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是西周君主的军事扩张进行得太快,到了昭王时期,这一进程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在他即位后的第十九年,曾亲率西六师(指宗周地区的部队)大举南下,对长江中游地区发动进攻。结果,全军覆没于汉水之上。此后,西周王朝的南下脚步便停滞了下来。
穆王在位时,西周又和位于自己的西北和北方的邻居——犬戎(猃狁)干起来了,这件事发生在穆王十二年,据《竹书纪年》的记载,穆王西征犬戎,俘虏了五位王,并把他们迁至太原(在今泾水河上游的宁夏固原地区)。这一事件使得犬戎和西周的关系急剧紧张,以致懿王、厉王和宣王在位时都同犬戎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犬戎的势力也渐渐地抵达泾河上游地区,对周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这也为后来的幽王被杀、西周灭亡铺平了军事上的道路。
在西周政权逐渐遭遇主要来自犬戎的外部战争威胁的同时,其内部的政治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是分封制,它是以宗法制为指导原则的分封同姓和异姓诸王以共同拱卫中央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周朝的各位君主需要调整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周王室和各个诸侯国的关系;二是周王室和王畿地区内贵族家族之间的关系。在王室和诸侯的关系中,血缘是维系其亲疏的纽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过了几代以后,彼此之间的血缘纽带就变得越来越松动了,各诸侯为了自身利益,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离心力。而在王室同王畿地区内贵族家族之间的关系中,由于西周政权没有建立起吃俸禄的官僚集团体系,因此只能靠不定期的赏赐来让贵族们为自己服务,这个赏赐的主要形式就是把周王直接治下的土地赏赐给有功的贵族。这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土地是有限的,你赏赐的越多,今后继续可供赏赐的资源就越少。于是乎,以前积累下的种种问题在厉王胡时期爆发了。
厉王胡,是夷王之子,西周的第十代国王。按《史记》等传统史书的记载,他是一个“好利”且“暴虐侈傲”的人,亲近荣夷公等小人,因此遭到了国人的毁谤。这位厉王胡还堵塞民意,不让百姓们表达自己的不满,以至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最后以国人暴动,“厉王出奔於彘(今山西霍县东北)”而告终。
对于这些针对厉王胡的传统的说法,我们有必要仔细地斟酌一番:厉王是在西周的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的时候上台的,他的所谓“专利”是有着有不得已的苦衷的。王朝不可能有无限的土地去赏赐众人,因而厉王可能出于缩减开支的想法尝试进行财政上的改革,这么做必然会引起贵族的不满。但是处在厉王的立场上却又不得不如此。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正是多事之秋。在南方,鄂侯(这个鄂不是长江中游、武汉东南的那个鄂,很可能是位于南阳地区的一个诸侯国)联合淮夷向中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曾一度攻到了南阳地区,西周出动了西六师和成八师全力抵挡,仍不能扭转战局。最后还是在周围几个诸侯国的帮助下才度过了难关。在北方,犬戎曾数次沿泾河谷地向周的腹地进军,虽然都被打退,但是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王朝的安全。一方面要抵抗异族侵略,另一方面又要封赏有功贵族,他厉王胡不改革又怎么行呢?至于堵塞民众言路,其实不过是厉王在强力扫除改革中的障碍,后来的商鞅不是也这么做过嘛?
由此可见,厉王胡是一位激进的改革者,并去得过很大的战功,还一度迫使楚国的熊渠放弃王号。他的失败很可能是由于改革的步子过快,没有能力震慑住国内的贵族反对势力所导致的。
穆王在位时,西周又和位于自己的西北和北方的邻居——犬戎(猃狁)干起来了,这件事发生在穆王十二年,据《竹书纪年》的记载,穆王西征犬戎,俘虏了五位王,并把他们迁至太原(在今泾水河上游的宁夏固原地区)。这一事件使得犬戎和西周的关系急剧紧张,以致懿王、厉王和宣王在位时都同犬戎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犬戎的势力也渐渐地抵达泾河上游地区,对周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这也为后来的幽王被杀、西周灭亡铺平了军事上的道路。
在西周政权逐渐遭遇主要来自犬戎的外部战争威胁的同时,其内部的政治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是分封制,它是以宗法制为指导原则的分封同姓和异姓诸王以共同拱卫中央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周朝的各位君主需要调整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周王室和各个诸侯国的关系;二是周王室和王畿地区内贵族家族之间的关系。在王室和诸侯的关系中,血缘是维系其亲疏的纽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过了几代以后,彼此之间的血缘纽带就变得越来越松动了,各诸侯为了自身利益,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离心力。而在王室同王畿地区内贵族家族之间的关系中,由于西周政权没有建立起吃俸禄的官僚集团体系,因此只能靠不定期的赏赐来让贵族们为自己服务,这个赏赐的主要形式就是把周王直接治下的土地赏赐给有功的贵族。这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土地是有限的,你赏赐的越多,今后继续可供赏赐的资源就越少。于是乎,以前积累下的种种问题在厉王胡时期爆发了。
厉王胡,是夷王之子,西周的第十代国王。按《史记》等传统史书的记载,他是一个“好利”且“暴虐侈傲”的人,亲近荣夷公等小人,因此遭到了国人的毁谤。这位厉王胡还堵塞民意,不让百姓们表达自己的不满,以至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最后以国人暴动,“厉王出奔於彘(今山西霍县东北)”而告终。
对于这些针对厉王胡的传统的说法,我们有必要仔细地斟酌一番:厉王是在西周的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的时候上台的,他的所谓“专利”是有着有不得已的苦衷的。王朝不可能有无限的土地去赏赐众人,因而厉王可能出于缩减开支的想法尝试进行财政上的改革,这么做必然会引起贵族的不满。但是处在厉王的立场上却又不得不如此。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正是多事之秋。在南方,鄂侯(这个鄂不是长江中游、武汉东南的那个鄂,很可能是位于南阳地区的一个诸侯国)联合淮夷向中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曾一度攻到了南阳地区,西周出动了西六师和成八师全力抵挡,仍不能扭转战局。最后还是在周围几个诸侯国的帮助下才度过了难关。在北方,犬戎曾数次沿泾河谷地向周的腹地进军,虽然都被打退,但是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王朝的安全。一方面要抵抗异族侵略,另一方面又要封赏有功贵族,他厉王胡不改革又怎么行呢?至于堵塞民众言路,其实不过是厉王在强力扫除改革中的障碍,后来的商鞅不是也这么做过嘛?
由此可见,厉王胡是一位激进的改革者,并去得过很大的战功,还一度迫使楚国的熊渠放弃王号。他的失败很可能是由于改革的步子过快,没有能力震慑住国内的贵族反对势力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