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39a7c835366d0167e199e20a72ad498/b68e4610b912c8fcf98f0983fd039245d6882101.jpg)
第十三届大选并未完全完结,而抗争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做什么才有用?这都是当下最重要
的讨论。Ini Kalilah是我这次来马学会的口号,不是下一次,就是这一次,这句口号适用在这次大选,也同时适用在大选后反对选举舞弊抗争,不妥协、不屈服,拒绝接受这次的选举结果,争取选举制度的改革,同样也是“就是这一次”,否则,谁能保证下一届大选不是这一次的再翻版?
【一名港灿的大选观察】刘嘉美
【时政】不安时代
我来自香港,对于马来西亚的认识片面而肤浅,有许多的背景细节、错综复杂的历史、乃至各族群、阶级之间的关系张力,还是一知半解并带著疑问地摸索学习中,不谙马来文亦无法深入解答心中疑问,但既有幸亲历这场如此关键的大选,我就试著以外来者的眼光,分享这片面而也许不太正确的观察,希望借此引发更多的讨论、交流和指正。
选民期望与政治诉求的差异
对于民联及其支持者来说,这次大选的最大目标就是换政府,“改朝换代、告别腐败政权”亦是竞选中最能打动选民的口号之一。在政治演讲和群众动员中,民联主要以反贪污、推动廉洁高效施政、反公害、为赵明福翻案、改善治安、告别种族政治等主题来争取选民支持。
然而,根据笔者观察,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与选民直接交流时,选民提出的诉求大多是较为细微的民生建设和具体物质要求,而非指向制度改革或资源分配等结构问题,例如,候选人与商贩公会会面,商贩指出的是菜市场缺乏风扇和清洁次数不足等;亦有个别市民提及因违规而被开出罚单,希望新任议员能协助豁免部份罚金等。
选民面对候选人所提出的诉求、与候选人在动员会上的口号和理念有很大的距离。究其原因,估计是市民不太掌握国会议员、州议员及市议员之间的职权分别和影响力范围,以致理应由市议员处理的职务,却寻求州议员和国会议员的协助。另一个原因是在政党以外,社区及民间缺乏组织性力量,因此,民间未能提出制度改革诉求,结果面对官员或议员时,只能提出个人层面的需要,例如减免罚款、处理水渠阻塞,而非与政府政策或拨款分配相关的建议。同时,就目前部份地方的情况,大部份市民未有长期监督议员的习惯和平台,对于州、国议员的期望想像大都只局限于个人民生议题。
还有,问题的另一关键是基层领袖非由民选产生,如市议员是由州政府委任,村长、村委会等基层领袖都非通过一人一票选举所产生。因此,选民一般不认识市议员,而市议员亦无须直接向选民负责。市民遇到问题,多半直接找他们投选的州议员和国会议员,而非市议员。要打破这种现象,出路就是恢复第三票的民主选举,让人民决定地方的代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