没有佛也就没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
                                ,无法度脱广大的众生。而且佛涅盘后,凡夫不知道佛在那里,所以要
                                学佛法就得跟「僧」学。僧有圣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萨及初果以
                                上的出家人为圣僧,一般的出家人为凡夫僧,住持佛法,则以凡夫僧为
                                主。圣僧在凡夫群中出现,也当以凡夫身、凡夫相来接触凡夫,化导凡
                                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称为菩萨、被称为佛、被称为圣僧的,
                                都不是他们本人所说,而是他的弟子所说或是后人所说。像印度的马鸣
                                、龙树、无著、世亲都被后人称为菩萨,他们没有自称圣者、菩萨。中
                                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后来有人称他为东土小释迦,但他自己说仍是未
                                得六根清净的凡夫。永明延寿禅师,后来有人称他为阿弥陀佛再来。故
                                将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当作阿弥陀佛的诞辰。可是永明延寿并
                                未自称是阿弥陀佛。事实上如果有人自称圣人,自称是佛,那就有问题
                                了。
                                  


                              155楼2013-05-10 1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