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吧 关注:3,291贴子:22,111

琉球——中国最后一个海外藩国的失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琉球”一词最早可追溯于隋朝时期。公元605年也就是大业元年,海师何蛮向朝廷报告说,当春季和秋季在无风…… 文/上官韦弦


1楼2013-05-11 13:17回复
      当时隋帝国正如日中天,几次来招尚处于蛮荒之地的琉球国称臣纳贡,可以说算是给足了面子,此时只要认个错、表示称臣,表面上意思意思一下也就行了,我们大隋王朝还能亏待你们不成?需知凡是与帝国确立“朝贡体系”关系的,大隋往往会还赠对方数倍的财物,环视历代大隋帝国的四周邦国们,想赚钱想发达的都无一例外会争先恐后来华“献礼朝贡”,偏偏就这帮穷腿子不识时务。
      简直太不给面子了!国王渴利兜的拒绝,陈稜怒极反而笑了,看了看自己身后那些武装到牙齿的部队说:丫的,他们国王真有个性,那就别怪咱们兄弟不客气了。
      陈稜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渴利兜的脑袋一下子拧下来。
      既然谈不拢,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兄弟们给我冲呀!隋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见过的大场面多了去了,连铁块都缺乏的小小琉球国人无论如何也不是对手,陈稜派张镇周为先锋,琉球人几乎是一触即溃,当场斩杀了小王欢斯老模。
      不料此时下起了大雨,雾气缭绕,眼见天色晦暗,隋军毕竟人生地不熟,军中又有好多迷信的,以为是天象示警,人人都萌生了怯意。
      军队最怕的不是敌人有多么的凶残、顽强,最怕的其实就是己方军心涣散,隋军此时远离大陆,身处于这等穷山恶水的险境,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个全军覆灭的下场。
      关键时刻,领导终究是领导,就是与众不同,这时候陈稜沉住了心神,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陈领导命令手下杀白马祭祀海神,也算他运气好,老天保佑,不久大雨居然就停了,雾也渐渐散去。
      陈稜暗叫天助我也,此时再不行动更待何时?立即挥师分五路进击,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打到了琉球国都。
      对于“琉球国都”,“中山世谱”有所描述,说起来寒酸的要命,根本没有什么城郭防御,就是地势险要一点而已。再按照“隋书”上说的,这个时候国王渴利兜,率领数千小弟背靠木栅准备跟强大的隋军死磕到底,是准备玉碎而不求瓦全了。
      说起来琉球人勇则勇矣,就是武器装备太差劲,虽然国人奋力拼杀,终因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双方接触不久,很快就出现一面倒的倾向了。渴利兜眼见撑不住了,呼啸一声,带着被打得落花流水的人马跑回木栅后面,想据栅死守,打打持久战——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陈稜、张镇周都是久经沙场的骁将,在他们眼里,渴利兜手下这帮货色,充其量也就只配是绿林土匪们那种斤两,还用得着跟他们讲什么兵法韬略?什么排兵布阵?统统用不着。


    4楼2013-05-11 13:18
    回复
      2025-08-12 03:55: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隋军把琉球栅阵外围的深沟迅速添平后,前方就再没有什么为难的障碍物了。当下战鼓雷动,隋军势如猛虎,三下五除二就攻破了琉球的三层栅阵,陈稜也不跟渴利兜客气了,于乱军之中,抓住渴利兜,不再跟他废话,当场斩首示众。又生俘其子岛槌,琉球人这下彻底没了首领,一时群龙无首,只好四处逃散,局面更是混乱不堪。
        要说也不怪陈稜心狠手辣,隋军渡过汹涌的波涛而来,那是远离本土的海外作战,稍有差错就会落个全军覆没的下场。隋军将士也都明白,个个都是准备不要命的,既然杀开了,索性杀性大起,顺手屠了琉球男女千余人,然后放了一把火烧了国王的宫室,载着几千名俘虏以及战利品扬长而去。
        双方交恶到这个地步,从此隋朝便与琉球国断绝了来往。
        “中山世谱”上说隋军烧了国王渴利兜的“宫室”,其实这也就是给他们祖上脸上贴金。当时的琉球国,采纳“隋书”的说法:小王就像山顶洞人似的住在洞里,国王好一些,不过房舍也就十六间之多,门窗上雕刻有禽兽一类的形状,算是挺有点异域特色。
        不过这点玩意,陈、张两位压根就没放在眼里,人家是见过大世面的,跟长安、洛阳那些世界性的大都会比,都算不上什么,所以一把火就烧了渴利兜的鸟窝。
        陈稜、张镇周这俩位海军将领因为这次远征琉球国的战功,回国后均被隋炀帝杨广毫不吝啬的升官加爵,陈稜晋升为从二品的右光禄大夫,张镇周则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可为待遇优厚,从中也可以看出炀帝杨广对此次的征战是很得意的。
        隋军远征琉球的整体过程大体就是这样,中国、琉球古籍如隋书、北史、通典、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等等大量史料中对此都有详细记载,应当是真实可信的。
        只是朱宽、陈稜等人抵达的“流求”(即琉球),到底是中国台湾岛还是现在的冲绳群岛(琉球),就大有分岐了,这就是后世影响很大的台湾说与琉球说。


      5楼2013-05-11 13:18
      回复
        日本方面的资料并不详细,现在所知道的是:日本对琉球的直接认识要晚于中国。公元835年,日本空海大师的徒弟真济在“性灵集”中始称这片群岛为“留求”,显然是受中国的影响才这么发这个音的,是为“Ryukyu”。明朝开始册封琉球国王后,日本也仍然受中国影响,称呼琉球王为琉球国王。比如丰臣秀吉就曾经封过一个日本人为琉球守。 至于今天冲绳的称呼,一说是源于唐朝鉴真大师东渡日本路过一个叫“阿儿奈波”岛,后来在日本有人就为鉴真大师写了传,名叫“唐大和上东征传”,书中提到了这个岛,“阿儿奈波”的发音是“okinawa”,即现在的冲绳音。当然鉴真所路过的岛是不是今天的冲绳,是说不确定的。所以日本对琉球的认知肯定要晚于中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6楼2013-05-11 13:19
        回复
            据说齐威王、齐宣王父子以及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求访神仙,冲绳本岛(琉球)的那霸市就曾经出土过公元前2、3世纪的燕国货币——明刀钱的记录。这或许是在告诉大家:世居东海之滨几百年的齐燕两国的探险家们极有可能来过琉球吧。
            司马迁的“史记”上则记载秦始皇时更是派徐福领五百童男童女求海上三神山,渡过东洋访求仙人,却一去不复返了。五仙山中的蓬莱、方丈,有人认为正是指日本、琉球一带的群岛。
            顺便说一句,那失踪在茫茫大海里的徐福到底去了哪里呢?据日本国现代考古发现,徐福抵达的就是今日的九州岛熊本县一带。据说,徐福的子孙繁衍世代生活于日本,后来遍布于各地,秦姓或者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眼的都是与徐福有所关联。
            后来的日本九州许多大名们,如著名的萨摩岛津氏、四国的长宗我部氏等三十余家也都自诩为中国秦始皇的后裔,或许日本这些诸侯有攀龙附凤之嫌,但如岛津氏说得像确有其事一样(有家谱为证),不由得人们不相信,足见中国与日本、琉球自古就有了海上来往。
            话说回来,明朝初期聚众在台湾的海盗,出入于澎湖列岛,骚扰大陆沿海一带。洪武五年(1372年),信国公汤和奉旨经略东南沿海,建议澎湖列岛上的居民就近迁徙沿海的城镇,以坚壁清野、封锁海运来杜绝海上的边患。
            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就废止了自元朝就有了的澎湖巡检司,把岛上的所有居住者转移到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澎湖几为弃地,而没有了朝廷水师的制约,海贼在台湾、澎湖一带气焰更为嚣张。
            “蓉洲文稿”上说,明朝万历年间,海澄人颜思齐盘踞在台湾,聚众成为东南海上巨盗,迫得明朝海边战事吃紧,颜思齐死后,郑芝龙接管了这支海盗集团,最后向督师熊文灿投降。而台湾之名始于颜思齐对该岛的称呼。
            “台湾县志”上又有不同的记载,“荷兰设市于北,筑砖城,制若崇台”,因为荷兰在岛上的“北港”修建城池,形状很像高台,所以名为台湾(有着高台一般城池的港湾)。
            其实无论是颜思齐还是荷兰命名说都不是最早的,福建人早在颜思齐、荷兰人来到台湾岛之前就已经有了对该岛类似于台湾的叫法了。
            早在明朝中叶以前,漳、泉州一带就有大批移民来到台湾生活,因为天气恶劣、台风不断,这些来自于大陆的移民者好多都因水土气候问题含冤而死,客死他乡,故名“埋冤”,也示其惨状,后人因为“埋冤”二字不详,所以改为“台湾”。


          8楼2013-05-11 13:19
          回复
              第三章 隋军舰队的行军路线之谜
              按“中世山谱”等琉球王国官方资料上来看,陈稜杀的渴利兜是琉球古王国的君主,可是连横的“台湾通史”等史料上却认为隋军杀的是“台湾”这个琉球的君主,那陈稜到底抵达的是台湾?还是今日名叫“冲绳”的琉球呢?
              要知道陈稜不是孙悟空,可以一个跟头翻个十万八千里,他没法一会飞到台湾,一会又跑到冲绳去,古琉球虽然有两个,国王也可以不只一个,但只能有一个渴利兜,所以上述的观点肯定有一个是错的。
              我坚信,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绝不容混淆。
              隋书是最早记载琉球古国的正史,其中有一段记载,说“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在建安郡东面,水行五日能到,岛上多山洞。国中有王,姓欢斯,名渴利兜,不知其由来、有国代数也。”
              建安郡是指东吴景帝孙权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所置的郡,郡治就在建安,属于今天的福建省建瓯市一带。建安郡在西晋太康三年又分为建安与晋安两郡,晋安郡治所在即今天的福州。建安、晋安大体上就是今日的福建省。从地理方位上来看,冲绳岛恰好在泉州的东面,在福州的东北方向。这难道是一种巧合么?
              既然朱宽、何蛮、陈稜等人都是亲自到过琉球的,那么“隋书”上明确记载琉球国给他们的印象“居海岛之中”,该是可信的。
              琉球本岛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本岛西部是由大小30余岛屿首尾相随,构成一条外环状,正是现在的庆良间群岛。而庆良间群岛又是从中国大陆进入琉球本岛的必经之地,那么说“居海岛之中”真是再恰当不过之事了,台湾周围的岛屿布局就显然不是“居海岛之中”了。
              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两岛的形状。流求(琉球)之所以最初叫“流虬”,正如琉球国第一部官方史料“中山世鉴”上所说的“是因为朱宽至国,于万涛间见地形如虬龙浮于水中,故名。”就是说隋人发现的岛是弯弯曲曲的龙之形状,我们今天展开地图来看,琉球本岛像不像一条弯曲的龙呢?而台湾岛轮廓似乎并不符合其描述。
              所以我认为,台湾与冲绳(琉球)的地形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隋书记载的“流球”当是指今日冲绳群岛(琉球)。
              另外,形成于秦汉之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到隋唐时也已经十分成熟,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中国海船就可以历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到达印度的黄支国了。
              台湾在古代又称为夷州,公元230年,东吴大帝孙权曾遣卫温、诸葛直往夷洲得数千人而返,这就说明台湾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东吴政权的所经略的土地了。按照孙权的军事布置,此次东吴军本来还应在探索夷州(台湾)后前往亶洲,但因为路途遥远,导致卫温等最终放弃了继续东进。而亶洲即是指日本九州、琉球群岛一带。
              南北朝时的南朝海航业也很繁荣,公元4-7世纪间的日本古代大和国就多次向东晋、刘宋派出使节,渡过千里波涛来到中国南朝求受封号,以增加对外影响,提升本国的政治地位,当然南朝与东南亚地区的海上贸易也从未间断过。
              隋朝是结束南北朝乱局的大一统帝国,航海能力、贸易繁荣都远远在秦汉、南北朝之上的,此时的中国商人连阿拉伯半岛、欧洲东罗马都可以去得,绝无可能会使一位熟悉海上的水师何蛮,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大惊小怪地把夷洲(“台湾”)禀报给隋炀帝!
              顺便问一句,您知道什么叫做“海师”么?按现代的话说,就是航海专家呀! 何蛮既然是大隋帝国的航海专家,他肯定对中国附近的海域较为熟悉,绝对不会拿亶洲当成夷洲吧?除非感觉活腻了,他才敢这么糊弄隋炀帝与满朝文武大臣,弄不好掉脑袋甚至株连宗族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何蛮绝不敢拿这个开玩笑,天下没有这个逻辑。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观点,让我们再来温习一下“流求传”那段隋军舰队的路线吧:“大业四年,炀帝遣武贲郎将陈稜浮海,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上句下黾)鼊屿,又一日,便到流求。”
              某些专家学者认为陈稜、张镇周从义安出发的“义安”是今天广东潮州,高华与(上句下黾)鼊屿则是澎湖列岛。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稀奇,最早源于明代严从简所着的“殊域周咨录”,他在援引“隋书?流求传”中备注义安即潮州,后世学者多不加考虑的作为引用了。


            11楼2013-05-11 13:34
            回复

                第四章 琉球人是从哪里来的?(下)
                我们知道,东南沿海群岛如星辰林立,数量何止千百?几千年间沧海桑田,有的与大陆相连,有的咫尺浅水可以渡过,海涂广阔、沼泽纵错,地形复杂而艰险,非常适宜善于水居的外越人的活动,往往成为中原王朝有心而力所不及的地方。
                经过千年的融合与历史沉淀,外越人已经形成为一支广泛的族群,生活于台湾、澎湖、钓鱼、冲绳群岛(琉球)的原始居民只是外越的一支,我们称之为东鳀人。
                东是东方之意,鳀是海中大海的意思,“战国策?赵策”上说“鳀冠秫缝”,这里的鳀是指鲇,以其皮为冠。“
                “东鳀人”顾名思义就是指东方以捕鱼为生的人。东鳀一词早在“汉书?地理志”就出现了,同时代的日本已被大汉帝国冠名“倭国、邪马台、狗奴国”,还赐以“倭奴王之印”,但并未提到“东鳀”二字,所以外越的一支东鳀人是不包括日本的。
                “后汉书?东夷列传”上则明确的指出,会稽郡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日本古代史附有一张日支韩古代地图,便把冲绳群岛(琉球)、台湾、澎湖列岛等书写作东鳀人活动的范围。
                所以,可以说东鳀人就是现在台湾高山族、琉球群岛的直系先民了,这与日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曾经提到,“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又有“姑射国在水中,属燕,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在海河州中”是指中国东海一条黑潮流带,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黑水沟(即“列子”中的东海大壑),钓鱼屿、黄尾屿在黑潮的西面,赤尾屿刚好在黑潮中间偏左部位,过了赤尾屿就是处于黑潮东面的姑米山了。以此看来,姑米山或许就是“山海经”中提到的古代姑射国,当为东鳀人分布在东海各个岛屿上的二十余国之一。
                三国时期的魏国称当时的琉球为侏儒国或毛人国。“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也记载说,公元230年遣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因为亶洲在海中,路途遥远,吴军不能到达,就到夷洲得了几千男女而返。夷洲就是台湾、澎湖,而亶洲以往说法一,但现在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指毗邻中国较近的日本九州岛、琉球群岛一带。
                为什么如此肯定呢?因为吴志孙权传上同时提到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至亶洲不再返回。而据现代考古发现,徐福抵达的就是今日的九州岛熊本县一带。
                据说徐福的子孙繁衍世代生活于日本,后来遍布于各地,秦姓或者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眼的都是与徐福有所关联。
                日本九州的许多大名们如萨摩岛津氏、四国的长宗我部氏等三十余家都自诩为中国秦始皇的后裔,或许日本这些诸侯们有攀龙附凤之嫌,但如岛津氏说得煞有其事似的(有家谱为证)。而琉球的南波照间岛至今也仍然保留着祭祀徐福的传统节日。
                在日本的北面,除了从亚洲大陆迁移过来、世代生存于库页岛、北海道等岛屿的阿伊努人(公元七世纪后日本称为虾夷人,幕府征夷将军的“夷”即指虾夷人)外,公元544年间,竟然还有一支从中国东北最古老民族之一的肃慎人来到了日本本州岛的古越国地区。
                日本学界也认为,日本最早的先民之一绳文人是三千多年前从东南亚群岛迁徙过来的南岛人,二千三百多年前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移民到日本的则是弥生人。现在日本本土人的人,血统中,北亚占七成,南亚占三成。
                中国学者则认为日本绳文人与冲绳(琉球)更接近于中国古越人的风俗,如断发文身、凿齿、住干栏、崇拜祖先、蛇,信奉万物有灵,信鬼神、信巫术、占卜、嗜食生鱼、贝类、及糥米粘糕等,掌握了航海、潜水等技能,能做出磨制石器、印纹陶(就是绳文陶)、漆器、独木舟等与中国东南的古越人文化极其相似。
                大量的传说、史料、考古出土的文物等证明了中国在秦代甚至更早的时间就有人从南北两个路线东渡到日本或琉球,而发源于中国南部的南岛人(东南亚各国土著)、中国东南沿海的外越人足迹更遍布于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各个岛屿,冲绳群岛(琉球)正处于南北迁徙民族文化的中间位置,难免会处处留下海上民族迁移的足迹。
                所以说到底,琉球的人,自然不是什么天外来客,而是来自于那并不算遥远的中国大陆。古代东南沿海的外越人又是琉球最主要的一支先祖。至于琉球的历史发展也从来没有脱离出中国的影响。


              15楼2013-05-11 14:01
              回复
                  第六章扑朔迷离的舜天王朝之日本首次掀起了琉球热
                  既然有了“中山世鉴”那么说,日本江户时代逐渐也就兴起了琉球热。“镇西八郎”源为朝渡海来到琉球国的传说被作者泷泽马琴添油加醋的写进了一本名叫“镇西八郎为朝外传椿说弓张月”的小说,另一位江户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新井白石在“南岛志”中,更是把源为朝奉为琉球王国的鼻祖。
                  泷泽马琴本名兴邦,令世人所熟知的不是他本人的名字,而是笔名曲亭马琴,“曲亭”是以中国巴陵曲亭所取的笔名。
                  马琴是日本江户时代最著名的畅销小说家,其代表作品“南总里见八犬传”的读本小说在日本刊行,据说是“书贾雕工日踵其门,待成一纸刻一纸,成一篇刻一篇。万册立售,远迩争睹”。
                  据说马琴又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靠稿费生活的职业作家,写作生涯60余年,一共写了 300多部小说,共1000余卷,产量之丰富,令人瞠目结舌。
                  “镇西八郎为朝外传椿说弓张月”是马琴的另一部代表作,该书于1807年至1811年间发行,书中引用了大量中日两国文学著作的典故,比如保元物语、伊豆国海岛风土记、中国清朝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等等。源为朝渡海到琉球开创王朝又是直接受“中山世鉴”、“水浒后传”中李俊渡海成为暹罗王的故事所影响。
                  新井白石的“南岛志”则写成于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是日本最早的一部对琉球的研究著作。新井白石本人曾历仕于日本德川幕府第六代将军德川纲丰的文学侍臣、第七代将军德川家继继任后续任辅佐幼君大臣,1716年,在第八代幕府将军德川吉宗继位后,这才告老还乡,专心于学术研究。后来认识琉球国重臣程顺则,受其影响而关注研究琉球,写了“南岛志”。
                  在“南岛志”里新井白石详尽地介绍了琉球地理及历史、民俗和社会状况。他说琉球人是日本的“南倭”,就连舜天王朝的祖先也是日本天皇的支系源为朝,言下之意就是琉球群岛和人都是我们日本的,然而一切真的是这样的什么?
                  实际上在此之前,舜天王的事迹始终模棱两可,古代琉球王国祭祀歌谣中并没有出现过舜天王的名字,祭曲、民谣以及传说中也从未出现过两个王者的名字:舜天王朝第二代国王舜马顺熙和末代国王义本。古代歌谣中作为圣主出现的,只是英祖、察度、尚泰久、尚真、尚清等,连舜天王都没有,何来的舜天王朝?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舜天王其实就是英祖,而整个王朝都当然是杜撰出来的。
                  那舜天王朝是怎么横空出世的?答案是被一个人首创性的给记载在了史册上,所以琉球历史上一个似是而非的“舜天王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琉奸”向象贤。
                  “中山世鉴”把琉球的开国史都描写得与日本国的创世纪神话如出一辙,又给琉球国民编撰了一个舜天王统的世系表,还为舜天王找了一位祖宗——源为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让我们来看看几本关键作品的成书时间:“中山世鉴”写成于1650年,“南岛志”完成于1719年,琉球的第二本官方史书“中山世谱”(完稿于1725年)。
                  新井白石、泷泽马琴小说家之流无不受到了“中山世鉴”的影响,江户时代的日本民众受这些人的炒作,谣传虽假,但传久了也就成了真实,也就在心底相信琉球人自古就是日本人的分支,甚至影响到今日,这不能不说向象贤真正的是为日本、琉球同为一家、打造东亚共存共荣圈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实实在在的出卖了他的祖国——琉球!


                20楼2013-05-11 14:02
                回复
                  2025-08-12 03:49: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七章 琉球的禅让一哥——英祖(3)
                    “世谱”上说义本王退位的那年是宋宝佑七年己未,已54岁了,在位11年。义本自此过上了隐居生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有人说,义本最后犹如尧舜禅让后一般默默无闻的死去。
                    也有人说,英祖卸磨杀驴,为免后患,宰了义本。
                    当然这一切都不重要了,舜天王朝历经舜天王、舜马顺熙、义本三代(公元1187-1259年)一共存在了73年。
                    至此,向象贤等人编造的舜天王朝彻底结束,琉球国的政权再次回到了天孙氏手里,是为英祖王朝。
                    英祖以后的琉球国历代国王事迹,才渐渐突破混沌的迷雾清晰起来,换而言之,英祖才算是琉球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人物,以前的我给您讲的可以当饭后茶余的神话传说来看。
                    太阳之子英祖即位后,正式定都于浦添城,史载他“施仁敷徳,恤民进贤,刑措不用。”就是说他十分的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礼贤下士,施行仁德之政,使得天下大治。
                    也正因为大治才“刑错不用”,本人也算是读了不少史书,可这四字就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康干盛世”等等也没有做到。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上也仅有西周“成康之治”时期出现了“四十余年刑错不用”的字样,在儒家大师们的心里,能做到这份上的,那绝非一般帝王可比了,当是帝王的最高境界——圣贤之王。
                    要想“刑错不用”就至少要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两个关键条件共同存在,其一是民心纯朴,其二是物质丰富。
                    古代琉球人迫于生活于恶劣环境中,养成了骁勇善战的性情,不怕死不怕累,常以洞为单位,争相攻击。当两军对阵时,双方各自跳出三五名最勇猛的人来,互相谩骂,骂着骂着就开始抄家伙动手,不胜的一方转身就走,胜利的一方也不乘胜追余寇,架起锅放点水,点燃木柴,然后慢慢等着败方再派人来。
                    败方的人很快就跑回来了,不要误会,他们不是来报仇的,而是向胜利一方谢罪,胜利者也表现很大度,双方握手言和,毕竟大家都是苦兄弟,各为其主打来打去无非是混口饭吃,不容易不容易,理解理解,然后一起坐下来吃东西,不好意思没有鱼肉,只有人肉。
                    对,你没看错,不是今天我们在网上常说的老子“人肉”你,这里是真正的人肉。
                    苦哥们之前拼死拼活的干仗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多杀死几个好汉,然后胜败双方互相分而食之,说到这里,我都快吐了,太恶心了。
                    但没有办法,我说了,琉球身处大海之中,风暴、海啸是经常来做客的,捕捞点鱼尝尝有时也挺困难,苏铁籽这玩意也不能多吃,吃多了闹肚子拉稀还是小事,搞不好慢性中毒哪天就把小命也搭进去了。所以,反正人是死了,也别浪费,就吃吧……(继续呕吐)


                  24楼2013-05-11 14:03
                  回复
                      第八章 元日战争(1)
                      英祖王在位第13个年头,琉球国北面的邻居日本国碰上了一件倒霉的事,换句话说,是被人狠狠收拾了一下,欺负他们的人名叫孛儿只斤?忽必烈,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元世祖。
                      话说忽必烈的兄长蒙哥南下侵犯宋朝,却一不小心死在了合州钓鱼城。按理出兵打仗哪有不磕磕碰碰的?蒙哥戎马生涯这么多年,死就死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他死的过于突然(不是杨过干的),所以蒙古大汗的宝座就悬空了出来。
                      消息一传出,蒙古大臣们想,得,也别打人家了,赶紧拥个主子保住江山社稷吧。结果一着急,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都被推为蒙古大汗了。
                      这还了得,天无二日呀!在这节骨眼上,谁不想升官发财?双方臣子因此都怂恿主子讨伐对方,所以忽必烈就跟七弟弟干了起来,一连斗了三四年,这才把小弟弟打趴下了,并改国号为大元。
                      忽必烈平息内部反对派后,转过身来就准备继续南侵宋朝,听说东海的日本国与南宋长期有来往,就命令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帮助蒙古使臣往谕日本,让他们臣服于自己。
                      没想到时任日本镰仓幕府第八代执政北条时宗和嵯峨上皇未识蒙古的厉害,认为忽必烈的诏书中过于无礼,均拒绝回复国书。
                      本人有幸也读过忽必烈往谕日本国书上的内容,觉得里面无非就是说我们蒙古很强大很富有,对小国小弟也很友好,所谓四海一家,你们看,我们蒙古与高丽国就情同父子,希望你们也早日派使者前来建立友好关系,不要惹我生气,最后还注明这不是命令,请好好考虑。
                      以当时蒙古大汗的权势与地位,忽必烈这番话算是非常客气了,然而日本孤悬海外早就养成了孤僻性格,一直以来也很自大。
                      想当年第一位遣隋使小野妹子交给隋炀帝杨广的国书开头一句就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杨广认为天下只有一个天子,那就是他,什么日出天子致书,还他娘的日没,都给我去死吧。
                      要不是当时杨广正在筹划攻打突厥打高句丽,以他的脾气早就发兵渡海收拾这帮倭奴了。倭奴这么不给面子,忽必烈可不是这么好相与的,他多次派出使者耐心的希望日本再好好想想,却都吃了闭门羹,所以忽必烈决定是时候教训一下这帮倭奴了。
                      蒙古元帅忻都统领的元军来到了,日军决定死磕。但死磕是需要有条件的,那就是你手里的家伙不能太差劲了,否则的话没等你冲上去呢,就被人家一阵突突给放倒了。蒙古军的弓马功夫天下无双,手里用的是一种复合弓箭,操作性方便,射程据说达200多米,日军的单体弓穿透力还可以,不过射箭频率低,有效射程也非常短。
                      更可怕的是蒙古军生怕射不死鬼子,在箭头上做了点手脚(阴损了点)。具体的说是在箭头上染了剧毒,只要刮破了一点伤口,倭奴也是必死无疑。
                      所以日军很快就发现,跟蒙古军玩对射最后只能玩了自己,所以兄弟们,亮刺刀往前冲吧。说起好笑,日本武士穿着很像奥特曼,个个都很特别,头盔奇形怪状,什么鹿呀狼呀虎呀都有。
                      可是蒙古军还不想这么快就和奥特曼玩对砍,他们还没玩够呢。“轰隆隆”,铺天盖地而来的炮弹炸裂开来,日军顿时人仰马翻,轰鸣声与闪光更是吓得日军将士心胆俱裂。
                      妈呀,这都是什么呀?


                    25楼2013-05-11 14:03
                    回复
                        第九章 忽必烈为了收拾日本就的起了琉球的主意(1)
                        再说琉球群岛上的英祖王。诸岛纷纷跑来朝贡,洋和尚也专程前来拜访,把佛法带给了琉球国民,眼见国力蒸蒸日上,年年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英祖是乐得老眼都眯起来了,按照中国古代的标准,此时的琉球王国的局面应当说算是一代盛世,至少也当借鉴一下“xx之治”而称呼一声“英祖之治”了。
                        本来元朝与日本战争是与琉球没有啥关系的,但是从被日本人视为“南蛮”的奄美大岛就是这段时间跑到琉球岛上找英祖寻求庇护的来看,也许奄美诸岛是知道忽必烈要收拾日本而及时另找个靠山吧。
                        但是我说过忽必烈终究是不肯咽下这口恶气的主,所以在公元1281年弘安之役遭到惨败后,一直谋求第三次进攻日本。
                        听说琉球王国邻近日本,忽必烈心里就萌生了一种想法,希望能够借琉球为跳板,最终征服全日本。
                        英祖王即位以来将面临的最大危机一步步逼近了。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师副万户杨祥主动请缨率领六千精锐往琉球国宣抚,而且杨祥策略也想好了,反正是做两手准备,如果琉球不听招呼,那么就以武力解决。
                        元朝的万户手底下大约有3000至7000多的兵马,相当于现在一个旅或团的兵力,所以“万户”杨祥已是元朝比较高级的军事官员了。
                        要说此时忽必烈虽老,但身上毕竟流淌着蒙古人那种沸腾的狼性血液,对“进攻再进攻”一直非常感兴趣,立即封杨祥为宣抚使,赐金符,对这次出兵试图开辟进攻日本的新途径可谓抱以殷切的希望。
                        杨祥本人对远征琉球也是雄心勃勃,日本不好打,可打琉球还是可以的吧?柿子要挑软的捏,升官发财指日可待也。
                        这回跟杨祥一起去海外探险的还有一位名叫吴志斗的书生,他自告奋勇的说打小就生活在福建沿海一带,所以特别的熟悉海路情况,而且还建议要想让琉球归附,最好先从澎湖出发往谕,要是不听话,再打不迟,咱们是文明人,先礼后兵嘛。
                        忽必烈一听,就说好呀,那我就封你为礼部员外郎,赐枚银符,你也跟杨旅长去吧。
                        随军还有一位叫阮鉴的副手,也封了个兵部员外郎,也赐了一枚银符。元朝的六部员外郎品级要低于明朝,都是从六品的官,阮鉴也就罢了,没有什么功名的吴志斗可算是鲤鱼跳过龙门了。
                        要说忽必烈给琉球国写的国书也挺有趣,说我收服江南也十七年了,海外诸番邦知道的没有不来臣属的,惟有接近福建的你们琉球至今还没有归附,我的臣子们很愤怒,多次向我打报告,说要加大兵在你们身上,不过你放心,这些都让我压了下去——暂时的。
                        我们老祖宗的规矩是,你来表示效忠,那么我就不打你,还给你好处,如果你不听招呼,那么我就收拾你。
                        现在呢,我大人大量,也不跟你们小国一般计较,派杨祥、阮鉴等人去你们那建立外交关系,你们若是觉得应当承认我是老大的地位,那么就派个像样的人来表示臣服,那么我们也就没有问题了,肯定保护你们宗庙社稷的安全。
                        如果你们自恃山高皇帝远、山水险阻,那也没有问题,我就派小弟们去打你,到时可就没有后悔药可吃了。所以你们好好考虑一下,记住,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
                        大都那边的忽必烈老大下了命令,福建这边的杨祥等就开始张罗起来了,又备船又练兵,忙乎到次年三月二十九日,天气好得没的说,便赶紧从汀路尾澳起航。(汀路尾澳在哪里?一直没有定论,我怀疑当是紧靠泉州、厦门一带的澎湖列岛)
                        据说航行没多久,往东面望去,大约相隔50里外就看到有一座连绵起伏的低山岛屿,杨祥不知是不是吃错药了,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琉球国,惹得船上水手们一片呼唤。阮鉴却觉得这也太容易了吧?所以谨慎的拽了拽杨祥衣角,说这个未必是的……
                        杨祥正兴奋着,根本没把阮鉴的话当回事。战舰行驶到岛屿边上,令军官刘闰率二百余士兵搭乘十一艘小船迅速登岸。
                        军中有一个翻译官叫陈辉的,是三屿国人。三屿国就是今日菲律宾最北部的巴丹群岛省,地理位置接受台湾岛。也就是说,按今天的看法,翻译官陈辉是菲律宾的华裔。
                        杨祥本以为让陈辉沟通一下岛上的土著居民,没想到对方不但汉语听不懂,就是听了陈辉的三屿话也是直晃脑袋,翻译官混到这份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就好比让一个懂英语的人来翻译日语,完全牛头不对马嘴。
                        陈辉急得团转转,一个劲问:“Don't you get it?”刘闰是粗人一个,眼见太阳都快下山了,当场就火了,甩开翻译官,提刀就喊:“妈的,这个明白不?”


                      29楼2013-05-11 14:04
                      回复
                          琉球在被19世纪被日本吞并之前,还保留着真正汉服的样子。那时节法国人已经发明了照相机,所以我们有幸可以一睹汉服的风采。
                          高丽人不同,他们的汉服没有太大的改动,仍然是明制的,这大概要归功于它们僻处海外,清廷鞭长莫及。
                          如今的那霸各处景点还留着浓重的中国风。



                        33楼2013-05-11 14:06
                        回复

                            而察度与他们相比,只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农家穷小子,亲爹奥间大亲更是个没有什么见识的老农民,还常常为游手好闲的儿子而担惊受怕。实际上,察度为下凡的仙女所生的故事也是从老掉牙的中国故事学来的,也许就是察度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胡乱编造出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凭着过人的勇气娶到了胜连按司的女儿,不断积蓄实力一举推翻了统治琉球长达90余年的英祖王朝,据有最富庶的中山地区,开创了新王朝。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奥间大亲老夫妇以及女儿、小儿子泰期不必再为生计发愁,从此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美好日子。要说人家察度还是很大度的,没跟老子、后妈计较以往的种种不快。
                            虽然琉球王国此时正式三足鼎立,可论中山、山北、山南三国的国力,仍属中山国实力最为强劲。
                            因为察度王国拥有那霸、牧港两个贸易港口,与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察度也正因为借助港口贸易的优势,购买了大量的铁块、贵重金属等物资,武装了军队,完善了农耕器具,发展了经济,还取得了国王宝座,这是他之所以力压群雄的关键所在。
                            琉球群岛
                            怕尼芝与承察度虽心有不服,但中山国的势力如此强劲,就算有心教训一下察度这位乡巴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消彼长,到后来能够保住现有的地盘已实属难得了。
                            鉴于察度王朝的国力膨胀,从未臣服过琉球王国的南方宫古群岛和八重山群岛(合称先岛群岛)的诸位岛主竟然也渡海前来归附,从战略上来看,经济较繁荣的大里王国已处于察度的南北合围之中了。
                            但总的来说,察度、怕尼芝、承察度三位琉球历史上的枭雄谁也不服谁,谁也吞不掉谁,正当他们卯足了劲进行国力、军备竞赛时,从千里之外的中国大陆上渡海而来了一位神秘贵宾。
                            此人自称为大明朝的国使,名叫杨载。



                          37楼2013-05-11 14:08
                          回复
                              第十二章 “琉球”是朱元璋命名的(2)
                              承察度很郁闷,凭什么察度这个乡巴佬就一步登天当上了国王,还率先和大明王朝老朱家建立了贸易关系?我差你啥呀,不就是比你多一个承字么?所以承察度不干了,也不愿意等了,你察度能派自己家弟弟到中国去,我就不能了?所以就在洪武十六年,承察度派心腹大臣师惹也跑到南京上表称臣了。
                              应当说老朱是比较一视同仁的,并没有先见为主而冷遇了师惹,可也不愿意背着亚兰匏等中山使者们,就索性一并赏赐,礼品也一样,全是币帛七十二疋。惟一不同的是,中山国相亚兰匏给察度还带回了一枚镀金银印,正式称呼察度为中山王。
                              听说琉球群岛上的三个小国分裂已久,边境上摩擦不断,朱元璋认为既然同为大明附属的邦国,怎么可以这样打打杀杀呢? 所以他派内史监丞梁民、尚佩监路谦二人跟亚兰匏、师惹等一起到琉球向三位国王宣传旨意,说你们看在本人的面子上,不许再打了。“息兵养民,以绵国祚,则天必佑之;不然悔无及矣。”如果哪个胆敢不听俺老朱的话,那么俺老朱就教他后悔莫及。
                              朱元璋都这么说了,察度、承察度当然不敢有什么异议,老气横秋的怕尼芝也怕了,就乖乖的至少表面上不再有什么小动作。
                              就这样在朱元璋的介入之下,中山、山南、山北三国都罢战息兵、相安无事了几年,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年),东海这三个国家都先后来朝贡,老朱皇帝觉得他们挺听话,就赐给怕尼芝、承察度各一枚驼钮镀金银王印,称怕尼芝为北山王,称承察度为南山王了。
                              不仅如此,老朱皇帝觉得山南、山北两国经济欠发达,就特别的赠与了二国各一艘先进的海船,便于他们来中国朝贡。
                              您吃好玩好,多带点礼物回去,怎么来回不方便?船不够大?没关系,我给你们好船,分文不要……说实话,老朱做到这份上,真是太够意思了,山北的怕尼芝、山南的承察度知道后,感动的都说不出话了。
                              山南承察度的叔父汪英紫实际上是山南王国最强大的地方势力,国家的许多决策都少不了受他的影响,就是承察度本人也要多少看汪英紫点脸色。承察度的使者从明朝带回来了大量的财物,这就招来汪英紫和儿子汪应祖一派的嫉妒了,便软磨硬逼着承察度在洪武二十年允许代表汪英紫的使者到达京城上贡时,直接赚取明廷的赏赐。
                              从此汪英紫父子也单干了,常常遣使去南京进行朝贡贸易,在山南王国实力越来越强,承察度被这爷俩欺负的日子不太好过了。
                              山北王国不同于山南,山南承察度的心病是在叔父汪英紫一家,本来应属于自己的钱财好多都让贪心的汪英紫给抢了。
                              山北的怕尼芝到是没有人跟他抢夺财富,只是怕尼芝王朝实在是太穷了,穷到组织一次到明朝朝贡的经费都很难凑齐,所以想到明朝弄点赏赐的机会都少的可怜。有人说了,瞧地图,山北那么大,当是最强的呀。呵呵,其实别看山北地域广大,几乎是中山和山南二国的总和还要多,可是人口稀少,港口贸易不繁荣又是其主要毛病。
                              按理说山北怕尼芝王朝靠近日本,若是积极发展双边贸易的话,当更占些优势,偏偏日本这个时候处于南北朝极度混乱时期,没来骚扰你就不错了,还跟你做生意?老朽的怕尼芝也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打破这种局面,何况放眼整个琉球,最重要的港口还在中山王察度手里,这就没办法了。
                              要说中山王察度管辖的地区,北面与怕尼芝王朝以仲泊地峡为界线,在南则与大里王朝以今国场川到与那原为边界,直接控制着的范围并不大,可是管辖下的城镇全是人口密集之处。
                              浦添城是英祖王朝的京城,人口稠密,商业发达,首里城是察度王朝的新都,离海洋港口更为接近,便于对外航海贸易,贸易的对象比如菲律宾、越南、占城、暹罗等。
                              中山王国或东南亚诸国的商船必然途经八重山群岛和宫古群岛,要想让别人心悦诚服于己,那就是要以实力来说话的,这也就难怪两个群岛的的酋长们纷纷渡海跑到中山王国,向察度表示臣服了,气死了怕尼芝和承察度。
                              察度在位期间,还多次与朝鲜进行外交、贸易上的往来。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察度之子玉之(一说是大臣)救下了倭寇所掠的一些高丽人,就遣使把高丽人送回了朝鲜半岛。为了巩固友好关系,玉之还附带了本土特产如硫磺、苏木、楜椒及甲胄当成送给高丽王的见面礼。
                              当时的高丽辛昌王说:“远人来贡,命入京慰劳之”。看来辛昌王把玉之的这次友好表示当成了邦国朝贡的意思,不过以国力来看,琉球王国确实远不及高丽王朝。
                              同年的八月,来而不往非礼也,辛昌王也派官员金允厚、金仁用等回访中山王察度。玉之索性把好人做到底,又遣专员护送倭寇掠来的另一批高丽人送回本国去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这边琉球的中山国与朝鲜正式建交,那边的中国却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42楼2013-05-11 14:09
                            回复
                              2025-08-12 03:43: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十二章 “琉球”是朱元璋命名的之蓝玉强奸元主妃事件始末
                                明朝大将蓝玉统兵15万在捕儿鱼海(今贝尔湖)大破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仓皇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逃窜。其余包括次子地保奴、元主妃、故太子必里秃妃、公主等王室成员123人,名将王保保之弟脱因帖木儿、吴王、代王等贵族大臣2994人,普通军士男女77037人尽被明军所俘虏。
                                之后,蓝玉再破北元将领哈剌章大营,俘获军士15803户、马驼48150匹……战列品实在是太多了,大捷,真正的大捷,此役就命名为捕儿鱼海大捷,蓝玉也因此战名垂史册了。
                                然而蓝玉在取得了空前大胜之后迅速变得飘飘然起来,甚至把淫乐的黑手伸向了刚刚俘获的元主妃。要知道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当时不过是40多岁,他的这位妃子也就是20、30岁的年龄,可以说是年轻貌美又地位尊崇,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帝的女人。
                                虽说这元主妃是北元皇帝的女人,可如今毕竟成了明军无数俘虏中的一员,作为此次战役的大功臣蓝玉不小心看上了,玩上一玩,换作别的皇帝或许也就放过去了,可是老朱皇帝何许人也?他是最恨这些玩意的。何况蓝玉多大年龄了?说是都五十来岁了,因为他女儿在洪武十八年就嫁给了蜀王朱椿为妻了,蓝玉在家里都抱孙子了。
                                另外蓝玉霸占了元主妃,难道是元妃愿意的?非明是他强迫的!他靠什么敢这样的色胆包天?不就是身后的15万明军么!
                                以蓝玉的这等身份,却干出这等为人所不齿的事情来,确实让人即震惊又鄙视,所以当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十分震怒,就大骂道:“岂大将军所为哉?”老朱本来想封蓝玉梁国公的,就这样,梁国公这到手里的鸭子飞了。这还罢了,蓝玉通奸(其实说是强奸更准确)元主妃一事不知怎么着,就在南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最后搞得元主妃羞愧难当,终于舍弃了一切,自杀身亡了。


                              43楼2013-05-11 14: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