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吾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
吾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故医之无术,以症施治,医之善治,必察其自起,择其药而施, 药之不当,则疾可致病,何以故?
药之不当者有三:一曰不察病因;二曰滥施药攻;三未因时施治。
凡欲诊病者,必先问患者饮食起居,此为身安之所;后言其喜怒乐苦,此为心宁之房,再察其变故之因。故,欲治当世者,必知民身心之忧,知病之缘起,示之以良方,安民之身,宁(宁者,积聚也,“甯”这是古代“宁”字的写法,意为让人有房子住,用饭吃,才能积聚人心)民之意。
人无疾,则其体亦不存焉,故疾不致病,可自生自消者,不以药相攻,是为之消,是为养体;人之疾,源于身心,药之攻,多可治身无以疗心焉,滥施之无度,药性日微,其病愈重,是以无治焉。用药之道,一曰和,二曰养,治世亦然.
《韩非子•喻老》中有言,扁鹊见蔡桓公,曾有言:疾在腠理,汤熨可用焉;病在肌肤,针石可医焉;病留肠胃,火齐可医;病入骨髓,无药可治焉。医之善治,在于不拘于病之体,因时择药而示之以方焉,病在肌肤,诊病者不可示以易体之方,病之不治,诊病者可如扁鹊:“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吾知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故医之无术,以症施治,医之善治,必察其自起,择其药而施, 药之不当,则疾可致病,何以故?
药之不当者有三:一曰不察病因;二曰滥施药攻;三未因时施治。
凡欲诊病者,必先问患者饮食起居,此为身安之所;后言其喜怒乐苦,此为心宁之房,再察其变故之因。故,欲治当世者,必知民身心之忧,知病之缘起,示之以良方,安民之身,宁(宁者,积聚也,“甯”这是古代“宁”字的写法,意为让人有房子住,用饭吃,才能积聚人心)民之意。
人无疾,则其体亦不存焉,故疾不致病,可自生自消者,不以药相攻,是为之消,是为养体;人之疾,源于身心,药之攻,多可治身无以疗心焉,滥施之无度,药性日微,其病愈重,是以无治焉。用药之道,一曰和,二曰养,治世亦然.
《韩非子•喻老》中有言,扁鹊见蔡桓公,曾有言:疾在腠理,汤熨可用焉;病在肌肤,针石可医焉;病留肠胃,火齐可医;病入骨髓,无药可治焉。医之善治,在于不拘于病之体,因时择药而示之以方焉,病在肌肤,诊病者不可示以易体之方,病之不治,诊病者可如扁鹊:“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