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的英国街头走来

《春天的早晨》是英国画家乔治·克劳森(1852-1944)的作品,他创作了大量以伦敦为题材的作品,虽然住在富人区,心却是向往英国乡村的普通生活。这幅作品是1881完成,现收藏于英国贝里艺术博物馆。
看到画面的第一眼,有种气息扑面而来,直击视觉和心理。仿佛是来到19世纪的英国街头,宽宽的街道,古老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远处的圣斯蒂芬教堂若隐若现于伦敦特有的阴霾潮湿里。画面特别有那种19世纪的英国范儿,就像是走进《雾都孤儿》、《简爱》、《呼啸山庄》的画面里,是一种视觉影像在瞬间的定格,截取的画面一帧。
又像是摄影里的抓拍,决定性瞬间的一刻,再晚一拍,前景主体的黑衣女人和漂亮娃娃就会出画。如果提前按快门,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又没这么强。而这种主体人物拦腰截图,而且位于画面前景的布局,在绘画作品中也不多见。画面中的人物是不受干扰的人物,画面中的风景是不受干扰的风景,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真实存在的人和景,真实感带来的鲜活和生动,远大于人工的介入和牙碜。
鲜活的生活,自是蕴含着大量视觉信息,这幅画面,尤其突出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像是一幅世间百态图。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前景的黑衣女子和身边衣着华丽的孩子,出身高贵的英国人;另一名妇女坐在长凳上,面向画面中心,凝神想着什么;中景路灯旁抱着花篮的妇女,是来自社会下层的卖花女。在画面右侧,几个劳工正在整修路面,其中一个正费力地用鹤嘴锄翘着鹅卵石,另一个高大的男人正在抽烟,烟头冒着丝丝的火星,其他人静静地站立一旁。
画面中的视觉元素有着微妙的关联,黑衣女子手里的黄色白色水仙有可能就是从中景的卖花女那里买的,微妙但不做作,一切自然而然,理所应当。还有洋铁皮灯,无处不在的细节美。
画面整体调子偏中灰色,像是一张黑白图片,阴郁、潮湿、还有初春的寒冷。但前景中女人手里的黄色白色水仙,还有小姑娘的红领结,一下子点亮了整个画面。还有妈妈的黑衣、女孩的黑帽,这种大色块的黑,给画面带来稳定沉着感,画面不闷,而是一种深沉里的清凉。整个油画的画格也会高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