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天学书院吧 关注:1,441贴子:4,246

回复:知学记之--【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七讲:吾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
   吾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故医之无术,以症施治,医之善治,必察其自起,择其药而施, 药之不当,则疾可致病,何以故?
   药之不当者有三:一曰不察病因;二曰滥施药攻;三未因时施治。
  凡欲诊病者,必先问患者饮食起居,此为身安之所;后言其喜怒乐苦,此为心宁之房,再察其变故之因。故,欲治当世者,必知民身心之忧,知病之缘起,示之以良方,安民之身,宁(宁者,积聚也,“甯”这是古代“宁”字的写法,意为让人有房子住,用饭吃,才能积聚人心)民之意。
   人无疾,则其体亦不存焉,故疾不致病,可自生自消者,不以药相攻,是为之消,是为养体;人之疾,源于身心,药之攻,多可治身无以疗心焉,滥施之无度,药性日微,其病愈重,是以无治焉。用药之道,一曰和,二曰养,治世亦然.
   《韩非子•喻老》中有言,扁鹊见蔡桓公,曾有言:疾在腠理,汤熨可用焉;病在肌肤,针石可医焉;病留肠胃,火齐可医;病入骨髓,无药可治焉。医之善治,在于不拘于病之体,因时择药而示之以方焉,病在肌肤,诊病者不可示以易体之方,病之不治,诊病者可如扁鹊:“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IP属地:浙江18楼2013-05-24 16:34
回复
      第十八讲:吾知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
      吾知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疾以致病,子欲讳之,必促张之,故屋梁将倾,子欲扶之,反促崩之;纸衣腐食,子欲兴之,必促弃之,何以故?
    伤病之人,养重于生焉,求生而不知养,其死也不久焉;君之讳病,则世间无疾有生,非天下无疾,皆以“小恙”相称也,病入骨髓,亦为“偶感风寒”,君之将死,世间无良方可医焉。疾得以致病者,子之讳也,子欲讳之,必促张之,自欲自欺,必被世人相欺也。
    屋梁将倾,其势使然,非人力所使然,子欲扶之,不若让之。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此为和美之德行焉。
    纸衣者,假名而借势之物也,点之即破,无有长久,腐食者,昔可食今为庙堂“牺牲”之物也,观之高贵,无以为食。纸衣者,复用则为破矣,腐食者,复食则为死矣。民智为开,则纸衣腐食皆为弃也。
    是故欲生者,先得德行之养,欲养者,是有言行不欺,欲生者,不违自然之势,欲久者,不兴纸衣腐食。不惧民得智慧,不违和美之德,言行如一,不背养体之行,遇死而得其生。


    IP属地:浙江19楼2013-05-24 16:34
    回复


      IP属地:浙江20楼2013-05-26 16:53
      回复
        见者学之方能觉


        21楼2013-05-26 22:07
        回复
          学习


          22楼2013-05-26 22:13
          回复
            楼主写的很好,学习了


            23楼2013-05-31 10:05
            收起回复
              厚重,拜读,学习了!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24楼2013-06-01 14:22
              回复
                要是白话文就好了


                25楼2018-06-21 1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